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丘吉尔为何一再推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时间?

strong-lee


这个世界一直都是靠实力说话的世界。到了二战爆发前,昔日的大英帝国已经严重衰落。英国不仅难以维持自己的世界霸权,就连欧洲霸权也难以维持。二战爆发前的英国实力已经明显弱于德国和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战争爆发后没有多久法国便败亡。英国得益于英吉利海峡,逃脱了亡国的命运。虽然英国逃过了亡国的命运,但是英国也彻底被赶出了欧洲大陆,英国成为孤悬海外的弃儿。

面对已无还手之力的英国,德国决定暂时放他一马,根据既定的方针发起对苏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偷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德国把大部分兵力用于攻击苏联,对英国只是实行防御。苏联面对德军的迅猛冲击,起初也是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都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英国之前和苏联确实不对付,丘吉尔本人更是对苏联深恶痛绝。丘吉尔非常信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面对共同的敌人,丘吉尔不得不和斯大林走到一起。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感受到了来自德国的压力。斯大林此时急需英国英国开辟第二战场。如果英国能及时开辟第二战场,苏联和英国便可以两面夹击。斯大林的想法非常美好,但是丘吉尔此时根本不想开辟第二战场。此时丘吉尔的日子要比斯大林好过很多,丘吉尔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性远远低于斯大林。1941年9月份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参加二战。丘吉尔非常清楚没有美国的支援仅凭自己的力量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英国刚刚遭受不列颠之战不久,本身的元气还没有得到恢复。英国的陆军在敦刻尔克几乎被德国人打残,英国陆军根本不能和德国抗衡。此时的德军正在势头上,德国陆军还是那支不可战胜的军队,英国的几十万陆军还不够德国塞牙缝。英国的空军虽然打赢了不列颠空战,但是英国空军总得来说还不具备攻击攻击德国的能力。此时英国除了海军之外,全面被德军压制。如果此时英国开辟第二战场,无疑是拿英国士兵的生命开玩笑。丘吉尔不会为了苏联而白白牺牲英国人的生命。丘吉尔希望结果的是德国和苏联一个躺在坟墓里,一个躺在手术台上。所以丘吉尔拒绝了斯大林的建议。丘吉尔也不是没有任何反应,为了敷衍斯大林,同时让斯大林看出自己的态度而坚定地和德国拼命。丘吉尔派出小股部队对欧洲大陆实行游击式的骚扰。但是丘吉尔的这种骚扰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如愿”加入二战。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英国、美国和苏联成为盟友,斯大林此时再一次希望英美盟友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苏德战争已经进入最惨烈的截断,当时德军已经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地区。如果苏联顶不住德国的进攻,苏联有可能被打趴下。此时斯大林强烈要求英美尽快在欧洲登陆,两面夹击德国,减轻苏德战场的压力。丘吉尔却表示缺乏登陆的具体准备,而且还没有制空权,英国还不具备队规模登陆的条件,英国的陆军力量过于弱小,如果此时登陆无异于自杀。

丘吉尔一方面不想此时开辟第二战场,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一次小登陆战袭扰德国,吸引德国把更多军队部署在西线,防止苏联崩溃、同时也希望通过一次小登陆坚定苏联抵抗的决心。丘吉尔决定实行一次小规模的登陆作战。8月份英国派出一支大约6000人的登陆部队在第厄普地区进行登陆。结果这支登陆部队损失惨重。以区区6000人就想开辟第二战场,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丘吉尔的“诚意”。丘吉尔以这样的方式敷衍了斯大林,他此时的注意力在北非而不在欧洲。



在斯大林的努力下,1942年6月份,英国、美国和苏联发表联合公报,初步达成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的攻势。但是丘吉尔此时根本没有立即开辟第二战场计划,所以他在备忘录中对自己承担的义务做了一些保留。英国当时的想法不是在欧洲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当时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诉求没有北非战场大。英国当时在北非战场的局势逐渐恶化,所以英国更希望在北非率先登陆。丘吉尔经过努力成功说服美国放弃在欧洲登陆的想法,转而支持英国在北非登陆的想法。1942年7月24、25日,英国两国首脑在伦敦举行了两次会议。伦敦会议之后,英美两国决定于1942年11月8日在北非登陆,代号为“火炬”。丘吉尔为了英国在北非的利益搁置了在欧洲登陆的计划,转而在北非登陆。斯大林的希望变成了空欢喜一场。

