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欧洲战场,为何德军在前线风光无限,后勤保障却举步维艰

二战欧洲战场,为何德军在前线风光无限,后勤保障却举步维艰

关于二战苏德战场,围绕德国闪击战的效果,一直深为人们惊讶,在诧异德军机动能力之快、打击能力之强的同时,人们也为德军如何做到快速保障和及时有效的补给而疑惑,那么,真实的战场环境又是怎么样的呢?

盲目的乐观,使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缺乏持久的战备保障规划

翻开苏德战争的历史,经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德军装甲部队在前线跟苏军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后勤补给却遭遇缺油断粮,致使德军不得不停止进攻等待后援。这种现象在德军刚入侵苏联时出现过,在后期乌克兰战役时也遇到过。

二战欧洲战场,为何德军在前线风光无限,后勤保障却举步维艰

德军发起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由于后勤保障跟不上,装甲部队就出现断供的情况,以致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受阻以后,不得不停下来等待B集团军夺取斯大林格勒来增援补给,这样做的后果,给苏军提供了充足的更加有利的准备时间。

导致这一原因的主要因素就是德军在制订“巴巴罗萨计划”时,忽视了苏军的强大后备力量动员能力和超强的耐力。由于有闪电战理论的支撑,德军从上到下都认为占领苏联不会需要太多时间,所以,士兵们都是单装上阵,战车也是不满基数作战。结果,在苏军强有力的阻击下,冬季来临,德军遭遇严寒的袭击,士兵夏衣冬穿,装甲车辆缺乏燃料就地趴窝。

而且由于德军过份强调前线部队进军速度,大力渲染三个月就能打到莫斯科,致使整个东线部队都以三个月为限来准备作战物资,有的甚至达不到这个上限就匆匆上了前线,所以,战场上经常就遇到德军装甲车在追击过程中停止不前的情况。

二战欧洲战场,为何德军在前线风光无限,后勤保障却举步维艰

东西欧工业基础的差别,使战时保障出现脱节现象

在前南斯拉夫拍摄的二战电影《桥》里面,前南游击队为了阻止德军后撤,坚决把这座德军回防必经的公路桥炸毁,致使德军悉数被歼。而真实的情况是,在苏德战争战场上,德军的装甲部队在前线看似打得光鲜亮丽,实际上在他们的后面,是无数骡马拖着弹药和补给,有人戏称这一现象为骡马帝国。

那么,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德军为什么还有这么落后的运输方式呢?这与东西欧工业发展基础有很大关系。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要坐过北京到莫斯科专列的旅客会有这样的印象,当火车行驶到海拉尔和二连浩特国门时,列车就会停下来调整轮距,原因就是苏联的铁轨比我国的稍宽一些,这个始建于二战期间的交通大动脉,苏联的目的就是把军事用途寓军于民,防止其它国家在入侵苏联时能迅速启用他们的运输线路。

二战欧洲战场,为何德军在前线风光无限,后勤保障却举步维艰

同样道理,当德军以三路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杀向苏联后,后面保障部队却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原因是他们装满燃油和装备的火车成了一堆废铁。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宽轨,德军只得运用骡马和汽车来运输物资,不仅大大降低了运输速度,还增加了运输难度。苏联夏天多雨冬天多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后勤保障非常困难。

根据战场上出现的保障难题,为了加强德军的前线补给,德军不得不给作战部队配备一些骡马随军作战,有的一个师多达1300匹骡马,德军看似装甲成军,实际上也是半机械化作战甚至还是原始运输模式。

被占领区的能源物资得不到有效利用,战争补给跟不上前线的需要

好多军迷朋友们问,既然德军前线保障那么困难,为什么不就地取材直接拿来呢?这个德军自然是想到的,但现实情况却不如他们所想。

二战欧洲战场,为何德军在前线风光无限,后勤保障却举步维艰

首先,苏军在战争打响以前,斯大林就下达了三光政策,这个三光跟日军侵华的三光不一样,主要是苏联军民撤退后所有的村庄和工厂全部销毁,坚决不给德军留下一粒粮食,不准给德军留下可用之物。这也是在冬季战役中,德军为什么捡不到木头烧的原因。

其次,虽然德军占领了一些国家和地区,但相比德国自身的发达工业基础,德军想就地取材都比较困难,他们只能将别国的原材料资源拆卸运到德国加工,这样的结果就是费时又费力。

第三,一战后的德国虽然以强凌弱拉拢了一些仆从国,也从他们那里夺取了一些战备物资,但相比战场所需只是杯水车薪。而且,一些国家还对德国是明服暗不服,私底下都留了一手。所以,德军想占有他国资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象罗马尼亚这样的国家,虽然跟德国穿一条裤子,但他却是独立的,德国想从罗马尼亚夺取利益,也得他们同意才行。对于这样一些国家,德国只能是拉拢,共同抵抗盟军,共同瓜分既得利益。

二战欧洲战场,为何德军在前线风光无限,后勤保障却举步维艰

综上所述,在德军闪击战的背后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它的后勤保障体系也并非无懈可击。相反,由于德国侵略扩张野心膨胀,急于东进夺取苏联的能源和战略物资,致使德军前线风光无限,后方叫苦不迭,最终后勤拖垮了闪击战,补给输给了战场。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精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