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流淌千年文明,哺育万里河山。黄河用她的蜿蜒九曲,在中华大地书写了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但黄河同时又体弱多病,生态脆弱。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黄河生态保护”。今天,我们来关注黄河生态保护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素有千湖之称的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和鄂陵湖像两颗明珠镶嵌于此。玛多是中华水塔的重要涵养地,每天有3000多名生态管护员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在这里巡护。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管委会生态保护站副站长韩常鹏说:“通过我们近十几年的保护,目前整个湖区比原来有所增大,本世纪初的时候,只有4000多个湖,现在已经达到了5800多个湖。”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生态管护员索南仁增说:“我们保护好这里的生态,是造福子孙,是修德修行,希望家乡越来越美。”

索南仁增知道生态恶化的危害。1997年到2004年之间,眼前这烟波浩淼的湖泊面积曾严重萎缩。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副局长魏吉全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当时我在兽医站工作,下乡的话,人都可以趟过去,牧民自己的草场上没办法生存,赶着牲畜到很远的地方去乞讨放牧,我们把这种情况叫生态难民。”

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水土流失、野生动物大面积消亡。痛定思痛,人们认识到,那是过度放牧、滥采乱挖酿成的恶果。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2005年,我国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6年,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禁牧封育、生态移民、鼠害防治、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面大了,草原绿了,野生动物也增多了。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我们经常巡护的时候,都能看到雪豹,还有棕熊、熊、岩羊、白唇鹿、马鹿”,玛沁县雪山乡生态保护站站长才旦加说。

黄河蜿蜒东流,进入中游黄土高原。这里的生态环境同样关系黄河安危。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水利部黄委会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刘正杰说:“黄河之所以这么黄,是因为它的泥沙含量高,泥沙来自哪呢,来自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的泥沙90%都来自黄土高原,水沙关系不协调是影响黄河治理和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沿黄省份以小流域为单元,优化配置沟道淤地坝建设,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刘正杰说:“它的主色调由原来的黄色,已经变为绿色,每年减少入黄泥沙4.35亿吨。”

在黄河水的浸润下,中下游沿黄两岸形成大大小小的湿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的自然美景,时常出现在洛阳吉利区的黄河岸边。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吉利黄河湿地管理站巡护员王雨说:“有些鸟往常都不在咱们这边,今年都在咱们这抱窝孵化了, 小白鹭和苍鹭,比常年最少要增加百分之三十。”

水鸟是严苛而公正的“环境评价师”,也是吉利黄河湿地的“生态名片”。但三年前,这里还是遍体鳞伤的“烂河滩”。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吉利黄河湿地管理站项目科科长毛烁凯说: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地方,之前是一个大型的砂石厂,黄土裸露尘土飞扬,后来经过我们的绿盾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实施了生态修复和恢复的工程,我们把砂石厂拆除了,逐步地把这个地方恢复到自然本身的面貌。”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三年间,在这片湿地里,人工种植乔木11万多株,水生植物3000多亩,修复16个湖泊和25个湖中岛。吉利湿地的“源头活水”,来自黄河20年来水量统一调度不断流的奇迹,黄河四季有水,也为全流域生态补水和环境改善创造了条件,沿岸绿色逐年增多。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冯进城说:“有关部门已经沿着黄河大堤两侧,植树将近40万亩,结合我们河南黄河流域的一些特点,提出生态屏障的工程,作为一个生态廊道加以建设。”

黄河20年不断流,还为流域以外生态安全及人畜用水提供支持。截至目前,12次引黄济津、23次引黄入冀、30次引黄济青,累计跨流域调水211亿立方米,为流域及供水区人饮安全、粮食丰收、能源安全提供了水源保障。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经过不懈治理,2011年以来,黄河干流水质一直保持优等,整流域水质从2006年中度污染已经改善到目前的轻度污染水平。但是,黄河横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荒漠戈壁以及严重缺水的华北平原,流域产业体系偏重,资源性重度污染出现较多;流域沿线有50座大中型城市,黄河生态脆弱、不堪重负的状况,今天仍不容乐观。就拿流经的黄土高原来说,虽然多年来修梯田、建淤地坝、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取得成效,但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水利部黄委会规划处副处长杨慧娟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仍然任重道远,现在仍然有20多万平方公里未得到有效治理,尤其是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治理难度更大。”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冯进城说:“我们的黄河水,这几年自然的变化是减少的,那么我们如何把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好,来统筹平衡好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科研部博导、教授张孝德说:“未来经济发展依托的资源是什么呢,自然资本青山绿水,所以说,我们把黄河这条青山绿水的资源保护好了,就为未来的绿色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河新时代》第二集“生态优先”: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保护走上快车道

万里黄河,是永远流淌的启示录。在一次次警示教训中,中国走上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快车道。上游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及黄河三角洲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这,对于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条必须走好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