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左明雪


徐庶是一个被三国演义神化的人物,甚至比诸葛亮还要神化数倍。同时徐庶还是一个伪君子,打着孝顺的旗号,放弃看上去将要完蛋的刘备,而投靠似乎要统一天下的曹操,简单的说就是忘恩负义、嫌贫爱富。

三国演义不仅把徐庶塑造成一幅慷慨救母的孝子形象,而且还把徐庶塑造成一幅神机妙算的军师形象,其实徐庶既不是军师,也不能称为孝子。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在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前,刘备能依靠的军师就是徐庶,刘备听从徐庶安排,首战便派出关羽、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斩杀吕旷、吕翔,大败曹军,接着徐庶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杀败曹仁。

徐庶还算到曹仁晚上肯定来劫营,结果曹仁真的来了,因为徐庶早有防备,所以曹仁被杀得大败,还被刘备夺了樊城,经此一战,徐庶名声大振。



曹操得知刘备身后有高人相助,查出是徐庶,因此曹操用程昱的计谋,把徐庶的母亲抓到许都,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将徐庶骗到许都,徐庶到了之后才知道被骗,其母也责备徐庶,然后自杀身亡,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出一计一策,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这之后徐庶就被曹操软禁起来,在赤壁之战时,曹操还带着徐庶参战,徐庶还识别了庞统的连环计,但由于怨恨曹操,没有向曹操说明,得以让庞统的连环计顺利实施,之后徐庶在庞统的引导下,说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杀向许都,曹操让徐庶领三千兵马平叛,并以臧霸为前锋,之后徐庶便不再记载。



《三国演义》给徐庶塑造两个形象,一是道德高尚,是个大孝子,投降曹操是迫不得已的,离开刘备也是迫不得已的,都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而不是自已的主意。二是徐庶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算无遗策,不仅能破阵,还能算出曹仁晚上要劫营,在整个曹营中,只有徐庶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连曹操的五大谋士都没有看出,三国演义好像是说徐庶的才能比曹操的五大谋士还要强!


然而历史上的徐庶完全不是这样。



首先徐庶这个人在历史上连个传记也没有,要不诸葛亮的好友之一,估计在史书上都不会留名。

徐庶是弃武从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年轻时为人报仇而被官府捉住,不过徐庶这个人很讲义气,不肯说出同党,后来被同伙所救,受此事刺激后,徐庶就开始弃武学文。



徐庶出身寒门,除了刻苦学习,没有进入上流社会渠道,因为家乡动乱,与同乡人石韬一起南下荆州避乱,之后两人都成为诸葛亮的好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葛亮评价徐庶的才能是最高可以做到刺史或者郡守,徐庶后来投靠了在荆州避乱的刘备,在201年投靠刘备,直到207年曹操南下离开刘备,共有6年时间,这六年时间,徐庶干了什么?是一片空白。



如果徐庶真有才能,能干出大事,史书肯定会记载的,比如诸葛亮一投靠刘备,就有隆中对,鲁肃一投靠孙权,就有榻上对。徐庶呢?什么也没有。也许是这六年真没有什么事发生,另一个可能就是徐庶并无大才,就像诸葛亮说的,刺史或郡守之才,当时刘备也不过避居荆州,驻守新野而已。

徐庶在六年中,唯一有记载的一件事就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个非一般的人才,记住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间是公元207年,也是刘备三顾茅庐前和曹操南下攻打荆州之前,为何六年了,直到最后要离开的一年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呢?



很可能就是徐庶已经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了,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因为徐庶与诸葛亮是很好的朋友,按道理来说,早应该推荐啊,六年了,何必要到最后一年才推荐呢?可见徐庶是有私心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207年的正月,曹操已经远征乌桓,平定了北方的边患,接下来只要是明白人就会知道,曹操的下一步动作就是南下攻打荆州,徐庶也是在这一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也就是说徐庶看好曹操,却不看好刘备,毕竟谁都想为自已图个有发展的前途。



换句话说,是徐庶看到了曹操的实力,觉得曹操终究要统一天下,因此提前布局要离开刘备,但是离开刘备得有个原因啊,于是徐庶想到以母亲之名。

要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死,继承人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还被蒙在鼓里,等到曹操前锋到达宛城时,刘备措手不及,立即率领军民南撤,曹操则派出五千虎豹骑精锐骑兵追赶。



然后就是当阳长坂一战,刘备大败,数十万百姓被曹操抢走,就连刘备的两个女儿也被曹操俘虏,徐庶就在这个时候,向刘备提出自已母亲被曹操抢走,只能离开刘备,投奔曹操。

徐庶的请求,刘备没有办法拒绝,因为两汉以孝治国,当一个人行孝时,其他人是难以阻止的,即使是主公也不能阻止,徐庶的理由让刘备无法拒绝,因此得以投靠曹操,历史上的徐庶投靠曹操,应该是主动的。



无法准确的知道徐庶的母亲是不是真被曹操俘虏了?兵荒马乱的,徐庶怎么就知道被曹操俘虏了,而不是走失或是其他原因呢?另外史书也没有记载,徐庶投靠曹操之后是否见到了母亲?

