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毁墓掘尸,孝庄太后为何如此痛恨多尔衮?

俸添梦话


首先,对多尔衮做出挖坟掘尸这事儿是孝庄的儿子顺治皇帝,很有点生前不能把多尔衮怎么样,只能死后挖坟鞭尸以泄心中愤慨的意思。



那么顺治皇帝为什么这么恨多尔衮呢?原因也很简单,一部分是当时的多尔衮威胁了他的统治地位。多尔衮虽然为大清打下江山战功赫赫,但为人自傲,皇太极死后,他便觉得自己最有资格当皇帝,可惜名不正言不顺,加上对嫂子的觊觎之心,便选择扶持幼帝继位,然后架空幼帝。

虽然名义上是摄政王,但言行举止仪仗规格等等都是参照的皇帝标准,甚至还压当时的顺治帝一头,种种行径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了,多尔衮也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顺治帝对其恨之入骨,却不能奈他如何。

多尔衮死后,年幼的顺治帝为其追封宗义皇帝,并按皇帝规格为其下葬,多尔衮生前便胁迫顺治皇帝封他为“皇父摄政王”,死后让一位对他早已恨得牙痒痒的帝王依然在自己在位期间追封他为皇帝,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多尔衮在世时候积威甚重。


而另一部分则是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关系太亲密有关,皇太极死后,幼帝继位,尚无亲政的能力,孝庄太后身处后宫,也不得干涉前朝之事,故而当时皇权其实是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的。野史一直认为皇太极与孝庄有染,而孝庄是否是为了维护儿子的皇权才甘愿委身的这一点有待商榷,但在幼年的顺治帝眼中,母亲每一次的委曲求全,对多尔衮的曲意逢迎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才做出如此的牺牲,他又恨又难过,也心疼母亲,偏偏却拿胁迫母亲的贼人毫无办法,这对一位掌控国家的年轻帝王来说,是刻在心里的耻辱。

不论是对朝政皇权的无力,还是对母亲的维护心情,两项加起来,多尔衮被顺治帝找理由挖坟鞭尸似乎也不那么难以理解了,所以要说恨多尔衮,也没谁能比顺治帝更甚了。 而孝庄是否痛恨多尔衮呢?


后人总是喜欢将历史改写成情爱,部分野史认为多尔衮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却扶持了孝庄的儿子继位,并辅佐幼帝多年,爱美人不爱江山便是对孝庄爱得深沉的证明,而孝庄也未必不爱他。有说法认为在皇太极之前,孝庄便已经和多尔衮相识相恋,只是命运弄人,他们彼此错过,而皇太极去世后,两人旧情复燃,加之多尔衮愿意为了她放弃皇权,美人对英雄,还是一个为了你愿意放弃江山的英雄,难保她没动心。

但我个人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且不说多尔衮放弃皇权的说法有很多站不住脚的地方,便是孝庄也未必是爱多尔衮的,在顺治对多尔衮挖坟掘尸后,孝庄并未做出任何反应。而在事前多尔衮生前的部下反叛,为顺治帝递上一把可以手刃仇人的尖刀,直至事态发展到最后一步,她也未劝阻顺治帝的行为。


孝庄太后临死前,也留下遗言,让康熙帝不要把她的尸首运回去和皇太极合葬,这个行为是否是出于她对皇太极的愧疚之心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或许命运的海浪早已经让她看淡爱恨了,只作为一个母亲,在当时政权飘摇的大清,为了维护自己儿子的统治阶级地位,尽了她最大的努力。


疑今察古几复


1650年12月多尔衮在狩猎时坠马去世,随后以皇帝之礼下葬。但是两个月后,顺治宣布了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夺去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号,然后对多尔衮进行了掘墓鞭尸。而孝庄太后对于顺治帝的这一决议并不反对,如此看来也就是默许了。那么为什么孝庄太后也是如此痛恨多尔衮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朝廷内部的党争

