臨滄市永德縣烏木龍鄉彝族俐侎人習俗文化研究

一、烏木龍鄉的彝族俐侎人概況


(一 )烏木龍彝族俐侎人所處的縣情、鄉情

永德縣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西北部,地處雲南西南邊陲。縣城距雲南省省會昆明約682.9公里,距臨滄市市府約196.93公里。永德縣四周與耿馬縣、鎮康縣、鳳慶縣以及雲縣相鄰,同時與保山市的龍陵縣、昌寧縣以及施甸縣接壤。永德縣縣城坐落於德黨鎮,平均海拔1580米。總人口為38萬,永德縣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縣區,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22.21%,其中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彝族、傣族、布朗族、白族、佤族、傈僳族、拉祜族、德昂族等。縣內民族特色較為濃厚且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彝族俐侎人,而彝族俐侎人主要分佈在永德縣烏木龍彝族鄉。

烏木龍彝族鄉是永德縣兩鎮七鄉之一,其位於永德縣城的東北部,距永德縣縣城97公里,烏木龍彝族鄉東和北分別與雲縣和鳳慶縣相連,南與大雪山鄉相連,西與亞練鄉毗鄰,烏木龍彝族鄉海拔較永德其他地方都高,境內海拔在1524米至3483米之間,烏木龍彝族鄉的海拔決定了當地的氣候是寒冷潮溼的,這就決定當地的經濟作物是核桃和茶。

(二)彝族俐侎人的民族情況

俐侎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居住在大山深處。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以及節日。俐侎人這個支系由於脫離其他支系的時間比較早,整個族群只有2.6萬人,現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境內,分佈在烏木龍彝族鄉、亞練鄉、大雪山鄉等地,現主要居住與烏木龍彝族鄉。彝族俐侎人是雲南省獨有的一個族群。

有史書記載,彝族俐侎人脫離其支系的時間久遠,俐侎文化與其他彝族支系的文化並沒有完全融合。相傳彝族俐侎人是從景谷縣、景東縣遷徙過來的,遷徙到烏木龍彝族鄉等地,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潮溼且為了躲避野獸,所以俐侎人所建造的房子大約離地3尺5寸,所以俐侎人還被稱為“離地人”。彝族俐侎人長期居住在高寒山區,造就了溫婉含蓄、熱情好客、團結鄰里、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的性格。

彝族俐侎人傳承和保存著完整的婚姻、喪葬、衣著、飲食、居住以及節日習俗。與此同時彝族俐侎人到至今為止仍然保留著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彝族俐侎人獨特的具有魅力的特色。彝族俐侎人崇拜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始終相信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皆有生命和靈氣,因此彝族俐侎人就有各種各樣的祭祀儀式,為了祈求幸福安康以及幸福的生活,這也表達了彝族俐侎人對美好的幸福生活的虔誠以及嚮往。

二、彝族俐侎人的習俗文化

(一)婚姻習俗

彝族俐侎人在婚姻嫁娶方面有著獨特的習俗,其在小時候都要訂娃娃親。當地的習俗的做法是:在正式訂親之前先要派兩個有聲望的男人去“說親”,並且這兩個男人都不可以和女方同姓,他們一個充當媒人,另一個則充當隨從。在去“說親”的路上,媒人必須走在前面,隨從跟在媒人的後面,裝禮品的包也需要媒人揹著,包裡面揹著兩瓶當地人自己釀製的玉米酒,玉米酒起著很大的作用。兩個“說親人”到達女方家之後,跪下給女方的父母敬酒,然後再把剩下的酒分給女方的親朋好友喝,這門娃娃親就算說下來了。兩個“說親人”回去的時候要把兩個空酒瓶帶回去,據說等孩子們長大後,如果要退親時用得上。

彝族俐侎人雖然訂了娃娃親,但這並不阻礙孩子們自由戀愛,因為訂了娃娃親的兩個孩子長大之後如果不喜歡對方是可以退婚的。退婚的程序並不複雜,也不會傷了兩家的和氣,男方退婚只需要到女方家說一聲就可以,女方退婚需要把男方“說親”時帶來的酒還回去,當時男方帶了多少女方就要還多少。彝族俐侎人訂娃娃親的習俗其實就是為了滿足男方祖父母對後輩的最美好的期許。

