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檢測試題及參考答案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檢測試題及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3.《語文課程標準》階段目標從“識字和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繫,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5.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6.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是:讀準(生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準確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7.漢語拼音能幫助(學生識字),幫助(學生說好普通話),幫助(學生閱讀)。

  8.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整個語文學習活動)的教學重點。

  9.口語交際課的教學教學設計,首先要(選擇好話題)。話題要貼近(生活),密切聯繫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個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10.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二字,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

  11.(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口語交際的技能)、(養成與口語交往相關的良好習慣及待人處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實口語交際的主要任務。

  12.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13.現代閱讀觀認為,學習者原有的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知識或信息的獲得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覆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和過程而建構成的,外部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主體已有的經驗作為基礎,這種信息對於學生來講,是毫無意義的。

  14.《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15.《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個學段習作教學的目標是:低年級側重激發興趣,培植自信,樂於寫話;中年級側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自由表達;高年級側重多讀書,廣見聞,善思考,有個性地表達。

  16.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的語文實踐機會,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17.《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提倡。”

  18.《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思路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19.教學目標有兩種敘寫方式:分解式目標和交融式目標。

  20.“分解式目標”按照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教學設計,每個維度根據實際情況羅列若干小目標。這種敘寫方式,思路清晰,具體明確,便於操作。

  21.“交融式目標”在敘寫時不會出現“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幾個明顯的提示語,但它的每一點目標卻極好地把二維乃至三維的目標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優點就是敘寫方便。

  22.清晰明確乃是教學目標敘寫的靈魂。

  23.教學目標敘寫時,首先,要注意選用合適的刻畫動詞,然後要明確表述教學後學生應該達到何種效果,最後要注意用詞用語準確而有分寸。這樣既可體目標達成的層次性和區分度,也可加強教學的可操作性與教學效果的可測度性。

  二、基本概念題

  1.語文素養:語文素養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文積累(文化底蘊)、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和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也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

  2.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與接受學習相對而言的,是指學生自己有目的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有自覺意識和自我冬至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的關鍵在於引導,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在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同時培養一種與他人相處、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的處世態度和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4.探究學習即“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過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要培養小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要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取探究的樂趣。

  5.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課程的要素來源。直接決定課程實施範圍與水平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就屬於課程的實施條件。

  6.語文課程資源:是教學的基礎,是語文實踐的必要。它可以理解為為語文教學服務的、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校內、校外的一切課程資源。

  7.人本語文課程資源:以人為載體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相關人士等。

  8.動態語文課程資源:是指為語文教學服務的、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那些以活動過程為載體的語文課程資源。

  9.體驗學習:指個人在人際活動中充分參與並獲得個人經驗,在對話交流中獲得新的知識,並將之整合運用於未來的解決方案或策略上,達成目標或願望。簡而言之,凡是以活動為開始,先知後行的學習方式,都可以稱之為體驗學習。

  三、簡答題

  1.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答: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⑴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⑵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⑷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是什麼?

  答:《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源於語文的交際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定位可以概括為:“兩個基礎、一個重要。”《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3.為什麼語文教育要重實踐、重體驗?

  答:“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為什麼語文教育要重實踐、重體驗呢?首先是由於語言運用往往因為“約定俗成”而無理可講,人們的母語是在生活中自然習得的。從課本上和教師那兒獲得的,只有比自然習得的更為集中和規範,並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自然習得中的實踐經驗和積累等本性。再者,語文課程是應用型課程,“應用”要求實踐,要求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感悟。

  4.新課程要求老師角色怎麼轉變?

  答:新課程要求教師轉換到位、得體,放棄師道尊嚴,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激勵者。師生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關係。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和諧,是輕鬆自如地開展教學的保證。教學互動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中實現,教師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齡、身份,保持年輕的心態。如上課前或上課之初與學生朋友一樣輕鬆、愉快地對話,消除學生的距離感,課堂上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用商量的語氣,帶著親和力,形成溝通,尊重學生、寬容學生,對學生的答案要肯定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對話。師生互相交流對話,互助性強。當然課堂教學貫徹多元評價、人文關懷,教師文化積澱豐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課程,具有較高的教學藝術修養。

  5.《語文課程標準》對漢語拼音教學有哪些要求?

  答:語文課程標準對漢語拼音的要求是:“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語文課程標準》對漢語拼音的難度降低了,時間減少了,但是漢語拼音的能力並沒有削弱。

  6.漢語拼音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什麼地位?

