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最不被重视的刘恒却当了皇帝?

贾彩歌a1-jia


汉文帝根基浅,他坐皇位不大会动摇汉初各势力群体的政治地位。

刘邦建立汉朝后,朝廷内外大体上分为五个派系。一是以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为代表的“丰沛系”;二是以张良、灌婴、陈平等为代表的“功勋系”;三是以刘敬、叔孙通等人为代表的“擢升系”;四是以吕氏家族为代表的“外戚系”;五是以韩信、英布、彭越为代表的“外藩诸侯”。

在这五派势力中,除了都是参谋,没多少实权的擢升系外,其余四派刘邦都很忌惮,尤其是外藩诸侯,刘邦最不信任。

所以刘邦在利用丰沛系、功勋系、外戚系打倒外藩诸侯,把外藩诸侯的土地都封给了自己的子侄后,就把火力集中到另外三派。想在有生之年搞定朝廷内部小山头的问题。比如他排挤萧何,临死前派陈平杀樊哙,就是出于这种目的。


不过刘邦年纪大了,他刚刚起了个头,就病危了,于是在刘邦病死后,外戚系、丰沛系和功勋系,大体上就保留了下来,与刘邦刚刚扶持的刘姓诸侯王,形成了一个四足鼎立之势。

汉惠帝继位后,吕后逐步大权独揽,代替儿子行使皇权,她的首要打击目标是刘姓诸侯王。功勋系因为根基很浅,所以在陈平带领下就站在了吕后一边,而丰沛系因为控制着“相权”,就不太想搭理吕后。刘盈曾婉转无奈地问丰沛系第二代领头的曹参:“你作为丞相,为什么不积极配合皇帝工作呢?”曹参看破不说破,就来了句:“萧规曹随,无为而治”。像这种态度要搁到后面几任皇帝,早被弹劾下台了,但在当时也是权力斗争的一种表现。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刘盈病死,吕后顶住了压力,立傀儡汉少帝,大封吕姓王,继续强行把住权力,不让其他几派翻身。(后来又立了一个少帝,一共两个)


此时外戚独大,陈平为首的功勋系仍是站在吕后一边,助力吕姓封王。王陵为代表的丰沛势力,则明确反对吕氏封王。不过丰沛系的日子也不好过,只是为了保住相权,硬撑而已。而刘姓诸侯王日子最惨,被吕后玩的半死不活。

吕后死后,吕氏族人无能,外戚系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功勋系见风使舵,立马就跟丰沛系站到一边。而刘姓诸侯愤恨吕氏常年以来的压制,纷纷摩拳擦掌,无不想磨刀霍霍进中央抢夺帝位。

面对主少国疑,诸侯王无法忍受惠帝庶出的幼儿为帝,汉朝俨然有内战的局面。陈平和周勃决定握手言和,以迅雷之势消灭吕家势力,并将汉少帝当作野种废黜加软禁。然后安抚各个诸侯王,暂时稳定了危机。(汉少帝起初没杀,这是周勃、陈平故意留的一个心眼,相当于“买保险”。)

不过这种安抚只是暂时的,因为皇帝一天不选出来,藩王就一天不安宁。所以周勃、陈平操控朝局后不久,就来了次廷议,让大伙决定皇位究竟让谁来继承。一开始,有人推荐齐王刘襄(刘邦长孙),也有人推荐淮南王刘长(刘邦幼子)。



但齐王和淮南王,周勃、陈平都不满意。因为这些藩王脾气都太冲,飞扬跋扈。而且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让功臣集团不能忍的问题。齐王的问题是,他的舅父驷钧是个凶残暴戾,是戴着官帽的老虎。如果立齐王,就等于又扶植一个嚣张的外戚吕氏集团;淮南王的问题是跟吕后的关系太好,在朝中有一些影响力。他要是上台,可能会拿铲除诸吕这件事,清算功臣集团,把丰沛系和功勋系全部清洗掉。

前面说了,刘邦死后,汉初的几大势力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均势,大家相互制约,相互都吃不掉对方。所以面对可能会被刘姓诸侯王吃掉的可能性,周勃、陈平就偷偷开了个小会,决定采取假意迎合诸王,暗中扶持没有太强背景的代王刘恒入京城继位。(文帝没有参加诛杀外戚系的行动)