彝族俐侎人在婚姻習俗方面不僅有獨特的訂娃娃親的習俗,而且在結婚的時候也有很多獨特的習俗。其在結婚是要花上三天的時間,第一天叫“過禮”,第二天叫“正客”,第三天叫“回門”。女方家“過禮天”打歌,而男方則在“正客天”打歌,彝族俐侎人以這種載歌載舞的方式來表達對婚禮的慶祝。所謂“過禮”也就是對婚禮準備的一天,村裡的父老鄉親都會來幫忙,準備“正客天”所需要的東西,在這一天男方也會請“過禮人”帶著綁著紅線的煙、酒以及豬去女方家“過禮”。“正客天”是雙方在家待客的一天,也就是宴請親朋好友來家裡吃飯的一天,吃過午飯男方就要帶著迎親隊伍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男方到女方家必須等女方家宴請的人都吃完午飯之後才可以進去,進去之後就是隨女方一起認親,所謂認親就是隨女方一起叫人敬酒,認完親之後,要等到天黑父母才同意自己的女兒嫁出去,原因是因為一個相傳很久的傳說,土匪會來搶親,所以俐侎人結婚當天伴娘和新娘要穿得一模一樣,伴娘甚至要比新娘打扮的還要好看,在天黑時分,這樣土匪就會把伴娘認成新娘,他就會把伴娘搶走,土匪看到不是新娘而是伴娘,這樣第二天其就會把伴娘送回來。所以俐侎人的新娘到晚上才可以出嫁,到了男方家,女方有要同男方一起認親。第三天就是“回門天”,這一天新娘要起得很早,要給公公婆婆燒洗臉水、打洗臉水,吃過午飯,女方就要帶著男方回孃家,也就是所謂的“回門”,在天黑之前必須趕回婆家。就這樣俐侎人的婚禮就算完成了。

(二)喪葬習俗

彝族俐侎人崇拜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他們始終相信人死了之後都會上天堂,最終成為統領自然界萬事萬物的主人,導致彝族俐侎對人死之後的葬禮非常重視,很多細節也非常講究。其葬禮分為未婚男子和自然死去的老人。未婚的男子去世首先要為其舉行婚禮,當地人稱之為“鬼親”,也就是說未婚男子在下葬之前,要為他舉辦一場婚禮,讓他的人生圓滿。相傳人生圓滿,沒有遺憾的人可以輕鬆的到達天堂,反之,則需要經歷一些劫難之後才可以到達天堂。而如果是自然死亡的老人,那就更講究了。彝族俐侎人每家每戶都有“祖神臺”,凡是家裡有人去世,下葬之後,都會用蠟做個神像,將死者亡魂轉到蠟人神偶,在“祖神臺”供著,以便後人祭拜。

在彝族俐侎人的喪葬習俗中,有家人去世的人家必須請祭司誦經開悼,當地人稱祭司為“先生”,表示對“先生”的尊敬。請“先生”為死者開文誦經,稱為“開弔”。為了死者可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天堂,這是對死者最後的尊重。請“先生”為死者開文誦經的步驟很繁雜,但是所有步驟都很講究,每個步驟都是不可省略的。彝族俐侎人家人去世是不可以哭的,所以本家後人會請人來哭,當地人稱之為“哭婆哭送”,請來哭的人在哭的時候,要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吆喝大哭,說一些死者生前的事,表達對死者的不捨和思念。請來哭喪的人要從死者去世哭到下葬,死者後人待客的時候也要哭,可以說是一種任務,但也是對死者最後的尊重。接下來就是後人繞棺,在死者下葬之前“先生”會帶著後人圍著棺木轉,“先生”走在前面開文誦經,後人手抬著香跟在“先生”後面轉,先是順時針轉,等到先生唸完經又逆時針轉,完成之後又順時針轉,共三次,順時針兩次,逆時針一次,轉完之後後人要把剩下的香插在一截芭蕉樹上,這截芭蕉樹叫做“萬香筒”,這些東西在死者下葬的時候都要帶到墓地去燒掉。彝族俐侎人舉行葬禮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用蠟給死者捏製蠟像,因為“先生”會把死者的靈魂轉變在那個蠟像上,事後把蠟像供在“祖神臺”上,方便後人們祭拜。