斯大林原本以为英美登陆了北非之后便会选择开辟第二战场。令斯大林没有想到的是,1943年1月英美两国在卡萨布兰卡召开会议,通过了在西西里岛登陆的决议。这次会议上丘吉尔以第厄普失败为借口推迟在法国登陆,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其实此时的想法是借助美国的力量恢复英国在地中海地区的势力。丘吉尔还希望德国和苏联拼至最后一兵一卒,英国好坐收渔翁之利,恢复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虽然美国人的想法和丘吉尔的想法不一样,但是美国还是做出了让步,同时也积极制定开辟第二战场的相关计划。



一直到了1943年5月份,英美召开三叉戟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英国最终同意于1944年5月份在欧洲大陆登陆。确定开辟第二战场之后,盟军立即着手选择登陆地点,而且准备登陆部队,进行登陆前的相关训练。1944年6月6日,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抢滩登陆诺曼底,此后,288万盟国大军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

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可谓是一波三折。开辟第二战场的历程之所以那么曲折和丘吉尔的拖延有直接关系。二战期间,丘吉尔就像一个小人物在世界各地蹦跶。丘吉尔在二战中的表现,比起罗斯福差了不少。丘吉尔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自己盟友的利益。其实丘吉尔在世界范围到处蹦跶也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他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也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



丘吉尔当上英国首相之后,领导英国和德国对抗,誓死不当德国的小跟班。丘吉尔接手的英国,其实是一个衰落中英国。丘吉尔希望通过二战恢复英国昔日的光辉,所以他的每一个决议都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为了英国的利益甚至出卖、牺牲盟友也在所不惜。丘吉尔自己本人也是一个强烈反苏分子,丘吉尔本人是迫不得已才和斯大林走到一切。丘吉尔希望打败德国,但是不希望打败德国的同时身边有站起来一个更加强大的苏联。丘吉尔希望看到的结果是,苏联的最后一个子弹打死了最后一个德国人,苏联和德国一个躺在坟墓里一个躺在手术台上。

丘吉尔自顾英国的利益,却忘记了世界反法西斯是一盘棋,盟国是一个整体。苏联一旦被德国击败,丘吉尔的一切妙招将会成为水中月和镜中花。如果罗斯福也像丘吉尔那样的话,美国完全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亚洲,打败日本人即可。虽然丘吉尔在二战中不择手段的想维持大英帝国的地位。但是大英帝国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丘吉尔的种种举动也没能恢复大英帝国往日的光辉。最终德国进了坟墓之中,苏联不仅没有躺在手术台上,反而拿着屠刀威风凛凛地站在英国身后。美国经过二战的洗礼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二战三巨头中,丘吉尔成为了那个最可怜的小毛驴。


依稀说史


更正一下题面,并非是丘吉尔推延开辟第二战场,而是当时条件时机均不成熟,而且对于轻率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本人是有着痛彻心肺的感悟的,或者说,在开辟第二战场这事上 丘吉尔是有心理阴影的。

1915年的一战时期,由于土耳其突然加入德奥同盟国一方向沙俄宣战,封掉了俄国赖以联络协约国的黑海沿岸的诸港口 让俄国丧失掉了九成的海运能力。为了解救盟友、打破西线的战略僵局,当时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就一手策划了在达达尼尔海峡登陆、打败不堪一击的土军,占领其首都伊斯坦布尔、逼土尔其就范、解救俄国盟友的加里波利战役,对,没错,就是一战版的D–day行动。为了毕其功于一役,丘吉尔利用当时英国超强的国力和影响力 先后动员了包括英军法军及澳新印度的殖民地军队五十多万人,战列舰等主力舰只上百艘,可以说,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了。

但由于缺乏经验和规划,原本应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当网的登陆作战,却由于拖沓而成了伤亡惨重的攻坚战和消耗战,整整十个月的时间里,协约国数次登陆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在付出二十五万人伤亡、一百多艘舰船或损或沉的沉重代价后只能黯然收兵。

