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吉林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北極星固廢網訊:北極星固廢網獲悉,吉林省為全面推動省級“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統籌提高各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固體廢物管理水平,大力提升“源頭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能力,堅決遏制非法轉移傾倒,探索建立量化指標體系,系統總結成功經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建設模式,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由省生態環境廳牽頭聯繫,相關廳局共同參與編寫了《吉林省“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有關單位和公眾可通過以下途徑和方式提出反饋意見:

1、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2、通信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經開區浦東路813號;郵編:130033。

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19年11月26日。

吉林省生態環境廳

2019年11月11日

吉林省“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

(徵求意見稿)

為全面推動省級“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統籌提高各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固體廢物管理水平,大力提升“源頭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能力,堅決遏制非法轉移傾倒,探索建立量化指標體系,系統總結成功經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建設模式,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把禁止“洋垃圾”入境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標誌性舉措,持續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固體廢物管理工作邁出堅實步伐。我省固體廢物產生強度相對較高、利用不充分,非法轉移傾倒事件仍呈高發頻發態勢,既汙染環境,又浪費資源,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從城市整體層面深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和推動“無廢社會”建設的有力抓手,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

今年年初,由於我省各地固體廢物處置基礎設施較為薄弱,與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要求差距較大,同時,受人力、物力和資金的限制,按照國家方案要求如期完成試點任務的可能性較低,並未向國家推薦“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候選城市。按照省政府領導 “正因為基礎差,城市意願低,更應該組織推動,加快補齊短板” 批示要求,結合我省各地實際情況,按照國家“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和發展要求,統籌推進我省固體廢物規範化管理工作,打牢基礎,通過開展省級“無廢城市”建設,將工作基礎好、城市優勢明顯和政府意願強烈的城市,推薦參加下一批次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二)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主要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危險廢物為重點,實現源頭大幅減量、充分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選擇典型城市先行先試,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為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吉林作出貢獻。

(三)基本原則。

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創新驅動。著力解決當前固體廢物產生量大、利用不暢、非法轉移傾倒、處置設施選址難等突出問題,統籌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共性難題,加快制度、機制和模式創新,推動實現重點突破與整體創新,促進形成“無廢城市”建設長效機制。

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分類施策。各地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發展階段,重點識別主要固體廢物在產生、收集、轉移、利用、處置等過程中的薄弱點和關鍵環節,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明確目標,細化任務,完善措施,精準發力,持續提升城市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

堅持系統集成,注重協同聯動。圍繞“無廢城市”建設目標,系統集成固體廢物領域相關示範經驗做法。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提升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水平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銜接,推動實現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綠色化、循環化。

堅持理念先行,倡導全民參與。全面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無廢城市”建設重要理念,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強化企業自我約束,杜絕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監督作用,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四)範圍及目標。

範圍:全省各地全面開展“無廢城市”建設。

目標:到2021年6月底前,圍繞國家“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各地在固體廢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明顯進展,推進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主要農業廢棄物利用率不斷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全面遏制非法轉移傾倒固體廢物,培育一批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骨幹企業。通過建設“無廢城市”深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範模式,為推動建設“無廢社會”和創建國家“無廢城市”奠定良好基礎。

二、主要任務

(一)強化頂層設計引領,發揮政府宏觀指導作用。2019年12月底前,按照國家《“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發揮導向引領作用,與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銜接融合。健全固體廢物統計制度,統一工業固體廢物數據統計範圍、口徑和方法,完善農業廢棄物、建築垃圾統計方法。(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統計局、省畜牧業管理局參與)

優化固體廢物管理體制機制,強化部門分工協作。根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以深化地方機構改革為契機,建立部門責任清單,進一步明確各類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轉移、利用、處置等環節的部門職責邊界,提升監管能力,形成分工明確、權責明晰、協同增效的綜合管理體制機制。(省生態環境廳指導,各地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地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加強制度政策集成創新,增強建設方案系統性。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相關改革舉措,圍繞“無廢城市”建設目標,集成目前已開展的有關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資源化利用、鄉村振興等方面改革和試點示範政策、制度與措施。在繼承與創新基礎上,各地制定“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和城市建設與管理有機融合,明確改革的任務措施,增強相關領域改革系統性、協同性和配套性。(省生態環境廳、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衛健委、省統計局、省畜牧業管理局指導)

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優化產業結構佈局。組織開展區域內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調查評估,嚴格控制新建、擴建固體廢物產生量大、區域難以實現有效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項目。構建工業、農業、生活等領域間資源和能源梯級利用、循環利用體系。積極推動構建產業園區企業內、企業間和區域內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運行機制。明確規劃期內城市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需求,將生活垃圾、城鎮汙水汙泥、建築垃圾、廢舊輪胎、危險廢物、農業廢棄物、畜禽養殖糞汙、病死畜禽無害化、報廢汽車等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及無害化處置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範圍,用地符合國土空間規劃佈局要求。(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畜牧業管理局指導)

