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懷念他寫下幾百字的賦,但詩人卻只用二十個字就名傳千古

屈原是一位盡人皆知的歷史人物。他有才,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一曲《離騷》萬民傳唱,餘音繞樑,千載不歇。他有德,面對來自君王的誤解和同僚們的迫害,他不屈不撓,堅守原則,竭盡全力的去守護國家和百姓,使其免受傷害。

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曾把人分為四個層次,即聖人、愚人、君子和小人。

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依據司馬光的評人標準,屈原明顯是一位德才兼備的聖人,但這位聖人的結局卻十分的悲慘。

蘇軾為懷念他寫下幾百字的賦,但詩人卻只用二十個字就名傳千古

▲我認為,屈原就是一位聖人

屈原先是被楚王疏遠,接著又被流放到洞庭湖一帶。而失去屈原的楚國,也終被秦國打敗,喪失了爭霸天下的實力。當楚國衰敗的消息傳來,屈原懷著滿腔的悲憤投河自盡,以死報國。

或許是屈原的正直和不屈,贏得了天下人的敬佩;或許是屈原悲慘的遭遇,觸動了所有人的內心;也或許懷才不遇,是古今讀書人的通病。總之,自從屈原在汨羅江畔,縱身一躍開始,世人就不斷地通過各種文學形式,展開對他的懷念和悼亡。

有的人用一篇幾百字的文章去緬懷屈原,抒發自己的情感,例如蘇軾的《屈原廟賦》。但也有人僅僅用了二十個字,寫成一首小詩,同樣表達了自己悲愴的心情,譬如唐朝詩人戴叔倫的那一首小詩。

蘇軾為懷念他寫下幾百字的賦,但詩人卻只用二十個字就名傳千古

▲我是蘇軾,我很懷念屈原

題三閭大夫廟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在很多地方建造廟堂,用來紀念他們敬愛的三閭大夫。而後世人出於對屈原的愛戴,對這些廟堂也不斷地加以修繕,戴叔倫正是在這麼一間普通的寺廟裡,寫下了傳唱千古的詩篇。

站在三閭大夫廟宇的前面,望著奔流不息的江水,讓詩人聯想起屈原當年所受的冤屈和他千百年來所累積的哀怨,不禁發出了“怨何深”的感嘆與質問。在詩人的眼裡,奔騰千載的江水似是在述說著屈原的冤屈。

蘇軾為懷念他寫下幾百字的賦,但詩人卻只用二十個字就名傳千古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在這句詩裡,詩人抓住了屈原冤深似海這一現實,與沅江和湘江不息的江水相結合。先以江水的無窮無盡來比喻屈原的冤屈和憤慨,然後再將屈原的哀怨和洶湧澎湃的江水進行對比,進一步突顯屈原的悲傷和怨憤。

這樣的寫法,不禁讓人想起李密討伐楊廣時,所寫的檄文:“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行。”同樣是抓住了“水”無窮無盡的這個特性,來抒發對人性中某一個方面的感慨。只不過一個表達出隋煬帝的罪惡,另一個則表達了屈原的冤屈和哀怨,但寫作手法卻如出一轍。

此外,詩人以沅江、湘江的水進行比喻,也另有深意。屈原在自己的詩歌中,屢次提及沅江和湘江,因為這兩條江水見證了他的輝煌和落魄,是他平時傾訴心聲的好朋友。正因如此,戴叔倫把這兩條大江的江水比作屈原的怨憤,即是觸景生情,也是有感而發。

蘇軾為懷念他寫下幾百字的賦,但詩人卻只用二十個字就名傳千古

▲我是屈原,我很苦

承接上文,接下來的兩句詩,本應詳細描述屈原的“怨”,但詩人卻把筆鋒一轉,改為描寫眼前的景緻。日落西山,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的楓葉,與漫天的晚霞染紅了這一方天地,使之充滿肅殺之氣。

古人常把太陽比喻成君王,例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就是這樣的暗喻。詩人在這裡把太陽看作楚王,“日暮”象徵著楚王的昏庸,而“秋風起”則象徵著奸臣崛起,把持朝綱。屈原正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被放逐出廟堂的。

而後半句裡,詩人利用楓葉的紅,渲染出悲愴,淒涼的感覺,再通過疊字的方法加深了讀者的感受,使人仿如置身於蕭瑟之中,承受著與屈原相同的冤屈和哀怨。

蘇軾為懷念他寫下幾百字的賦,但詩人卻只用二十個字就名傳千古

▲我是戴叔倫,我的詩很棒

這首詩開頭以江水入題,觸景生情引發議論,寫出屈原的哀怨。接著寓情於景,通過對景色的描寫,進一步加深情感的抒發,引領讀者由景入情,進而對屈原產生無盡的哀思。

參考資料:《舊唐書·李密傳》 《全唐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