加里波利战役给一战带来巨大影响,协约国一方的战略优势在1915年消耗殆尽,由于英国主要动员的是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殖民地军队,澳新两地本就地广人稀,这场伤亡惨重的战役等于让两地直接损失了百分之二的人口,而且是最宝贵的青壮年,由此给大英地帝国带来的政治地震回响不断,帝国差点就此土崩瓦解,丘吉尔本人也只好放弃大好前程引咎辞职去法国前线当了个营长。

有此前车之鉴,所以也难怪丘吉尔在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上要慎之又慎了。

其次,第二战场的开辟,说易行难。在美国参战之前,英国勉强也就够自保的,哪来多余力量开辟第二战场呢?美国参战之初,由于大部队都在训练营里,英国作为同盟国也就是海上护航的压力稍稍减轻了一点而已。

而就算美国大军训练完毕了,选择在哪里开辟第二战场,仍是个头疼的事,英美的想法是开辟第二战场减轻苏联东线的压力,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从而改变战场态势。

事实上,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英美已经至少开辟过两次第二战场了。第一次是1942年在法属北非,敌人是兵力薄弱且心猿意马的维西法国军队,但开是开了,对战局影响甚微,纳粹德国仍盘踞着欧洲大陆。

于是又有了第二次,1943年盟军在意大利半岛登陆,但这次战役,虽然导致了墨索里尼政权的垮台,其实却是帮了希特勒的忙,因为墨索里尼政权的不得人心,意军战斗力之渣只可以用帮德军倒忙来形容,没了意军这个包袱,德军反而在意大利超水平发挥打的顺风顺水,把登陆盟军牢牢钉死在靴子腰上动弹不得。

到最后,无论丘吉尔还是罗斯福都认识到了,开辟第二战场这事儿,不是什么能四两拨千斤的巧活,而是必须要刺刀对咽喉、砍刀对脖颈的硬仗,必须是雷霆之击打在敌人的七寸上的闪电之战,才能起到应有的效应,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诺曼底大登陆。


石海钓沉


战争之初,老实说英国也没有开辟第二战场的能力,是美国正式参战后,英国才有条件考虑这一选项,在此之前,英国已经做好随时撤退到加拿大的准备,之所以留在英伦三岛硬着头皮顶,就是在煎熬中等待东线苏联人到底能不能顶住德国人,在德国人会重走拿破仑老路上亚了重注。


英国从战争还没开始时,就设计祸水东引,他是希望苏联德国两败俱伤,但是绝不会希望苏联被德国打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英国真的只能退守加拿大去了,这肯定不是英国所希望的。在美国参战后,我认为这时候丘吉尔还没工夫考虑战后对苏联的布局,更多的是考虑一旦开辟第二战场,苏联那边没顶住的话,第二战场所有的投入可就全都泡汤了,这还是正常风险,还有万一苏联玩什么花样,突然放个水,把英国这边开辟的第二战场给卖掉,要重新准备第二次开辟,物资金钱这些不说,关键是时间,时间不够,会耽误英国重回欧洲大陆,跟苏联抢地盘,抢插手欧洲事物的时机!

所以开辟第二战场的时机,设置的相当保守,直到苏联大反攻势不可挡,德国失败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单独靠美英联军,也能解决德国时,才急急忙忙投入兵力,开辟第二战场,这时候,其实东西两线,都有单独解决德国的能力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英国实力不足以开辟第二战场

其实早在苏德战争刚一爆发,斯大林就希望英国能在西线开辟新战场,以缓解苏联的压力,同时要求为苏联提供军事援助。但此时,美国还没有大规模介入欧洲战事,刚刚经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军损失严重,无力开辟新战场,反而防备德国登陆英伦三岛,还要应对德空军的狂轰滥炸。自保尚且不能,因此实在是有心无力。

苏德战争,苏联开局不利,英美对战争进程持悲观态度。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一溃千里,损失大量人员装备,因此,外界普遍认为纳粹德国会很快灭亡苏联,所以,英美为求自保,不能开辟第二战场,只向苏联提供军事物资援助。