多年的宫廷生活让孝庄具有了极强的政治手段,多尔衮生前党羽众多,而且权势熏天,根本没有办法撼动多尔衮的地位。所以孝庄母子忍气吞声。

但是到了多尔衮去世之后,其党羽依然遍布朝中,而且我行我素。为了顺治帝能够彻底的亲政,必须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打击这些多尔衮生前的党羽,尤其是阿济格为首的多尔衮残余势力成为了打击对象。



于是孝庄命顺治利用多尔衮生前打压的朝臣率先发难。以济尔哈朗为首的人联名上书,请求惩办阿济格,随后有勇无谋的阿济格被拿下。

朝中的大臣们由此看清了局势的走向,为了向顺治帝效忠,所以纷纷请求惩治多尔衮。瞬息之间朝政风云变幻,开始了惩治多尔衮案件。孝庄和顺治因此掌握了朝廷大权,团结了朝臣。



多尔衮妄自尊大,有不臣之心

诚然是多尔衮把孝庄和福临扶上了太后和皇帝的位置。但是后来多尔衮独掌大权。根本不把孝庄母子放在眼里,对自己一步步的加封。

顺治三年多尔衮加封皇叔父摄政王,并且把顺治的信符由宫中拿到了自己的府上。顺治四年,多尔衮取消了对顺治的行礼。顺治五年,多尔衮加封皇父摄政王,并且把所用的一切礼仪排场之事都提升到了帝王的规格,随意任免官员,任人唯亲。种种的一切都在提示着孝庄母子,多尔衮可能会行僭越之举。

因此孝庄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对多尔衮也早已没有了当年扶助的感激之情。



多尔衮和孝庄的绯闻

当时种种的传言说多尔衮和孝庄有私情,两人甚至在皇太极时代就已经私通了,不论事实真假,这种绯闻的穿出,孝庄更不可能对多尔衮有好感。

当顺治决定对多尔衮进行掘墓鞭尸之时,孝庄为了避嫌也好,还是痛恨多尔衮也好,更不可能对顺治鞭尸多尔衮阻止。



孝庄照顾儿子福临的感受

在多尔衮时代,母子二人仰望多尔衮鼻息,朝中大小事务都由多尔衮决断,儿子顺治除了表面上的皇帝称号以外什么都没有,所有的一切都由多尔衮压制。

顺治五年时,多尔衮不顾顺治意见除掉了豪格,并且把豪格的两个老婆霸占。

所有的事务多尔衮独断专行,根本不会顾及顺治的感受,当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压抑了多年的情感爆发也在情理之中,孝庄当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去了。


我是越关


多尔衮死后三个月,顺治下旨废除他皇室宗亲的身份,财产全部充公;开棺砍头、鞭尸,禁止亲属去扫墓。把多尔衮养子归宗,让他断子绝孙。几年后顺治还废掉了自己的皇后,只因为她是多尔衮选定的。

做到这个程度,这份恨意,估计深入骨髓了吧。

孝庄母子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里

皇太极死的时候,没有定皇位的继承人。八旗的旗主们各个手握重兵,准备在皇位继承上投机一把。他们分别选中多尔衮和豪格,两人中多尔衮的战功最大,但是豪格是皇长子,两个都有一部分追随者,针锋相对。

正当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北京城被攻破了。熟悉汉文化的多尔衮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马上拥立顺治为皇帝,自己担任为摄政王,带兵直扑山海关。

我想这时候,多尔衮没有放弃皇位,顺治只是一枚棋子,废掉不过是时间问题。孝庄自然也知道,她是清朝很有能力的一位女性,清朝早期有两个人出生时伴随异象,一个是顺治,一个是康熙,都是孝庄看见的。而且洪承畴降清,也是被孝庄说服的。

所以就有了下面一幕,根据史料记载,顺治去北京时,计划是直达北京城,结果孝庄、多尔衮聊了下天,马上就改了行程,在通州住了一晚,第二天才出发前往北京。

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孝庄还把多为滚从叔父摄政王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整个清朝政权都交给他,连给朝鲜的国书都是以皇父摄政王名义写的。