彝族俐侎人把死者下葬的時間定在晚上,死者所在的棺木是由本寨的青壯年挑到墓地去,棺材上面要鋪滿花布以及他們自己織的黑布、白布,包得密不透風的,在挑的過程中,去墓地的途中,要邊走邊敲鐘,意為驅趕妖魔鬼怪,不讓其來打擾死者的靈魂,讓死者得以安息。在埋棺木的過程中“先生”也要開文誦經,讓死者的靈魂可以快速到達天堂。安葬好人的之後,“先生”和挑棺木的青壯年在回來的途中要大聲吶喊,並且四處撒沙子,這也是為了驅趕妖魔鬼怪,不讓其打擾死者的靈魂。“先生”和挑棺材的青壯年回去之後祭拜蠟偶,彝族俐侎人的葬禮也算完成了。

(三)衣著習俗

彝族俐侎人至今仍然保存著純手工製作服飾的傳統工藝,其現在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織布、染色以及縫製的。彝族俐侎人的衣服主要以黑色為主,不管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黑色的衣服,其服裝具有單一和古樸的特點。

彝族俐侎婦女基本上每個都心靈手巧,因為其差不多7到8歲就開始學習如何製作本民族的衣服。彝族俐侎人的服飾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的,從織布到服裝製作完成,要經過多道工序。首先,俐侎婦女要製作織布的線,需要從集市上買來棉花,然後經過扎花、彈花等工序,在他們自制的紡織機上面紡棉,由紡織機紡出來的棉花線,要在加有玉米粉的水裡面煮過,然後再過涼水,晾乾之後棉花線會變得更加牢固,顏色也會變得更加潔白。俐侎婦女會把紡出來的棉花線捲成線球,方便以後織布用。俐侎婦女織布也是用自己製作的紡織機來織,紡織機由織布機、織布架、線梭組成,其在織布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需求來調節布的長度和寬度,其單位長度是排,一排為5尺。織好的布也是要存放一段時間,差不多一兩個星期才拿出來染,接下來染布的步驟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染布的染料也是他們自己製作的,染料的製作方法也比較原始,把板藍根的葉子煮出汁之後,加入適量的當地自己釀造的玉米酒,再加點熟石灰攪拌均勻,其冷卻之後就變成了染布的染料。接下來就可以把織好的布放到染料裡去上色,彝族俐侎人的染缸類似於酒罈子,是用泥巴自己捏製出來,再在窯洞裡燒出來的,每一步工序都是純手工。彝族俐侎人把染料倒到自己製作的染缸裡面,然後把織好的布放到染缸裡面浸泡,浸泡的時間大概需要2、3天,這時可以把布拿出來曬乾,曬乾之後在浸泡,再曬乾,這樣重複4、5次,就可以看到黑布的成品了。染好布之後,就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縫製服飾了,縫製服飾的人根據男女服飾所需要的的布的形狀以及長寬來裁剪,做一件俐侎男子的衣服是很簡單的,但是製作俐侎女子衣服的工序就很複雜,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其服飾包括裡面和外面的兩件衣服,還有包頭、腰帶,製作一套彝族俐侎人女子的服飾,大概需要花費一年的時間。

縫製彝族俐侎人的服飾需要花費的時間很多,製作工序也很繁雜,但其穿衣的習俗是很講究的,所縫製的衣服如果在喪事穿過的就不能再喜事的時候穿,相反,如果在喜事穿過就不能在喪事穿。俐侎男子的衣服從小孩到老人沒有多大的差別,但女子的就有很大的區別了。少女服飾裙襬要短一點,其衣服色彩豐富且製作的較為精緻,已婚婦女的裙襬要長一點,其衣服顏色較為單調。彝族俐侎人的衣著習俗造就了俐侎婦女們勤勞、負責、善良、溫和、樸實、豪爽以及落落大方的性格。

(四)飲食習俗

彝族俐侎人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造就了其“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飲食習俗。彝族俐侎人也是一個愛喝酒的民族,且其喝的酒都是自家釀造的玉米酒,玉米酒香甜可口。彝族俐侎人在宴請親朋好友到家裡吃飯,還要唱勸酒歌助興,大家一邊唱歌一邊喝酒,歌詞表達了對朋友的祝福以及對未來美好的期許。

