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裡,真實的唐僧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流浪詩人六號



《西遊記》中“唐僧”這個人物的原型,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玄奘(公元602年-664年)。玄奘之所以被尊稱為“三藏法師”,這是因為,玄奘大師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才得了這樣的尊稱,而且,作為法相宗的創始人,玄奘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法師俗姓陳,是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玄奘的祖父,在北齊擔任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則博覽群書,專心治學,是備受敬重的人物。可見,玄奘法師出生在一個充滿詩書氣息的家庭環境中。


隋朝仁壽二年(即公元602年),玄奘降生。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備受長輩重視。父親為他取名“禕”,取意“美好”,“禕”指的是美玉。

玄奘的父親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幼年時期,玄奘就跟隨父親學習儒家經典。但是,後來由於父親去世,家道中落,玄奘一家生活困苦,玄奘的二哥陳素便來到洛陽淨土寺出家,法號長捷。玄奘十一二歲時,由長捷法師帶著,住在淨土寺,學習佛教經論,而玄奘最有心得的便是《妙法蓮華經》和《維摩詰經》。



二十歲時,玄奘正式受戒,跟隨景法師學習《大般涅槃經》,並且,還跟從嚴法師學習《攝論》。只是,玄奘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佛教各學派學說都存在歧義,這讓他心中大為困惑。為了掃清困惑,玄奘決定前往天竺的那爛陀寺求學。這便有了“唐僧取經”一說。


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歷盡艱險,前往天竺求取佛法,並在當時的著名那爛陀寺,跟隨戒賢大師學習《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毗婆娑論》等經論。玄奘聰穎好學又極具辯才,他逐漸成為那爛陀寺裡的明星式的人物。


在戒賢法師的鼓勵下,玄奘遊歷天竺各地,還在那爛陀寺講授《攝大乘記》、《唯識抉擇論》,與各宗派的論師進行激烈辯論。玄奘那深厚的佛學素養以及出色的辯才,令他接連駁倒眾人,並且受到天竺眾人的禮遇。


舉個例子來說,在曲女城舉行的六千人無遮辯論大會上,玄奘法師以《會宗》、《制惡見》中的觀點作為論題,與其他僧人展開了為期十八天的論辯,結果,竟然沒有一人能駁倒他!玄奘法師經此一事而聞名,受到僧俗人士的一致推崇,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長安,還帶回梵文經典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長安的弘福寺和大慈恩寺,成為玄奘法師的譯經場所。我們今天熟知的《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大般若經》等佛教經論,皆由玄奘法師翻譯。此外,玄奘還寫有《大唐西域記》這部文學作品。



妖精


西遊記中的唐僧:
◆遇到強盜和妖怪只會嚇的發呆,六神無主,只剩下喊救命,為軟弱。

◆居然跟吃人不吐骨頭的妖怪、殺人如兒戲的強盜求饒,委曲求全,為迂腐。

◆妖怪一問,不經大刑,便沒口子的吐出徒弟們的事情,為膽小怕事。


◆唐僧對老弱婦孺、童僕下人,都很謙虛有禮,不比世人隔門縫看人。

◆能堅守戒律,視女色、錢財為無錢。光這錢財、女色之關,世上有幾人能堅守?

◆佛法高深、眾生平等,懷濟世救人之風尚。

所以唐僧是一個軟弱、迂腐、膽小怕事的凡人,同時又是一個佛法高深、潔身自好,並有濟世救人思想的高僧。


驚石拍岸


首先,熟讀西遊記原著的大爺,儘量別在這顯擺了昂!

一下內容純參考影視劇!

唐僧

自私,狡猾,虛偽,假正經

自私:一路上,除了在盤絲洞的時候老唐主動出去化緣(有可能老唐已經看見七位美女了,才那麼欠兒的去化緣),其他的時候等現成的,眼巴前兒沒有,就讓悟空去幾百裡地意外去化,不去就生氣,再不去唸緊箍咒!

狡猾:騙孫悟空戴緊箍咒就是最好的證明,你看他一副老實樣子,其實肚子裡的花花腸子多的很!

虛偽:五莊觀,人家給他兩個人參果,在那裡假正經不吃,等孫悟空他們偷來吃了以後,你看他那個樣,並不是害怕鎮元子回來弄他們,是覺得他們哥仨沒拿來給他吃!

假正經:平頂山,昊山,碰見銀角變的道士,碰見紅孩兒,老唐咋說的:你們仨,誰來背一下啊?到了陷空山碰見老鼠精,老唐的表現是什麼樣的:來,小姐姐,你騎馬,我走!

歡迎各位大老爺關注一下小弟的賬號!