  答:⑴漢語拼音幫助學生識字。⑵漢語拼音幫助學生說好普通話。⑶漢語拼音幫助學生閱讀。總之,漢語拼音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了基礎,它也必將陪伴學生不斷地學習、生活。

  7.口語交際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⑴激趣導入,創設民主和諧的交際氛圍。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互動交際的動機。⑶雙向互動,發展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⑷互動評價,促進學生良好口語交際習慣的形成。

  8.什麼是閱讀教學?閱讀與閱讀教學有什麼區別?

  答:“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途徑,不是目的。閱讀教學應培養學生哪些能力?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

  9.與以往的教學大綱比,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習作教學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⑴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⑵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⑶應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⑷寫作知識的教學力求精要實用。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10.低段的寫話教學與中高段的習作教學側重點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級側重激發興趣,培植自信,樂於寫話;中年級側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自由表達;高年級側重多讀書,廣見聞,善思考,有個性地表達。

  11.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什麼意義?

  答:《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受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12.三維目標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⑴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①明確“導向”的重點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②要重視薰陶感染、潛移默化,避免“貼標籤”式的教育。③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⑵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①多給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②善於將課內學習引向課外,將課外學習引入課內,有計劃,有意識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導。③課內的“拓展活動”和課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都要注意“量”的問題。

  13.什麼是課程資源?

  答: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

  14.課程資源有哪些種類?

  答:一種是將課程資源直截了當的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一種是將課程資源劃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一種是將課程資源劃分為校內資源、校外資源與網絡化資源三大類。

  15.新課程倡導怎樣的學習方式?

  答:本次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對傳統學習的挑戰,也是依次革命。“自主”學習是與接受學習相對而言的,是指學生自己有目的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有自覺意識和自我控制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的關鍵在於引導,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合作”學習是在學生獨立讀書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同時培養一種與他人相處、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的處世態度和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探究”學習,即“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過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的本身。要培養小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要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探究的樂趣。

  16.什麼是探究學習?請舉例說明。

  答:“探究”學習,即“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過程”。如:教學《撈鐵牛》一文第二段,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講的是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撈起一隻只鐵牛。可以這樣處理這一部分的:⑴課前用小木板、木條製作了類似教材插圖中的“大船”,還準備了繩子、石塊、“鐵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⑵然後讓學生分組操作,演示懷丙撈鐵牛的過程,同時讓學生說說他們在撈鐵牛的過程中看到了什麼。⑶最後再讀第四自然段,去驗證觀察的結果。又如:教學《白楊》學生可以抓住重點詞語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麼情況下沉思,沉思什麼?具體是怎麼想的?你是通過哪些句子讀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楊,體會白楊高大挺拔的特點;“二思”胸中的白楊,體會爸爸紮根邊疆的心意;“三思”未來的白楊,體會孩子們在邊疆成長。

  17.你認為,當前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存在哪些問題?

  答:當前新課程起始階段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榮”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活動安排不充分,學生能做的事沒讓學生做。第二,視小組學習為小組交流,只講不寫.第三,小組內學習時間太少,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被大量剝奪。第四,不該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團團圍坐成擺設,小組學習有名無實。第六,角色輪換週期長,“優生”“獨舞”唱主角。第七,離開課文講遷移,捨本逐末,漫無邊際,學生預習失去依託,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課。第八,座位設置老一套,不運用小組學習的學習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動。

  四、觀點論述

  1.談談你是如何理解“語文素養”的?

  答: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分為6個層次: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可見,《課程標準》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

  2.試述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答:首先,語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種習慣。凡是習慣都是通過多次反覆的實踐養成的。”其次,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基本的語言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自動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活動,而長時工作記憶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對有關材料非常熟練。熟練語言材料和基本途徑是朗讀、背誦等語文實踐活動。第三,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現象。要掌握這些東西,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在反覆多次的語文實踐中把它記住,記得的語言材料越多,語言經驗越豐富,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越強。

  3.有人說“探究學習解放了學生的思維,接受學習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答: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探究學習是有利於學生主動構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學習,因為接受學習包括主動接受和被動接受,如果是主動接受還是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讀寫,某些詞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學習。