(二)實施工業綠色生產,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全面實施綠色開採,減少礦業固體廢物產生和貯存處置量。以煤炭、有色金屬、黃金、冶金、化工、非金屬礦等行業為重點,按照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因礦制宜採用充填採礦技術,推動利用礦業固體廢物生產建築材料或治理採空區和塌陷區等。到2021年上半年,各地的大中型礦山嚴格按照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和標準,全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省自然資源廳指導)

開展綠色設計和綠色供應鏈建設,促進固體廢物減量和循環利用。大力推行綠色設計,提高產品可拆解性、可回收性,減少有毒有害原輔料使用,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示範企業;大力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發揮大企業及大型零售商帶動作用,培育一批固體廢物產生量小、循環利用率高的示範企業。(省工信廳、省商務廳、省生態環境廳指導)以鉛酸蓄電池、動力電池、電器電子產品、汽車為重點,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按國家要求開展我省廢棄產品逆向回收體系建設。(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廳指導)

健全標準體系,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以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為重點,完善綜合利用標準體系,分類別制定工業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等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省市場監管廳、省工信廳負責)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規模化、高值化、集約化發展。(省工信廳指導)

嚴格控制增量,逐步解決工業固體廢物歷史遺留問題。以尾礦渣等為重點,推行高效綜合利用技術,全面摸底調查和整治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逐步減少歷史遺留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省生態環境廳、省工信廳指導)

(三)推行農業綠色生產,促進主要農業廢棄物再利用。以規模養殖場為重點,以建立種養循環發展機制為核心,逐步實現畜禽糞汙就近就地綜合利用。統籌病死畜禽及其產品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對處理的產出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在肉牛、羊和家禽等養殖場鼓勵採用固體糞便堆肥或建立集中處置中心生產有機肥,在生豬和奶牛等養殖場推廣快速低排放的固體糞便堆肥技術、糞便墊料回用和水肥一體化施用技術,加強二次汙染管控。推廣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種養循環的多種生態農業技術模式。到2021年上半年,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省畜牧業管理局指導)

以收集、利用等環節為重點,堅持因地制宜、農用優先、就地就近原則,推動區域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以秸稈還田、優質粗飼料產品、固化成型燃料、食用菌基料和育秧、育苗基料,生產秸稈板材和牆體材料為主要技術路線,建立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途徑利用模式。到2021年上半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9%以上。(省發改委、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業管理局、省能源局、省科技廳、省農科院指導)

以回收、處理等環節為重點,提升廢舊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再利用水平。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戶參與的回收利用體系。推廣一膜多用、行間覆蓋等技術,減少地膜使用。推廣應用標準地膜,禁止生產和使用厚度低於0.01毫米的地膜。有條件的城市,將地膜回收作為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必要環節,全面推進機械化回收。到2021年上半年,重點用膜區當季地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廳指導)按照“誰購買誰交回、誰銷售誰收集”原則,探索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獎勵或使用者押金返還等制度,對農藥包裝廢棄物實施無害化處理。(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指導)

(四)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以綠色生活方式為引領,促進生活垃圾減量。通過發佈綠色生活方式指南等,引導公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指導)支持發展共享經濟,減少資源浪費。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擴大可降解塑料產品應用範圍。加快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應用,到2020年,淘汰重金屬和特定物質超標的包裝物料。(省發改委、省商務廳、省郵政管理局、省市場監管廳指導)推動公共機構無紙化辦公。在賓館、餐飲等服務性行業,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創建綠色商場,培育一批應用節能技術、銷售綠色產品、提供綠色服務的綠色流通主體。(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指導)

多措並舉,加強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推廣可回收物利用、焚燒發電、生物處理等資源化利用方式。(省發改委、省住建廳指導)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實施“裝、樹、聯”(垃圾焚燒企業依法依規安裝汙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在廠區門口樹立電子顯示屏實時公佈汙染物排放和焚燒爐運行數據、自動監測設備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強化信息公開,提升運營水平,確保達標排放。(省生態環境廳指導)以餐飲企業、酒店、機關事業單位和學校食堂等為重點,創建綠色餐廳、綠色餐飲企業,倡導“光盤行動”。促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拓寬產品出路。(省發改委、省商務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指導)

開展建築垃圾治理,提高源頭減量及資源化利用水平。摸清建築垃圾產生現狀和發展趨勢,加強建築垃圾全過程管理。強化規劃引導,合理佈局建築垃圾轉運調配、消納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加快設施建設,形成與城市發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築垃圾處理體系。開展存量治理,對堆放量比較大、比較集中的堆放點,經評估達到安全穩定要求後,開展生態修復。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資源化利用,提高建築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質量。(省住建廳、省工信廳指導)

(五)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強化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築牢危險廢物源頭防線。新建涉危險廢物建設項目,嚴格落實建設項目危險廢物環境影響評價指南等管理要求,明確管理對象和源頭,預防二次汙染,防控環境風險。以有色金屬冶煉、石油開採、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等行業為重點,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省生態環境廳指導)

