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米是好米,纯不纯洁还要看土地。”一句关于有机农业的玩笑,道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严苛与关联。有机农品,“纯洁性”为大。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有机农业

“种地不让使化肥、用农药,岂不是退回到了刀耕火种的年代。”有机农业发展伊始,一些人有这样的疑虑。

正因为有机农业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生长剂和基因工程技术,才使其在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所有有机产品,必须经官方认证后才能贴上有机标签。

认证机构对生产、加工、标识与销售、管理体系的每个环节层层把关,逐项对标打分,差1分就是不及格。

2015年10月,洋县被国家认监委授予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示范区”。目前,全县已发展有机生产企业31个。

除“朱鹮”外,“有机农业”已经成为洋县另外一张名片。洋县的有机农业发展之路,对其他县是“机不可失”还是“机不可求”?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为了“纯洁性”,土地也要“转正”

“江坝的萝卜苦坨的蒜,槐树关的红薯干又面。”这是在洋县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

说来也怪,种植同样的品种,槐树关的红薯在口感上总是更胜一筹。红薯种植是槐树关的主导产业,年红薯总产量占到全县的6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洋县槐树关红薯登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槐树关镇周湾村是红薯种植专业村,坡地集中连片,周边是灌木林形成的自然隔离带。常红柱选择在这里建有机红薯生产基地正是看中了这几点。

常红柱是洋县康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近年来,他们公司“人气很旺”。自从公司推出“农企协作”模式后,每年都有农户主动找上门来请求合作。

目前已有协议农户1226户,有机红薯基地2520亩,有机稻谷基地1596亩。常红柱说,做有机农业不同于常规农业,有机产品从种子发育开始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有机标准认证。

县有机办认证科肖向东告诉我们,为了保证有机产品的“纯洁性”,土地要经过2到3年的转换期才能成为有机基地。

在转换期间,需按有机标准的要求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生产出的产品是“有机转换产品”。

待土地“转正”后,产品才有资格被贴上“有机码”,成为有机产品。

对农户来说,这无疑是将简单的农耕生产更加复杂化。但这并不影响农户要与公司抱团发展的决心。

实行“农企协作”模式后,公司为协议农户建立了管护档案。幼苗、籽种、有机肥料,由公司统一配发。种什么、怎么种,公司的技术团队会进行指导培训。

光服务好还不足以吸引人,关键是有利可图。凡是和公司签订协议的农户,所有的幼苗、籽种和有机肥料都由公司免费提供。

在洋县,实行“农企协作”的企业不在少数。农作物收回家,公司就会派人来收购,价格比市场价只高不低。

为了让农户更加放心,企业与镇村两级签订收购价格保护协议。

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农户可以自由销售;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企业按照保护价兜底收购。消除了农户销售无路的后顾之忧。

康原公司副总王亮说,“订单种植”未必“照单全收”。去年,龙亭镇平溪沟村一个村民与企业合作种植的稻谷,就因质量不达标被拒绝收购。

企业不是“慈善家”,他们最大化让利给农户,为的是做出更高品质的产品。

周湾村村民张太树,今年60岁,儿子在外务工,他和老伴儿靠着7亩多土地生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4年前,张太树与康原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年,他的3亩红薯地已经“转正”,丰收在望。

“怎么施肥、如何除草,都不用我们操心,技术员会上门指导。种地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每亩红薯政府还给500元的产业补贴。”张太树边说着边盘算着,光红薯一年收入就有4000多元,去年就脱了贫。

像张太树这样的贫困户,周湾村还有63户。在农企合作、政府帮扶下都陆续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为了“纯洁性”,生产线也要“专用”

走进草坝村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一间间生产加工厂房整齐排开。院子里高耸的“庞然大物”是今年新购置的稻谷烘干设备。

草坝村地处朱鹮保护核心区,村后是4000亩的有机梨园,村前是1200亩的有机水稻油菜基地。

十年前,草坝村在全县率先成立合作社,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对于村支书刘煜华来说,打造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村是他奋斗的目标。

走进厂房,机器声轰鸣。干净整洁的稻米加工生产线上,几个身穿蓝色工服的工人正在机器前忙碌着。

刘煜华告诉我们,这是一条专门加工有机稻米的生产线。为了保证有机产品的纯净,避免加工过程中受到常规产品的污染,一口锅就不能做两种饭。

一些环节不能完全分离,常规的加工程序做完后,要经过多次清洗、晾干,再进行有机产品的加工生产。这种平行生产有严格的控制规定。

“苛刻”的生产条件,在带来优质产品的同时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所升级。

2017年年底,县委县政府在草坝村成立了有机产业专家工作站,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刘彦随院士和他的团队。如今,为专家工作站新建的办公楼已经落地建成。

