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一落索》:莫將清淚溼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北宋著名詞人周邦彥,他精通音律,曾創作出許多新詞調。他擅長寫婉約詞,被婉約詞人尊為“正宗”,《詞論》中稱他是“詞家之冠”或是“詞中老杜”,可以說他是公認的“負一代詞名”的詞人。周邦彥的詞作,內容大多是男女戀情、別愁離恨、人生哀怨等傳統題材,社會生活面不如蘇軾等人廣闊,但因為他精通音律,他重視詞和音樂的配合,規範了詞的聲律模式,在任大晟府提舉時,他吸收了其他樂工曲師的經驗,蒐集和審定了前代與當時的八十多種詞調,並創作了不少新調。周邦彥創作了不少新詞,不少作品,可惜許多已經失佚。

周邦彥《一落索》:莫將清淚溼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周邦彥擅長寫婉約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一落索》,這是周邦彥的名篇:

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莫將清淚溼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潤玉簫閒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眉毛像春天的山脈一樣秀麗,可惜她美麗的眉毛一直皺著。不要讓清澈的眼淚打溼花枝,怕花枝也會哀愁到像人一樣瘦。

清潤的玉簫一直閒置,因為沒有知音難覓。如果想知道她每日倚欄哀愁的心情,就去問一問長亭前的柳樹吧。

周邦彥《一落索》:莫將清淚溼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這是一首閨怨詞,上片寫女子外貌。“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春山”就是青山,春天的山脈,詩詞中經常用青山來指代眉毛。女子的眉毛很好看,可以跟秀麗的青山相媲美,可惜卻一直皺著,可見她心中有許多憂愁。

“莫將清淚溼花枝,恐花也、如人瘦”,女子太過憂愁,而流下了眼淚。卻不想這充滿哀愁的眼淚打溼花枝,因為擔心花會感受到眼淚中的悲傷,從而哀愁得像人一樣消瘦。這幾句詞會讓人覺得熟悉,跟我們熟讀的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有異曲同工之妙,李詞也是因為思念過度,導致“衣帶漸寬”。

“清潤玉簫閒久,知音稀有”,清潤的玉簫閒置在一旁,已經很久沒有吹過了,為什麼了?因為知音難覓。“知音稀有”,這是全詞的主旨,女子為何眉頭長皺,為何落淚,為何愁苦,是因為沒有知音,她太過孤獨寂寞了。

“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女子每日獨上高樓,倚欄而愁,這是為何?想知道的話就去問亭前的柳樹吧。“折柳送別”,這是古代的一個習俗,在古詩詞中經常引用,見柳引發離愁,觸動哀思。女子每日倚欄而愁,亭前柳樹就是她哀怨的見證。

周邦彥《一落索》:莫將清淚溼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專家解析過這首詞,認為這首詞是化用了唐代王昌齡的《閨怨》詩。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同樣是獨居閨中的女子,同樣的見柳生愁。不同的是,王昌齡詩中的女子是“不知愁”,忽然見到楊柳色,才觸動了哀思;而周邦彥詞中的女子是日日倚欄,日日見柳而愁,她的哀愁更加深刻。

詞中主旨“知音難覓”,詩詞中傳統的題材,周邦彥風流才子,精於音律,又善於填詞,這在古代的青樓中是非常受歡迎的。許多資料都記載著他和青樓歌姬的故事,因為也有記載說他這首詞是寫給歌姬的,感嘆她們知音難有,也揭露了她們內心不為人知的深深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