多尔衮死后,为了稳住他的部下,还把他追封为皇帝。发股份如此的凶,中国历史上,只有刘邦能跟她比了。

也因为她是成熟的政治家,我觉得她对多尔衮谈不上恨,只是权力的争斗。

但是顺治不一样,他当时只有13岁,还是个孩子。这么多年,看孝庄为了保护自己,费尽心思,忍辱负重。他对孝庄感激加一层,对多尔衮的恨就深一层,做出那样的事就不奇怪了。

并且,因为孝庄对康熙的爱护。连康熙也对多尔衮恨之入骨,削掉了他的宗籍。


桂西散人


许多人记住了多尔衮的过,而忘记了多尔衮的功。所以当孝庄和顺治在多尔衮死后毁墓掘尸时拍手称快,大声叫好。其实多尔衮对皇太极、孝庄、顺治都有恩,而他们在多尔衮死后算账的行为是让人不齿的。那么多尔衮对他们有何恩?孝庄、顺治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如此对待多尔衮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说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努尔哈赤死后,大汗之位空缺,那么谁最有可能被推举为下一任大汗呢?多尔衮或者他的兄弟多铎。为什么这样说?

努尔哈赤原先设立了太子之位,当时的太子为大贝勒代善。本来代善是很有可能继承大汗之位的,但是最终却永远失去了。为什么呢?

代善被封为太子后变得骄傲蛮横,他听信后妻谗言,虐待自己的次子硕托。而且代善还和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富察氏私通,这让努尔哈赤恼怒不已,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废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将太子权利一分为八,让自己的六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共同议政。至此,代善被排除出权利核心之外。

那么。努尔哈赤死后谁最有可能继承大汗呢?一靠实力,二靠资历。当时代善因为和富察氏私通被废,而后来顶替富察氏获得努尔哈赤宠爱的就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正是因为努尔哈赤偏爱阿巴亥,所以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都有可能继承汗位,尤其是聪明的多尔衮和实力雄厚的多铎,但是最终却是皇太极当上了大汗。为什么呢?

当时代善虽然被废,却仍然具有很强的实力。他手握正红旗,镶红旗两旗的兵力,靠的是实力。而多尔衮及其兄弟多铎则更多依靠的是母亲阿巴亥的资历。代善嫉恨阿巴亥俘获努尔哈赤的欢心,顺带的也嫉恨多尔衮和多铎。最终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代善选择推举皇太极为大汗,选谁都不选多尔衮兄弟。因此,多尔衮对皇太极是有恩的,没有多尔衮兄弟的退出,哪里有皇太极的大汗之位呢?

再说多尔衮对孝庄和顺治的恩。皇太极死后并没有立储君,于是下一任皇帝的人选仍然靠的是实力,那么顺治有实力吗?没有。

顺治的母亲孝庄在嫁给皇太极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姑姑哲哲做代孕替补。因为哲哲在嫁给皇太极后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就请孝庄来帮忙。而皇太极最爱的妃子其实是孝庄的姐姐,而非孝庄。所以,论母亲关系及自身实力,皇太极死后,顺治无论如何是当不了皇帝的。但是最终却当上了,为什么呢?

皇太极死后,清朝的八旗实力分配如下:正黄旗和镶黄旗(皇太极统领)的大臣们支持太子豪格,正蓝旗当然会支持自己的首领豪格,正红旗,襄红旗的代善保持了传统,从支持皇太极一直到支持皇太极之子豪格,本色不变。镶蓝旗的吉尔哈朗因为一直追随皇太极,所以也选择支持太子豪格。多尔衮只有自己统领的正白旗,镶白旗两旗支持。

