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同行 与时代并进 奋力推动青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是山东栉风沐雨、勇毅前行的70年,也是青岛乘风破浪、高歌奋进的70年。回顾过去的70年,青岛教育和这座城市一样,始终勇领改革发展之先风,不断展现奔腾向前的加速度。如今山东乃至中国教育的版图上,青岛已然成为一个熠熠生辉的地标,成为山东教育改革发展硬实力的代言人。

70年春风化雨,70年日新月异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青岛教育发展的新纪元,改革开放开启了青岛教育突破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青岛,这样的发展数字令人振奋:1978-2018年,全市幼儿园由500多所增加到2241所,职业学校由16所增加到64所,普通高校由4所发展到25所,特殊教育学校由3所发展到13所。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9月,全市教育的“家底”满打满算只有大学1所、中学15所、小学124所,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就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一砖一瓦搭起。回首来时路,日月换新天。

在青岛,这样的教育成就铭刻史册:1984年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994年比全省规划提前三年半、比全国提前六年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00年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2001年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目前青岛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8.5%、100%、98%,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约4700人,从婴幼儿到老年的终身教育体系正在构建中,“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正在形成。

在青岛,这样的教育成果惠民共享:2004年起,青岛逐步免除新市民子女借读费;2006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杂费;2007年,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除杂费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建立;2011年,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全免费教育,建立学前教育学生就学资助制度;2012年,免除义务教育段城市学生教科书费、城乡学生作业本费和农村中职学生学费;2013年,全面免除城乡中职学生学费;2016年,免除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幼儿园保教费、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今天的青岛,80万名义务教育学生享有基本免费教育,8.5万名中职学生享有免学费政策;6万名大中小学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政府奖助学金,2000多名学前、普通高中和高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免学费政策,200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享有助学贷款;83.6%的幼儿在公办或普惠幼儿园就读,15万名学生乘坐校车上放学,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基本实现全覆盖。

70年锐意创新,70年破浪前行

青岛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创新开放是这座城市的鲜明品格。青岛教育始终走在教育改革创新的最前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涌现出平度“三教统筹”“人民教育人民办”、嘉峪关学校评语改革等影响全国的改革典型经验。进入新世纪,青岛先后承担了学前教育发展、高职综合改革、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校园足球改革等14项国家级和多项省级改革试点,成为山东省首个也是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敢为人先的青岛教育,早在1998年就开展教育改革“十面红旗”评选,聚焦教育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激励中小学和幼儿园改革创新。建立教育改革奖励制度,设立“教育改革创新奖”和“优先发展教育贡献奖”,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区市和各级各类学校有创新、有突破的改革项目进行奖励,累计奖励改革成果66项,19项改革成果被国家教育体改办专刊推广,3个改革案例入选全国教育百个优秀基层改革案例。

敢为人先的青岛教育,全市中小学全部完成新一轮章程修订、成立校务委员会、全面推行学校管理权限清单、一校一顾问制度;建立“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完善覆盖幼儿园、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以法治为核心的政府治理机制、以清单管理为特色的学校治理模式和第三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初步形成。艺术教育的“青岛主张”、区域教育治理的“青岛模式”叫响全国。

敢为人先的青岛教育,在全国率先出台以学校为主体的政府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面向中小学校下放自主招生、副校长选聘和经费使用等14项管理权限,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让校长们有了施展抱负的天地。在全国率先组建审批执法专门机构,构建教育内部综合执法、部门间联合执法和市与区市两级协同执法的模式,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敢为人先的青岛教育,全面实施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和教职工“三定一聘”改革,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公平合理、有效激励的校内分配制度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体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持续加大“双招双高”推进力度,充分保障学校招聘自主权。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放开区市间教师流动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扎堆。一批名师、名校长在良好的治学治教环境中迅速成长,全市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的数量稳居全省首位。

70年共生共荣,70年砥砺奋进

城市兴则教育兴,教育强则城市强。70年来,青岛教育始终与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同心、同向、同行,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中贡献了教育力量、彰显了教育作为。

面对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需求,青岛坚持扩大增量、改善存量并举,2011年来平均每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00-300所。推行集团化办学(办园)改革,推广“名校+新校”“名校+农校”“高校+中小学”等联合办学模式,全市265所城区优质中小学与272所农村中小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15所高等教育机构与61所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共建,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在农村义务教育学区设立“农村特级教师”岗位,可享受山东省特级教师津贴待遇,接受省市重点培训培养。全市十个区市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教育部在青召开全国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推广我市经验。

面对高技能工匠人才的需求,青岛率先起步发展职业教育,是全国最早发展职业教育的三个城市之一。经过40余年的发展,职业学校已发展到64所,开设专业由最初的17个发展到如今的400余个,学历层次由初中、高中发展到中、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高校上下贯通。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3+4”对口贯通培养和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达到1.37万人,占招生总数的63%。今明两年,全市有望新增青岛工程职业学院、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创下高职建设的“青岛速度”。

面对科技研发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青岛始终将高等院校作为与城市互动共生的创新元素,对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扎根青岛本土的高校给予倾力支持。近年来又出台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优厚政策,强力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来当地办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争相来青对接合作,与市政府签约落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达到33所,在青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总计达到56所。实施在青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和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市校共建工程,5年遴选扶持12个在青高校重点学科和50个重点专业。中国海洋大学等9所高校分别入选国家、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今年又启动了在青高校服务产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遴选10个学科(专业)给予重点支持,力争毕业生留青率提高10%以上,为全市重点产业培养新增10000名以上创新型应用人才。在国内城市“高校争夺战”中,“南深圳、北青岛”令人瞩目,不断扩大的高校“朋友圈”积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后劲。

70年特色彰显,70年引领示范

进入21世纪,青岛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立足本土优势,在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创出了品牌,青岛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教育国际化让青岛教育走向世界。从上世纪80年代起,青岛教育便迈出了教育国际化步伐,GAP外语教学项目、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合作项目等进入青岛生根发芽,如今已经枝繁叶茂。1996年,青岛首个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青岛MTI国际学校获批开办,目前青岛外籍人员学校已达9所,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二,为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多名外籍学生提供国际教育服务。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青岛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成为全国首个与教育部签订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备忘录的城市。近期,青岛又入列全国首批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目前全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47个,中小学校与国外缔结友好学校269个,近万名留学生在青岛就读。2016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2018青岛友好城市教育国际研讨会等重量级国际会议在青召开,青岛教育越来越有“国际范”。

教育信息化让青岛教育连通未来。在加快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青岛着力推动“互联网+”教育创新。2015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三年在青岛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先后发布《青岛宣言》《青岛倡议》《青岛声明》,树起了青岛“互联网+”教育的旗帜。青岛率先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e平台”建成运行,全市中小学全部建成智慧校园,今年建成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100所中小学启动人工智能教育实验,一场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为主要特征的未来教育模式正在青岛重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和青岛寄予厚望,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青岛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在全市发起15个攻势,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青岛教育要在新的起点上奋发图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释放支撑引领作用,为青岛改革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扬帆新时代,青岛教育确定了“山东龙头、全国一流、世界影响”的发展目标,努力建设与青岛各项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与城市综合实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教育事业。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效益导向,学习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及省内兄弟城市先进经验,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当前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办一流教育,推动青岛教育全面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民生入心唯倾力,重任在肩当笃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青岛教育初心不改,还将继续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