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三十二代世孫居深山做彩塑為生


嶽丙寅,1968年出生於平順縣石城鎮東莊村,小學文化,16歲始師從同村嶽平新學藝。因他從小就酷愛泥塑彩畫藝術和熱心鄉村文化,作品遍佈上黨地區。被人們親切的稱為“鄉村泥土藝人”、”“嶽大師”。他的泥塑樸實、厚重,有著濃濃的鄉土生活氣息,在平順傳統的彩塑基礎上,進一步的改善和拓展,更增添了他個人的特色,深受上黨地區家鄉百姓的推崇和喜愛。|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蘇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南志平

嶽丙寅,字澤峰,是岳飛三十二代後裔世孫。 嶽丙寅出生在一個貧困山區一個家庭,兄妹六個,他排行老六。由於養父體弱多病,家境也不富裕,也上不起學。為了生計,他小學畢業後就歸田侍農,不久後為了生計又不得不開始在外打工,先後當過漁民、瓦工、木工、油工、唱過戲等。正是這些經歷加上他對泥塑彩畫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和追求,使得他為以後的創作奠定了豐富的生活基礎。

這片黃土地是他生命的泉源。遠處是他出生的地方東莊村。

從他家出來都要經過這道古老的巷子。這條巷子雖窄,卻四通八達,是村裡最古老的街道。每年村裡鬧紅火,他作為總導演,都要領著院戲班子,走過像這裡一樣的巷子和巷子裡的每一家。

大門口的一塊平地上,安放有一張石頭桌子,是他創作小彩塑的場地之一。夏天時樹蔭下非常涼爽。今天風和日麗,他在給一尊小佛像上底色。

緊挨著他臥室的這間土窯洞,也用白灰塗過,裡邊有個套間是用來放他的“寶貝”的,雖簡陋,但他覺著很充實。

嶽丙寅的住房是窯洞前邊拓展得一個前廳,開放的玻璃框架門道收進了充足的陽光。小院寧靜,卻富有生氣。

他的床頭案上時常放著沒有完工的泥塑。睡覺前的最後一眼和醒來後的第一眼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作品。

大門外堆著做大型彩塑骨架用的木材,這些都是從各處收集來的廢舊樹枝。

這是嶽丙寅的老宅子,這裡留下他太多的童時的記憶,每次路過這裡他都會放慢腳步。

老宅子多年沒人住了,院子裡已長了草。他暢想著能在這裡可以辦一個彩塑繪畫培訓班,讓自己的手藝能很好的傳承下去,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學。

三十多年從事彩塑和繪畫,他的彩塑和繪畫作品已走遍十鄉八村,紮根於上黨地區。老伴默默的支持著他,在他們共同的努力下,兩個孩子已培養成人。在他們的影響下也都選學了美術專業。

他除了做彩塑外,有時間還琢磨做一些臉譜。他唱過戲,而且家裡三代是唱戲的。鄉里鬧紅火,各種文藝活動他都是“扛大樑”的。在組織院戲表演時還負責給人畫臉上裝,他有著濃濃的臉譜情節。

師傅嶽平新,今年88歲了,嶽丙寅經常過來看他,雖然師傅耳朵有些聾,但他們交流起來卻沒有障礙。師傅是一名人民教師,不能專業示教,加之當時還不許假塑偶像,只能通過畫黑板畫來謀道。為了提高個人彩塑的技藝,他刻苦學習,不斷摸索,不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彩塑的需求量的不斷提高,他的技藝也已逐步爐火純青,並不斷探索學習其它流派的技法和特點。三十多年來,他已製作高度在2米以上彩塑像1000多餘尊。

午飯很簡單,一碗麵、一碗麵湯,有辣椒和醋就行。


他每完成一段彩塑內容或工序,就會點一支菸慢慢的品著,打量著作品每個細節。

在嶽丙寅的工作間裡,一直有2米左右的半成品,再大的一些彩塑像由於不好移動需在現場製作。

他做的彩塑對比度適中,用色多,以潤色、混色、溫色、穩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細緻的筆法塗色,給人以高雅含蓄的感覺。立意廣泛,造型洗練誇張,神情生動,別具一格。

製作大型彩塑需要十幾道工序,先制好骨架,捆草造型,將優質黏土加棉花、穀糠、鋸末和熬製的小米粥、紙漿攪拌成塑泥。上泥出樣,三至四次,裱棉紙,塗白、打磨、上色、繪畫、上光、裝裱、點睛等工序後才能完成,每道工序都非常有講究。就上泥來講,需要有粗泥和細泥之分,而每種泥的調製又都不一樣。一尊2米左右的彩塑做下來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一組鄉村婚慶的隊伍走來,眉宇間掛著喜慶。一塊黃泥巴經過嶽丙寅的手,就有了氣息,有了生活。

嶽丙寅是個熱心人,又喜愛文藝活動,附近十鄉八里的人大都認識他。鄰村的廟宇請他過來,為過年活動籌劃方案,連寫對聯的活也由他全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