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藥業業績下滑,涉嫌信披違規,慘遭外資拋棄

仁和藥業業績下滑,涉嫌信披違規,慘遭外資拋棄

出品|鈣媒體

作者|周建波

開春以來,A股各大指數均出現持續上漲,賺錢效應極佳。令市場最震驚的無疑是外資瘋狂湧入A股,“買買買”的態勢讓此前謹慎的國內基金管理人幾乎感到被“逼空”。但仁和藥業卻遺世獨立,問題頻出。

據企查查資料,仁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醫藥生產經營企業,成立於1996年,總部位於中國九江,前身是九江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梅強,註冊資本123834.0076萬元,最大股東為仁和發展有限公司持股26.27%。該公司主營業務為生產、銷售中西藥及健康相關產品,主營產品包括仁和可立克、優卡丹、婦炎潔等。該公司曾獲十佳戰略合作企業、十強品牌企業等榮譽。

業績下滑,醫藥電商轉型不利

10月30日,仁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仁和藥業”)發佈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企業業績在第三季度出現下滑。受此消息影響,截至10月30日收盤,仁和藥業報收6.56元/股,跌幅達3.67%。

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內,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03億元,同比僅增長2.93%。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16億元,同比減少21.8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淨利潤1.06億元,同比減少28.16%。

受第三季度單季業績下行牽連,仁和藥業前三季度利潤增速也受到影響。前三季度內,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4.4億元,同比增加11.9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淨利潤4.3億元,同比增加9.58%。

仁和藥業近年的生存壓力增加是有目共睹的。此前的折價剝離控股子公司仁和藥房網(北京)醫藥科技有限公司15%股權,有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意在剝離虧損資產,調節上市公司利潤。

伴隨醫改的深入,醫藥行業正在洗牌,老品牌藥企紛開始謀求轉型。仁和藥業也曾試圖在醫藥電商路上大展宏圖,但顯然尚未成功。

2014年,在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佈了《互聯網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後,仁和藥業實際控制人楊文龍就在同年10月創立叮噹快藥,試水醫藥O2O。2015年,仁和藥業先以7212萬元收購叮噹醫藥60%股權,後又收購仁和藥房網。然而,2016年,仁和藥業將收購僅一年的廣東叮噹醫藥、浙江叮噹醫藥等公司的股權全部出售。2017年年底,仁和藥業宣佈以6636萬元將叮噹醫藥折價轉回給原股東。

年內,仁和藥業還開展了工業大麻的佈局。2019年4月,仁和藥業發佈公告,與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政府、齊齊哈爾豐泰富齊工業大麻發展有限公司簽署《仁和園工業大麻綜合利用產業示範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內容包括支持仁和藥業工業大麻育種及良種商品化、規模種植、精深加工、產業應用研發等項目建設。

此項目還曾收到深交所關注函。比如,仁和藥業在豐泰富齊公司成立當日簽署上述《框架協議》的原因、在工業大麻種植、加工等領域所擁有的知識產權與專有技術情況、2019年5月啟動建設工業大麻種植示範基地的可行性等具體細節均被深交所提問。

微商代理打“傳銷式擦邊球”?

宣傳推廣上跑偏,銷售方面,仁和也不走藥企的尋常路。醫院、藥店、電商等銷售渠道之外,仁和還格外看重微商的帶貨能力。

例如,益陽春就主要通過微商渠道銷售。公開招商信息顯示,單盒規格為10ml的益陽春零售價為498元。記者查詢電商平臺發現,同類產品零售價大多在30-150元之間。這樣看來,益陽春的價格並不低,它是如何“打動”代理和消費者的呢?

益陽春招商人士在推廣產品時,一方面宣傳產品獨特“療效”;另一方面,以財富、賺錢為導向,“千億級市場”“新風口”“躺賺”“百萬富翁”等極具誘惑力的語言成為吸引代理加盟的口號。

任先生介紹,益陽春代理沒有門檻,只要拿貨就可以,按首次拿貨量分為聯合創始人、城市合夥人、總代三個級別,不同級別,拿貨價格不同。

每個級別的代理,拿貨價差分別為100元、70元,最低級別的總代零售一盒產品可以賺到170元差價,最高級別的聯合創始人則可以賺到340元。

據任先生透露,成為益陽春的總代,將得到授權成為仁和藥業旗下人參瑪咖五寶茶、人參瑪咖片的代理,分別享受代理價25元/盒、35元/盒,而這兩款產品的電商零售價分別是69元/盒、138元/盒。

相較於面向普通消費者銷售產品,代理們更傾向於扶持新代理。任先生說,一個城市合夥人,如果招到一個總代,一次就能賺到不菲的產品差價,並且是一條可持續的銷售渠道,因為新加入的代理只能通過自己的上線拿貨。

根據我國《禁止傳銷條例》,要求被髮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或通過對被髮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等行為,屬於傳銷。

益陽春的營銷模式中,代理以認購商品的名義變相交納入門費,三層代理,差價計酬,是不是在打“擦邊球”?

而從電商平臺看,益陽春並不像宣傳文案中說的那麼廣受歡迎、銷售火爆。銷量排在首位的淘寶店鋪,月銷也僅7盒。那麼,這樣的產品,到底是賣給消費者,還是為代理而設計?

除了益陽春,魔婭仁和全色調理貼、仁和小紅膏、小綠瓶等諸多產品都採用類似“層層分銷+獎勵”的微商營銷模式。在產品貼吧及公開投訴平臺,多位代理稱,仁和的產品比同類產品價格高得多,銷售困難,退貨渠道不暢,“信任仁和大品牌,結果上當受騙”。

重銷售輕研發

雖然仁和藥業方面一直強調產品多次抽檢不合格是因為儲存運輸條件不當導致,但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產品屢次出現不合格與公司研發以及產品質量監管投入較少有一定的關係。

公開資料顯示,仁和藥業旗下擁有優卡丹、可立克以及閃亮滴眼液等品牌。早期,仁和藥業使用快消品的營銷策略拉動產品銷售增加企業業績。數據顯示,仁和藥業2004年開始規模型投放廣告,先後簽下付笛生、任靜、林心如等明星代言,公司營收從2004年的5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超過20億元。

如今,仁和藥業被認為是國內銷售能力最強的品牌OTC企業之一,較強的銷售能力也為公司帶來不錯的收益。數據顯示,仁和藥業2016年營收為35.67億元,同比增長41.34%;2017年營收為38.44億元,同比增長7.76%;2018年前三季度營收33.36億元,同比增長22.88%。

不過,較強銷售能力帶來營收增長的同時,仁和藥業研發費用卻明顯低於同行企業。數據顯示,2015-2017年,仁和藥業銷售費用佔比為14.78%、13.65%和16.1%。而同期仁和藥業的研發費用佔總營收的比例僅為0.49%、0.78%和0.71%。

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醫藥衛生法學副教授鄧勇表示,重營銷輕研發容易導致企業對生產端的忽視,特別是對於產品質量監管與安全效用評價等方面的缺位。“企業在各環節對中藥材及產品的質量重視程度、能力把控、監管機制等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產品是否合格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有關分析人士看來,加大營銷投入可以迅速提升企業知名度,在一定時間內促使企業利潤增長,但長期發展容易忽略研發的重要性,企業成長空間被限制,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產品得以推廣的本質在於產品質量保障,否則無源之水陷入質疑只是時間問題。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規範管理,並及時與相關監督部門溝通了解標準來保證產品的合格。”

對此,仁和藥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營銷費用高是公司戰略的選擇和需求,公司按照國家相關法律發展,不會以犧牲產品質量來求發展。

\u0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