关于自己被立为皇帝,其实汉文帝也是很纠结的。继位前,对他为何能被立为皇帝,他自己也是反复思考,让近臣替他参谋。郎中令张武等人就说:周勃、陈平这些开国功臣都老奸巨猾,现在已经血染京城,迎立代王您,肯定有不可告人的阴谋,您不能轻举妄动,要静观其变。其大意就是说,让文帝不要进京蹚浑水。

不过中尉宋昌有不同意见,他说:从汉高祖打天下到现在,海内大定,人人自安,是汉统与刘氏正得人心之时。所以周勃、陈平等人才能轻而易举的铲除吕氏。现在中央内部有一批身为刘氏宗亲的官员和功侯,地方上有各路刘姓诸侯王。那些开国功臣,不敢也做不到,摆控皇帝的地步。而且代王您现在是高祖仅有的两个儿子里最年长的,而且您治国的贤能也闻名天下,那些功臣们,也是想靠棵大树好乘凉。

宋昌的意思,就是让文帝不用太质疑。

不得不说,宋昌的眼光非常精准。他是真正看清汉初各方制衡局势的关键要害,做到真正清晰地洞察时势。西汉开国功臣集团和刘姓宗亲势力相互制约,谁都没有压倒对方的实力。这个时候,扶持双方都能接受,而且还不会动摇既得利益集团的人继位,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后来文帝进京,在入住未央宫当夜,功臣集团为了表示心意,就杀了汉少帝。同时文帝自己带来的近臣宋昌和张武接管京师和宫城的防卫兵权。这个举动说明,文帝与功臣集团应该有起码的协议,功臣集团为了自保就彻底倒向了汉文帝。


后来汉文帝继位,他也为了自保,就与相对弱势的功勋系陈平合作,利用陈平压制丰沛系的周勃。后来文帝又借阻遏诸侯兵难之军功,将功勋系的灌婴升为太尉,接替周勃的兵权。自此文帝也完成了自己的初步布局。

当然了,文帝也有牺牲。文帝继位后,作为文帝外戚的薄氏一族被牺牲了。这应该也是文帝和功臣集团达成的一种默契——绝对不会培养外戚势力再分功臣集团的蛋糕。

另外,汉文帝据说还有一个原配夫人以及三个嫡子。这位夫人和嫡子的生卒年和详细资料都不见于任何史料。这表明,文帝的原配夫人可能是吕氏族女,文帝为了继位,就把母子四人全杀了,并从史书上抹去痕迹。

总的来说,汉文帝继位,是当时汉初各派系相互妥协的结果。

吕后死后,由吕后扶持的汉少帝不受所有人认可,他下台是必然的。


但汉少帝下台之后,由谁来继位,这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在当时齐王、淮南王都不合适,而代王刘恒不像刘襄、刘长等人飞扬跋扈,而且他与中央势力也没有勾联,再加上他的势力本身不强,其继位后必须要仰仗功臣集团,所以他最合适。

事实上,后来的发展也确实是如此。虽然文帝继位后,曾一度将周勃下狱,但文帝至始至终都没有打破既定的中央人事格局,仍然保存着功臣集团的既得利益格局。在文帝一朝,丰沛和功勋集团仍然很有势力。丰沛系和功勋系彻底失势,是在汉武帝定下察举征辟的正式选官制度之后。


Mer86


汉文帝刘恒能够以外地藩王承继大统,可以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来具体分析。

惠帝刘盈的儿子们被排除

从西周开始,宗法制就已经成为了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这其中嫡长继承制作为继承顺序的法则,已被奉为圭臬,而逐渐抛弃了“兄终弟及”。那么,在刘盈死后,由他的儿子继承皇位顺理成章。

