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歐洲戰場,為何德軍在前線風光無限,後勤保障卻舉步維艱

二戰歐洲戰場,為何德軍在前線風光無限,後勤保障卻舉步維艱

關於二戰蘇德戰場,圍繞德國閃擊戰的效果,一直深為人們驚訝,在詫異德軍機動能力之快、打擊能力之強的同時,人們也為德軍如何做到快速保障和及時有效的補給而疑惑,那麼,真實的戰場環境又是怎麼樣的呢?

盲目的樂觀,使德軍“巴巴羅薩計劃”缺乏持久的戰備保障規劃

翻開蘇德戰爭的歷史,經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德軍裝甲部隊在前線跟蘇軍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後勤補給卻遭遇缺油斷糧,致使德軍不得不停止進攻等待後援。這種現象在德軍剛入侵蘇聯時出現過,在後期烏克蘭戰役時也遇到過。

二戰歐洲戰場,為何德軍在前線風光無限,後勤保障卻舉步維艱

德軍發起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候,由於後勤保障跟不上,裝甲部隊就出現斷供的情況,以致A集團軍群在高加索受阻以後,不得不停下來等待B集團軍奪取斯大林格勒來增援補給,這樣做的後果,給蘇軍提供了充足的更加有利的準備時間。

導致這一原因的主要因素就是德軍在制訂“巴巴羅薩計劃”時,忽視了蘇軍的強大後備力量動員能力和超強的耐力。由於有閃電戰理論的支撐,德軍從上到下都認為佔領蘇聯不會需要太多時間,所以,士兵們都是單裝上陣,戰車也是不滿基數作戰。結果,在蘇軍強有力的阻擊下,冬季來臨,德軍遭遇嚴寒的襲擊,士兵夏衣冬穿,裝甲車輛缺乏燃料就地趴窩。

而且由於德軍過份強調前線部隊進軍速度,大力渲染三個月就能打到莫斯科,致使整個東線部隊都以三個月為限來準備作戰物資,有的甚至達不到這個上限就匆匆上了前線,所以,戰場上經常就遇到德軍裝甲車在追擊過程中停止不前的情況。

二戰歐洲戰場,為何德軍在前線風光無限,後勤保障卻舉步維艱

東西歐工業基礎的差別,使戰時保障出現脫節現象

在前南斯拉夫拍攝的二戰電影《橋》裡面,前南遊擊隊為了阻止德軍後撤,堅決把這座德軍回防必經的公路橋炸燬,致使德軍悉數被殲。而真實的情況是,在蘇德戰爭戰場上,德軍的裝甲部隊在前線看似打得光鮮亮麗,實際上在他們的後面,是無數騾馬拖著彈藥和補給,有人戲稱這一現象為騾馬帝國。

那麼,當時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德軍為什麼還有這麼落後的運輸方式呢?這與東西歐工業發展基礎有很大關係。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只要坐過北京到莫斯科專列的旅客會有這樣的印象,當火車行駛到海拉爾和二連浩特國門時,列車就會停下來調整輪距,原因就是蘇聯的鐵軌比我國的稍寬一些,這個始建於二戰期間的交通大動脈,蘇聯的目的就是把軍事用途寓軍於民,防止其它國家在入侵蘇聯時能迅速啟用他們的運輸線路。

二戰歐洲戰場,為何德軍在前線風光無限,後勤保障卻舉步維艱

同樣道理,當德軍以三路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殺向蘇聯後,後面保障部隊卻遠遠地落在了後面,原因是他們裝滿燃油和裝備的火車成了一堆廢鐵。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寬軌,德軍只得運用騾馬和汽車來運輸物資,不僅大大降低了運輸速度,還增加了運輸難度。蘇聯夏天多雨冬天多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後勤保障非常困難。

根據戰場上出現的保障難題,為了加強德軍的前線補給,德軍不得不給作戰部隊配備一些騾馬隨軍作戰,有的一個師多達1300匹騾馬,德軍看似裝甲成軍,實際上也是半機械化作戰甚至還是原始運輸模式。

被佔領區的能源物資得不到有效利用,戰爭補給跟不上前線的需要

好多軍迷朋友們問,既然德軍前線保障那麼困難,為什麼不就地取材直接拿來呢?這個德軍自然是想到的,但現實情況卻不如他們所想。

二戰歐洲戰場,為何德軍在前線風光無限,後勤保障卻舉步維艱

首先,蘇軍在戰爭打響以前,斯大林就下達了三光政策,這個三光跟日軍侵華的三光不一樣,主要是蘇聯軍民撤退後所有的村莊和工廠全部銷燬,堅決不給德軍留下一粒糧食,不準給德軍留下可用之物。這也是在冬季戰役中,德軍為什麼撿不到木頭燒的原因。

其次,雖然德軍佔領了一些國家和地區,但相比德國自身的發達工業基礎,德軍想就地取材都比較困難,他們只能將別國的原材料資源拆卸運到德國加工,這樣的結果就是費時又費力。

第三,一戰後的德國雖然以強凌弱拉攏了一些僕從國,也從他們那裡奪取了一些戰備物資,但相比戰場所需只是杯水車薪。而且,一些國家還對德國是明服暗不服,私底下都留了一手。所以,德軍想佔有他國資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象羅馬尼亞這樣的國家,雖然跟德國穿一條褲子,但他卻是獨立的,德國想從羅馬尼亞奪取利益,也得他們同意才行。對於這樣一些國家,德國只能是拉攏,共同抵抗盟軍,共同瓜分既得利益。

二戰歐洲戰場,為何德軍在前線風光無限,後勤保障卻舉步維艱

綜上所述,在德軍閃擊戰的背後並不都是一帆風順,它的後勤保障體系也並非無懈可擊。相反,由於德國侵略擴張野心膨脹,急於東進奪取蘇聯的能源和戰略物資,致使德軍前線風光無限,後方叫苦不迭,最終後勤拖垮了閃擊戰,補給輸給了戰場。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