怪獸仙僧


一個窮遊愛好者,兼虛空又虛榮的探險家。

長期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富庶的大唐,導致自己優越感暴棚,剛腹自用。居然視自己本領滔天的大徒弟--孫悟空為可有可無的保安!而他留著飯桶一樣的二師兄,一是因為上級領導派來的他不敢辭退。(菩薩給的)。

二是留著二師兄用來打壓風頭蓋過自己的大師兄--齊天大聖孫悟空。畢竟每次妖怪都要這猴一聲“大聖”,而自己只能被叫“白胖和尚”。這叫虛榮心旺盛的唐御弟怎麼甘心。自己可是大唐天子的御弟,可惜在妖間這不好使。在人界每次通關也沒起到多大作用。

每次都得靠這隻毛猴,關鍵詞是“每次”!這讓唐僧坐立難安,我才是真正的C位好吧!

至於沙和尚自己完全是當個苦力使的。看恁勞恁怨,勤勉有加、風裡來雨裡去的,倒真找不出比他還好的勞力了。

總之,唐僧的管理才能是一塌糊塗,對隊伍毫無約束力和組織力,全憑孫悟空的良心幹活。


檸檬娛樂果


在這個豐收的季節,天氣逐漸變涼,首先非常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歷史中的玄奘大師是一位胸懷眾生的得道高僧, 他的人生已經不能用“偉大”兩個字來衡量,而是一種“信仰”,不問生死堅定不拔的信仰。

淚眼中,依稀能夠看到玄奘大師徒步在大漠之上,穿越於桃花之間,胸懷普度眾生的信念,揹負著 辛酸、寂寞、不甘、堅忍!穿越無數艱難險阻,歷經千百生死劫難,一步一步走向他所心心念唸的天竺。

這一走,便是整整十七年……

人生有幾個十七年?沒有多少。 天竺真的有大乘佛法嗎?沒有也罷。 這一去,還能回來嗎?捨生而取義者也。

人生是一條路,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難,不必問過多理由,只要走下去,哪怕前方是一片黑暗,也勝過庸庸碌碌的人生千倍百倍。

上面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願大家都有一個好的心情,明天有一個好的開始,愉快的上班,升職加薪在等你。謝謝!



元元影視大全


老唐在《西遊記》原著裡的形象,可能要徹底顛覆電視劇給我們的三觀。

一、老唐貪生怕死,一遇到危機時刻就只會埋怨,只會哭泣。

這點從降服小白龍那一篇章就可以輕易看出,我這裡把‘鷹愁澗’一章簡要的說明一下。

老唐的白馬被小白龍吃了,就哭著說自己細皮嫩肉,沒有白馬無法到西天。

孫悟空就說那他就去找小白龍,老唐就哭著抱著孫悟空的大腿,說你要是走了,小白龍回來把他吃了怎麼辦?

老唐想要孫悟空去找白馬,又怕被吃。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孫悟空就大罵唐僧是個沒用的窩囊廢、是個膿包。

借用孫悟空的原話“你忒不濟,不濟!又要馬騎,又不放我去,似這般看著行李,坐到老罷!”

二、老唐愛說謊,愛打誑語。

第一次說謊,就是騙孫悟空帶上了緊箍咒。

最經常說的謊,就是說自己不喝酒。

其他老唐喝酒嗎?

他跟大老爺們不喝酒,但是一碰上美女就喝酒,碰上了女兒國的過往更是主動要酒喝。

三、老唐心機深沉,該隱忍時就隱忍。

三打白骨精,明面上看來是豬八戒慫恿老唐趕走孫悟空。

其實是老唐自己想趕走孫悟空。

其實想想也能理解。

身為取經團隊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卻處處受限於孫悟空,而且還經常被孫悟空罵膿包。

身為師傅,還有臉面嗎?

而且,取經團隊在那一刻已經完整。

在老唐的意識裡,已經有兩個厲害的徒弟了,要不要孫悟空無所謂。

所以,老唐不是不知道白骨精是個妖精,而是故意趕走孫悟空。

四、老唐有詩情,很懂人間世故。

老唐一眼就看穿了觀音禪院的金池長老是個見財眼開的人,所以讓孫悟空不要漏財。

但是孫悟空還是執意拿出了袈裟,才有了後來之禍。

其實,這也是孫悟空故意的。這裡篇幅有限,就不細說了。

老唐的詩情,在《西遊記》很多篇幅裡都有寫到,最明顯的就是烏雞國一役,還做了首詩。

可能老唐在那時候已經覺得離西天不遠了吧,所以才放下了偽裝。


網癮萌寶皮卡丘


原著中的唐僧,虛偽自私、軟弱無能,可對於信念,他無比的堅毅!