喜食羊肉、禁忌狗肉。彝族俐侎人在重要的場合以及慶典都要吃羊肉,因為他們把羊的精神看作自己的象徵,象徵著彝族俐侎人堅韌不拔以及勤勞勇敢的精神,其飲食文化中“烤全羊”代表著彝族俐侎人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在重要的場合、慶典以及宴請貴賓,彝族俐侎人都會用“烤全羊”來招待。宴請的主人從羊頭、羊身、羊尾各切下來一塊品嚐後,其他的親朋好友方可動筷,彝族俐侎人好食羊肉,但他們從來都不吃狗肉,因為彝族俐侎人崇拜狗,相傳在彝族俐侎人剛從景谷縣、景東縣遷徙過來的時候,當地的土地貧瘠,沒有農作物,後來狗把種子藏在尾巴帶給彝族俐侎人,從此彝族俐侎人就過上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其把狗視為朋友,狗的陪伴以及忠誠,讓其崇拜狗,以致其至今為止都不吃狗肉。

由於烏木龍彝族鄉地處高寒山區,海拔偏高,造就了茶適宜生長的條件,從很久之前彝族俐侎人對茶就有了傳統獨特的認識,每年開春彝族俐侎人都必須在自家的古茶樹下舉行祭祀儀式,以這樣的方式祈求茶的長勢好,衣食充足,這樣的習俗已經流傳千年,這也體現了彝族俐侎人對大自然萬事萬物的崇拜。彝族俐侎人會用當地的一種香竹製成的竹筒當作烤茶的器具,這樣烤出來的茶既保留了茶原來的清香,還會帶著竹子的香氣。晾乾之後的茶,彝族俐侎人會用山泉水來泡,泡出來的茶味道純正。

(五)居住習俗

彝族俐侎人是從景谷縣,景東縣等熱帶地方遷徙到烏木龍彝族鄉的,由於烏木龍彝族鄉一帶處於高寒山區,海拔偏高,氣候寒冷潮溼,所以彝族俐侎人所建蓋的房子都離地3尺5寸,所以彝族俐侎人還被稱為“離地人”,把房子建得如此高,不僅是取決於氣候,還是因為為了躲避野獸的攻擊。其建蓋房子的材料選用的材料是竹子和松木,不僅牢固還有一股清香,把房子搭在山腳下,房頂是用的是茅草和稻草,其房子有圓柱形和長方體兩種形狀,彝族俐侎人是一個熱情好客,團結鄰里的民族,所以其都是群居,他們居住習俗的最大特點是在牆壁上都會繪印狗頭像,作為圖騰,表示對狗的尊重、崇拜。

(六)節日習俗

1.春節

所謂春節就是過年,彝族俐侎人過年的日子從大年二十四到正月十五,俐侎人春節的習俗眾多,從年前的打掃房屋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有很多的儀式和禮儀。

大年二十四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屋,打掃房屋的時候要用帶有綠葉的慄樹枝或者松木枝清掃灰塵,掃除汙穢,意為把這一年的不順利都掃走,這一天不僅要打掃房屋,還有把家裡能洗的東西都洗掉,寓意沒有負擔的進入新的一年。大年二十八彝族俐侎人都要用大木槌和石臼椿粑粑,粑粑有兩種,分別是糯米粑粑和飯米粑粑,所有的粑粑的形狀都是圓的,寓意為新的一年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大年二十九要吃米酒,米酒也是彝族俐侎人自己釀造的,味道是甜的,其寓意是在新的一年甜甜蜜蜜,長長久久。從大年三十開始到正月十五都是要祭祖的,大年三十這天的晚飯要吃豬頭,寓意著來年衣食無憂,而且晚上要洗一個從膝蓋就洗下去的腳,寓意著洗去疲勞,新的一年乾乾淨淨。大年初一彝族俐侎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搶新水”,即到本寨裡平日挑水喝的水井挑水,水是生命之源,寓意著一年到頭都有喝不完的水,生命得以延續。彝族俐侎人在大年初一這天是不可以掃地的,如果生火做飯,是不可以吹火的,寓意著不把財運掃掉、吹掉,這一天也不可以使用刀子,寓意著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也不可以到別家去串門,彝族俐侎男子要從大年三十開始祭祖,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後才結束。彝族俐侎人的祭祖分為“生祭”和“熟祭”,“生祭”就是殺了雞之後直接祭拜,“熟祭”就是煮熟之後祭拜,兩次祭拜都是一隻完整的雞,完成兩次祭拜之後所有家庭成員在“祖神臺”磕過頭後才可以動筷。