虽然表面上看,多尔衮在八旗大臣中支持者甚少,其实不然,当时多尔衮是最有实力的。在皇太极时期,多尔衮极其兄弟多铎是皇太极最为倚重的臂膀。多尔衮被皇太极任命为吏部主管,掌握了大部分官员的升迁。在军国大事上,每逢关键时刻,皇太极总是找多尔衮咨询。而多尔衮总是能够审时度势,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例如,皇太极称帝后面临一个问题,朝鲜、蒙古残余,明朝,究竟先打哪个。多尔衮看到明朝农民起义肆起,战乱频繁,于是建议皇太极以明朝为最大的敌人。采取每年麦收季节入关抢劫,逐渐消耗大明国力的办法,最终拖垮了大明。而且当年也是多尔衮率部招降蒙古察哈尔部,获得传国玉玺,皇太极有了传国玉玺,才有资格称帝。因此,皇太极称帝后,对多尔衮十分信任。而多尔衮不负重托,文能理政,武能杀敌,可谓是全才。至皇太极猝死之时,朝中大臣都信服多尔衮。

但是,八王议政的形势不利于多尔衮,为了谋取最高权力,维持平衡,多尔衮采取了妥协。多尔衮和太子多铎退出竞争,选不受待见的顺治帝登基。就这样,一直不被人重视的孝庄和顺治开始走向台前,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多尔衮的退让。

顺治登基后,满清还窝在关外生存。当李自成攻破京城时,多尔衮审时度势,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率兵援助。后在吴三桂和李自成两败俱伤时出兵,占据了明朝京城。至此,满清完成了从关外到关内的转变,从此入主中原。

后来,多尔衮又制定先消灭李自成、张献忠割据势力,最终消灭南明势力的大战略,最终率领八旗子弟统一了江山。因此,论缔造满清江山之功,多尔衮是有资格当皇帝的。而多尔衮确实也努力了,但是最终失败,为什么呢?孝庄起了很大作用。

多尔衮权盛时期,将皇帝的印玺拿到大将军府,执掌最高权力。所有大臣给顺治朝贺后还要到多尔衮府中去朝贺。多尔衮出师,所有大臣都要跪迎跪送,后来发展到多尔衮见到顺治可以不拜的地步。

而多尔衮的封号也越来越大,一开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仅仅为辅政大臣,两人地位相等。后来,多尔衮借济尔哈朗建府违背礼制而免掉了济尔哈朗的辅政之职,至此多尔衮成为唯一的摄政王。

孝庄见到多尔衮有觊觎最高权力之心,为了稳住他,牺牲了自己。顺治五年,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而这个名号就是因为孝庄嫁给多尔衮而设置的。在女真习俗中,有兄死弟妻其嫂的传统。例如当年和代善私通的富察氏,她就是因为丈夫戚准(努尔哈赤的表哥)病逝,然后转嫁给努尔哈赤的。

孝庄一个人肯定稳不住多尔衮,为了让多尔衮能够安于现状,只知道享乐,孝庄时刻告诫儿子顺治:一定要忍。于是孝庄打破旧制,没有给顺治选妃,而是广选八旗美女,送给多尔衮享受。八旗不够,又让朝鲜进献公主。后来,多尔衮嫌弃朝鲜进献的公主不漂亮,让他们重新进献。多尔衮之享乐就到了如此地步,而孝庄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多尔衮因为常年沉迷女色,导致身材细瘦,常常头昏目眩。最关键的是,多尔衮纵情声色这么多年,也没有留下一个后代。这可能也是孝庄不惜下血本下嫁多尔衮的原因,而她最终成功了。

顺治七年,多尔衮骑马在古北口狩猎,坠马跌伤,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仅39岁。一个意气风发、正值壮年的大将军,就这样猝死。幸福来得太突然,孝庄和顺治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们确认多尔衮已死时,随即发动了报复。两个月后,多尔衮被掘坟鞭尸。孝庄和顺治终于有机会发泄积攒在自己心中多年的怨气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顺治是因为多尔衮和豪格的争斗才登上的帝位,而多尔衮在顺治登基后完成了清军入关,统一江山等大事,居功至伟。顺治和孝庄为了稳住多尔衮,不惜采取各种卑鄙手段透支了多尔衮的精力,最终是意外也是预谋,多尔衮猝死在狩猎途中。而孝庄和顺治为了泄私愤,采取了掘坟鞭尸的行为。这报复来的太突然,吃相也太难看,你觉得呢?


