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口碑一路下滑,從諜戰劇變“神劇”是主因

《諜戰深海之驚蟄》是由張若昀、王鷗、闞清子等人主演的抗日諜戰劇,在劇集剛開始播出的時候就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歡,許多觀眾表示,劇情矛盾衝突緊張有序,既有言情又有諜戰,特別是主角陳山在重慶臥底,在上海臥底的戲份,看得觀眾是酣暢淋漓。可是隨著劇集的不斷播出,《驚蟄》的整體口碑也一路下滑,觀其原因不難發現,從諜戰劇變“神劇”是主因。

《驚蟄》口碑一路下滑,從諜戰劇變“神劇”是主因

《驚蟄》的整體劇情很簡單,觀眾理解起來也不難,主要講述了上海弄堂小混混陳山因長相酷似軍統特工肖正國而被日本人發掘成了一名特工,接著被派往重慶執行潛伏任務,但是就在重慶的潛伏過程中,陳山的民族大義逐漸崛起,受張離影響,他成了一名雙面間諜,回到上海之後繼續潛伏在日本人當中,為抗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期間發生了數次危機嗎,但都被陳山一一化解了。

《驚蟄》口碑一路下滑,從諜戰劇變“神劇”是主因

就前期來說,《驚蟄》還是蠻優秀的,張若昀、王鷗、孫藝洲等人的表現可圈可點,雖然演技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毛病,表演中該笑的笑,該哭的哭,若不是雞蛋裡面挑骨頭,在演技方面是沒有什麼吐槽的地方,唯一一點不好的地方就是在陳山還是一名混混時,張若昀的表現稍微用力了一點,像是硬裝出來的,沒有那種上海弄堂裡土生土長的感覺,不過這段戲份很少,無傷大雅。

《驚蟄》口碑一路下滑,從諜戰劇變“神劇”是主因

在劇情方面,多次的矛盾衝突是最大的看點,比如陳山在重慶的時候就因為李伯鈞、周海潮等人差點暴露,但好在有“主角光環”,一次次危機都被他化解了。回到上海之後,在劇情細節方面雖有不同,但去表象觀其本質,似乎與重慶潛伏的日子沒有太大的區別,日常也就是為陳山製造各種“差點暴露”的戲份,但都被他一一化解了。這種緊張的矛盾衝突,剛開始看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有趣,但看多了,對於觀眾來說難免會缺乏新鮮感。

《驚蟄》口碑一路下滑,從諜戰劇變“神劇”是主因

抗日諜戰劇,其最大的受眾群體是男性觀眾,一開始《驚蟄》劇情簡練直接進入主題,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的節奏,這是它贏得觀眾好評的原因,但是隨著劇集的播出,言情戲份逐漸多了起來,簡單梳理了人物關係之後,我們會發現劇中主角團裡面是情感關係是“剪不斷理還亂”,周海潮愛餘小晚,餘小晚愛陳山,陳山愛張離,張離愛陳河,再加上一個僅露了一次面的肖正國,頓時變得複雜了起來。

《驚蟄》口碑一路下滑,從諜戰劇變“神劇”是主因

《驚蟄》的劇情進入中後期基本上就從諜戰劇變成了抗日言情劇了,這就好比掛羊頭賣狗肉,對於言情戲,男性觀眾自然是不待見的,所以其口碑一路下滑,特別是陳山與張離結婚為時間節點,接下來的戲份多次在緊張中插入慢節奏的情感部分,讓觀眾看得很是出戏。當然,這還不是主因,《驚蟄》之所以口碑一路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劇情逐漸開始變得與“神劇”越來越接近。

《驚蟄》口碑一路下滑,從諜戰劇變“神劇”是主因

何謂“神劇”?可以簡單理解為“主角光環”太重,通過一系列“陳山遇到危機”、“陳山差點暴露”、“陳山完美化解危機”的神操作,整個劇情頓時就變得似乎不那麼合情合理了,觀眾們紛紛表示諜戰劇變“神劇”了。其實隨著電視劇市場的發展,觀眾的審劇水平越來越高,對於低質劇,特別是那些“神劇”的容忍度越來越低,《驚蟄》此時涉足這個領域,是一個比較愚蠢的做法。

《驚蟄》口碑一路下滑,從諜戰劇變“神劇”是主因

良藥苦口利於病,但多了卻有反作用,剛開始的時候安排一些此類情節或許能夠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使得劇情衝突有致,但是多了卻會造成審美疲勞,《驚蟄》中後期劇情最大的缺點也正是在於此,安排太多危機給陳山去化解了,每次危機來臨都是“命懸一線”,但每次都能完美地將鍋甩出去,以至於觀眾對此類劇情逐漸產生抗性,再也興奮不起來了。

《驚蟄》口碑一路下滑,從諜戰劇變“神劇”是主因

其實如果從整體來看的話,《驚蟄》還是挺不錯的,演員表現良好,劇情矛盾衝突頻繁,能夠充分調動觀眾情緒,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沒有保持住剛開始的水準,遇上張離、餘小晚之後大談言情,情感戲明顯有喧賓奪主的嫌疑,這也就落入俗套了。不過目前《驚蟄》才播出30多集,還有十幾集才結局,尚且有很大的變數,如果在劇情上能夠調整回來,仍不失為一部好的諜戰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