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將成為互聯網基礎協議,類似於TCP

網絡中的協議在技術上指的是,網絡硬件、操作系統在進行通信時要遵守一些規則,這些規則被稱為協議(protocol)。


互聯網通信用的協議是所謂 TCP/IP 協議族。通常認為 TCP/IP 協議族包括四層: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鏈路層。鏈路層將一些數據放在電線上;網絡層對數據進行路由;傳輸層將數據持久化;應用層以應用的形式提供數據抽象,見圖 1。

區塊鏈將成為互聯網基礎協議,類似於TCP/IP、HTTP


圖1:網絡通信協議的四層與WWW協議


TCP/IP 協議族包括一組協議:TCP 和 IP 兩種基礎協議,郵件傳輸的 SMTP 協議,超文本傳輸協議 HTTP、HTTPS,域名系統 DNS 等。
1989 年,蒂姆·伯納斯-李提出了讓學術界進行信息與知識共享的 WWW(萬維網)協議。通常認為,WWW 協議包括三個部分:

  • 文本標記語言HTML。
  • 文檔傳輸協議HTTP。
  • 指定文檔網絡地址的統一資源定位符URL。


在之前的討論中,為簡化起見,我們把信息在應用方面的相關協議稱為 WWW 協議。如圖 1 所示,在討論信息傳輸時,我們常說的是 HTTP 協議,它位於通信協議的應用層。要注意,這裡的應用層與討論互聯網應用時的“應用”是有區別的,指的並不是網站、App 等。
把互聯網看成硬件網絡、萬維網協議、網站與 App 應用三個層次,而區塊鏈技術帶來的變化是,在現有硬件網絡之上、WWW 協議旁邊,構建一組用於價值表示和價值轉移的新協議:區塊鏈信用層協議。區塊鏈仍然很新,相關的協議都在發展過程中,但現在,我們已經可以認為,它所發揮的角色類似於 WWW 協議。


如果從網絡通信的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鏈路層的分層邏輯上看,我們還可以有另一種看法:區塊鏈可能從原應用層分離出來,形成一個價值層(見圖 2)。當然,對網絡通信協議的分層,在短期內還難以形成一致的修訂意見。這裡為了便於理解,我們試圖繪製如圖1-29所示的圖示,在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鏈路層四層上抽象出一個“價值層”。

區塊鏈將成為互聯網基礎協議,類似於TCP/IP、HTTP


圖2:網絡通信的第五層“價值層”:價值表示與價值轉移


在信息傳輸時,原來的四個層次組合在一起良好地工作。但要在數字世界中表示價值、轉移價值,互聯網在基礎協議層次並沒有提供支持,我們需要在網站、App中做很多工作。並且特別地,我們通常需要一箇中心化機構來擔任可信第三方的角色,幫我們管理記錄價值的賬本,協助我們進行價值轉移。
現在,正如比特幣系統和其他區塊鏈系統所展示的,區塊鏈同時提供了關於價值的兩個重要功能:價值表示和價值轉移。
現在,我們不再需要可信第三方來協助進行價值表示和價值轉移,用戶可以通過區塊鏈來進行點對點的價值交易。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區塊鏈對數字世界中與價值相關的應用功能進行了抽象,從原應用層獨立抽離出來,形成了網絡通信的第五個層次——價值層。
也有人認為,區塊鏈給互聯網帶來的是與信用相關的功能,它擔任的角色是過去的可信第三方的角色,這個從應用層分離出來的層次也可稱為“可信層”。
之前我們嘗試性地提出了“區塊鏈信用層協議”的說法,以說明區塊鏈給互聯網帶來了類似 WWW 協議的重大變化。這裡我們又從網絡通信層次的角度,嘗試性地提出“價值層”的說法,因為這是互聯網第一次可能在通信協議層次直接處理價值表示和價值轉移。以上都是嘗試性的提議,提出來供進一步探討。

參考內容:http://c.biancheng.net/view/1912.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