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在70年代,沒有手機和互聯網,到了晚上你會幹嗎?

錢奴資訊


那個年代晚上我就是讀書,讀法國文學,前蘇聯文學,英,美的書藉。


五嶽340


不用假設,我是六十年代的人,七十年代正在上小學。把兩個弟弟哄睡覺以後,每天晚上都與父母在一起,把門窗緊閉,拉上窗簾,門用頂門棍頂上。然後,藉著煤油燈微弱的燈光,以及爐子裡的火光,與父母做水泡花!

做好的水泡花,由在農莊做農民的舅舅,每天騎著自行車,走村竄戶滴偷偷賣水泡花,以貼補家用!

父親負責用刻刀在細磨石上,雕刻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或是輪船!都是照著我和我弟弟們的課本,看圖識字上的圖片來雕刻!

模子雕刻好以後,我和父母三人,就在夜晚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滴把蠟燭調成需要的顏色,在燒柴火的爐火上加熱融化。然後澆注入模子裡,放入水裡冷卻,打開模子,這種形狀的蠟燭小動物和小船就具備雛形!再用融化的各種各樣顏色的蠟燭,給小動物們點上眼睛,非常漂亮的蠟燭小動物們就做好了!

我和母親把紅色塑料玻璃紙紮成紅花,把玉米棒子上面的皮,染成綠色做花葉子。把所有這些,分成一分一分包裝好!

出售的時候,每次舅舅都準備一個水泡花樣品!

樣品是這樣的!

用玻璃罐頭瓶,倒上水,把這些蠟燭小動物們底下扎個小眼兒,穿一根線綁上。另外一頭栓個能夠沉到水裡的小物件,然後把做好的鮮花和綠葉,與蠟燭小動物們和小船都放到瓶子裡!這樣一個水泡花樣品就做成了!

為什麼要偷偷摸摸的做呢?

那個年代,不允許個人做買賣!不允許有私營經濟!

我舅舅家裡孩子多,生了六男二女,死掉一個,還有七個兒女!這還不算孩子多!那個年代,有十個以上孩子的家庭,才算是孩子多!

這麼多孩子,個個需要吃飯穿衣,咋整!好在那個年代都是公費醫療,否則真是難以養活!

好在是在新疆!

新疆地大物博!土地不靠天下雨澆水,靠融化的雪水澆灌農田。

三年自然災害,新疆沒有餓死人!地多人少!

舅舅家裡需要幫襯!只能是由同在新疆生活的我們家幫助!沒有其它近親屬,我們是唯一!

父親家庭成份太高,到底是啥出身,我到現在都不知道!當年父親是獨自來新疆,隱瞞民族和家庭出身,報的是漢族和地主成份,一直沒有其它親屬投靠,只有奶奶三次來新疆常住過!改革開放以後才改成滿族!家庭成份當然就沒有改!我感覺父親家庭出身可能特別特別高!曾經問父親,到底咱家是啥出身,父親笑而不答!至今不知道。我從父親德才兼備,德能智慧等方面,以及父親隻言片語,還有奶奶的各種各樣,感覺到家庭很不一般!母親家庭是地主,不是惡霸地主那種!學習傳統文化後,從種種跡象看,父母的家庭出身都應該很高貴!父母的家風家訓家傳都非常非常優秀!父母都是品德高尚,多才多藝!對他們來說,做這種工藝水泡花,不難,很容易!

那個年代,與父母在一起的每個晚上,曾經都是這樣度過的!到現在還歷歷在目,就像是昨天才發生!

父母去世前,我求父親把這套製作水泡花的模子給我留作紀念!作為女兒,那套做水泡花的模子,成為我與父母和其它親屬相親相愛的唯一見證!


用戶1374368891558


七十年代我們沒有手機,沒有電視,我們吃了飯就去別人家住炕聊天,毎天晚就去人緣好的那家有十幾人,這個走了,那個來了。講故事,聊莊戶人家的事。聊到最晚九點各自回家睡覺。我們那時侯睡到十二點凌晨一點感覺是半夜。那象現在又看手機又有電視看毎晚十一二點才睡。現代人睡的晚,七十年代,人們九點就入睡,第二天早上天明就起床幹活。雖然現在人們沒什麼重體力活,但是熬夜比那個時候白天干活更累。