<strong>

歷史中的玄奘大師是一位胸懷眾生的得道高僧, 他的人生已經不能用“偉大”兩個字來衡量,而是一種“信仰”,不問生死堅定不拔的信仰。

淚眼中,依稀能夠看到玄奘大師徒步在大漠之上,穿越於桃花之間,胸懷普度眾生的信念,揹負著 辛酸、寂寞、不甘、堅忍!穿越無數艱難險阻,歷經千百生死劫難,一步一步走向他所心心念唸的天竺。

這一走,便是整整十七年……

人生有幾個十七年?沒有多少。 天竺真的有大乘佛法嗎?沒有也罷。 這一去,還能回來嗎?捨生而取義者也。

人生是一條路,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難,不必問過多理由,只要走下去,哪怕前方是一片黑暗,也勝過庸庸碌碌的人生千倍百倍。

他如一顆照亮世間的流星,用幾乎一霎那的生命之光點亮了“大乘佛法”的長明燈。 十七年後,當玄奘大師忍受著疲勞與傷病再次邁入大唐的國土時,大漠的風沙轉眼化成了滿天飄灑的桃花,這位在路人眼中平凡而蒼老的和尚,左手捻著指花右手拖著竹簡,一步一個腳印,活出了屬於自己的三千世界。

名著《西遊記》中的唐僧,與真實的玄奘法師相比如同恆河之沙一般渺小, 和電視劇的大慈大悲不同,原著的中唐僧毛病很多,自私,狡猾,虛偽,假正經!

但在人群中最瘋狂的,往往是最真實的人。<strong>

我可憐拋棄本性的孫悟空,我懷疑故作慈悲的沙和尚,我無感時真時假的唐三藏,卻十分喜歡好色貪財的豬八戒,因為他真實。

《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和豬八戒比起來,總覺得少了一份“真實”, 他像一枝身處在溫室中的花苞,佛祖為他鋪好了通天大路,菩薩是他的指路明燈,齊天大聖在他前頭披荊斬棘,他只要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開放就算完成了任務。

他的人生完全是按照劇本寫好的,他的貪嗔痴恨、他的愛恨情仇完全不被自己所掌握,甚至他的生命都在諸天神佛手中握著,這樣一個“傀儡”怎能擔的起“唐玄奘”的名號呢? 他肉眼凡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他三番五次欲將孫悟空趕走,屢犯嗔戒。

他六根未淨,不告而拿了青牛精的金絲背心,犯了貪念不說,還中了青牛精的圈套。 他膽小軟弱,每次看到他遇到妖魔鬼怪時高呼“悟空”的軟蛋模樣,都讓我感到厭惡。 但在當我讀完“女兒國”一章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人物”

女兒國國王讓不通人事的唐僧第一次體會到了“情竇初開”的滋味, 他可以抗拒取經路上無數個企圖和他結為連理的女妖怪,卻無法抵抗女兒國國王這位純潔少女的痴痴戀情。

可有時“絕情也是一種相守”,或許相忘於江湖比相濡以沫更加耐人尋味, 我永遠無法忘記唐僧決心離開女兒國時,兩人隔著窄窄的一道門檻,卻像是隔絕了生生世世的畫面。 坐在雲端上的神佛面對人間的愛恨悲喜不動聲色,只有我們這些“俗人”才會對沒有結果的愛情嗟嘆悵然, 我無法理解這個

“打怪靠徒弟,保命靠神佛”的軟柿子是抱著怎樣的態度跨越情關的。

但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越是看似軟弱的人他的心靈就越是強大。<strong>

取經隊伍中只有唐僧一個人是肉體凡胎,即便他虛偽、軟弱、無能,但他依舊堅持著走完了長達十萬八千里的取經道路,他的身上有一種“屬於凡人的偉大”。

也許吳承恩假意將唐僧的性格描寫的膽小懦弱,實際上是想突出

“信念可以戰勝一切”的道理,縱觀整本《西遊記》只有唐僧才是真正的主角。


白話歷史君


這個問題是自相矛盾的。真實的唐僧和西遊記中的唐僧不是同一個形象。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一個藝術形象,並不真實。

現在很多人對於西遊記中唐僧的形象主要是通過非常經典的八六版西遊記來了解的。不過電視劇對於唐僧的藝術形象進行了改造,其實和小說原著有比較大的差異。總體來說,把唐僧的藝術形象改好了。

