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说“绝学无忧”的真实意思,与大部分人所想的恰恰完全相反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道家是不推崇知识,就连老子都说过”绝学无忧“这样的话。“绝学无语”很多时候被理解成为“断绝学习就不会有忧愁”。老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既然老子有这样的认知,为什么又要作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为什么还教学育人?那收什么徒弟写什么书?从最朴素的逻辑来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言行不一的行为,也就是

悖论,是不成立的?

绝学无忧这个词确实是出自《道德经》,原文如此: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道德经》第十九章

(因版本不同,绝学无忧断句所在章节不同,大鱼读的是以上章节版本)

对于普遍释义的怀疑

大概翻看了一下关于这一段话的现代文翻译,果真很白话,就是字面直译: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按照后人对于道家和儒家的认识来说,能够这样来解释这段话也算不上是错误,毕竟大家都是默认这两家是不太对付的,所以怎么看,来自《道德经》的这段话都是对孔子观点的驳斥。但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看“绝学无忧”这一章,却是处处都不通的。

说是绝圣弃智,意思为抛弃聪明智巧。如此以来,何以建屋,何以果腹?就连最基本生存都是大问题,谈何道,说什么自然。人道也是道,好吗?这种解释完全是违背人道的,好吗?有人说,此处的智,指的是投机取巧,我倒觉得这种解释才是强行附会。就算是投机的意思,投机者为谁?投的什么机?那又与民何利之有?此处不通。

老子所说“绝学无忧”的真实意思,与大部分人所想的恰恰完全相反

其二又说绝仁弃义,到此可谓是直接与儒家对上了,也是许多人用来表明老子立场的一大根据。其实此处反倒最为不通,既然弃仁义,那为何又要“复孝慈”?这不是打脸吗?老子都那么超凡脱俗了,还顾及什么人间孝慈父子兄弟?老子会赞同孔子那一套父子君臣的说法吗?若是按照大部分解释而言,这可真是给脸又狂自打脸的一句话。所以,此处又是不通。

再者又说绝巧弃利。大概自古世人就看透了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世间人芸芸,往来皆为利,盗贼生,且是有些道理的。但是仅仅是在拘限的范围内来看才算是成立,局限性是非常大的。

以大鱼的浅见来说,普遍来说现在人对经书中所列这三项的解释问题是很大的。而后,人们又根据这种解释,注解了下面的内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前面的铺垫都是有问题,后来的理解也不会深入到哪里去。

既然说到这三个词,先简单的说一下前面两个词的意思。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个人感觉这话说的是极有分寸的。

我们且不说见素抱朴具体的意思,先用我们最普遍的常识来理解一下“见”和“抱”这两个动作,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都是有选择的行为。怎样辨别素和朴?当然是因为有与之不同甚至相反的存在,才能可见,可保持;少什么样的私,又要减什么样的欲?当然也是有了比照才能有选择。正如经书中常体现的“福兮祸兮”的哲学理念,凡事有个多面性。

见是有目标的,抱也是有目标的,是在一片繁华中的选择。我们很难在一片完全相同的花海中辨别出自己最想要的那一朵,在不同的品种中选择出自己心仪的会更简单。所以,所谓见素抱朴,其实是有对比才能有范围,有标准,是相对而言的。同样的,对于少私寡欲,经书中没说是“绝私灭欲”,为什么?第一是因为不可能,第二是因为不能,因为所谓私欲是人之本能,人道之自然,同样也是天道之法则。

可见,对于素、朴、私、欲,道家并不追求“赶尽杀绝”,但求适度共存

,由此倒也符合道家的原则宗旨。

但是,与之相交,“绝学无忧”明显比前面的要求更苛刻多了。那么绝学无忧真正的意思到底事什么?难道真的是拒绝学习,一生无忧了吗?