  4.你認為在拼音教學中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答:⑴優化教學環境,教師要注意隨教材內容的變化不斷更換教室內的拼音樂園(如板報、牆報、拼音角等)內容。⑵藉助遊戲活動,漢語拼音教學中要注意把遊戲引入教學實踐,寓教於樂,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⑶藉助圖畫等媒體,漢語拼音教材中的插圖直觀形象富有童趣,應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圖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⑷在動手實踐中鞏固,教師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設計動手擺一擺,捏一捏等實踐活動。⑸開放教學時空,漢語拼音教學應拓展教學時空,針對本地方言的特點,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在兒童言語交際的實踐過程中,有計劃的進行正面教育。

  7.《課標》提倡習作教學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是否意味著教師要少指導?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少指導是必然的,不指導是不可能的。《課標》提倡學生自由表達,是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的束縛,但並不是不指導。作為教師,既要上顧課標,下思學情,利用教材,開發資源,溝通生活,激發想象,鼓勵創新,給學生的習作創設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把習作引向其他學科的學習,引向大自然,引向社會生活,引向廣袤的想象空間,鼓勵“童話化”、個性化習作,讓學生滿懷信心地自由習作,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

  8.在當前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中,有許多老師認為新課程特別強調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那就是意味著“知識與能力”不重要了。請問你是怎麼看待的?

  答:在教學目標中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並非簡單的並列關係,而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統一於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實現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關兩個目標維度的載體。過程與方法是鏈接知識與技能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維度的橋樑,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教學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昇華。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假如把語文素養比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

  9.你認為“生命課堂”有哪些具體表現?

  答:課程是動態生成的生態系統,因“教師——教材——學生”之間不斷地相互作用而生長。在這個系統中,學生是最活躍的因素。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影響著對學習對象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全迸發出一些充滿生命靈動的想法。在教師的預設和學生的生成之間產生衝突時,教師應及時判斷生成信息對學生成長和發展具有的價值,適時調整預設,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認為“生命課堂”有下列具體表現:學生個體和群體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師個體及教學技能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學內容是充滿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滿生命力的。

  10.語文教學“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事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答:《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為了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多元感悟,許多課中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教師想方設法引出學生的各種不同的答案,不管學生的答案與文本追求的價值觀是否一致,只要與眾不同,教師就給予表揚,甚至稱之為“有創意”,結果引起了學生的誤解。於是學生絞盡腦汁說出一些“標新立異”的答案,以博得老師的讚賞。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對改變唯一答案的弊端無疑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我們應該明確,這裡追求的並不是違背文本和社會價值觀的個性閱讀。當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與文本和社會價值觀發生矛盾衝突時,作為教師應及時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如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學生有“我敬佩白骨精”的個性化解讀,這其實已經背離了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及時引導:白骨精費盡心機想達到什麼目的?她的出發點是什麼?稍一點撥,學生就會發現白骨精的出發點是殘害別人,越會動腦筋想辦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們敬佩、學習。有了這樣的提醒,學生們就不會造成價值觀的混亂了。對於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理解應該以不違背文本和社會的主導價值為前提,應該合情合理。我們要尊重學生,但絕對不能丟棄正確的價值引導而是非不分。

  11.有人說語文課程建設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是課程專家的事,我們只要按教科書教完該教的書就是了,何況我們基層(農村)也沒什麼語文課程資源。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嗎?為什麼?

  答: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因為,我們一線的許多老師對於“課程資源”的認識比較模糊,總認為語文課程資源建設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是課程專家的事,我們只要按教科書教完該教的書就行了。其實這也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誤區。語文課程資源是教學的基礎,是語文實踐的必要。語文課程資源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校內、校外一切課程資源。對於小學語文課程,其可以開發與利用的資源很多,可以開發的素材豐富多彩。如:語文教材、學校圖書室、實踐基地、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相關人士,語文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師生的生活經驗,校園課間文化等。因此,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進行語文課程建設和語文資源的開發是必要的,也是有條件的。

  12.城市學校中能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一定比農村學校多。這樣書對嗎?為什麼?

  答:這種說法不對。課程資源是指為語文教學服務的、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校內、校外一切課程資源。它可分為三大板塊:一是物本語文課程資源,二是人本語文課程資源,三是動態語文課程資源。從中可以知道:對於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它並沒有城市與農村之分。並不是說農村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網絡設備,能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就一定比城市學校少。我們語文是無處不在的,語文課程資源也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廣大小學語文老師具備一定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技能,樹立正確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觀,具有細緻的觀察能力,深入的挖掘能力和教學方案的實施能力,並投入到這充滿熱情與創新的工作中,一定能收穫與城市老師同樣多的語文課程資源。

  13.有人認為“學生只要學好語文書上的內容就能把語文學好,教師不必花時間與精力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你認同這一觀點嗎?為什麼?