之后史书就没有怎么记载徐庶了,因为徐庶投靠曹操后,真的不太重要了。个人更倾向认为徐庶投靠曹操就是一出自编自导的闹剧,目的就是离开刘备,投靠曹操,毕竟不是人人都有诸葛亮的眼光,觉得刘备是潜力股,更多的人在当时就觉得刘备是个末路英雄,仅此而已。



何况当时的刘备如丧家之狗一样被曹操追得满世界跑,在一般人看来,刘备就是没有将来的,而且徐庶离开刘备,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刻,这是乘人之危和落井下石。

诸葛亮最好的朋友:诸葛四友中,全部都投靠了曹魏,只有诸葛亮坚定不移的跟随刘备,到最后建立功勋,如果徐庶一直跟着刘备,一定比他在曹魏的名气大得多,至少在《三国志蜀书》中也会有他的一篇的传记。



另外根据史书的记载,徐庶并不是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进曹营后一言不发,如果真的一言不发,曹操早就杀了徐庶,要一个一言不发的废物做什么?曹操闲得慌吗?

徐庶的名字还出现在劝曹丕称帝的劝进表中,这叫一言不发吗?徐庶进曹营根本就是主动的,他想建功立业,以寒门出身,徐庶最后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也正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徐庶就是刺史或郡守之才,换句话说,徐庶能力并不强,就是一般般的刺史或郡守之才。




徐庶都好不容易投靠了曹魏,看到刘备崛起,能回过头再投靠刘备吗?显然不能。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开始徐徐发展,直到后来建立蜀汉,徐庶已经没有机会再投靠回来了,因为他离开刘备的理由是回到母亲身边尽孝,既然回去尽孝了,又怎么可能不尽孝心,放弃母亲再回来投靠刘备不成?那不被人笑话墙头草吗?况且曹魏地大物博,发展的机会也多。



徐庶不是姜维,姜维可以放弃母亲,而一心投靠蜀汉,并将北伐作为一身的事业重心,姜维是一个事业心极其重的人,徐庶不是。

徐庶不是廖化,廖化可以带着母亲,离开迫不得已投降的东吴,千里逃回蜀汉,既尽孝心,又尽忠心,廖化是忠孝两全,徐庶不是。

相比较而言,徐庶更显得眼光短浅,走出了那一步,就不可以再回头,离开了刘备,就再也回不来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其实徐庶离开刘备一直都是个迷。

演义里说,徐庶因为母亲落到了曹操手里,徐庶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于是哭哭啼啼的拜别刘备,找自己母亲去了。

找到了母亲,母亲却很诧异徐庶突然到来,知道原委后,还大声斥责徐庶,数落他不该来此,男儿当以家国为重,不该眷顾自己老母。

于是从此,徐庶就与母亲相伴,从三国演义中淡出了。

以上就是演义中的情节。

曹操真的会做这种事吗

曹操把徐庶的母亲带过来,安顿好,这在外人眼里看来就是软禁吧。

然后给徐庶带信,你母亲在我这里,快来我这里吧,这在外人眼里是威胁吧。

曹操会做这种事吗?

翻遍三国演义,似乎从未见曹操使过这种不入流的手段。

用这种手段逼着徐庶来,徐庶来了也不会真心为曹操效力,曹操不傻,不会不懂这其中道理。

看看关云长,曹操也没有宁可放在我这里烂死,也不让你出去的做法啊,由着那关羽杀了好几个将领,一路横冲直撞的出去了。

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他非常的爱才,他也很重才。

所以,我认为曹操不会做这种事。

徐庶怎么不回去刘备身边

徐庶和他老母亲谈话过后,便淡出三国演义,也没有回刘备那里。

按曹操性格,徐庶要走,曹操不会强留,徐庶大可以带着母亲回到刘备那里去。

曹操不是土匪,没那么心狠手辣。

但是徐庶既没带母亲回去,也没自己跑回去,这真的很蹊跷。

照道理孝子应该听母亲话,他母亲让他为刘皇叔卖命,他就该为刘皇叔去抛头颅洒热血。

什么也没发生,这很奇怪的。

其实真相就是徐庶是自己出走

按我看来,这个故事的版本应该是这样:

徐庶跟随刘备有阵子后,发现了刘备的真实野心,也看到了刘备的真实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

此时,曹操已经发现了徐庶的才能,很想把他招揽过来,听说徐庶的母亲独自在家,无人照顾。曹操就很热心的让人把徐庶的母亲接了过来,好好的照顾着。

徐庶收到了曹操的书信,知道了母亲的近况,聪敏的徐庶马上计上心来,哭着跑去向刘备哭诉。

刘备内心自然不舍得徐庶走,徐庶一走,刘备就没有参谋了,但是刘备仁义的包装享誉四野,没办法,刘备只得装着大度,送走了徐庶。

徐庶见到了老母亲,待老母亲说完,徐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听罢,徐庶母亲也没再多言。