雪豹30585


我60後,我來回答,70年代夏天,院子裡大人三五一堆的拿八角扇,坐一起聊天,有坐趟椅的,有坐檯階,小橙子的,也有地下鋪個涼蓆打樸克牌的,輸的頭上頂鞋或臉上帖紙條。 孩子們在路燈底下摔麵包(紙折的),或玩煙盒,玩彈球,有時玩著玩著兩小孩打起來了,被打的哭著去另一小孩家向他父母告狀,父母哄著說,好,他回來我湊他,第二天兩個小孩又和好。

冬天,還是院子裡一大幫小孩聚到一起,玩遊戲,捉迷藏,只聽到大人的大桑門喊“小狗,小狗,你在不回家飯都吃完了”,小孩也大聲喊到“噢,回來啦,”,直到玩到9,10點,才各回各家,腳不洗,吃完上床睡覺。

第二天背起書包,拿個饃,夾點辣子,撒點鹽,把要好的小夥伴一叫,就上學了。

我西安的,不知外省是不和我說的一樣?





愛長諞


70年代,記得那時剛裝了電燈,整天說著到2000年就實現四個現代化,憧憬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一個村裡僅有幾臺電視,一到晚上每一家都圍得水洩不通,偶爾放場電影,天不黑就趕快去佔座位了。要麼是幾個小夥伴約好一起去馬路上溜達,互相吹吹牛,不到瞌睡不回家。夏天的晚上,馬路兩邊都是人,邊搖著蒲扇邊聊天,大人們說些家長裡短,小孩子們是打打鬧鬧,好懷念那時的生活。


一笑而過雲


70年代收音機都是奢侈品,相當於現在住別墅的條件。我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上初中,除了上學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以外,閒時看書,那時候的書很少,經過文革破四舊,立四新幾乎看不到老書,只要沾著愛情的書全封了,撲克牌都買不到。只有看時代讀物,練武術都要偷著練,不然的話,說你不務正業。城市的要比農村的好多了,有電影院,戲院。書也比鄉下的多。就是這點好,沒有敢賭博的。但那個年代人比較誠實,善良。


阿靈勇士


不用假設,我就是72年出生的,經歷過那個那個貧窮時代,沒有電燈,沒有電視,甚至吃不飽,身上的衣服和鞋子都是我老媽用自己織的布做的,我們兄弟三個,加上我父親,四個男人的衣服和鞋子都是老媽一個人做,晚上點一個“煤油燈,老媽納鞋底兒,在我的記憶裡,老媽一年四季的晚上都在煤油燈下做衣服或者鞋子,老爸則會把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擰下來。

在冬天,因為白天短,也不用幹地裡活,很多時候是不做晚飯的,因為要節省糧食讓一家人度過一個冬天。我跟哥哥餓了就啃半個玉米麵窩窩頭。

大哥學習很好,跟爺爺住一個屋,在煤油燈下寫作業,二哥和我幫老爸幹活,注意了,這個脫玉米粒或者剝花生,都不是我自己家的,都是生產隊的,我們只是掙“掙工分”,甚至不能偷吃一粒花生,因為早上要交到生產隊,花生殼和花生粒的重量必須符合領走時的重量。

每個70後,應該是75年前出生的人,都經歷過這種黑白色的童年。


南方不冷321


晚飯後,小孩子有的做作業,有的出去玩捉迷藏,大人有的在家裡喝茶看書,下象棋,有的去竄門,還要去記工分,每個村都有幾個聊天的固定點,大家圍在一起講故事,吹牛,古往今來,天南地北,什麼都聊,到九點多鐘基本上都回家睡覺,我講的是農村,城市裡不怎麼了解。


bdbffnrnnr


我說說1970年,座標杭州西。那時剛裝上燈,以前都用煤油燈。開始時亮一個15W的白熾燈,感覺亮得耀眼,老人們用縫衣針丟地上,再撿起來,哇,亮得這麼小都能看到。好新奇啊。還有的老人抽旱菸的(就是自己種的菸葉)。長長的煙筒,用燈泡點菸,可怎麼也點不著。


堅持迎難加油


七十年代末,當時我二十多歲能走會跑。我在單位,晚上沒事在一起聊天,天南海北都說到。如果打聽到什麼地方放電影或是演節目(娛樂晚會)不管多遠都去看。記得有一次宋埠幹沙河放《沙家濱》我們就去了。那時沒有車,都是羊腸小道,摸黑走十幾裡還不覺得累。哎!年輕的歲月,快樂的人生!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