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在70年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到了晚上你会干吗?

钱奴资讯


那个年代晚上我就是读书,读法国文学,前苏联文学,英,美的书藉。


五岳340


不用假设,我是六十年代的人,七十年代正在上小学。把两个弟弟哄睡觉以后,每天晚上都与父母在一起,把门窗紧闭,拉上窗帘,门用顶门棍顶上。然后,借着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以及炉子里的火光,与父母做水泡花!

做好的水泡花,由在农庄做农民的舅舅,每天骑着自行车,走村窜户滴偷偷卖水泡花,以贴补家用!

父亲负责用刻刀在细磨石上,雕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或是轮船!都是照着我和我弟弟们的课本,看图识字上的图片来雕刻!

模子雕刻好以后,我和父母三人,就在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滴把蜡烛调成需要的颜色,在烧柴火的炉火上加热融化。然后浇注入模子里,放入水里冷却,打开模子,这种形状的蜡烛小动物和小船就具备雏形!再用融化的各种各样颜色的蜡烛,给小动物们点上眼睛,非常漂亮的蜡烛小动物们就做好了!

我和母亲把红色塑料玻璃纸扎成红花,把玉米棒子上面的皮,染成绿色做花叶子。把所有这些,分成一分一分包装好!

出售的时候,每次舅舅都准备一个水泡花样品!

样品是这样的!

用玻璃罐头瓶,倒上水,把这些蜡烛小动物们底下扎个小眼儿,穿一根线绑上。另外一头栓个能够沉到水里的小物件,然后把做好的鲜花和绿叶,与蜡烛小动物们和小船都放到瓶子里!这样一个水泡花样品就做成了!

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做呢?

那个年代,不允许个人做买卖!不允许有私营经济!

我舅舅家里孩子多,生了六男二女,死掉一个,还有七个儿女!这还不算孩子多!那个年代,有十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才算是孩子多!

这么多孩子,个个需要吃饭穿衣,咋整!好在那个年代都是公费医疗,否则真是难以养活!

好在是在新疆!

新疆地大物博!土地不靠天下雨浇水,靠融化的雪水浇灌农田。

三年自然灾害,新疆没有饿死人!地多人少!

舅舅家里需要帮衬!只能是由同在新疆生活的我们家帮助!没有其它近亲属,我们是唯一!

父亲家庭成份太高,到底是啥出身,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当年父亲是独自来新疆,隐瞒民族和家庭出身,报的是汉族和地主成份,一直没有其它亲属投靠,只有奶奶三次来新疆常住过!改革开放以后才改成满族!家庭成份当然就没有改!我感觉父亲家庭出身可能特别特别高!曾经问父亲,到底咱家是啥出身,父亲笑而不答!至今不知道。我从父亲德才兼备,德能智慧等方面,以及父亲只言片语,还有奶奶的各种各样,感觉到家庭很不一般!母亲家庭是地主,不是恶霸地主那种!学习传统文化后,从种种迹象看,父母的家庭出身都应该很高贵!父母的家风家训家传都非常非常优秀!父母都是品德高尚,多才多艺!对他们来说,做这种工艺水泡花,不难,很容易!

那个年代,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个晚上,曾经都是这样度过的!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就像是昨天才发生!

父母去世前,我求父亲把这套制作水泡花的模子给我留作纪念!作为女儿,那套做水泡花的模子,成为我与父母和其它亲属相亲相爱的唯一见证!


用户1374368891558


七十年代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我们吃了饭就去别人家住炕聊天,毎天晚就去人缘好的那家有十几人,这个走了,那个来了。讲故事,聊庄户人家的事。聊到最晚九点各自回家睡觉。我们那时侯睡到十二点凌晨一点感觉是半夜。那象现在又看手机又有电视看毎晚十一二点才睡。现代人睡的晚,七十年代,人们九点就入睡,第二天早上天明就起床干活。虽然现在人们没什么重体力活,但是熬夜比那个时候白天干活更累。