英国战争策略重点是北非 地中海地区

英国的战略目标时首先立足于保卫本土英伦三岛的安全,其次控制海上运输线和制海权,保持本土和北非 地中海地区的联系(英国主要的殖民地都在此地区)。在挫败德军进攻本土的企图后,英军把主要力量投送到北非和西西里岛。

最主要的还是政治因素,英美不希望战后出现一个强大的共产主义红色帝国。

在一定程度上,在丘吉尔等西方政治家的眼中,红色苏联是比纳粹德国更加危险的敌人,因此才有了二战前期英法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流。因此,西方国家对于德国进攻苏联是喜闻乐见的,他们希望通过这场战争苏联消灭了纳粹德国,而苏联也筋疲力竭流尽最后一滴血,防止战后红色革命席卷欧洲。而一旦开辟第二战场,德军精锐必然会大举西掉,苏联便可乘胜追击至德国本土,那么中欧国家肯定会被苏联扶植建立共产主义政权,这显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希望看到的!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为了战后遏制苏联,争取更多的利益,丘吉尔等西方政客一再推迟开辟第二战场。


冬雨AK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处境不利时,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国,减轻苏联的压力。丘吉尔先是以种种借口拒绝,继而又千方百计进行拖延。其拖延手法,一是迅速制定英国的战略计划,把战略重点放在中东北非;二是在美国参战后,想方设法把美国兵力吸引到西北非洲,不让它为苏联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三是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后,极力主张开辟巴尔干战场,继续阻挠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结果,开辟第二战场一事被拖了近三年。



释怀118q


文|邬斯大人 阅读用时5分钟


狡猾、聪明的丘吉尔一直在等待一个最佳时机,而其成熟的关键就在于美国参战。

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突袭,波兰沦陷,随即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由此正式爆发。

其实早在进攻波兰以前,德国就已经表现出了其对外扩张的政治野心,但英法显然低估了希特勒的图谋。1938年,德国吞并匈牙利,英法采取了绥靖政策,紧接着,德国又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领土要求,英、法为了保护自身在欧洲的利益,就秘密与德、意签订条约,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强行划给德国。



面对德国不断膨胀的野心,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英法选择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以期将德国入侵的矛头引向苏联。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苏德竟然于1938年8月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让英法彻底失算。

稳住苏联之后,德国没有了后顾之忧,迅速展开了自己的扩张计划。闪电战攻陷波兰后,1940年5月10日,德国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先后又完成了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

于此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不到一个月,法国就战败投降。紧接着,希特勒发出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但是英国还是通过最坚决的抵抗,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图谋,英国本土暂时得以保全。

以当时英国的实力,勉强自保,根本无力发动对德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峡的庇护,英国很有可能也会被攻陷。

在进攻英国失利的情况下,德国还是完成了对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占领,称霸西欧后,德国开始将矛头瞄准了苏联。


1941年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在对苏联的初次作战中,德国就投入了500多万人、4000多辆坦克和近50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可以说,德军的大部主力都已经投入到了这场对苏作战中。

当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联时,苏、德双方的战斗进行的非常惨烈,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依旧不敢在欧洲西线发动对德国的军事进攻,不是丘吉尔胆小,而是以英法的实力,的确不是当时德军的对手。

丘吉尔希望可以整合更强大、更广泛的的军事同盟力量,只有这样,盟军在西线反攻才有胜算。

二战初期,美国一直奉行“光荣孤立”的对外政策,美国不想卷入这场世界大战,其实是想以中立者的角色捞取更多的“战争财富”。但是美国的这种想法却因日本偷袭珍珠港而发生了改变。


在德国进攻苏联的同一年,日本海军也发动了针对美国太平洋军事基地的打击行动,日军的远程突袭打击让美军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天),德意日同时对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自此,美国保持中立的幻想彻底被打破,正式对法西斯宣战。

日本偷袭珍珠港,最高兴的莫过于丘吉尔,因为他一直发愁如何让美国介入这场世界战争 ,毕竟美国当时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日本此举无疑帮了他大忙。