刘盈的六个儿子中,先后有两个在吕后称制时被立为皇帝,前少帝刘恭后来被废,处死;后少帝刘弘在位一直到吕后去世后,被朝臣罢黜、处死。群臣宣称,“刘盈的这几个儿子并非亲生,乃是吕氏的血脉,(吕后)立吕氏子孙为太子及诸侯王,将来的天下实际上姓吕。”于是这些大臣将刘盈剩下的儿子也全部杀害,立了刘邦的四儿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

那么刘盈的几个儿子真的都不是亲生的吗?我觉得这只是大臣们的一种托词,为了避免少主继位,后族干政,重蹈吕氏之乱的覆辙,同时吕后的嫡系孙子继位,成年后难免会反攻倒算,于是想出这么一个看似光明正大的理由。那么为何一定要立刘恒呢,还有其他人有继承资格吗?回到宗法制中找寻答案的话,由于汉惠帝刘盈无子,那么按照制度,要在刘邦的其余儿子中寻找继任者。

继续排除刘邦的其他儿子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刘邦一共生了八个儿子,按照年龄排序如下:齐王刘肥、惠帝刘盈、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刘友死后改封赵王)、淮阳王刘友(后改封赵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这里面只有刘盈一个人是嫡子,其他的人身份相同,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那么嫡子死了,剩下的人都是庶子,就应该按年龄排,谁年龄长谁继承。但实际上根本不用这么费事了,吕后为了避免刘盈这些哥哥弟弟们对他儿子的皇位构成威胁,基本上已经将这哥几个杀的差不多了。

我们将哥几个逐一过一遍:
  • 老大刘肥曾经被吕后赐过毒酒,好在刘盈也差点喝毒酒,被吕后打翻了杯子,刘肥躲过一劫后,赶紧把部分封地献给了吕后的亲女儿鲁元公主,自己装孙子,在惠帝六年的时候,不知道是被吓死的还是真的自然死亡。

  • 老三就是大家熟悉的刘如意,他们母子是最招吕后记恨的,先是趁着刘盈没在的时候,毒杀了刘如意,后来又把他母亲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兄弟几个里刘如意是第一个死的,死于惠帝元年。

  • 老四就是刘恒了,他放在最后再说。

  • 老五刘恢本来在彭越死后被刘邦封为梁王,在吕后时期,因赵王刘友饿死,便被改封为赵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为王后。吕后七年,吕产之女毒杀刘恢的宠妃,刘恢因此闷闷不乐,于同年六月,殉情自杀。吕后认为刘恢因为妇人自杀,废黜其嗣。


  • 老六刘友初封淮阳王,在吕后毒杀赵王刘如意后,改封为赵王。吕后七年,刘友的王后(吕氏之女,可能是吕后的侄女)因刘友宠爱其他姬妾,心生妒忌,便向吕后诬告刘友想反叛。吕后大怒,于是召刘友进京,将他软禁起来,并断绝粮食,刘友饿死在软禁之所,以平民礼节下葬,谥号幽王。

  • 老七刘长在刘邦叫灭黥布后,获封淮南王,是除了刘恒以外,另一个在吕后统治时期活下来的刘邦之子。刘长自幼丧母,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因此刘盈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汉文帝六年谋反,废徙蜀死,谥淮南厉王。

  • 老八刘建在燕王卢绾逃到匈奴之后,被刘邦封为燕王。吕后七年九月,受封燕王十五年的刘建去世,谥号“灵”。刘建与姬妾生有一子,吕后派人将他杀害,因此刘建没有后代,封国随即废除。

唯一可选的第一梯队继承人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刘邦的儿子里,有三个是直接或间接死于吕后之手,老大刘肥和老八刘建不知道是不是吕后下的手,总之都死在吕后前面了。只剩下老四刘恒和老七刘长是还活着的刘邦的儿子。因为老七刘长是吕后养大的,虽然借此躲过了灭顶之灾,但是大臣们不可能立一个吕后的养子为皇帝,怕被清算。这样,经过排除法把所有兄弟排除后,只剩下刘恒,作为皇位继承顺序第一梯队里的唯一人选了。(如果不立刘邦的儿子,那就只能立他的孙子或者侄子,继承规则上看,都没有刘恒近。)

而刘恒本身的继承条件也很好,当然是指对大臣们而言:他的母亲薄姬并不受刘邦宠爱,母族也没有势力,不会出成为二个吕氏家族。而刘恒以外地藩王承继大统,在京城并没有什么依靠,就只能选择依靠立他为帝的文武群臣。这样一个双赢的局面,对于刘恒和大臣都很满意,于是刘恒就此成为了大汉帝国的第三个皇帝。


大黄扯点历史


父亲刘邦,从不曾不喜欢自己的母亲,也不曾喜欢自己,为何刘恒最后还当上了皇帝呢?

