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始於家庭——把握好孩子“敏感期”,就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教育始於家庭——把握好孩子“敏感期”,就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時常會聽到一個詞彙叫“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學習還好,簡直就是孩子的標兵。其實我們不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我們更該培育自己的孩子,應該給他澆水、施肥、捉蟲、拔草,到了季節自然會開芳花、結良果。

如果現在就讓你去種地,你會怎麼做?我想大部分家長都會不知所措,因為太不瞭解了,所以往往只會種,不會結果。對於孩子我想也是一樣,你瞭解你的孩子嗎?在孩子幼兒時期的教育我覺得蒙氏教育是十分經典的,下面將帶大家認識(我們常常忽略的一塊)幼兒敏感期的教育。

教育始於家庭——把握好孩子“敏感期”,就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偉大的主角


把握兒童的敏感期,順著敏感期學習的特徵,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瑪利亞·蒙臺梭利

蒙博士通過長期對幼兒行為的細緻、耐心、系統地觀察後指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對其他事物則置若罔聞。這種能力與印刻現象十分相似,蒙博士將其稱為兒童敏感期。蒙博士認為,這是人生中唯一有敏感期的階段,這個階段也被成為“機會之窗”,孩子對某一想具體的技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通過重複練習來達到完善。這個敏感期一旦過去,在發生這種自然且自發形式的學習就困難得多,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所以說當我們發現了孩子的敏感期就應該抓住這一階段時間,因為這個時候練習孩子會事半功倍。我常常會看到幼兒對一個物體或者玩具反覆的玩耍,就是玩上一下午都不是問題(前提是他感興趣),就是這樣的原因,所以不要看著孩子反反覆覆的做遊戲或者要求你講故事,認為這是沒有意義,是停滯,其實孩子是在這種反覆的過程中學習,最著名的就是孩子愛玩躲貓貓遊戲,百試不爽。我們要多去順應孩子的需要。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我們對任何一個敏感期進行壓抑,都會成為孩子性格成長髮育中的缺陷,甚至演變成人性弱點,所以,家長知道敏感期的特點和處理的方法,為我們的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成長軌跡提供寬鬆的環境顯得尤其重要!

教育始於家庭——把握好孩子“敏感期”,就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既然這個東西這麼好,下面我們就一起去認識下幼兒階段的六個敏感期:

語言敏感期(0-6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對語言產生很大的興趣,同時,他們也有能力學習和流利地運用其他語言。蒙特梭利指出,嬰兒需要靠近人們,研究他們的交流和對話。嬰兒都從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聽家長們的聲音而逐漸內化,併發出呀呀的聲音的時候,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都說孩子小時候最好學習語言也就是這個道理,小的時候放在什麼地方,學說這個地方的語言就很快,反而我們大人要想去學習外語,就變得不那麼容易了。所以我們首先要注意在此階段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這裡主要是指語言環境應該統一。現在很多父母對待孩子講的都是普通話,但孩子的外公外婆講的是一種方言,爺爺奶奶講的卻是另一種方言,寶寶就會感到非常疑惑,不知道應該怎麼去說了,就會延遲說話,甚至不愛說話,影響以後的語言表達。

其次要多與孩子說話,他可能聽不懂,但是可以刺激他的語言發育。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有條理、清晰地表達,如在孩子說得多、但是又表述不清楚的時候,要經常鼓勵寶寶,“慢點說,彆著急”;在孩子語序不正確、語音語調不準時,不用否定,只需要給孩子清晰而正確的示範就可以了,孩子會自己再去模仿的。

秩序敏感期(2-4歲)

蒙博士發現:孩子成長中有一個對秩序極其敏感的時期,在此階段,敏感成了他們行動的指南。蒙博士將這種現象稱為“秩序敏感期”。

孩子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像現在很多孩子懶散習慣等都是在這段時期初步形成),並且規則有序的擺放對孩子的吸引力也非常大,我們應該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重視規則意識的培養。對孩子進行規則意識教育要充分了解他們的年齡特點及心理需求,做到

在生活中尊重、重視他們的內在秩序感,並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感覺,促進其良好規則意識的形成。如在家裡要孩子自己的東西要給他規定擺放位置等,制定一些規則,注意的是制定了就要堅持下去,不要隨意改變,因為在有序的環境中,孩子才能感到更安全,更舒適。

感官敏感期(0-6歲)

主要對孩子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感官刺激,感官刺激基本上能都調動身體大部分的位置。在此期間,家長可以在家中用多樣的感官材料,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事物。在孩子感知過程中蒙博士認為,不用當場去糾正孩子的錯誤,不要希望他們第一次就擺得正確,讓孩子自己在安靜的狀態下自己去感覺摸索,同時可以自己比對控制卡來檢查是否有問題。

細小事物的敏感期(1.5-4歲)

孩子在1歲半到4歲時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使孩子掌握事物的細節,表現在愛用手觸摸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去感知。其實,同一個敏感期中兒童的表現也不盡相同。一顆綠豆大小的石頭粒、一根細細短短的小線頭、一片指甲蓋大的小紙屑,都是吸引孩子們的好東西。在細微事物敏感期裡,那些細小的事物在孩子的眼裡是無比新奇的,總能給他帶來數不盡的樂趣,因此在這個時期,父母要理解孩子,不要刻意阻止孩子對細小事物的關注,更不能隨便打斷(孩子專注力的初步形成),多帶孩子去進行沒有過的體驗,比如去新的環境旅遊、玩耍等。

動作敏感期(0-6歲)

這一點最容易觀察到,孩子會形成動作性程序,並且逐步精化,例如孩子爬行、走路、學吃飯這些行為都是,並且如果孩子自己學吃飯時,你看不下去弄得到處都是的場景,打斷了甚至是代替他給孩子餵飯,那麼你就一直追著他餵飯吧,再想讓他自己吃就會費很大的力氣了。我們在這一階段應該幫助發孩子瞭解、熟悉這些動作和步驟,並且幫助孩子自己掌握好。

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當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了明確傾向比如喜歡上幼兒園去玩耍,愛與同齡人一起玩耍,慢慢的不再黏著媽媽,這就說明孩子進入了社會規範的敏感期(像現在有的孩子與大人對著幹,不聽話愛搗亂等情況就是屬於這個階段家長沒有教育引導好孩子。),因為社會規範敏感期的教養有助於孩子學會遵守社會規則、生活規範,以及日常禮節,抓住時機教養,有利於將來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變成一個乖巧的孩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


教育始於家庭——把握好孩子“敏感期”,就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現在你知道了我們自己為什麼變成現在的樣子了吧,與我們小時候密不可分。我們常常錯誤的認為孩子小不懂,以至於根本不在乎孩子0-6歲的幼兒階段,都是憑著我們的印象(好像我小時候原來就應該這樣)去教育孩子,而忘記了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尊重孩子,是去引導他的。孩子在這些敏感期內也正形成著他們的人格,所以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就會形成什麼樣的人格,而我們常誤認為是“天生的”。

萬物生長皆有其規律,孩子的成長也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