为曹操出力,徐庶必然不肯,曹操也不逼迫他,这也不是能逼迫的事,而徐庶也不会再回到刘备身边。

看淡一切的徐庶,选择了陪伴母亲终老,不再过问天下大事,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上个人观点,非三国演义观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先说说徐庶的能力吧,裴松之在《魏略》中记载了徐庶。徐庶和孟公威、石广元、诸葛亮一块游学,他们学问都非常精进。但诸葛亮谈论天下大势时,认为他们只能做到刺史,郡守,他们问诸葛亮能做到什么官,诸葛亮则是笑而不答。所以,从他们这番问答来看,徐庶离诸葛亮的能力还是很差一段距离的,其实这也是废话。不过按青州刺史田楷、北海太守孔融、江州太守李严、城阳太守邓艾的标准来看,徐庶的能力跟他们应该在同一个档次上,在三国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了。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但是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曹操抓住徐庶的母亲后威胁他,徐庶考虑再三,还是辞别刘备,投靠曹操。但是其后并未有出色的表现,魏文帝时,大约十五年后,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纠弹百官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部的一般干部;右中郎将,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局的一般护卫将领。都不是大官,尤其是在三国那个动荡年代中,魏国内部没有什么大事需要徐庶处理,基本算是混混日子的清闲官员了。

徐庶当初选择跟随刘备,肯定是想有所作为的,但到了曹操那里,能力并不算特别出众,忠诚度就更不用说了,自然也就不会获得重用。徐庶不愿意再归刘备,是因为他和诸葛亮一样看清楚了当时的局势,天下三分之势已成,以他的能力,来蜀国一样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不如在魏国潜伏,以待时机。可惜他死的也早,没有等到诸葛亮攻到长安的那一天,否则蜀军兵不血刃收复长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关注东西纵横弹,每天听一段东西方最前沿的发展趋势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历史。


东西纵横弹


初次用兵,即大获全胜

徐庶,字元直,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期间结交的好友。后来,在北方难以立足的刘备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被刘表安置在新野,徐庶久闻刘备之名,于是主动前往投效,被刘备拜为军师,并施计大破曹军。徐庶足智多谋,成为刘备智囊后,帮助实力弱小的刘备整饬军伍,并在新野用计挫败汹汹来犯的曹军。

徐庶军事能力很强,不仅刘备对他的才智很是叹服,就连心高气傲的关羽、骁勇善战的张飞都对他敬佩有加。

走马荐诸葛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话说徐庶帮助刘备在新野打败曹军后,曹操得知徐庶是帮助刘备取胜的关键人物。为了击败刘备,曹操用计把徐庶老母诓骗到许都,并冒用徐母的名义给徐庶去信要其赶赴许都相见。徐庶是个大孝子,接信得知母亲患病 ,且被曹操绑票 ,竟信以为真,他心急如焚,决定立刻动身前往许都。

刘备虽不忍徐庶离去,但也不好阻止人家尽孝啊,更不忍曹操以此要挟徐庶,因此勉强同意徐庶去许都。

在送行路上,刘备万般不舍,本已远去的徐庶又折返回来, 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乃人中龙凤,天纵异才,定能帮助刘备建立王霸之业,这是刘备第一次听到诸葛亮大名,如此才有后来“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

徐庶对刘备分析道,鉴于您和曹操势同水火的敌对关系,我虽赴曹营,但终身不会替曹操出谋划策,哪怕一条有价值的计策也绝不会提供,由此衍生出一句著名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被骗到许都,老母却毅然自尽,他果然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

徐庶火急火燎的赶到许都,却发现老母亲好好的,无灾无病,顿时明白这一切都是曹操的诡谋。徐母是个深明大义之人,见徐庶风尘仆仆来到许都,知道是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为了让徐庶和曹操彻底决裂,她毅然自杀身亡。

当然,这只是小说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徐庶极善用兵,且深谋远虑,因此引发曹操忌惮,并不惜用绑架其老母的卑劣手段进行要挟,以拆散刘、许搭档,可见他绝非等闲之辈。同时,徐庶事母至孝,为了老母的安危不惜抛却自己的事业与理想,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徐庶虽然逼不得已去许都,但恪守道德底线,坚决不做损害自己旧主的事,还举荐诸葛亮代替自己。其所作所为已堪称仁至义尽了。
刘备虽然求贤若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却在徐庶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端的是以人为本、不强人所难。

徐母虽是一老太太,但也心怀汉室,为了不拖累儿子徐庶,同时督促他重归刘备阵营,辅佐其完成正义事业,不惜舍身取义。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老母已死,没了牵挂的徐庶为何不重归刘备麾下呢?

徐庶因何不愿归刘?《三国志》的记载隐隐给了答案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徐庶投奔曹营的详细过程。

曹操率军在长坂击溃刘备时,在乱军中意外虏获了徐庶的老母亲(请注意,是意外抓获,而不是设计绑票)。徐庶得知老母身陷敌营,方寸大乱,以手指心对刘备说,我本想辅佐您成就王霸之业,但现在与母亲失散,心神不宁,已经没心思干事了,请容我向您告辞。话毕徐庶就去见曹操了。

按《三国志》所载,徐庶入曹营后,竟没有消极怠工,虽未替曹操出谋划策(或因曹操谋士众多轮不到他),但也做了许多其分内应该做的工作,最终被曹操晋升为御史中丞。在此期间,徐庶似乎从未动过重返刘备阵营的念头。而史料也没有记载徐庶老母悬梁自尽的只言片语 ,可见是小说家杜撰之事。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只是因为老母亲被曹操抓获,徐庶就改换门庭,彻底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去辅佐曾经的敌人了吗?