2.“二月八”節

所謂“二月八”節就是農曆的二月初八,說到底就是祭拜家廟。在烏木龍彝族鄉,彝族俐侎人每家每戶都有廟房,一般設置在家旁邊的一顆果樹下或者在房屋的後面,用石頭砌成一排,象徵著神位。在二月八的祭祖中,也是分為“生祭”和“熟祭”兩祭,早上和下午都要祭拜。彝族俐侎人在祭祖的時候,只有家中的男子長者可以祭拜,所有的女子已經未成年的男子都不可以參加祭拜。“二月八”節的祭拜是為了祈求六畜興旺,本年莊稼可以大豐收。

3.“桑沼哩”節

彝族俐侎人的“桑沼哩”節其實就是大家相聚去洗溫泉澡的意思,“桑沼哩”節是農曆的二月十五。這天彝族俐侎人會舉行盛大的節日慶典,其還會到當地的一個溫泉去洗澡,水源自旁邊的山洞,每當每年二月二十五前後,這個溫泉裡的水溫都會比平時高一些,所以彝族俐侎人把“桑沼哩”節定在每年的二月十五這一天。相傳在二月十五這一天去洗溫泉水澡,可以洗去過去一年的晦氣以及祛除病痛,來年好運連連,身體健康,在此談情說愛並且結婚了的夫妻可以家庭和睦,白頭到老。

4.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所有支系的傳統節日,所謂火把節就是每年的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也是彝族俐侎人最盛大的節日,其把火把節過得比春節還有盛大、隆重。這期間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要把出嫁的姑娘都接回來,這一天其都要穿新縫製的衣服。當天彝族俐侎人要殺牛、殺羊、殺豬、殺雞、釀酒,準備好一切要進行“生祭”,所有東西煮熟了之後又要進行“熟祭”,完成所有祭拜之後,要先餵狗和牛,所有家人在“神祖臺”磕頭之後才可以開始吃飯。吃過晚飯後,一家老小歡聚一堂“撒火把”,用幹了的竹子或細柴點上火,把用幹了的松木椿成的松香面撒在火把上面,對著果樹撒,寓意五穀豐登,對著豬圈牛圈撒,寓意為六畜興旺。

三、彝族俐侎人的習俗文化變遷

(一)習俗變化變遷的表現

1.婚姻習俗的改變

彝族俐侎人在婚姻嫁娶方面有著獨特的習俗,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來文化的入侵,其獨特的婚姻習俗已經有了很大的變遷。由於彝族俐侎人的思想變得越來越進步,很多人家都已經開始不訂娃娃親了,不在訂娃娃親了也就不再有“說親”以及退親的種種程序。母親還是會給自己的女兒準備本民族自己縫製的嫁衣,但現在很多結婚的新人為了趕時髦都會選擇中式嫁衣或婚紗,現如今彝族俐侎人為了方便,不在到晚上才把新娘嫁出去,吃過午飯,認過親之後,新娘就可以出嫁了,很多結婚的禮儀也越來越簡單了。

2.衣著習俗的改變

彝族俐侎人的服飾都是純手工的,縫製比較繁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以及心血,導致很多彝族俐侎人婦女不想花費時間和心血去縫製本民族的衣服,同時由於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其審美也在不斷的發生改變。現如今穿本民族的衣服不太方便,大多數彝族俐侎人就會選擇簡單而方便的便裝。到目前為止彝族俐侎人縫製衣服都不做棉線也不織布,大多數都是買現成的白布回去染,有些直接買黑布回去縫製,其在製作衣服的時候,都不會選擇複雜的款式,而會選擇簡單的基本款式,且現在好多彝族俐侎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只會在必要的場合穿民族服飾,像節日和慶典。

3.居住習俗的改變

彝族俐侎人剛從景谷縣、景東縣遷徙到烏木龍的時候,住著用竹子和樹木搭建的茅草屋,離地3尺5寸,是因為烏木龍一帶氣候寒冷潮溼且為了躲避野獸的攻擊。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與此同時茅草屋的避寒功能以及躲避危險的功能已經滿足不了不斷壯大的彝族俐侎人,所有其居住的房屋後面演變成了土基房、磚房以及瓦房,現如今更是由於國家政策好,彝族俐侎人都住進了平房,國家給每家彝族俐侎人補貼4萬塊錢,幫助其住上好房子。其每間平房的牆壁上都用墨汁印著狗頭圖騰,以表示對狗的尊敬和崇拜。