小說當中,唐僧是一個配角人物,孫悟空才是絕對主角。唐僧的生平,在小說正文當中是沒有的。清代的時候,有人刻意為唐僧補充了生平,現在大部分出版的版本當中,這一回內容列為附錄放在正文最後,或者標明附錄插入到正文中間。所以關於唐僧父母的事情並不是小說原著當中的本來內容。

唐僧的人物形象在西遊記原著當中是比較負面的。總的來說,唐僧的性格懦弱,又不願承擔責任,偏聽偏信,而且比較自私。具體體現在很多細節當中。在電視劇當中只有偏聽偏信表現的較為明顯,其他都刻意刪去了。這個性格特點在兩次驅逐孫悟空的過程當中,表現的最為明顯。而唐僧在小說當中碰到苦難的時候,往往沒有主見,只會一味的哭泣抱怨。最後總是仰仗孫悟空才能把問題解決。而且有些細節表現出唐僧做人比較自私。比如小說中,唐僧剛剛收服孫悟空之後,恰巧碰到了一群強盜。孫悟空當時心性不受約束,把這些強盜都打死了。唐僧當時焚香告表,像這些強盜聲明,此事與他無關,將來若是有冤報冤,儘管去找孫悟空。

八六版西遊記之所以要美化唐僧的形象,可能和導演楊潔本人與趙樸初的交情有關。趙樸初是一位佛教居士,曾經出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也是一位知名的書法家。楊潔在西遊記開拍之後,曾經向趙樸初提出為西遊記題詞。但趙樸初拒絕了。趙樸初向楊潔表示,西遊記對於佛教有不少誹謗之處,佛教中人其實對這本書頗有微詞。這可能對楊傑產生了一定的觸動。在後來拍攝的過程當中,楊潔決定將唐僧的人物形象改變。把他從一個懦弱無能,實際上是取經活動的傀儡,改造成為具有堅定信仰的理想追求者。應當說這種改造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從整個作品的最後結果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而且這種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80年代的時候,中國的整個社會大環境。當時中國人重新向世界開放,因此意識到了和世界先進的差距。所以唐僧的這種渴求真經的狀態,實際上和當時中國渴求從西方獲得社會發展的經驗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這種精神價值上的共鳴使得這一版西遊記成為了中國人心目中永遠的經典。另一方面,它破壞了原著的思想深度。戲謔宗教和影射社會是西遊記的特點。而西遊記的思想深度,正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呈現出來的。這種改造使得很多人把西遊記看淺了,不能理解西遊記的真正深刻含義。


zyb38537240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是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出生於一個名門望族 ,祖籍潁川 ,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許昌 。他的曾祖陳欽 ,也叫陳山 ,是北魏的上黨太守 、徵東將軍 ,封南陽郡開國公 ;他的祖父陳康因為學業優秀出仕北齊 ,官至國子博士 、國子司業和禮部侍郎 ,相當於國立大學的副校長或教務長 ,是一個非常有名望的官員 。玄奘的父親叫陳慧 ,曾經被舉孝廉 ,當過江陵陳留的縣令 。

玄奘走上學佛之路 ,是因為他的第二個哥哥長捷法師的影響 。玄奘的父母大概在玄奘十歲左右就已雙雙因病去世 ,玄奘便跟著他的哥哥到洛陽的淨土寺開始學佛 。剃度後的少年玄奘刻苦好學 ,十幾歲時就在佛學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當時正值隋末唐初的動盪年代 ,但為了求得佛學的真諦 ,玄奘下四川 ,上長安 ,輾轉求學 。

玄奘來到長安時 ,恰逢一位名叫波羅頻迦羅蜜多羅的印度名僧在當地講經 ,從佛教發源地的名僧那裡 ,他一下子感受到了印度作為宗教聖地的魅力,決定到佛教起源地天竺學習。


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佛教的各種學說。玄奘歸來後,潛心翻譯佛經,和其弟子共翻譯了75部經論(1335卷)。除此之外,他的另一著作《大唐西域記》,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得之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包括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對還原當時中亞、南亞各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史實,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


玄奘在印度更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主要因為他在印度歷史上有著非常獨特的貢獻。印度人沒留下文字歷史,其歷史多存在於傳說之中。馬克思曾經感嘆,古代印度儘管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大唐西域記》幫助印度解開很多塵封已久的歷史之謎。玄奘和《西遊記》中的唐僧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之處在於,玄奘是一位信念堅定的勇士,他並非弱不經風,也不需要孫悟空消滅妖魔鬼怪。而相同之處在於,他和唐僧一樣,經歷很多磨難最終取得真經。


wonder維彤


《西遊記》只能說是一部小說作品,有沒有這回事,大家都無法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