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為何還要堅持服藥?

此前,我撰寫了3篇關於精神科藥物的文章,分別對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和心境穩定劑的作用和利弊進行分析,得到了很多讀者的肯定。

藥物治療有利有弊,那廣大患者、家屬到底如何理性科學看待?我還想進一步談談我對藥物治療的看法和評價,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家屬理清思路,免於恐懼。

不談精神疾病的治療“黑暗史”,就難以理解藥物治療的重要性。

精神疾病的治療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在自然科學崛起之前,精神異常、行為上瘋瘋癲癲的人被認為是“中了邪”、“附了體”“被惡魔控制了大腦”,或者進行道德、宗教批判,應對辦法也多是作法、驅邪等缺乏科學性的手段,甚至有放血、火燒等殘酷野蠻的“治療”。

14~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精神疾病患者逐漸被看作為“病人”,但由於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手段,當他們的極端行為無法控制時,只能靠約束進行管理。

那時,歐洲等各地建立了許多看護所、養護所,也有叫做瘋人院(mad house or bud house),將精神疾病患者集中管理,主要是為了隔離,難以談得上醫療;更談不上有社會意義的生活權利。

直到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隨之帶來醫學的飛躍,精神疾病的各種病理、生理機制才開始被廣泛討論,並派出一些行為療法和“軀體治療”,如休克療法、電休克治療等。

藥物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為何還要堅持服藥?

而真正的藥物治療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人們發現氯丙嗪能夠改善幻覺、妄想和異常行為。至此,精神疾病的治療才邁入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道路,奠定了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的基礎,開創了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的先河,並使精神藥物學成長為精神病學的一個學科分支。

隨後,大量的抗抑鬱藥物及抗焦慮藥物也被成功研發與臨床應用,特別是80年代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的開發和推出。

經大量的臨床實踐充分證明,眾多新的精神藥物能夠有效的緩解精神症狀,防止疾病復發,改變了慢性精神疾病患者長期、甚至終身住院的局面,改善了患者的社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精神疾病治療邁上了新臺階。

以上是權威醫學鉅著裡對精神藥物治療的歷史梳理和評價,我認為這非常中肯、客觀。從總體上看,再對比過往落後的治療手段,精神科藥物的意義非凡,在精神科臨床診療中的作用利大於弊。

02、服用藥物的合理化建議

對於絕大部分患者而言,藥物治療是首選,也是最經濟的方案。

藥物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為何還要堅持服藥?

可是,很多患者、家屬確實因一些客觀、主觀因素,對精神科藥物過分排斥。比如,在絕大部分精神科診療時,由於時間緊張,醫生未能詳細說明藥物的具體作用機制,可能導致哪些副作用,不良反應的幾率有多大,導致家長和患者對這些信息沒有預期。

結果,他們回家一看說明書,或者上網一查,很多人就嚇壞了。現在的精神科藥品說明書比較詳實,尤其是進口藥品,對各種不良反應列舉得很詳細,有的還提及會增高自殺的風險性,部分家屬嚇得不敢讓孩子服藥。

尤其是患者出現了較明顯的副作用時,如代謝紊亂綜合徵(表現為發胖),嗜睡,記憶力下降等等,患者學習障礙加重、情緒波動加劇,家長也著急,對藥物失去信心,很多人就此擅自停藥。

有的則對相關藥物的種類和適應症產生誤會,尤其是抗精神病藥。抗精神病藥的說明書中,一般都會註明適用於精神分裂症,很多家長和患者一看就誤會了,甚至對醫生質疑:孩子不是精神病,為什麼開抗精神病藥!?

其實,在臨床中,抗精神病藥用途廣泛,不但能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還可治療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還經常作為廣義上的心境穩定劑,改善情緒症狀;還可作為抗抑鬱藥增效劑,治療抑鬱症;有的還可改善睡眠等等。

另外,一些不專業、不規範的心理諮詢師,他們對精神科的系統化藥物治療缺乏理解,甚至不排除出於自身的利益,以偏概全,故意片面誇大藥物的副作用,貶低藥物治療,甚至進一步詆譭精神科診療,這是非常不妥的,影響了患者、家屬的理性判斷。

所以,患者家屬應該積極學習,瞭解一些基本的精神心理和精神科藥物知識,做到心裡有底,才能積極應對相關狀況,避免人云亦云,走彎路,加快患者的康復。

基於多年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臨床實踐經驗,我針對雙相障礙的藥物治療提供一些要點知識,比如精神科醫生普遍的用藥思路,以及患者、家屬的應對方法,僅供參考。

藥物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為何還要堅持服藥?