4.節日習俗的改變

彝族俐侎人有很多獨特的節日,也有很多獨特的風俗習慣,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和其他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的融合,導致彝族俐侎人的節日文化習俗發生了一些改變。之前每逢春節,彝族俐侎人必須在大年二十四打掃和收拾房屋,現在只有在大年三十之前任意一天就可以了,之前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都必須卡在時間點上,現在這些習俗都演變得很隨意。彝族俐侎人在大年二十八用大木槌和石臼椿粑粑,現在其為了方便都只會在市場上買現成的。到“二月八”節的時候,以前在這一天祭拜都很隆重,現如今彝族俐侎人會忽視很多祭拜的步驟,直接祭拜來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桑沼哩”的意思本來是大家歡聚一堂到當地的溫泉去沐浴,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之下,“桑沼哩”節變成了俐侎人的情人節,雖然增加了當地的收入,名聲也大了,但商業氣息濃重,失去了“桑沼哩”節的純真性。火把節原本是彝族俐侎人的“小春節”,家族的人全部歡聚一堂,現如今,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大部分青年以及具有勞動力的中年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兒童,在這個彝族的“小年”到來之際,參加活動的人數實際上不符合預期,歡度節日也顯得不太熱鬧。祭拜和“撒火把”的儀式都已經從簡,早已沒有熱鬧和隆重的感覺。

(二)習俗文化變遷的原因

1.政府的過度開發

彝族俐侎人是雲南省臨滄市獨有的一個族群,其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其有獨特的習俗、語言以及風俗習慣,如果對當地進行合理的旅遊開發、發掘其中的旅遊商業價值,既可以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又可以給當地群眾帶來生活的改善。所以從2001年開始,政府就開始承辦彝族俐侎人的“桑沼哩”節,打著“俐侎人的情人節”的旗號開展大量的文藝活動以及商業活動。 由於有效的的帶動了當地的商品交易且提高了彝族俐侎人的生活水平,也提高當地以及彝族俐侎人的知名度,到2004年起抬升到地方黨政部門主辦的高度。由於政府的過度開發已經社會的大力炒作,彝族俐侎人的“桑沼哩”節最早的功能洗溫泉澡和交友“變異”成情人節,這個節日被暴露在公共場合下,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只有政府組織的集體祭祀和跪拜、鬥羊以及各種民族歌舞等娛樂競賽。不僅彝族俐侎人的“桑沼哩”節被過度開發,其很多風俗習慣都被暴露在大眾的眼前。

由於政府大力的宣傳彝族俐侎人的“桑沼哩”節,越來越多的媒體和遊客認識了彝族俐侎人且對其更加的關注,而當地政府也抓住了這次機遇,加大了對彝族俐侎人及俐侎文化的宣傳力度,有很多的媒體來拍攝,很多人以及細節都是政府的相關人員去安排、排練好的,只為了走個過場,停留於表面形式,總是極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媒體以及大眾面前,缺少了全貌性、純真性和真實性。

政府對彝族俐侎人的“桑沼哩”節的開發,在舉行“桑沼哩”節日慶典的地方叫“情人谷”,由於政府的過度開發,大力宣傳,人流量逐年增加,環境的承載能力逐年下降,環境的汙染越來越嚴重。主要的汙染源是遊客隨手丟棄的白色垃圾,以及各路商家的遺留物,這些都是由於政府過度開發所帶來的不良後果。

2.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於彝族俐侎人是雲南臨滄獨有的一個族群,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對其有很多的保護政策。比如政府給彝族俐侎人每家補貼4萬塊錢。讓其住上了平房,住上了好房子,彝族俐侎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導致其居住習俗發生了變遷。政府出資讓技術人員教彝族俐侎人種植核桃和茶,經濟來源相對穩定,收入越來越可觀,導致彝族俐侎人不想也不在需要花費時間和心血去縫製本民族服飾,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有閒錢去購買時髦而方便的衣服,導致很多彝族俐侎人婦女放棄繁雜的本民族的服飾,而去購買方便且多樣化的服飾,到目前為止,只有彝族俐侎人的老年婦女還在穿本民族的衣服,很多人都只會在必要的場合以及節日慶典才會穿。

