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古人的經商智慧

《智囊全集》古人的經商智慧

1、唐朝人竇公生意做得不錯,但卻經營得相當辛苦。他在京城上有一塊空地,與大宦官的府邸相鄰,他知道大宦官想要這塊地,但這塊地的地價才不過五、六十萬錢而已。竇公就將這塊地送給大宦官,大宦官見他不談價錢,非常高興。

竇公故意在言談間表示有事前往江淮一帶,希望能有兩三封介紹信,大宦官立即為他修書,結果竇公藉此賺了三千緡(讀mín,一緡等於一千文)錢,紮紮實實地撈了一筆。

做生意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貪圖眼前的蠅頭小利。有時需要先付出,才能收穫更豐厚的回報。

《智囊全集》古人的經商智慧

2、趙清獻(趙抃)在宋神宗熙寧年間任越州知州。兩浙地方鬧旱災與蝗害,米價昂貴,餓死了很多人。各州都在要道上貼榜文,賞賜告發哄抬米價的人,只有趙清獻貼出的榜文是命令有米的人,官府可以提高價錢向他收購。於是米商都聚集到越州來,米價也就低了下去。

掌握價格規律,決定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是供需關係,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加商品供應,其價格勢必會下降。

《智囊全集》古人的經商智慧

3、東海錢翁本來住小房子,致富以後,想在城裡居住。有人告訴他有一棟房屋,別人已經出價七百金,就要出售了,趕快去想辦法,錢翁看過房屋,竟然以一千金與屋主訂好契約。子弟們說:“這棟房屋已經議好價了,現在忽然增加三百金,不會太貴嗎?”

錢翁笑著說:“你們不瞭解,我們是小戶人家,別人違約把房屋賣給我們,不稍微加些錢給他,怎能堵住眾人的嘴?且慾望得不到滿足,爭端就不會平息,[此翁似乎聽聞過大道],我們用千金買得七百金的房屋,屋主的慾望得到滿足,而別人再也無利可圖,在這間房屋裡生老病死,從此成為錢氏世世代代的產業,絕無意外之患了。”

不久,其他的房屋都因賣主覺得價錢吃虧要求補貼或轉讓,往往又打官司,只有錢氏家沒人爭競。

看似高價購買,實則是讓對方沒有反悔的藉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