一 感谢父亲刘邦的不宠之恩

薄姬,刘恒的母亲,苏州人。原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妾室。因为姿色平平,入宫一年多,却连刘邦的面都没有见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邦临幸,薄姬怀上了身孕。

刘恒一出生,他的母亲薄姬却遭到刘邦的冷落,地位非常低,刘恒本人就不被刘邦看好。

所以刘恒在小的时候,就没有受到刘邦的喜爱和重视。这就避免了刘恒母子,在日后受到吕后的迫害。他们在勾心斗角,泼妇当政的后宫默默地活了下来。

汉高祖去世,那些受到汉高祖御幸的爱姬如戚夫人等,都遭了殃!只有薄姬逃过一劫,并得以出宫,跟随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

如果命都没有了,又哪来的后来的汉武帝刘恒呢?所以,首先要感谢刘邦的不宠之恩!

二 感谢凶狠吕后的帮忙

刘恒能当皇帝,有很大的偶然性。吕后的嗜杀,对功臣的残忍,对统治的镇压,向来不容情。可是,刘恒能继位,吕雉实在是帮了很大的忙。

刘邦走后,汉惠帝刘盈即位。长子刘盈是吕雉的儿子,性格温和,不喜欢与人争辩。所以在刘盈当上皇帝之后,汉朝的大权自然在吕雉的手里。

二十三岁那年,汉惠帝因病去世。之后,他的四五岁儿子刘恭登基,大权自然还是掌握在吕后和她的家族手里面。

为了权利,吕雉干出了很多疯狂的事情。刘邦的儿子们几乎被杀光,连孙子们也没有好日子过。

这些包括:

吕后毒杀老三刘如意,把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做成了“人彘!饿死老六淮阳王刘友,杀害老八燕王刘建。老五刘恢,因为吕后之女毒杀他的宠妃,殉情自杀。只有淮南王老七刘长和代王老四刘恒还活着!

而老七刘长自幼丧母,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因此刘盈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

就这样,刘邦的很多儿子和侄子都受到了杀害。在刘恒继承皇位之前,刘邦的儿子已经所剩无几,真正符合要求,能够继承皇位的就更没有多少了……

三 感谢自己的母亲低调谦和

刘恒能当上皇帝,与自己的母亲薄氏有很大的关系。

刘恒的母亲薄氏,低调安分。因为刘邦的不待见,两个人平安的渡过了那纷乱的日子,躲过了凶狠的吕雉,苟全了母子两的性命。

后来吕氏倒台,大臣们在选下一个皇帝时,考虑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母族的势力不要强大,脾气好等等。

当时又有人提老七刘长,结果又被否了,理由还是母家凶残。而且这刘长还是吕后养大的,这两点硬伤,自然不行!

刘恒的母亲薄氏身份低微,隐忍低调, 母家又没有多少人做官。避免了将来外戚专权。大臣们选了他,不担心将来太后作乱,更不担心自己以后被欺负。

因为大臣都经历过吕后专制的恐惧,非常害怕历史重演。而且当时的大汉王朝也经不起任何的动乱了,刘恒母亲家族的情况让大臣们非常放心。

这是大臣们选中刘恒当皇帝,非常重要的原因。

四 感谢刘恒自己

刘恒可以继承皇位,看似偶然,其实也只有他是最符合要求的。

一直不被父亲刘邦喜爱的刘恒,性格厚道、谦虚,小时候无疑是孤独的。在母亲的教导下,认真读书,做事谨慎小心,与世人无争。

所以,刘恒为人低调朴实,广施仁义。刘恒的这些行为,给大臣们留下了谦谦君子的仁义形象。于是他们就看中了刘恒,这个默默无闻,老实低调的代王。

其实刘恒在藩国经营了十五年,做事谨慎,从来不出风头。团结大臣,和大臣们的关系都处得非常好。他休养生息,让代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这些表现,都是明君的作为,获得了很好的口风。

得知自己即将即位的消息,刘恒还是不怎么相信。在面对迎接他的大臣们时,刘恒居然推辞了他们献上的玉玺,谦虚的表示还是商议以后再说。大臣们更加的放心了,选他真是个正确的决定!