當下處於一個信息時代,彝族俐侎人的視野也在隨之開闊,在社會發展以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彝族俐侎人無形當中會發現本民族的一些習俗是愚昧無知的,導致其會選擇摒棄這些愚昧無知以及跟不上時代的節奏的習俗,最終導致彝族俐侎人的習俗文化發生變遷。彝族俐侎人的習俗文化的變遷,生活水平的提高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3.與周邊民族的融合

雲南省本來就是一個民族眾多的省份,永德縣也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縣區,永德縣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彝族、白族、布朗族、拉祜族、傣族、佤族等,彝族俐侎人在於其他民族進行人際交往中,本民族的文化與習俗文化會影響其他民族的習俗文化,反之,其他民族的也會影響彝族俐侎人的習俗文化。與周邊民族融合體現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各民族之間通婚,由於兩個不同民族的人組合成一個家庭,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兩個民族的風俗文化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變遷。

就烏木龍彝族鄉而言,該鄉有彝族、白族、苗族以及漢族四個民族,彝族居多,當地的彝族分為俐侎人和“漢人”,也就是俐侎人說俐侎話,“漢人”說白話。在以前俐侎人和“漢人”之間的習俗文化差異特別大,但近幾年由於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俐侎人和“漢人”之間的習俗開始有了很多的相似之處。在節日習俗方面,以前彝族俐侎人是不過七月半節鬼節的,現如今其也開始也開始興行過七月半節鬼節,又如之前“漢人”是不過“桑沼哩”節、“二月八”節以及火把節的,現在“漢人”也在過這些節日。彝族俐侎人和“漢人”的婚喪嫁娶的習俗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最典型的一點就是在舉辦婚禮的時候,都要打歌,都要以這種載歌載舞的方式去慶祝。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和人們的思想不斷開放,彝族俐侎人和“漢人”結婚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兩個族群之間的習俗文化相互影響,最終導致彝族裡麵人的習俗文化發生變遷。

四、俐侎人文化習俗變遷的反思

(一)科學合理的開發

目前,關於開發彝族俐侎人民族節日以及文化的問題,受到廣大朋友以及各級政府的重視,因為這不僅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而且帶來了不少的經濟收益。有待慎重而為的是,政府把原本洗溫泉澡以及交友的“桑沼哩”節演變成俐侎人的情人節,出現了在政府的過度開發過程中導致了對俐侎文化的一些走樣、變異。所以在面對對彝族俐侎文化開發的問題時,應該明確且不能忽視彝族俐侎人的主體地位,要做的科學合理的開發該文化。

面對彝族俐侎人的文化習俗變遷,政府應該做出一定的反思,政府應該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政府在開發利用時應準確定位自己在開發俐侎文化中的角色,不能忽視彝族俐侎人的主體地位。彝族俐侎人的節日以及俐侎文化的開發應該以其文化歷史為靈魂,體現其純真性和真實性,以烏木龍彝族鄉的美麗的自然風光為背景,讓彝族俐侎人的民族風情與當地的自然風光相結合,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

政府要做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彝族俐侎文化要深入調查並瞭解俐侎文化的實質,只有把握彝族俐侎文化的實質,才能把握科學合理的開發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斷開發的同時要及時搶救那些即將流失的寶貴的彝族俐侎文化。與此同時要對彝族俐侎文化做出一個科學具體開發方案,這個方案應包含著俐侎文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既要制定近期目標、中期目標,也要制定長期目標,既要體現科學性也要體現現實性,與此同時,政府應廣泛的徵求彝族俐侎同胞的意見,制定出合乎民情民意的開發方案。

(二)增強民族文化認同

彝族俐侎人的習俗文化在變遷的過程中,不僅政府要反思是否對彝族俐侎文化的變遷起著推動作用,本民族也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其是否瞭解本民族的文化,是否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在政府科學合理的對俐侎文化進行開發時,本民族也要付諸行動,增加對本民族的的文化認同度。就彝族俐侎人而言,政府給予的關注很多,但是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為了提升當地的的知名度和商業價值,一方面出現了過分的包裝彝族俐侎人的一些文化習俗,另一方面,由於一些彝族俐侎同胞從中也得到了一些好處,其也就有“順從”開發、包裝的意思,這樣的想法以及做法,將會在弘揚彝族俐侎文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所以增強彝族俐侎人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是一個迫切的事情。