绝学无忧

断绝学习,就不会再有忧愁;学的越多,想的越多,就越多愁……把这个词语解释称这种意思的人不在少数,还挺多人支持。但是问题来了,用头发稍想一想,那些啥都不学,啥都不会的人真的绝忧了吗?怎么可能,绝忧又不是绝育,刀一挥就万事OK了。

不同知识层面的人思考不同的问题,不同环境的人不同的考虑,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的视角……人一旦开智,就逃不过“忧”这种行为,三岁小孩还会为一个玩具苦恼呢。所以要真正无忧,估摸得是个……说不好是什么,因为即便是傻子还有个喜欢爱好,就是低于人的动物猫猫狗狗还有“忧”这种情绪。我们不能说动物知道的太多了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无论这种思考在别人看来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是无聊的还是有趣的,对于这种思考的主体来说,那就是他对这个事件做出的全部的反应,那就是他的世界。就像我们无法理解那个曾经用一个肾换一部苹果手机的学生一样,对旁观者来说这太不值,但是对当事人来说,当时这件事就是他最有价值的地方。看来,

通过断绝学习以达到无忧,此路是完全不通的。

老子所说“绝学无忧”的真实意思,与大部分人所想的恰恰完全相反

那么,绝学无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有没有想过,绝还有另一种意思,叫做“穷极”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无知并不是无忧的途径,但是真正的智慧却可以让人摆脱烦恼,这是实践经验验证过的。是的,绝学无忧并非是很多人认为那种“断绝学习”,它的意思恰恰相反,而是高层次高水平的学习,以此获得智慧,这才是到达无忧的真正途径。

道家有一种非常高境界的知识层级,叫做“不知之知”,我想这才是“绝学无忧”最正确的解释和最真实的含义。我们都知道道家追求道,追求自然,追求本初,追求太一,而对此,就有这么一种说法,那就是追求婴儿般的纯白,且有经书原文为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追求婴儿的纯真倒是不假,但这绝非是彪炳无知的理由。

这是一个倒叙,是先有之前的“……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等等,才有之后的“复归于婴儿”,这是一种返璞归真,是得大智慧后的内敛,无知无法升华到这个境界。

道家所说的“不知之知”,是知尽天下之后的返璞,和婴儿仅仅是状态的形同,至于内心,那是千差万别的。对于道家所说的这种境界,庄子就在《大宗师》中借用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进行的论述,也就是颜回坐忘的故事(故事稍长,就不多做叙述)。故事中提到的“忘”,就是道家所说的不知之知的方法,也就是弃知。

无知是自然的产物,不知是精神的创造。——冯友兰

无论是不知之知,还是弃知,还是“忘”,与所谓的无知可谓是云壤之别,一个是过尽千帆,参透世间,一个是井底之蛙,方寸不觉。而前者,不知之知才是所谓“绝学无忧”的真实的写照,并非什么断绝学问以达无忧,而是穷极学问,参透世间。

绝学无忧的启发

道家的境界标准中,能够到达”不知之知“的人便可称之为圣人,道家更多的是追求”内圣“,也就是精神层面的解放和超然。当然,这对于大部分来说是非常难。见素抱朴很难,少思寡欲很难,所以《道德经》中还是遵循人欲,留有空间,这本身也是法天道的一种行为。最后,提到的无忧,更难,无忧之后,所谓素、朴、思、欲,自然迎刃而解。但是,老子是非常智慧的人,既然不可攀登的高山,那就不必再拿出来拉口号,既然拿出来了,那就是有路可走的啊。

老子所说“绝学无忧”的真实意思,与大部分人所想的恰恰完全相反

对于人而言,“学”反倒是最简单的了。人从原始的、最初始的时代开始就踏上了“学”的道路,而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那一刻开始也已经开启的“学”的征程。所以,“学”早就成为人的一种本能,是智慧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了模仿、思考、实践、思过、总结等等诸多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符号的记忆和重复,这是一种伟大的行为技能。

几千年前的老子自然是大智慧者,所以他说”绝学无忧“,就是告诉我们若要到达更高的境界,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无知并不会让人活得更简单,更不是什么解忧的良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