雪豹30585


我60后,我来回答,70年代夏天,院子里大人三五一堆的拿八角扇,坐一起聊天,有坐趟椅的,有坐台阶,小橙子的,也有地下铺个凉席打朴克牌的,输的头上顶鞋或脸上帖纸条。 孩子们在路灯底下摔面包(纸折的),或玩烟盒,玩弹球,有时玩着玩着两小孩打起来了,被打的哭着去另一小孩家向他父母告状,父母哄着说,好,他回来我凑他,第二天两个小孩又和好。

冬天,还是院子里一大帮小孩聚到一起,玩游戏,捉迷藏,只听到大人的大桑门喊“小狗,小狗,你在不回家饭都吃完了”,小孩也大声喊到“噢,回来啦,”,直到玩到9,10点,才各回各家,脚不洗,吃完上床睡觉。

第二天背起书包,拿个馍,夹点辣子,撒点盐,把要好的小伙伴一叫,就上学了。

我西安的,不知外省是不和我说的一样?





爱长谝


70年代,记得那时刚装了电灯,整天说着到2000年就实现四个现代化,憧憬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个村里仅有几台电视,一到晚上每一家都围得水泄不通,偶尔放场电影,天不黑就赶快去占座位了。要么是几个小伙伴约好一起去马路上溜达,互相吹吹牛,不到瞌睡不回家。夏天的晚上,马路两边都是人,边摇着蒲扇边聊天,大人们说些家长里短,小孩子们是打打闹闹,好怀念那时的生活。


一笑而过云


70年代收音机都是奢侈品,相当于现在住别墅的条件。我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上初中,除了上学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以外,闲时看书,那时候的书很少,经过文革破四旧,立四新几乎看不到老书,只要沾着爱情的书全封了,扑克牌都买不到。只有看时代读物,练武术都要偷着练,不然的话,说你不务正业。城市的要比农村的好多了,有电影院,戏院。书也比乡下的多。就是这点好,没有敢赌博的。但那个年代人比较诚实,善良。


阿灵勇士


不用假设,我就是72年出生的,经历过那个那个贫穷时代,没有电灯,没有电视,甚至吃不饱,身上的衣服和鞋子都是我老妈用自己织的布做的,我们兄弟三个,加上我父亲,四个男人的衣服和鞋子都是老妈一个人做,晚上点一个“煤油灯,老妈纳鞋底儿,在我的记忆里,老妈一年四季的晚上都在煤油灯下做衣服或者鞋子,老爸则会把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拧下来。

在冬天,因为白天短,也不用干地里活,很多时候是不做晚饭的,因为要节省粮食让一家人度过一个冬天。我跟哥哥饿了就啃半个玉米面窝窝头。

大哥学习很好,跟爷爷住一个屋,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二哥和我帮老爸干活,注意了,这个脱玉米粒或者剥花生,都不是我自己家的,都是生产队的,我们只是挣“挣工分”,甚至不能偷吃一粒花生,因为早上要交到生产队,花生壳和花生粒的重量必须符合领走时的重量。

每个70后,应该是75年前出生的人,都经历过这种黑白色的童年。


南方不冷321


晚饭后,小孩子有的做作业,有的出去玩捉迷藏,大人有的在家里喝茶看书,下象棋,有的去窜门,还要去记工分,每个村都有几个聊天的固定点,大家围在一起讲故事,吹牛,古往今来,天南地北,什么都聊,到九点多钟基本上都回家睡觉,我讲的是农村,城市里不怎么了解。


bdbffnrnnr


我说说1970年,坐标杭州西。那时刚装上灯,以前都用煤油灯。开始时亮一个15W的白炽灯,感觉亮得耀眼,老人们用缝衣针丢地上,再捡起来,哇,亮得这么小都能看到。好新奇啊。还有的老人抽旱烟的(就是自己种的烟叶)。长长的烟筒,用灯泡点烟,可怎么也点不着。


坚持迎难加油


七十年代末,当时我二十多岁能走会跑。我在单位,晚上没事在一起聊天,天南海北都说到。如果打听到什么地方放电影或是演节目(娱乐晚会)不管多远都去看。记得有一次宋埠干沙河放《沙家滨》我们就去了。那时没有車,都是羊腸小道,摸黑走十几里还不觉得累。哎!年轻的岁月,快乐的人生!难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