很显然不是。首先,雄才大略、气度恢廓的曹操不像演义小说里说的那样,使出龌龊小人手段绑架徐母以要挟徐庶。在《三国志》中,曹操得到徐母完全是一起意外事件,乱军中的一次偶然而已。

新野在荆州以北,弹丸之地,且无险可守,曹操击刘备虽遇小挫,但发起反击后一举消灭刘备绝非难事,根本没必要抓捕徐母、诳骗徐庶,用通过摧毁刘备智囊的办法来击垮刘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伎俩都全无用处,都是螳臂当车。

彼时,汉室衰微,群雄争霸,为了争夺天下,大家都在不遗余力的网罗人才,登高望远、胸怀大志的曹操绝不会去干乱杀竞争对手刘备麾下一名谋士的母亲而遭天下人唾骂、失去人心的蠢事。相反,他会厚待徐母,以获取求贤爱才的好名声。比如他当年杀掉反复无常的吕布,后又忍痛将不愿投降的陈宫处死,却将陈宫的老母接到许昌奉养,给她养老送终,后来还替陈宫的女儿找了个好人家,将她风风光光的嫁了去。

因此,可以断言徐庶之母被曹军所获并不是徐庶弃刘投曹的真实原因。如果真是被要挟而投曹 ,他就会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一言不发”了,既然他因内心抵触调动不了工作积极性而消极怠工的话,又怎会官至御史中丞呢?

徐庶投曹虽有母亲被抓的因素,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主动弃刘归曹

《三国志》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见之乎’”?由此可见,徐庶一开始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不是准备去许昌时才“走马荐诸葛”的。


由此可以断定,徐庶和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麾下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

刘备是个枭雄,颇有权谋,他一向喜欢在自己的幕府中设两位军师,目的或许是相互制衡。比如早期的徐庶、诸葛亮,后来的诸葛亮、庞统,取益州后的法正、诸葛亮,刘备用“双军师制”可以牢牢地控制住经理人团队,相互掣肘,避免一人独大,继而威胁到自己。

诸葛亮深谋远虑,行政才能卓著,权力欲望颇强,他似乎不甘心有人与其并驾齐驱,他的理想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治蜀时,他曾经怂恿刘备诛杀刘封,后又害死彭羕,逼反了孟达,流放了廖立,罢黜了李严,边缘化了魏延......刘备时期培养的有能力的人才基本被他清洗殆尽.朱德元帅喜看《三国演义》,他也曾评价诸葛亮“不能容人” 。

徐庶很有军事才干,投到刘备集团后小试牛刀,立即显出奇效,诸葛亮经他举荐,后来居上,两人平起平坐,让徐庶如鲠在喉。从诸葛亮一贯为人行事可以看出,他不喜欢“双军师制”,而是想独揽幕府,或许免不了在刘备面前抬高自己,贬低徐庶,因而让徐庶心灰意冷,萌生去意。刚好,他母亲为曹军俘获,于是他借机辞刘北上,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投奔曹操。

徐庶为人厚道,所以《汉晋春秋》记载他和诸葛亮关系一向友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记载了徐庶归曹后发生的一件事,显示诸葛亮并没有徐庶那般仁厚。史载,诸葛亮第一次率大军出汉中攻伐陇右时,听说徐庶和石广元在曹魏的官职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

意思是魏国的人才很多,因此徐庶、石广元得不到重用。

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没问题,其实细究起来有幸灾乐祸的意味。假如诸葛亮真的与徐庶关系亲密,一定会这样说:徐庶、石广元都是能人,之所以不被重用,是他们的领导眼瞎啊!

文艺小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事实上真实的徐庶和诸葛亮与演义中的光辉形象有较大出入。如此就不难解释徐庶投曹后为何再也不愿重返刘备阵营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自古忠孝两难全,元直岂能再归汉。徐庶,字元直,刘备首席谋士,后因其母归顺曹操,从此再没归顺刘备。他归顺曹操后,终生未给曹操出一计一策,心中时刻想着蜀汉。那么徐庶的能力有多强?有多厉害?赖在曹营,不肯再辅佐刘备。下面根据《三国演义》及《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三国演义》中徐庶的能力

程昱眼中的徐庶:曹仁讨伐刘备大败而回,得知是单福为其出谋划策。曹操不知单福为何许人也?曹操账下的顶级谋士程昱,指出单福乃徐庶的化名,称赞徐庶的谋略比他强十倍,自愧不如。这一句成功勾起曹操的爱才之心,忙问怎么才能将徐庶收为己用。程昱指出徐庶自幼丧弟,只有一位老母亲,只要将他的母亲骗到许昌,就有办法招降徐庶了。程昱为了帮助曹操收降徐庶,不辞辛苦,骗取徐庶老母笔迹,模仿并将徐庶成功骗到许昌。


程昱是真的认为徐庶比自己强十倍,有徐庶的加入,对自己主公曹操的霸业有很大的益处。他是大公无私的,并没有嫉妒徐庶,真心佩服徐庶,并真诚地希望徐庶加入曹操的阵营。

程昱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昱曰:“十倍于昱。”


水镜先生眼中的徐庶:襄阳城外,刘备躲避蔡瑁追兵,慌不择路,逃到水镜先生司马徽园内。刘备被水镜先生的学问所折服,与欲投明主的徐庶失之交臂。他便欲请水镜出山,相助自己匡扶汉室。水镜先生婉言相拒,说自己是山野隐居之人,没啥大用,有个比自己强十倍的高人来辅佐刘备。