刘恒这种低调谦虚的性格,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梦!

当时的汉朝经历了诸多的动乱,百废待兴。汉朝需要一个能让百姓安心的君主。而刘恒以外地藩王承继大统,在京城并没有什么依靠,就只能选择依靠立他为帝的文武群臣。

这样一个双赢的局面,对于刘恒和大臣都很满意,于是刘恒就此成为了大汉帝国的第三个皇帝!

我是三少, 我们一起讨论历史,欢迎留下你的足迹!


三少yun


历来皇位的竞争都是在“选贤”的口号下另有文章,刘恒最终为皇帝也不例外,大概原因如下:

一 基于血统的正当性

这个原因应该毫无疑问,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而且在刘盈去世后,吕后虽然当权多年但是身后的政权也没能由吕家一直把持,而是被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所消灭。此时自然会从刘性诸王中选择一位来为天下主,这样刘恒为帝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当时有竞争力的诸王有三人,齐王刘襄---刘邦之孙;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都是刘邦之子,而且在平定诸吕时刘襄比刘长和刘恒功劳都大,才这一点来看刘恒和皇位的距离又显得格外遥远。

二 身世相对“清白”

刘襄的短板或者硬伤在于,被人(其实就是拥有拥立权利的周勃、陈平等)认为他的舅舅驷钧太过凶残暴戾,如果让刘襄为帝恐怕又会出现另一支类似吕家的外戚力量;类似的原因也让刘长失去了入选的资格。而刘恒则相对“清白”,母亲的家族势力相对弱小,更主要的是刘恒以宽厚性格示人,恐怕这才是他可以被拥立的主要原因,谁会愿意自己头上的紧箍被越套越紧呢?而所谓刘襄和刘长的母族当然是考量因素,但是两位性格强硬难以控制才是被功臣集团排除的主要原因。西汉后期外戚崛起不都是有立幼年皇帝而外戚主政的痕迹吗?

三 功臣集团的考量

需要注意的是,当周勃、陈平平定诸吕后,此时皇位是空悬的,不存在一个正常的权利传承的可能,因此握有拥戴权利的功臣集团的背向就决定了帝国未来接班人将花落谁家。而且功臣集团的势力在当时几乎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在平定诸吕之后已经完全把持朝政,这一点不仅难在刘恒入朝前的数次试探中得以体现,即便是刘恒决定入朝时,周勃居然要先和他谈谈,不能说是嚣张至少是没有把刘恒放在眼里。在拥有如此实力后,功臣集团在拥立新帝时必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上述诸王的功绩、背景、性情各方面考虑,这是再自热不过的事情。

世事就是这么的难以预料,当年刘恒母子因为非刘邦所宠而的活命,现在仍然由于非强藩大宗而为帝,难道真的是天注定吗?

最后需要进一步琢磨的是,这种拥立其实另一种的“共天下”,东晋王导辅佐司马睿在江东自立后,司马睿对王导的殊遇不可复加,甚至拉着王导同坐御床,而刘恒虽然大体也维持了功臣的利益,但是后来则适时的分化打击,其中的差异不得不引起后人的思考。


夜读史听雨眠


老爹有有话说:

刘邦在还没有成家之前,有过一个情妇曹氏。曹氏后来为刘邦生有一子,叫做刘肥。因为曹氏没有被刘邦明媒正娶,所以刘肥只能算是庶长子。刘肥在汉惠帝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89年逝世,比汉惠帝还早死。