第一,對於雙相障礙患者,臨床中最常見的是藥物四聯方案:心境穩定劑,抗精神病藥,抗抑鬱藥,鎮靜安眠藥。

絕大部分醫生都會以這四大類藥物為綱要,只不過,因患者的發病期和症狀差異,以及醫生的臨床經驗和用藥習慣,具體開藥時會有所調整。比如,有的醫生擔心抗抑鬱藥誘發躁狂發作,使用抗抑鬱藥時就格外謹慎。

除了這四類藥品,其餘的一般都是輔助性的藥物。

第二,精神科藥物的臨床應用與多數軀體疾病的藥物應用有所不同。比如,現代醫學已經能做到對引起炎症的細菌進行培養,測試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敏感性,找到最敏感的抗生素,在臨床上達到精準醫療。

但精神科藥物難以做到這一點,只能針對症狀作靶向治療。而同一類精神藥物在作用譜上也有一定的選擇性,如抗抑鬱藥中有些有較強的鎮靜作用,有些振奮作用突出等等。醫生在選擇用藥時,先分析患者的症狀特點,再優先選擇針對性強的藥物。

可是,不同個體對精神藥物的治療效果存在很大差異,雖然醫生會有所側重和選擇,但仍必須有試藥的過程,個體的反應、有效性、副作用如何,這些因素都在藥物使用前很難確定。

而且,精神科藥品的起效不是立竿見影的,尤其是抗抑鬱藥,一般起效需連續服用10到14天,一些個體甚至會出現藥效未到,副作用先顯現的情況。

所以,在治療初期,反覆調藥、副作用早現都是很常見的情況,家屬、患者要具備耐心,更加不要自行撤藥。

對於患者出現的副作用,一來要認真記錄,積極地與主管醫生反饋,有利於醫生調整藥物,有疑問也可及時提出;二來也要相應做好日常應對措施,比如出現代謝紊亂綜合徵的,可調整患者飲食結構,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出現嗜睡,記憶力下降影響學習的,必要時可辦理休學,避免學習障礙形成新的創傷導致病情惡化。

第三,家長對孩子的康復路線要有比較理性清晰瞭解,對不同治療方法的作用和侷限性,不同的階段側重點要了然於心。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家長們要知道什麼治標,什麼治本,如何幫助孩子更快、更好地康復。

對於輕、中度抑鬱症或者學習障礙的患者而言,的確可以通過相對高效的心理干預獲得康復,不必使用藥物。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患者和家屬而言,能夠接受到高效心理干預的機會很少,更多情況需要藉助於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優勢是經濟、便捷,改善情緒症狀較快,尤其是病情較緊急的時候。如果沒有辦法接受高效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可以說是最合適的。

但是,家屬們也要心裡明白,根據我們機構的臨床實踐發現,青少年抑鬱症、雙相障礙等常見的精神心理障礙的主要病根在於心理,是以疊加性心理創傷為主、病理性正性情緒為輔的病理性記憶導致的。具體而言,往往與來自於原生家庭教育、學校、網絡世界和社會等環境因素所致。

所以,在積極接受系統化、規範化的藥物治療的同時,家長必須自我反省,快速提升,改善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其作用毫不亞於藥物治療,對孩子的康復有更重大持久的意義。

而且,家庭關係穩定,患者情緒波動的次數少一些,自我覺察能力強一些,服藥劑量也就少一些,相應的副作用風險也更低,康復也就更加順利,這都是隨之而來的益處。

在此基礎上,可再結合適當的物理治療(如重複經顱磁刺激),營養治療,運動療法等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藥物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為何還要堅持服藥?

如果父母能做得足夠到位,比如認真地閱讀了我們的文章後,對於病理性記憶和記憶再鞏固理論有深刻的理解,又加強自我反省和學習,或能較準確地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應對辦法。

比如在孩子的創傷被激活時,不宜與其爭論,而是通過積極的方式平復其情緒,後續再平和地與孩子溝通,尋找創傷激活點,與孩子一起加強覺察能力,後續避免類似的刺激;只要有一點進步,及時肯定自己和孩子。

這種持之以恆的良性互動,其實可以逐步修復孩子的心理創傷,逐漸塑造出良好的抗壓能力,引導整個家庭的覺悟和提升,加快實現真正的心身健康!

(本文來源公號:廣州晴日心身專科門診部,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