通过下文可知,这个人便是化名为单福的徐庶。水镜先生。字德操,乃三国时期,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的高人,他认为比自己强十倍的高人,那肯定是有真本事的。通过水镜先生的嘴,衬托出徐庶确非浪得虚名之辈,是不次于卧龙、凤雏的高级谋士。

水镜曰:“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


刘备眼中的徐庶:刘备第一眼看到“葛巾布袍,皂縧,乌履”唱歌的徐庶,第一反应认为他是卧龙、凤雏其中的一个。由此可知,刘备看徐庶外表,便知不凡,认为其有经天纬地之才,自己心目中的卧龙、凤雏。在曹仁大军来袭时,从容应对,分兵派将,摆下八门金锁阵,大破曹仁大军,并趁虚夺取樊城。徐庶首战,便大败曹仁大军,夺取樊城,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天赋。

在徐庶接到程昱伪造其母的书信时,不得不辞别刘备,回许昌搭救老母。刘备为其孝道所感动,并未阻拦,还开导其。他只是感到徐庶将要离去,就好比失去自己的左右手,即使山珍海味摆在眼前,也没胃口下咽。刘备认为天下没有比徐庶才能高的人了,既然先生离去,自己迟早会败在曹操手里,还不如早点隐居山林,落得个逍遥自在。这虽然是刘备的激将之言,却表达了他对徐庶才能谋略的认可。

玄德曰:“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玄德曰:“天下高贤,恐无出先生右者。”


《三国志》中徐庶的能力

正史上,徐庶本为寒门子弟,刘备在新野时,他前去投奔。长坂坡刘备大军兵败,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掳获,不得不辞别刘备,转而入仕曹操。正史中,徐庶最大的贡献为给刘备推荐了卧龙,进而刘备三顾茅庐才将诸葛亮请出山。这一点说明徐庶有知人之明,并不嫉妒诸葛亮的才华。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徐庶都是因为他的老母亲被曹操所获,而不得不委身侍奉曹操,并终生不给曹操献一策。徐庶是一个大孝子,深知忠臣不事二主,自己因老母而导致忠孝不能两全。如果在母亲去世后,再一次背叛曹操,转投刘备,那更是与自己忠孝的道义相悖。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乃是和诸葛亮一个级别的军师,而在《三国志》里,徐庶并没有受到曹魏的重用,与诸葛亮等一流谋士相比明显差了一截。不管他的才能怎么样,他侍奉曹操后,是不可能再归顺刘备了。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其实也是顶级谋士的存在,但是根据文中的描述,似乎与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相比,还是有一点差距的。

徐庶当时也身在荆州,第一想到去投靠辅佐的也是当时的荆州之主刘表,但是见面之后才发现刘表善恶不能辨,不过是俗世的庸人罢了,故而大失所望,来到好友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居所。水镜先生责备徐庶不会择主,暗言明主就在此地,其实也就是指刘备。徐庶也是一点就透,之后才有他化名单福,狂歌于新野道旁,终为刘备所欣赏,拜徐庶为军师,训练部队。

徐庶的军事谋略才能,在他辅佐刘备的短暂生涯中,也可以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先杀吕旷吕翔,再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夺樊城,曹仁三万兵马,几乎折损殆尽,只与副将李典率残兵奔回许都请罪。

然而,徐庶终究还是有弱点的。古人以“孝”为立身之本,徐庶大才,更是孝顺母亲。曹操抓住这一点,将徐庶的母亲扣留在许昌,想要徐母召回徐庶,为自己效力,不想徐母也是忠义之人,不肯屈从曹操,认为儿子辅佐刘备,正是得其明主。最后还是程昱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假信,才引得徐庶来到许昌。

有朋友可能会想,徐庶博学多才,这一点伎俩他怎么会看不出来?试想一下,一位事母至孝的人,会去怀疑自己母亲的手书是否是假冒的?是否会去揣摩家母的书信别有用心么?用徐庶的话说,便是“方寸大乱”,那里还会顾及其他呢?

徐庶来到许昌后,徐母刚烈,羞于见到自己“不成器”的儿子,自缢而死。徐庶此时虽然记恨曹操,但是无奈木已成舟,他自己终究还是主动来到了许昌,也算是投奔了曹操。此时再让他回到刘备的阵营里,他也是绝对不会去的。

再者,徐庶临行前,已经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之后又知道诸葛亮最后终于出山帮助刘备,他心里对刘备的愧意,也终于得到了弥补。曹操南征时,曾让徐庶招降刘备,刘备当时也想挽留徐庶,徐庶说了两句话:“某若不还,恐惹人笑。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也点明了这一点。

我说徐庶才能稍逊,主要是赤壁大战之前,庞统向曹操现连环计,被徐庶识破,这一点当然也证明了徐庶的才能,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与庞统熟识,自然知道庞统无心帮助曹操,突然前来献计,必然有诈。但是之后他却向庞统讨教脱身之法,我也是凭这一点,觉得徐庶较之庞统和诸葛亮,还是差了一点的,当然,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一言一计,并不能定论一个人,小编也只是有感而发罢了。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徐庶,字元直,化名单福,曾短暂辅佐刘皇叔,为其大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后曹操俘虏徐母到许昌,他不得不抛弃刘备,投入曹操阵营。那么,徐庶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徐母去世后,他为何不愿再归顺刘备,下面依据演义,分析如下。


徐庶的能力:不亚于卧龙、凤雏

刘备得到徐庶、诸葛亮、庞统等高级军师之前,没有人生规划,屡战屡败。他遇到水镜先生后,得知有卧龙、凤雏两位“王佐之才”,得一可得天下,然而可遇而不可求。刘备送走刘琦,正准备拨马回城时,偶遇徐庶,只见他“葛巾布袍,皂縧,乌履”,长歌而来。

玄德闻歌,暗思:“此人莫非水镜所言伏龙、凤雏乎?”