每日趣评


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毁墓掘尸,应该不是孝庄太后痛恨多尔衮而采取的报复行动。


众所周知,多尔衮在世时,被封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荣誉无以复加,权倾朝野,何等的风光荣耀,何等的尊贵,可以说当时的顺治相当于一个傀儡皇帝,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毁墓掘尸,应当是顺治憋屈了多年的积怨,利用万民之口,搜多尔衮的所有罪状,以泄心头之恨,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多尔衮权欲熏心,践踏了顺治皇帝的尊严


多尔衮在世时,以自己功勋卓著,居功自傲,位高权重,不但一步步封自己为皇父摄政王,上朝时各位朝臣向皇帝问跪拜安后,也要向他跪拜问安,而多尔衮却不用跪拜顺治皇帝,朝中大小事务他都有权定夺,顺治在朝堂上时常被掣肘。


而且多尔衮的出行仪状和皇帝的没有多大区别,他穿的朝服有八条龙,仅比皇帝的少一条龙,帽冠上为十三颗珠子,仅比皇帝的少一颗珠子,完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最让顺治帝难以忍受的是多尔衮不但独揽大权,许多事情独断专行,从不报备,完全不顾顺治颜面与尊严,更为可气的是常以皇父身份对顺治耳提面命,颐指气使,俨然一个“大家长”,有如太上皇!


这怎不让顺治恨得牙痒痒,只是没有能力扳倒他,不得不忍气吞声而已,当他死了,把他挫骨扬灰也不为过!


二、多尔衮滥杀无辜,害死了顺治皇帝的亲哥


当年皇太极去世,多尔衮和豪格就因为争夺皇位而结下梁子,两人各退一步,让六岁的顺治继位。顺治元年四月多尔衮以豪格图谋不轨,后悔当初没当皇权为理由,企图以此谋杀豪格,由于顺治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去死刑。



但一直把豪格幽禁,几个月后,豪格就不明不白地冤死在狱中,后来还强迫豪格的福晋做他的妃子。顺治皇帝对多尔衮害死自己的同胞哥哥也一直耿耿于怀,这一笔账也记在了小皇帝的心上。


三、多尔衮娶了孝庄,羞辱了顺治皇帝的生母


不管多尔衮和孝庄有没有真情,孝庄有没有牺牲自己利用多尔衮保住顺治的宝座,甚至他俩是不是真有一腿,坊间都有传闻,这让皇帝有个后爹的声音无论如何也让顺治感到毫无颜面,何况多尔衮还让顺治封他为皇父摄政王,一句皇父叫得心中有多少酸楚,这种羞辱在多尔衮死后讨回来,一点不为过!


多尔衮专横跋扈,位高权重,做事不留后路,得罪权臣,树敌太多,因狩猎骑马摔伤后去世,树倒猢狲散,各路人马因为政治利益重新站队排位,于是政敌济尔哈朗等告发他做有龙袍,图谋篡位,大逆不道等十多宗罪,正中了顺治帝下怀,于是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毁墓掘尸,斩首,鞭尸。



多尔衮生前风光,死后受辱,令后世之人唏嘘不已!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记》一书里说:据传多尔衮的坟被挖。是谁如此痛恨他?据相关史料来看,人们怀疑的对象主要是孝庄皇太后和顺治皇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且听历史漫谈君慢慢道来。


幸运的六岁皇帝

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他死之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交代由谁继位。仓促、忙乱的葬礼告一段落后,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内外上演了。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根据努尔哈赤的“皇位的继承要由满族贵族来讨论决定”的遗诏,诸王贝勒就聚在一起商议皇位继承人。