美国对法西斯宣战后,开始在亚洲对日展开军事反击,同时,美国对英、苏等盟友展开了军事援助,欧洲开辟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日渐成熟。

1942年,包括中、美、苏在内的26国在美国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最终形成,而这也为欧洲开辟对德作战的新战场奠定了基础。


1943年,美、苏、英三国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了三国首脑在对德国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丘吉尔的等待终于迎来收获,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将为盟军反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944年6月,280万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从此,盟军开始从东西两线夹击德军。德军在同盟国军队的强大攻击下,节节败退,开始向本土战略收缩,德古再也无力对外发动一场规模化的战役 。

1945年4月,盟军两线部队在易北河胜利师,同时,苏军猛攻柏林,最终以伤亡四十万人的代价攻克柏林,5月,德国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正式宣告结束。

所以,从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来看,丘吉尔的拖延无疑是明智之举,三年的等待,终于迎来盟军西线反攻的最佳时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得以整合,法西斯德国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邬斯大人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人文、历史、经济、军事、政治角度加以剖析。

大家都知道,其实二战的爆发大英帝国正处于由世界经济、权利中心向逐步衰落演变。为了未来反攻保存有生量,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大部撤入英国境内。1940年5月8日张伯伦首相迫于压力向英王提出辞呈并建议由丘吉尔组阁。

1940年5月10日下午6时英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组阁并获得支持。丘吉尔上台突施“三环外交”即英联邦和帝国为第一环,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系国家为第二环,第三环是团结起来的欧洲。第二环是“三环外交”的基石,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十分重视英美关系。英国基本上都配合了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的实施。当然并不是事事顺应美国而是通过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外交影响,试图使美国策略更加符合大英帝国利益。并提出“先欧后亚”主张。

1940年6月德国对法国发动了总攻,加上意大利对法国宣战6月22月以法国总统贝当为首的政府宣布法国投降。

1940年7~10月希特勒发出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命令。德军对英国发现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投降。

1940年8月,在丘吉尔提议下,罗斯福对美国国会游说,两国政府通过磋商。美国通过”租赁法”,美国最后同意向英国海军提供50艘驱逐舰,英国则以租赁形式将其海外军事基地交给美国使用。英国在关键时刻获得美国大量支援物资,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延登陆计划。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德军以550多万人,4000多辆坦克、50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三路突袭苏联。东线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9月斯大林向丘吉尔提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军实施战略夹击要求,以缓解数百万德军对苏联的巨大压力。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也没有从敦刻尔克大撤退挫折中缓过来,根本无力在西欧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进入1942年,形势更加恶化,苏联红军在德军猛烈攻击下且战且退一路退至莫斯科。英国军队在北非被隆美尔击败。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原本处于中立的美国也参战了。太平洋战场上刚刚投入战争的美国军队无法应对日军的强大攻势。亚洲的东南亚相继沦陷。1942年6月斯大林再次提出开辟西线第二战场,牵制德军。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认为有这个必要。并达成美英苏联合公报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作了保留。决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把西线第二战场推迟到1943年上半年。但苏德战场形势非常紧迫。德军已进至斯大林格勒,斯大林强烈要求英美在欧洲发动登陆,以牵制德军减轻苏军压力。英国只好派出6018人组成的突击队在法国第厄普登陆。结果惨败伤亡5810人。1943年1月英美卡萨布兰卡会议,英国借第厄普的失败以大规模两栖登陆的复杂与危险必须谨慎从事为由,坚持要求推迟对欧洲大陆登陆。实际上丘吉尔想乘苏德战争坐收渔利,借美国之手恢复英国战前在北非和南欧的传统势力。斯大林感到非常愤怒。事实上到1943年英美盟军已具备西线进行登陆作战能力,盟军在地中海实施的一糸列大型二栖登陆作战就是最好证明。

当时,丘吉尔是有政治考量的,丘吉尔认为红色苏联是仅次于纳粹德国的危险国家,希望通过苏德战争也让苏联流尽最后一滴血,决不能让红色浪潮席卷欧洲。一旦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德军必然从东线实施战略撤退,这样会使中欧大部国家被苏军占领被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所以丘吉尔希望英美联军提前占领这些国家建立资本主义政权,以便战后共同遏制红色苏联。