夯實危險廢物過程嚴控基礎。開展排汙許可“一證式”管理,探索將固體廢物納入排汙許可證管理範圍,掌握危險廢物產生、利用、轉移、貯存、處置情況。嚴格落實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考核要求,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省生態環境廳指導)全面實施危險廢物電子轉移聯單制度,及時掌握流向,大幅提升危險廢物風險防控水平。(省生態環境廳指導)運輸危險廢物,應遵守國家有關危險貨物運輸管理的規定。(省交通廳指導)落實《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強化地方政府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責任,推動醫療廢物集中處置體系覆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加強醫療廢物分類管理,做好源頭分類,促進規範處置。(省生態環境廳、省衛健委指導)

完善危險廢物相關標準規範。以全過程環境風險防控為基本原則,明確危險廢物處置過程二次汙染控制要求及資源化利用過程環境保護要求,規定資源化利用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限值,促進危險廢物安全利用。(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廳指導)建立多部門聯合監管執法機制,將危險廢物檢查納入環境執法“雙隨機”監管,嚴厲打擊非法轉移、非法利用、非法處置危險廢物。(省生態環境廳指導)

(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培育產業發展新模式。提高政策有效性。將固體廢物產生、利用處置企業納入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範圍,根據評價結果實施跨部門聯合懲戒。(省生態環境廳、省政數局、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省銀保監會指導)依法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即徵即退等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省財政廳、省稅務局指導)構建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機制,納稅人綜合利用的固體廢物,符合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暫予免徵環境保護稅。(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稅務局指導)按照市場化和商業可持續原則,探索開展綠色金融支持畜禽養殖業廢棄物處置和無害化處理試點,支持固體廢物利用處置產業發展。到2021年上半年,在全省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全面推行環境汙染責任保險。(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省銀保監局、省畜牧業管理局指導)在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中,加大對畜禽糞汙、秸稈綜合利用生產有機肥和病死畜禽無害化的補貼力度,同步減少化肥補貼。(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業管理局、省財政廳指導)落實政府綠色採購政策。(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指導)加快建立有利於促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在政府投資公共工程中,優先使用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等為原料的綜合利用產品,推廣新型牆材等綠色建材應用;探索實施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強制使用制度,明確產品質量要求、使用範圍和比例。(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住建廳、省市場監管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指導)

發展“互聯網+”固體廢物處理產業。推廣回收新技術新模式,鼓勵生產企業與銷售商合作,優化逆向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建立在線交易平臺,完善線下回收網點,實現線上交廢與線下回收有機結合。(省商務廳指導,省供銷合作社參與)充分運用物聯網、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技術,實現固體廢物收集、轉移、處置環節信息化、可視化,提高監督管理效率和水平。(省生態環境廳指導)

積極培育第三方市場。鼓勵專業化第三方機構從事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環境汙染治理與諮詢服務,打造一批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骨幹企業。(省工信廳指導)以政府為責任主體,推動固體廢物收集、利用與處置工程項目和設施建設運行,在不增加地方政府債務前提下,依法合規探索採用第三方治理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實現與社會資本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指導)

三、實施步驟

(一)制定實施方案。各地負責編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明確試點目標,確定任務清單和分工,做好年度任務分解,明確每項任務的目標成果、進度安排、保障措施等。實施方案按程序報送省生態環境廳,經省生態環境廳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評審通過後實施。2020年4月底前,各地政府印發實施方案。

(二)組織開展實施。各地政府是“無廢城市”建設責任主體,要圍繞相關內容,有力有序開展相關工作,確保實施方案規定任務落地見效。省生態環境廳會同有關部門對“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進行指導和成效評估,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和改進,適時組織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經驗交流。

(三)開展評估總結。2021年底前,各地政府對本地區試點總體情況、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等進行評估總結,形成工作總結報告報送省生態環境廳。省生態環境廳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成效評估,對成效突出的城市給予通報表揚,把行之有效的改革創新舉措制度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生態環境廳會同有關部門組建協調小組和專家委員會,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共同指導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統籌研究重大問題,協調重大政策,指導各地實踐,確保工作取得實效。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視,把試點工作列為政府年度重點工作任務,作為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成立領導小組,健全工作機制,明確部門職責,強化激勵措施。正在開展固體廢物相關領域試點工作的,要做好與“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的統籌銜接,加強系統集成,發揮綜合效益。

(二)加大資金支持。鼓勵地方政府統籌運用相關政策,支持建設固體廢物處置等公共設施。各地政府要加大各級財政資金統籌整合力度,明確“無廢城市”建設資金範圍和規模。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固體廢物減量化、高質化利用關鍵技術、工藝和設備研發製造。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對“無廢城市”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嚴格監管執法。強化對各地綠色礦山建設、建築垃圾處置、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工作的督導檢查。鼓勵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行為,以及無證從事危險廢物收集、利用與處置經營活動。持續打擊非法收集和拆解廢鉛酸蓄電池、報廢汽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行為。加大對生產和銷售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超薄農膜的查處力度。加強固體廢物集散地綜合整治。對固體廢物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任務未完成的,依紀依法嚴肅追究責任。

(四)強化宣傳引導。面向學校、社區、企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凝聚民心、彙集民智。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並將有關內容納入教育培訓體系。依法加強固體廢物產生、利用與處置信息公開,不斷強化宣傳教育,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監督作用,有效化解“鄰避效應”,引導形成“鄰利效應”。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