刘备听了这位高人所唱之歌非凡,怀疑这就是水镜先生提到的“卧龙、凤雏”。然而,刘备听到此人不是得一可得天下的两位绝世高手后,他稍微失望。徐庶化名单福,和刘备一见如故,全心全意辅佐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进而占据樊城。可知,徐庶才华出众,能力非常,不亚于卧龙、凤雏。


为何不愿再归顺刘备?

其一,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是一个忠孝之人。

徐庶,本来是一个仗义执言,争强好胜的侠士,后“改邪归正”,四处求学,和诸葛亮、水镜先生成为了好朋友。他到达荆州,本想投奔刘表,看到刘表志大才疏,不值得自己辅佐后,选择了同样是汉室宗亲出生的刘备。足以说明徐庶是一个“忠义”之人。


徐庶辅佐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夺取樊城。曹仁败回许昌,对曹操诉说此事,曹操听闻卖草鞋的刘备有这么厉害的谋士辅佐,为其感到不值,爱才若渴的曹操迫切想要得到徐庶。在程昱的献策下,模仿徐庶的字体将徐庶骗到许昌。徐庶明知去了许昌,就会被曹操所掌控,中了曹操的阴谋诡计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足以说明他是一个“至孝”之人。

其二,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忠臣不事二主”,不能再次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


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收到伪造的信之后,判断失误,匆忙辞别刘备,来到曹操身边。他来到母亲身边,诉说前由,才知道上了曹操的当了。徐母大骂徐庶,认为他书都白读了,连曹操这么卑劣的计策都没识破,被骗回许昌。同时,她也深深自责,粗心大意之下,中了程昱的计策,被骗走了笔迹。随后,徐母转身进入屏风后,上吊自杀而亡。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徐庶在“忠”与“孝”之间,选择了“忠”,反而害了老母,致使徐庶“不忠不孝”。徐庶对老母的自缢,深深自责,认为是自己害了她。这时,徐庶怎么做都是错误的,如果魏曹操出谋划策,攻打故主刘备,是“不义”,如果他再次离开曹操,重归刘备麾下,更是“不忠”。在长坂坡之战前,徐庶被曹操派往刘备军营,招降刘备。


这时,他完全可以一去不复返,不再回归曹营。可是,他为了自己的“忠义”,不能再次干出这样的事。徐庶临走前,已经给刘备推荐卧龙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之才,胜过自己十倍,不需要自己再辅佐刘备了,所以他没有留下。他回到曹营后,只有冷漠处理,发誓不给曹操出“一谋一策”,“身在曹营心在汉”。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其三,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母亲葬在许昌。

徐母埋怨徐庶中了曹操的奸计,离开明主,回到自己身边,便自缢了。徐母死后,徐庶将其安葬于许昌之南原。他非常伤心,“哭绝于地,良久方苏”。曹操也深感自责,派人送礼品慰问,还亲自祭奠徐母。可是徐庶对曹操失望透顶,凡是曹操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徐庶见母已死,哭绝于地,良久方苏。曹操使人赍礼吊问,又亲往祭奠。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凡曹操所赐,庶俱不受。


曹操赠送的物品,徐庶不接受,徐母死后,对许昌也没有什么留恋之处了。按道理来说,徐庶一身无牵挂,可以离开许昌,重新投奔刘备,可是他的母亲坟墓在许昌,每逢忌日、清明等节日,必须得有人祭奠徐母之墓啊。所以,即使徐母死后,徐庶也不能完全割舍许昌,重归刘备。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魁哥说三国


正史里,徐庶并没有太多的表现,但是从他入曹营,并且没有为曹操效力,后来还能当秩比二千石上的右中郎将和秩比千石的御史中丞,想来才华是的的确确不差的,就算比不上郭嘉荀彧,程昱陈群的水平应该是有的。


徐庶有很多机会回到刘备这里的,但都没有回去,按照徐庶自己说的,如若不回,恐为人耻笑。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后面一句才是重点,跟着说了一句“主公有卧龙辅佐,何尝大业不成”。


诸葛亮已经跟了刘备,当了军师,坐了自己当时的位置,按照徐庶的性格,本来是不会在意的。但徐庶也太了解诸葛亮了,他两之前便是好朋友,诸葛亮本来就很清高,觉得自己有管仲乐毅之才,和徐庶喝酒的时候,就说你们几个做官的话,最多就是个太守、刺史,我要做官的话就不一定了,意识很明白,起码能出将入相。

而且徐庶之后作为曹操的使者回来过一次,在刘备挽留的时候,整个过程中,诸葛亮不曾有一句挽留的话。从后来蜀国的现状中也能看出来,自从有了诸葛亮,再也没有什么谋臣了,只有个姜维,还是诸葛亮的徒弟。就算自己回去了,难免和诸葛亮有间隙,导致不悦,还不如回去。


枕籍经史0


写三国最大困惑就是,写演义跟你谈正史,写正史跟你谈演义,既然如此,这两种可能我就都写了吧!