从实力对比看,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后,掌管正红旗的年纪最长的礼亲王代善说,“豪格为帝之长子,当继大位”。 豪格觉得有两黄、正蓝和两红旗的支持,大大局已定,于是故作谦虚地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他本来是假意谦让,想让众人坚定地拥戴他,然后光面的顺势登上皇帝宝座。


(皇太极剧照)


在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年幼的福临继位。豪格自认倒霉,谁让自己穷酸不到的瞎谦虚来。多尔衮也不好再強争硬抢,但他提出福临年纪小,应该有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辅佐年幼的皇帝。随后,摄政王多尔衮统帅满、蒙、汉大军进山海关,一统中原,定都北京。自知孤儿寡母难以撑持天下,必须同逐渐做大(由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进而成为皇父摄政王),才能保命,才能坐江山。


不寻常的情感伦理


最有名的就是“太后下嫁”的公案。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就记载了太后下嫁一事。至今仍有人认为所谓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没有一条是铁证。

其一,孝庄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实际上,顺治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

其二,兄死弟可娶其妻是满族习俗。满族确实有这样的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其三,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是尊称,就如同光绪帝称慈禧为“皇阿玛”一样。


(多尔衮剧照)


其四,蒋良骐编辑的《东华录》里,记载有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等内容。但相恋不能等同于下嫁。

其五,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孝庄太后自己和康熙都做了解释,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

其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这是缺乏证据的顺嘴一说。历史不能凭某人一说,就确定是怎么回事。

其七,明末张苍水(南明王朝的拥戴者)的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似乎能说明点什么: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裏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但是,这是一首明显带有民族偏见的诗歌。而且,诗歌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

但下嫁的事,好好像有点子虚乌有,确实没有可靠考的证据。不管孝庄太后是否下嫁,为了母子的命运和大清江山,尽力笼络。


悲催的成宗皇帝


福临的登基既是有幸的,又是不幸的。说他有幸,是因为他小小年纪成了皇上;说他不幸,是因为他做个儿皇帝,无权无势形同傀儡。他与叔父多尔衮的关系也是双重的,一是他离不开叔父的支持,否则无法登上皇帝宝座;二是他生活在“皇父摄政王”的阴影里,永远有名无实。


(孝庄剧照)


经过一番经营,多尔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小皇帝也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多尔衮成了名义上的太上皇,实际上的皇帝。而小皇帝的处境则危如累卵,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摆布。多尔衮擅政期间,一是,罢黜了八旗诸王贝勒共议军国大事的制度;二是,由郑亲王、睿亲王共同辅政,变为自己专擅朝政;三是,尽力打击、削弱两黄旗势力,诬陷豪格、处置索尼等干将;四是,阴谋处死豪格。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霸权,都是为了让小皇帝处于绝境。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在古北口外行猎时掉落马下受伤。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多尔衮因伤重不治逝于喀喇城,终年三十九岁。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多尔衮死后不久,不管是真政敌还是假政敌,便蜂拥而出告发他。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多尔衮被剥夺封号。随后被定十大罪状、追夺一切皇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平了反,恢复了他睿亲王的封号,称赞他“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追谥曰忠,补入玉牒”。


历史漫谈君


孝庄并不痛恨多尔衮,但是顺治帝福临痛恨多尔衮。

孝庄这个称呼是死后康熙给她封的諡号,她处置多尔衮的时候还不叫孝庄,叫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布木布泰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女性,其政治才华不在武吕之下,她一生辅佐三代帝王,却一直之幕后默默付出,既不擅自专权,也不垂帘听政,但是却帮儿子和孙子稳定了朝政大局。

皇太极时期,洪承畴被俘,无论皇太极用什么方法,只求一死,坚决不降。布木布泰去监狱见了洪承畴一次,洪承畴立即就降了。为此她不仅仅帮后金(没入关前叫后金)招抚了一员大将,更是给明军树立了一个榜样,为后面明军纷纷来降开启了一个先例。

很多人猜疑说一定是布木布泰对洪承畴使用了美人计,我深深不以为然,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后,皇太极还在极盛时期,再怎么也不可能跑到监狱去给一个又脏又臭的犯人使美人计的,洪承畴虽然重要,但是还没有重要的那个程度。只能说这是一个非常睿智、厉害的女人,她把人性把握的很透彻而已。

后面辅佐福临、康熙更能看的出她深沉的智慧。

多尔衮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出的汗马功劳,她为什么要将他鞭尸呢?是因为她为了儿子的帝位不得已委身多尔衮的恨?