  答:不贊同。語文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這種內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正因為這樣而顯得特別重要。課程改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提高素質、實現創造性的跨越平臺。作為第一線的課堂實施者,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樹立課程資源觀,積極開發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和所有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樣,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完成。只要我們是有心人,只要願意不懈努力。我們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不斷收穫精彩。

  14.有觀點認為,《語文課程標準》淡化了語文知識的教學,這就意味著語文知識教學不重要,語文知識教學是可有可無的。你怎麼認為?

  答:《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中的要素就包括語文知識。《新課標》中是這樣表述的:“……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個信息:一是仍然要學習語言知識,但必須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要考慮到學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要隨文學習,而不是概念的演繹;二是“不求系統和完整”,也就是不要把大學生中文系要學的漢語的系統知識全都下放到中小學,而是要根據需要適當教學;三是以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為目的,小學語文學習是以語言運用主的,而不是以語言運用規律的研究為主的,因而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必須重視語言環境。新課程改革也好,傳統教學也好,從來沒有否定過語文知識的教學,淡化語文知識的教學,只不過是從中小學語文學習的實際出發,不再像過去那樣系統地學習語文知識,而不是意味著語文知識教學不重要,語文教學是可有可無的。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誤區。在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常用標點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僅供參考)

  15.你認為目前語文教學中學習方式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答: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轉變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是轉變過於接受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生在學習態度、情感與學習興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觀,學習方式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由於課程推進中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⑴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提高學生的主體精神,是從物本到人本的提升,從認知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是符合時代精神的兒童觀。然而目前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學習為體現“自主”而放任自流,教師對於學生的感知或是聽之任之,或是蜻蜓點水,或都予以肯定,缺乏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和在感情體驗上體現撥雲見日。有時自主學習又華而不實,我們看到的自主學習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種虛假的自主,學生在活動中沒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沒有更多的時間實踐,每次只是匆匆而過,活動效果大打折扣。⑵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實現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拓展了獲取知識、能力、情感的渠道,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還創設了自由、平等、活動的空間,解放了學生的個性,樹立了進取精神。但目前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更多的是流於形式:合作中優生唱獨角戲,學生之間沒有互動合作;合作時間沒有保證,學生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結束了。教師對採用合作學習過於隨便;合作學習沒有明確分工,不能提高學生合作技能等。⑶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帶領學生走上了新的學習旅程。但許多教師對探究學習是霧裡看花,教學中安排的探究環節教學設計>設計往往脫離了文本的價值取向,甚至離開教材與學生進行空對空的交流。有時的探究活動是教師信手拈來,不能引導學生提煉有價值的問題,過於隨意,或是探究的問題過於分散,在交流中產生各自為陣的局面,這些都不能實現應有的探究效果。⑷體驗學習“注重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實施建議”中特別強調‘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可是在我們看到的體驗過程中,更多的是教師因注重學生的個性張揚,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忽視了文本內容中有價值的東西。(僅供參考)

  16.“‘自主學習’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而老師只在一邊串接一下教學環節、維持一寫教學紀律就可以了。”你贊同這種觀點嗎?為什麼?

  答:我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有目的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有自覺意識和自我控制的學習方式。因此這是一種不聽命、不依賴於別人的獨立自主的學習。“自主學習”能提高學生的主體精神,是從物本到人本的提升,從認知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是符合時代精神的兒童觀。當然,“自主”並不是指那些無節制地沉湎與學業以外的活動,放任自流的行動方式,不是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誰也管不著的“天馬行空”式的學習態度。《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在於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方法,在缺乏有效支持和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學生無法履行這種方法。所以如果教師在組織自主學習時為了體現學生的“自主”,一味地對學生放任自流,只在一邊串接一下教學環節、維持一下教學紀律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支持性的參與對學生來說更有意義。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地啟發、點撥、和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如何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決定了“自主學習”效率的高低。教師除了要在學生自主學習時串聯教學環節、維持課堂紀律,保證活動有序進行外,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支持。教師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包括:⑴組織:組織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重視課堂上的師生情感交流,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⑵教學:教師應提供學習目標或方法上的建議,幫助學生訓練技能、提供反饋,解釋學習中的理論概念。⑶引導:幫助學生完成向更獨立、更高層次的學習方式的過渡。總之,教師要調整好與學生間的站位關係。把自己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學習。(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