徐庶,是无数三国演义爱好者中,广为传颂人物!

传颂原因有几点

第一:槐杨树下遇明主,徐庶自荐刘备

第二:初出场见奇功,破八门紧锁败曹仁取樊城

第三:忠义世无双,孝子徐庶终归曹,母死明志一言不发!

第四:走马荐诸葛,引卧龙鞠躬尽瘁!

第五:赤壁之战惊鸿现,暗语庞统知诡计,妙语一翻走北方,从此演义无生息!

按照三国演义中描述,徐庶是一个至情至孝,谋略出众的高人做派,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终于原主刘备,终身不为曹操献一策。

身在曹营心在汉就从此来!

那么于演义而论,徐庶是否有再次归附刘备可能?

答案是没有,因为一个至情至孝之人,就有个特殊品质,至忠,而徐庶就是这样的人,对至情至孝至忠人而言,情意孝道是第一位,这也是为何徐庶,因母被虏归降关键,汉代是以孝治国的朝代,孝处于道德观念第最高处。

但是母亲在他归附后死了,那另一个品质忠臣和情意就出现了。

因为忠臣不侍二主,所以徐庶不会叛曹投刘,这是底线。

因为情意,徐庶不会于刘备为敌,这是为人。

于是徐庶只能在曹营一言不发。

那么正史中徐庶到底是如何一个人,就要在史料中寻找真相了!

史料中记录而论,徐庶并没多少描述,正史《三国志》中徐庶无传,记录主要来自裴松之注《魏略》和《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只言片语!

《魏略》:“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这段记载,让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徐庶本名单(shan)福。那么这个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因为单不是姓氏而是门第,罗贯中老爷子也厉害,不看书,想当然给徐庶安名字!

按《晋书-苏峻传》和《魏略》可以获悉这错误:

“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晋书-苏峻传》

后来裴松之将这句话做了解释,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

“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

那么我特别强调这史料是为何!

不过说的是,单字,不是徐庶姓名,而是门第,也就是说,史料中的单字,是指徐庶门第出生寒门而已,那个不是姓名!

这是正史中的徐庶,名字考证,他就叫徐庶早年叫徐福!

那么徐庶的其他记录是真实的吗?

《魏略》徐庶记载全篇如下:

一: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未尝为人报仇,白垩涂面,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名,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以羞之,击鼓以令于市,莫敢识者。而其党伍使之得脱。

二:于是感激,弃其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做贼,不肯与共止。

三: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

四: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乃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魏略》

这段话我将其做了四个分段!

第一段:是少年事迹,那时徐庶还是游侠,为人义气为给人报仇,犯下过错,最后闭口不言,让自己的同党免罪,很有古惑仔风范!

第二段:是青年事迹,徐庶因犯事,大彻大悟悔过自新,努力学习,奈何曾经做过贼,不受读书人待见。

第三段:是徐庶求学故事,因师兄弟不待见徐庶,他就表现的非常勤奋,主动打扫卫生,主动搞好关系,不断学习,终被师兄弟接纳,最好朋友就是石韬。

第四段:则是徐庶出仕前的故事,因为兵荒马乱,为了能学以致用,徐庶和石韬开始客居荆州,寻找机会,在哪里他们于诸葛亮关系特别好!

后来,荆州被曹操占领,徐庶和石韬选择北上随曹操,诸葛亮继续跟刘备!

这段没提,徐庶曾在刘备帐下效力,不过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于徐庶这段经历有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 诸葛亮传》

结合《魏略》和《三国志-诸葛亮传》事情终于清楚。

少年时的徐庶是游侠出生,后奋发努力成权谋之士,因动乱迁居荆州和诸葛亮关系非常好,后来被刘备器重,主动投靠刘备,同时还推荐好友诸葛亮给刘备,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只不过后来母亲被曹操俘虏,无奈之下,只得归附曹操!

至于《三国演义》中所说,徐庶归曹操,一言不发,这也是罗贯中杜撰的!

因为《三国志》中虽没有徐庶后来的记载,但《魏略》中却有徐庶升官轨迹!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获存焉——《魏略》

也就是说,徐庶在魏国效力,其实还是做事的,到了曹丕一朝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那么这两个官位究竟多大?只能说不高不低吧!

右中郎将:地位在杂号将军之下,属于四品官。

御史中丞:主要主持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的监察威仪工作,权力仅次于尚书令,属于三品官!

三四品官,不算小也不算大,难怪诸葛亮会说,魏国如此多人才的感叹!

那么一个一言不发的人,能做官,能升官吗?

如果叫徐庶回来归刘备有可能吗?