有了有机专家做后盾,刘煜华对发展有机农业更加充满信心。

与有机专家相比,闫树信可是酿造业的行家里手。洋县大咸德拥有百年传统酿造技术,在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总经理闫树信依然潜心古法酿造。

他说,几十年前,没有化肥、农药和食品添加剂,酿造出的产品和有机产品如出一辙。如今要做有机产品就是要回归本真。

在后院的发酿醋车间内,一排排酿造池有序排列。墙上张贴的《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平行生产控制规程》格外醒目。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车间内弥漫着谷物发酵后的醇香。在三个长方形的有机米醅发酵池里,有机谷物醅正在和微生物发生着微妙的反应。

酿造池的外面是灭菌室。闫树信指着最右边的装置告诉我们,这个小型的设备就是专门给有机醋灭菌用的,储存罐也有专门的装置。

他说,这么做不仅是有机生产标准的要求,也是他们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公司大门右侧的产品展厅里,有机产品摆放在门口最醒目的位置。每一件有机产品的最小包装上都贴着绿色的“有机码”。

用手机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就会出现一串由17位数字组成的唯一编码。

消费者可以通过编码,在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上查询到其相对应的有机产品信息,保证了有机产品的可追溯性。

“有机码”是由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后按数额制作发放的。肖向东说,有存在违规使用禁用物质、超范围使用国家有机认证标志等的企业将被撤销认证证书,1至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认证。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为了“纯洁性”,价格也要“平民”

阴雨数月,今日终于放晴。周家湾村的一个院落里人声鼎沸,这里举行着一位老人入土为安前的最后一场仪式。宴席安排的是独具洋县特色的土席。

邻家的两位年轻媳妇一大早就开始在地里忙活。割藤、挖红薯、抹掉泥、放进篮子,一串动作一气呵成。红薯是洋县土席上必不可少的食材。

再过几日,这片有机红薯就会被协议企业收购走,却被老人的丧宴抢了先。

“变身”有机后的红薯、大米,会经常走上普通老百姓的餐桌。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有机产品都和他们一样幸运。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朱鹮梨园景区入口 来源:洋县人民政府网

在朱鹮梨园景区,那片春天娇艳欲滴的牡丹园,这个季节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干。

仔细观察,枝干上已经结满芽苞,蓄力待发准备在来年春天焕发新的生命。

这片牡丹园占地6000亩,张朝霞将这片园子视如自家养的闺女。从2015年平整土地开始,她就把所有积蓄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牡丹园。

张朝霞是汉中华瑞牡丹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她告诉我们,这油牡丹浑身上下都是宝。花朵可以做成全花茶,根茎是中药丹皮,花籽可加工成食用油。

目前,牡丹园已经通过了转换期,花籽和花朵都完成了有机认证。

每年三四月,牡丹园里争相斗艳,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对于张朝霞来说,她更期待的是明年夏天。

“公司的牡丹油加工厂正在建设当中,预计明年五一就能投产。养在深闺的女儿就要出嫁了。”张朝霞激动地说。

牡丹油营养全面丰富,在刚兴起时,卖到3000多元1斤,现在市场上品质好的牡丹油大多都在1000多元1斤。

张朝霞说,她们的目标就是保证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买得起牡丹油。

类似于牡丹油这种“养在深闺人不知”的产品不在少数。在做好有机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也要避免让普通老百姓看到价格望而却步。

县有机办主任杜立民说,2018年全县有机认证总产量3.56万吨,实现产值10.6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1%。

有机农业在洋县发展势头很好,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有机产品的知晓率和认可度是今后仍需要努力的方向。

今年,周宝军就吃了这技术不精的亏。2016年,他在龙亭镇镇江村种植了2000余亩有机猕猴桃,苦心经营三年,今年头年挂果,收获颇丰。

有机猕猴桃一成熟,优质的口感就赢得了许多消费者的欢心。可前段时间,周宝军却一直愁眉不展,茶饭不思。

他本想着把它们贮存到年底价格紧俏了再出售。谁知就在这贮存环节出了岔子,上万斤猕猴桃在冷库里被冻坏了。

难过之余,周宝军四处“取经”,争取早日补齐技术的短板。为了让洋县人能吃上自家的有机猕猴桃,他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洋县为了打响手上这张“有机牌”,县委县政府更是倾尽全力。

位于县城东侧,总投资21.8亿元的有机产业园区建设已接近尾声,建成后将形成功能齐全的有机产品加工集群。目前,园区累计招引有机加工企业入园13户,5户已建成投产。

“2019年上半年入园企业实现产值39996万元,销售收入30889万元,税收639万元,实现利润1547万元。”洋县副县长李天刚说,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加速有机农业发展的要素。

本刊记者 卢阳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