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力的牵制了德军力量,帮肋盟军成功实施了北非登陆,扭转了北非战局。随着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胜利掌握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日本从海上进攻印度的危险解除。1943年11月英美苏元首在伊朗的德黑兰进行了会晤。会议决定1944年5月底实施开辟欧洲西线第二战场登陆计划。

1944年6月6日早上6:30分以英美联军为主的盟军先头部队总汁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成功。288万盟军成功开辟了欧洲西线第二战场。


5665002040206


最开始英国是没有开辟第二战场的能力的,后来出于种种考虑其才同美国于1944年登陆诺曼底开辟了第二战场。

不列颠之战后,英国受到重创,打回欧洲根本是就不现实的,英国的力量所能做的只是保住自己的生命线。对于英国而言,和印度等殖民地相连接的地中海、中东地区是其关键,因此英国开始在北非战场投入力量,而德国人也开始进入北非战场帮助意大利对付英国。 即使是在美国参战后,英美也没有力量去建立第二战场。英国本身力量还是十分有限,而且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本身就消耗了英国仅剩的力量,因此主要还是依靠美国。但是美国此时也刚刚进入战争状态,快速扩充起来的军队严重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大量武器装备尚在研发设计中,美军也不能快速发动向欧洲反攻这样的大规模行动。
不过英国人并没有放弃开辟第二战场的打算,在1942年8月组织了迪耶普登陆行动,但是即使有着英国空军的协助,而且本身该地区距离英国本土较近,但是行动还是惨败,大量人员伤亡和被俘,武器装备也损失惨重,因此英美盟军暂时放弃了开辟第二战场的打算。 随着1943年解决了北非的德意军队,并开始反攻意大利,以及斯大林的一再催促,英美盟军开始计划开辟第二战场。但是意大利地形不利于部队展开,而且德军防守严密不易进攻,因此盟军还是选择在法国登陆,最终登陆地点就被定在了诺曼底地区。

这次盟军吸取了此前的经验教训,事先通过空袭基本摧毁了法国境内的重要交通线路,同时通过对德国空军的打击获得了西线的制空权,做了充分的情报工作,并为登陆行动准备了大量物资,在一切准备妥当后,盟军才最终登陆。


战争之王


丘吉尔能够决定开辟第二战场吗?

不错,二战初期,在欧洲战场上,英国的确是抗击德国的主力。但是,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战,形成美英苏联合对德作战的态势。

从苏联方面来看,当然希望尽早开辟第二战场,以缓解东部战场的压力。但是,第二战场的开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德国人在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前,对英国人可能反攻欧洲大陆,显然会有所防备,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德国在法国西海岸沿线,设立了碉堡、岸炮、机场,以逸待劳。英国,即使联合美国海军要想突破这一防线,都非常困难,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有可能失败。事实上,英国人不是没有做过登陆的尝试,最后由于准备不充分,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盟军必须慎之又慎。

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对苏支援主要采取军火物质援助的方式进行。苏联在主要战场上取得的胜利,都有盟国援助的功劳。

尽管如此,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苏联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列宁格勒被围困,莫斯科险被攻克,斯大林格勒危在旦夕。斯大林不得不警告英美,如果不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一旦德国灭亡苏联,将会实力大增,到时候调转枪口,美英将会更难对付。

英国人知道,单靠自己,很难登陆成功。不得不依靠美国的力量。而美国直到珍珠港事件以后,才正式参战。战前美国孤立主义情绪严重,战争物质准备不足。从战争动员,组织训练兵员,到投入兵力,需要一个较长的准备过程。实际上,洛曼底登陆部队里,有许多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凭借一腔热情投入战斗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美英想让德国与苏联之间充分消耗的可能性,毕竟在他们看来,红色苏联与纳粹德国一样,都是恶魔。


锐不可当179907905


美英和苏联都打自己的算盘,苏联希望美英尽快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和损失,而美英还希望德国消耗苏联的力量,这是为战后考虑的(不要忘了,丘吉尔是最反共的)。总之,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