后来刘邦娶了吕雉,吕雉为刘邦生了汉惠帝刘盈、鲁元公主刘乐。在反秦战争期间,刘邦又收了一位戚姬。戚夫人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刘如意。在楚汉战争时,又宠幸了薄姬,薄姬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刘恒。

所以,刘邦有庶长子刘肥、嫡长子刘盈、三子刘如意、四子刘恒。

刘邦死后,作为嫡长子的刘盈,顺利继位,就是汉惠帝。汉惠帝在位7年的时间里,吕后谋害了刘如意。汉惠帝因为这件事,不再过问朝政,后来就病逝了。

接着就是吕后称制时期,立过两位少帝,但后来都被证实,他们都不是汉惠帝的子嗣。在诸吕之乱被平定之后,众人就拥立四子刘恒继位,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在西汉,王位的继承,是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顺序来进行。刘邦死后,嫡长子刘盈就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刘盈死后,如果他有子嗣,就有刘盈的子嗣继位皇位。如果刘盈没有子嗣,就由刘盈的兄弟继位皇帝。

因为刘肥死在刘盈的前面,刘如意又被吕后害死了,以此类推,在刘盈死后,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就是刘恒。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不被重视的刘恒,最后却成了皇帝。


老爹有话说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亲是薄姬,刘邦对她感情平淡。

很显然,刘恒不是第一梯次的皇位候选人,第一梯次是刘盈和刘如意,一个是皇后嫡长子,一个是宠妃之子。刘恒既不占名份,也不得父皇重视,母子俩平素为人低调,从来不敢得罪吕后。

就是这种低调保住了他们的性命,在吕后掌权后得以平安就藩。

吕后去世之后,诸吕遭到了清算,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人联合起来诛灭了吕氏势力,他们还认为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刘盈的后代,没有权力继承大统。

(电视剧中的吕后)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谁来当这个皇帝呢?

他们自己是万万不能的,因为他们只是想清除乱政的外戚,不是想要造反。所以这人必须是刘家皇子,刘盈没有堪用的后代,那就只能去刘邦那一代找;

这皇子的母族不能势大,免得又出现太后外家干政的事情;

最后,他们希望未来的国君宽厚仁和,绝对不能选性情残暴之人。

(电视剧中的汉文帝刘恒)

这么一挑,刘恒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首先,刘恒毫无疑问是刘邦之子,而且从来没有参与到吕、戚之争,政治上比较干净;

其次,刘恒的母亲薄姬的家族很简单,只有一个弟弟薄昭,形成不了过大的势力;

第三,刘恒素有仁名,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其实从这件事儿也可以看出臣子们心目中的好皇帝是什么样子的,他不需要有多突出的才干,也不需要有多聪明,只需要性情温和仁慈,不会动不动就清算大臣,如果还能不昏庸不好色,那就是难得的好皇帝了。

要求真的很低了,但皇帝们也没几个能做到。

(电视剧中的汉文帝刘恒)

和他的孙子汉武帝刘彻比起来,汉文帝刘恒无疑要平庸得多,远没有孙子那么雄才大略。

但是如果大臣们可以自由选择君主的话,选刘恒的人一定要多过选刘彻的,因为在他手底下好过日子。

总之,刘恒能当上皇帝,并不是个意外,而是诸臣想要选“仁君”,事实证明,他们选对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刘恒能当上皇帝,总结起来应该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刘恒根基浅,但他是刘邦的儿子,有资格。

第二,刘恒母亲薄家家族弱,没有外戚专政的风险。

第三,一帮老臣为国、为自家富贵反复权衡的结果。

一一说来

刘恒根基浅,但是有资格。

刘邦总共8个儿子,庶长子刘肥(封齐王)、二子刘盈(即孝惠帝)、三子刘如意(封赵王)、四子刘恒(即文帝)、五子刘恢(封梁王)、六子刘友(封淮阳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八子刘建(封燕王)。

其中,赵王如意因为母亲戚夫人的缘故,早早就被吕雉害死了。八子也是十几岁而亡。除了刘盈(亲生)和刘长(吕后养大),其余几个要么被逼自杀,要么郁闷死了。

代王刘恒,8岁就被封了王,带着母亲薄姬离开长安,来到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在分封的诸国中,代国不算大,也不算富饶,足见刘恒母子不受刘邦重视,但也正因为如此,也就不会被吕雉猜疑。当吕雉接二连三的试图监控、削弱、甚至加害其他皇子时,刘恒母子反而被她相对淡忘。