其实还是没可能,除非刘备真的横扫天下复兴汉室基业!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和正史中徐庶的真相。


阿斗不傻


都清楚“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但这仅仅是《三国演义》的说法。

史上真实的徐庶,进了曹营不仅不是一言不发,反而是话很多。

陈寿《三国志》并无徐庶的传记,裴松之作的《三国志注解》引用了《魏略》的记载:

“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演义中,不管是与刘备,还是曹操初次打交道,徐庶都以单福的名头。程昱向曹操推荐说:徐庶的才能十倍于自己。并且献计把徐庶的老母挟持来,徐庶自然就会来了。

曹操挟持了徐母,徐庶向刘备辞行,刘备不让他走,而且说:“你要走了,我也不干了,我就披头散发隐遁山林。”

徐庶说:“主公放心,纵使曹操逼我,我一辈子也不会替他出一个主意的。”

刘备当然不会信他的鬼话,自然也不会归隐山林。

看看史料是咋说的吧。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颍川徐庶徐元直是诸葛亮的好基友。诸葛亮经常自比管仲、乐毅,别人都以为他是在吹牛逼,就徐庶和博陵崔州平相信他。

刘备屯驻新野的时候,徐庶去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有资料介绍说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的徐庶,这个可信。徐庶与崔州平、诸葛亮、庞统等人都与司马徽、庞德公等交往密切。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自然推荐徐庶也有可能。

但从能力上来看,徐庶比诸葛亮、庞统差了不少。

其一,庞统自己投奔周瑜,尽管只做了功曹,毕竟是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何况周瑜是大帅哥,喜欢跟孙策这样的酷男共事。如果庞统没几下子,就他那副尊容,不会受周瑜待见的。史实也证明,庞统跟随了刘备,屡出狠主意,是个厉害角色。

至于诸葛亮就更不必多说了,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来的。

由此看见,徐庶的能力,比起庞统、诸葛亮,看来是差不少。

第二,徐庶投奔刘备,刘备很器重他,但也没看到徐庶给刘备出啥大主意。

看看人家诸葛亮,未出茅庐就知道三分天下。明确指出刘备必须依靠“人和”,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与曹操、孙权抗衡。刘备的评价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哦。

要说徐庶对刘备的贡献,那就是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并且说不板板正正去请,诸葛亮是不会来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就说明了徐庶的能力远在诸葛亮之下。起码刘备觉得只依靠徐庶玩不了大的,想办大事,就需要更狠的角色,徐庶是办不到。

至于演义所说程昱向曹操举荐徐庶一事,看不到相关的史料。

史实证明,徐庶的母亲也不是程昱的计谋骗去的,徐母也没有绝食不许徐庶侍奉曹操的记载。

《诸葛亮传》记载,曹操南征刘表,刘备在樊城听说后,就率领诸葛亮、徐庶等人一起南行。后来被曹操追击打败,徐庶的母亲被曹操俘获。这可能是在当阳长坂坡的事。

徐庶得知后就跟刘备说:“本来想跟着您一起图谋霸业,现在方寸大乱,就此作别。”

于是,徐庶就去投靠了曹操。

从网上的一些资料看,徐庶在曹营混得还是很不错。

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曹操派往长安镇守,以防范西凉马腾,这可是件大活。从之后曹操与马超的交战历史来看,马腾爷们也不是吃干饭的。这是徐庶投奔曹操不久后的事,可见曹操对其重视,也说明了徐庶的能力。同时也说明,徐庶并不是一言不发,反而是积极发言。否则,曹操也不会如此重用徐庶。

曹丕称帝后,曹氏集团一直对徐庶非常器重。徐庶最后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看一下这个官有多大,待遇如何?

中郎将位在诸将军之下,品秩比二千石。刺史二千石,这是标准的,也叫真二千石;州牧也是二千石,但比刺史高一级,叫中二千石;比二千石,是跟真的比,低一级;就是说徐庶比刺史低一级。

御史中丞就大多了,原先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丞相的品秩一万石,御史大夫要低一些。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次官,也就是副手,待遇自然也低。但汉末时期,取消了御史大夫,只有御史中丞,品秩二千石。

诸葛亮、庞统一开始就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大体就是这个官位。

御史中丞负责督察百官,这个权力还是很大的,也需要公正、耿直的人担当。

从最终徐庶的官职,也可以就此看出徐庶的能力和作为。

这是徐庶凭借自己的本事和努力所得,需要屡屡进言,绝不是“一言不发”。否则,曹操爷们也不会白白送给他官做的,天底下没有那么好的事。

至于说为何徐庶不愿再归刘备,没有具体的史料佐证,不好妄加论断。

有说法认为,徐庶看透了刘备成就不了很大的霸业,也有说徐庶认为当时刘备基础太差,待遇太低等等。这些都是猜测,不足为据。

但肯定的是,徐庶在曹营混得不错。

曹氏家族对徐庶不错,徐庶也很努力。也有说法,诸葛亮北伐时替司马懿出了很多的主意。

毕竟各为其主,徐庶对诸葛亮又很熟悉。司马懿征询徐庶的意见,也在情理之中。

在汉末时期,有能力、有想法的人,都期望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徐庶也不例外。

不要说徐庶是因为其母的原因,辞别刘备,转投曹操。就算是主动投靠曹操,也不应该遭受诟病。荀彧、郭嘉抛弃袁绍,投奔曹操,也是一样的道理。

君择臣,臣选君,都很正常。

既然是徐庶与刘备到不了刘关张那个情分,也就不必强求徐庶,一定要再回到刘备阵营。

打工嘛,哪里合适就在哪里干。凭本事吃饭,态度端正,不吃里扒外就是好员工。

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