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娃娃夜裡自己動",媽媽沒把胡話當回事,幾天後慌忙找醫生

家裡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爸爸媽媽其實會把很大一部分的精力都會放在小孩的身上。小孩想要什麼東西,爸爸媽媽都會盡可能的去滿足他們的要求。不想讓小孩承受任何一點點的難受的地方。不過有的時候,爸爸媽媽會有一個錯誤,就是有的時候會按照成年人的想法,去猜測一個小孩的心思。有的時候這種做法,相當於無用功,不小心還會傷害到他們。

前兩天茵茵過生日的時候,茵茵的奶奶因為特別的疼愛茵茵,就答應茵茵從國外訂購了一個木偶回來。這個木偶是比較逼真的,同時價格也是比較高的。但是小孩看見之後,覺得這個木偶很醜,仔細看之後甚至還有點嚇人,就像把這個木偶扔掉。但是這個行為不但被媽媽制止了,還被媽媽訓斥了一頓。認為這個是奶奶的一片心意,即使不好看,也不能扔掉。所以木偶就被放在房間一個不起眼的一個小角落。

但是,當天晚上。茵茵就跑過來和媽媽一起睡覺。茵茵對媽媽說,那個木偶晚上會自己動起來,媽媽確認為茵茵只是想不想要這個木偶。所以很快就讓茵茵會去自己睡。時間又過去了幾天,媽媽看著茵茵逐漸瘦了下來,就趕緊帶茵茵去醫院看醫生。醫生讓媽媽趕緊把木偶扔掉,茵茵因為恐懼失眠,才會造成生理異常,並且讓媽媽回去就把木偶扔掉。果然木偶扔掉之後,茵茵當天晚上就睡得特別香。茵茵媽媽很後悔,沒有早點扔掉,才讓孩子受這一份罪。

不能給小孩玩什麼玩具

1、 可以吞下去的東西

我們每年都可能會見到很多因為小孩子把小物件吞下去造成的悲劇。小孩的好奇心是很重的,遇到什麼東西,看到什麼東西都想把物件放在嘴裡嘗一下看是什麼味道。有的時候可能還想嚥下去嚐嚐。有的可能會卡在氣管,是很容易造成窒息或者其他的危險的。

就比如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看見的玻璃球,對於很小的小孩來說就是一個很危險的東西。有的玻璃球很好看,小孩就有可能覺得是很好吃的。然後就要把小孩送到醫院之後,想辦法把玻璃球取出來。這對小孩是一個非常大的傷害。所以在給小孩挑選玩具的時候,要儘量不能把一些過小的東西給小孩玩,是很容易造成危險的。

2、 讓小孩感覺害怕的東西

有的東西對於成年人來說,可能是沒什麼。但是對於小孩來說,是很容易產生害怕的情緒。小孩一旦產生害怕的情緒,就會想法設法的躲避或者扔掉這一個玩具。或許和容易想起這一個玩具,會很嚴重的影響小孩的睡眠質量和健康的成長。

就像上文中茵茵的那個很逼真的木偶,也很容易讓人產生害怕的。別說小孩了,如果是一個成年人的房間,放一個類似人形狀的物件,我們都很容易被嚇到。更別說小孩。所以在選擇玩具的時候,一定要挑選好,不要選一些橡膠的蛇、蜘蛛這一類的玩具。要儘量的避免讓小孩產生害怕的情緒。

3、 劣質的毛絨玩具

毛茸茸的玩具應該很多女孩子從小就會很喜歡。特別是在價格上也不是特別昂貴,所以家裡如果有小女孩的家庭,往往都是會有很多的毛絨玩具。但是不好的毛絨玩具裡面可能會很有大量的對人體不利的化學纖維,特別是小孩的皮膚是比較嬌嫩的。很容易讓小孩產生過敏等其他皮膚問題。

同時劣質的毛絨玩具,掉毛是很厲害的。毛掉在地板上都是一些小問題,害怕的是毛會被小孩吸入到呼吸道中,會造成呼吸道的感染。所以如果小孩要毛絨玩具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大品牌、有質量保證的玩具。

小孩產生害怕情緒怎麼辦

就像上面的茵茵一樣,如果已經造成了對小孩的心理陰影,那麼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克服心理的恐懼。

1、 與孩子溝通

多和小孩溝通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也是幫助小孩克服恐懼的一個主要手段。讓人會產生恐懼的,往往是來自未知。那麼讓小孩消除恐懼的,也要通過這樣的方法。多給小孩普及一些科學的常識,可以有效的幫助小孩克服恐懼。同時可以幫助小孩增長知識,所以溝通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2、 對小孩恐懼做出恰當反應

小孩對某一個事情產生恐懼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方式去面對小孩。小孩感到害怕的時候,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小孩克服恐懼,陪伴小孩明白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去指責、嘲笑、批評小孩。

小孩感到害怕的時候,要讓小孩感覺到爸爸媽媽就在旁邊陪著她,可以保護她。這很容易讓小孩的恐懼感消失,產生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