汉惠帝刘盈去世后,吕雉相继立了刘盈的两个儿子刘恭和刘宏做了皇帝。这两个不被人承认的野孩子分别都做了4年的傀儡皇帝。

公元前180年,太后吕雉去世。

谁来继承皇位?放眼望去,刘邦目前在世的只有两个儿子。一是代王刘恒,另一个是淮南王刘长。

刘长自幼丧母,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因此刘盈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


刘邦的老臣们吸取了吕雉的教训,不敢选刘长。一是太年轻,二是担心拥立他,他会重用吕氏家族,那岂不是重蹈覆辙?选刘恒,就没这方面的顾虑了。

当然,刘恒自身的条件还是够格的,23岁的大好年龄,有15年治理代国的经验,还有宽厚仁善的美名。

面对从天而降的皇位,他也没有欣喜若狂,而是谨慎的召集代国群臣商议。大臣意见有分岐,刘恒又跟薄太后商量,母亲也犹豫,最后干脆占卜吉凶。刘洪一占卜,卦象是“大横”,意思是卜卦人将做天子,像夏启延续大禹那样,将家族发扬光大。

第二,刘恒母亲薄家家族弱。

薄姬,是刘邦的一个不受宠的姬妾,偶尔一次,刘邦心血来潮,宠幸了她,竟然让她怀上龙种。



可是刘邦根本已经不记得还有薄姬这个人了,当时也不过是一时兴起,薄姬怀孕生子,刘邦一次也没有来看过薄姬。

可能正是因为薄姬和吕后的遭遇一样,都得不到刘邦的关怀,因此在刘邦死后,吕后尽管讨厌后宫中刘邦的姬妾,除掉了很多眼中钉,最后待薄姬母子却是宽和仁慈的。

因为不受宠,救了薄姬。又因为她娘家家族薄弱,人丁稀少,又给她儿子换来天大的富贵。

正常选皇帝都是考虑皇帝的贤能,而汉朝平定诸吕之乱后,非正常时间,选皇帝第一要素竟变成了选什么样的太后。

因为吕后专权,给那些跟随刘邦打江山的功臣来说就是一场挥不去的噩梦。

他们选择皇帝,就要反复考量,母族一定不能强大。

第三,刘邦功臣反复权衡的结果

吕雉一死,被她强行封王的吕家子侄就没了靠山,也没了约束,他们刀剑出鞘,准备夺取刘氏江山。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那些老臣,陈平、周勃、灌婴等人当即诛杀吕姓诸王。谁来重镇刘氏江山呢?




显然刘盈的几个儿子不能指望了,一来个个年幼,二来都有吕氏的血缘,于是小皇帝刘弘先被囚禁,以备后手。其他几个弟弟都已不是“先帝刘盈亲生子”的借口被杀了,空着的皇位必须从刘邦的其他儿孙中找人来继承。  

大臣们诛灭吕氏集团的时候,刘恒他没有参与,却一直在观望。周勃、陈平等临时中央开会讨论,觉得最合适做皇帝的还是代王刘恒,便派人前来迎接。刘恒身边的人都是些谨小慎微的人,认为这些大臣都身经百战诡计多端,不能轻信。只有中尉宋昌竭力支持代王进京。

代王进京还是非常谨慎的,他先派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前往长安,面见手握重兵的周勃。在周薄这里,确定一帮老臣是真心拥立后,刘恒才带着文武心腹奔赴长安。

终于,刘恒登基,史称汉文帝。

  

  