那麼,如何增強彝族俐侎人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度?首先要加強對本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在加強民族自豪感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起著關鍵的作用,從孩子出生就受到家庭文化的薰陶,在接受家庭教育的階段,是加強民族文化自豪感的最佳階段;學校教育在此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學校應開設有關彝族俐侎文化的地方性課程,與此同時社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社會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俐侎文化的魅力所在,這樣有利於增強彝族俐侎人的民族自豪感。其次增強彝族俐侎人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當地應科學合理且適度的對俐侎文化進行宣傳,本著純真性的原則,用適度的方法提高彝族俐侎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來了解最真實的俐侎文化,讓彝族俐侎人來當自己文化的導演、代言人以提高彝族俐侎人的文化自信,最終增強民族的文化認同度。

(三)保護優秀傳統文化

隨著當地各級政府對彝族俐侎文化的過度開發及過分美化其文化,俐侎文化與周邊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等原因,彝族俐侎人的很多優秀傳統習俗都發生了變遷,為了有效的預防彝族俐侎文化習俗進一步發生變遷,政府及其本民族應自發的保護俐侎文化的優秀傳統習俗。

首先在保護彝族俐侎文化的優秀傳統習俗之前,政府和本民族應該對彝族俐侎文化的優秀傳統習俗有一個明確和清晰的認識,當地政府應投一部分資金,請較為年長且對俐侎文化較為了解的長者,“還原”最真實的俐侎文化,給俐侎文化來一個真實的全新的界定,做一個俐侎文化優秀傳統的宣傳手冊,在當地彝族俐侎人的地區傳閱,同時設置一個彝族俐侎文化的展區,這樣可以讓政府以及本民族的人明確且清晰的瞭解、認識其優秀傳統習俗,從而加大對彝族俐侎人優秀傳統文化習俗的保護力度。

其次,當地政府應採取有效措施對俐侎文化中的優秀傳統習俗加以保護,在政府做到科學合理的開發俐侎文化的前提下,制定相關的規定去保護俐侎文化中的優秀傳統習俗,制定獎罰分明的制度,對保護彝族俐侎文化的優秀傳統習俗的行為進行鼓勵以及獎勵,反之,則進行一定程度的懲罰。

最後,在面對俐侎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時,也要堅定本民族的立場,加大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當地政府應該起到主導的作用,應該制定彝族俐侎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復興策略,防止將本民族的優秀傳統習俗發生異化。

參考文獻:

[1] 周家瑜.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以臨滄永德俐侎人節日民俗為例[J].文史博覽(理論),2015,2015(1):53-58.

[2]方國瑜.雲南史料叢刊(十三卷[M].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318

[3]楊明豔.彝族俐侎人傳統節日文化開發與民族發展——對永德縣俐侎人“桑沼哩”節的思考[J].懷化學院學報,2011,30(3):12-14.

[4]楊明豔.彝族支系俐侎人宗教信仰習俗與生態保護初探[J].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007(2):24-25.

[5]趙永強.俐侎人服飾的審美特點[J].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011(3):12-14.

[6]楊明豔.試論政府在民族節日文化開發中的引導作用——以永德縣俐侎人“桑沼哩”節為例[J].民族論壇,2012,2012(05):91-93.

[7]何增華.俐侎文化開發淺析[J].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7(4):49-51.

[8]楊明豔.彝族支系俐侎人節日文化心理初探[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20(5):127-129.

[9]劉榮昆,魯新明.彝族俐侎人民俗生態文化及其當代價值[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3(2):23-27.

[10]尤中.中國西南民族史[M].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1985:541-542.

[11]羅春梅,楊明豔.宗教視野裡的彝族支系俐侎人[J].畢節學院學報,2009,2009(2):27-30.

[12]石林紅,楊羅貴.俐侎人生育習俗中的社會性別觀探析[J].紅河學院學報,2014,15(5):48-52.

[13]石林紅.彝族俐侎人兒童民間遊戲的文化價值與發展策略初探[J].滇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17,26(2):5-8.

[14]徐莉,石林紅.社會性別視角下俐侎人的育兒習俗探析[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8(5):134-137.

[15]石林紅,楊羅貴.彝族俐侎人養育習俗的教育價值對邊遠民族地區幼兒教育的啟示[J].普洱學院學報,2013,29(5):99-101.

黃雲燕:本文作者系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