历史逸事


这个首先应该感谢吕后吧。

刘恒的母亲,只是个宫女,地位低位,平时母子处事低调不起眼,吕后压根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刘邦死后,吕后仅有的儿子刘盈即位,为惠文帝。惠文帝去世后,吕后为了能长期掌权,大开杀戒,刘邦的八个儿子,被杀了四个。后来吕后被推翻,当时吕后立的皇帝刘弘不是惠文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肯定要被废除。于是大臣商讨要立谁为皇帝,当时人选有三个,代王刘恒、淮南厉王刘长、齐悼惠王刘肥。其中刘长是由吕后养大的,被否决了;然后刘邦大儿子刘肥,势力庞大,立了他的话中央官员势力更小,立不得。然后就是刘恒,平时低调温和,母亲也没什么势力,于是就选他了。还记得当时刘恒有点不敢相信,担心有假,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阴谋,最后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占卜结果是一个“大横”,意思是: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是正当,不久要即位天王,将父亲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启延续禹的那样。


后来刘恒到长安城外的时候,大臣出来迎接,准备把传国玉玺给他,刘恒拒绝了,坚持要即位后才拿,这样大臣更加放心了。


为什么惠文帝没孩子?因为当初吕后坚持要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刘盈,就是刘盈的亲生姐姐的女儿,刘盈自然不同意,但是没有实力,无法拒绝,但是从来都没碰过他外甥女,因为无子女。压垮刘盈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是吕后将他带去监牢见了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于是年仅24岁的惠文帝就死了,皇后16岁便做了寡妇。


所以一切还是要感谢吕后,当然跟刘恒自己低调也有关系。


温衡的梁大勺


刘恒,薄夫人所生,刘邦称帝后,他是最不受重视的一个皇子。然而,正因为刘恒的不受宠,却使其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政治目标,淡出了政治狠角吕后的视线,未成为吕后的心腹之患,为日后的政治角逐留有一线生机。那么,刘恒如此不受刘邦重视又未扶植政治势力,那么他又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呢?我来浅谈一下,请大家指正。

第一,刘恒过早的淡出,巧妙的躲开了政治的是非之地,没有成为吕后的目标。

刘恒是一个并不受刘邦宠爱的皇子,与母亲薄夫人很早就奔赴代国封地,躲开了政治斗争的是非窝,没有参与“吕戚之争”,属于不受各方注意的一股势力,这个身份为刘恒带来了“幸运之神”,所谓鹬蚌相争、渔人受益就是这个道理。刘恒过早的淡出,相反成为其“积蓄力量、韬光养晦”的先决条件。刘恒没有被吕后盯上,也没有被各派势力注意。

第二,薄夫人平时为人谦恭、谨慎,不结党、不干政,未与吕后结仇。

再来说说薄夫人,薄夫人原来是魏王妃,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其为人极为低调,平时对吕后敬而远之,对人谦恭谨慎,口碑很好,不加入任何一派的争斗,在政治上也不多言少语,没有被吕后设定为“必除之人”。薄夫人的圆滑世故,为儿子刘恒日后重返政坛打好了一定的基础。激流勇退,避开锋芒成为薄夫人的一道护身符。

第三,周勃、陈平出于铲除诸吕和汉惠帝一脉的政治考虑,立刘恒为帝符合各方政治利益。

特别是吕后死后,周勃、陈平一举铲除诸吕,稳定政局。刘章是最先起兵平吕的,属于政治斗争的焦点,而且刘章是刘肥之子,刘肥不属于嫡子,刘肥一脉明显不适合继承大统。刘长为人犀利而又狂傲、跋扈,不具备帝王的稳重性,也不适合。周勃、陈平杀后少帝,具有彻底清洗吕后和汉惠帝刘盈一脉的政治目的,迎立刘恒就成为各方政治势力都能接受的最终结果。

第四,吕后未像武则天一样彻底清洗刘氏家族的诸王,为刘氏复辟留下隐患。

最为重要的一点,吕后下手不狠,并没有像武则天清洗李氏诸王那样彻底、狠辣,而是留有余地,吕后只杀了戚氏、刘如意,对刘邦的其他儿子基本没有动,而武则天篡唐后几乎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屠戮殆尽,确保了自己当女皇的安全与稳定。吕后相比之下就过于善良了,刘氏子孙几乎保持原样,这就给她死后刘氏家族复辟留下隐患,刘恒称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如果吕后有武则天的一半狠辣,也就没有什么汉文帝一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