恰巧不是,她为了儿子福临继位,确实太需要多尔衮的协助和帮忙了,但是她委身多尔衮有这方面的需要,却也不是多尔滚胁迫的她,而是她与多尔衮原本也有些郎情妾意的情愫,她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段感情而已。

多尔衮落到那个下场,其实是多尔衮自己造成的。多尔衮打下北京,将布木布泰和福临迎到北京登基后,就越来越张扬跋扈,眼中根本没有皇帝、君上,而是把福临看着是儿皇帝。

他虽然拥立了福临,但是却自封为摄政王,实际上国家的权力是他在掌控,到了福临该亲政的时候,他不但不还政,见了皇帝也根本不参拜。我们来看看多尔衮层层加码的得寸进尺: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这一年开始,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

顺治四年(1647年)以后,官员奏书中必须称“皇叔父摄政王”,如果疏忽还称作“九王爷”,或是不用全称而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分。此后凡多尔衮需要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见顺治帝根本无需行礼。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不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就是从表到里的皇帝。

多尔衮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假如不是苍天有眼,把多尔衮从马上落下摔死,恐怕即便是布木布泰那美丽、丰腴的身子也遏制不住多尔衮政变称帝的野心了。实际上,多尔衮只差把顺治帝拿下,自己公然称帝那一步了。在多尔衮步步紧逼的过程中,作为福临的生母,布尔布泰内心一定是痛苦的,也一定劝诫过多尔衮,但是多尔衮那个时候爱江山的欲望已经超越了爱美人。

多尔衮薨世后,布木布泰必须表态,因为孩子大了,她跟多尔衮之间的苟且必须要给孩子一个交代,把多尔衮鞭尸既能出福临一口恶气,树立皇帝威信,也能让福临明白自己为了他才委身多尔衮的苦心,这样母子之间才没有芥蒂,有利于大清统治。

而且鞭尸多尔衮,可以让臣工们明白,多尔衮的时代已经落幕,不要再有幻想,这已经是福临的时代,福临才是当家作主的人。不尊重皇权、不守政治规矩,多尔衮就是前车之鉴。


谢金澎


多尔衮被毁墓掘尸,是顺治下的旨,这也不是孝庄太后在幕后指使操控,所以跟孝庄太后没啥关系,也就谈不上孝庄太后有多恨多尔衮了。而顺治皇帝由先前对多尔衮的极致推崇突然转变为狠下死手,也绝非是因为痛恨那么简单的。

政治上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衡量政治人物的行为,最大的标尺只有利益。所谓的意气用事,所谓的感情冲动,在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面前,是永远不会出现的,他们所考虑永远都是本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政治人物所要上演的戏码,绝对不是狗血剧,也不会是肥皂剧,更不是言情剧,只能会是血淋淋的现实剧。

受很多影视剧的影响,现在人们固有印象中,多尔衮、孝庄太后、顺治皇帝之间的故事,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反正就是爱你爱得死去活来,恨你恨得咬牙切齿那种,实际上呢,如果真是这样肤浅,大家就不用去读史书,都去看清宫剧得了。

还是来看下多尔衮身上发生的那些事儿。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而宾县老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努尔哈赤休弃衮代皇后富察氏,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此上位,多尔衮也因此地位提升。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慈去世,阿巴亥被逼殉葬,多尔衮被封为贝勒,当时他年仅15岁。天聪二年(1628年),多尔衮因跟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部有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同时正式成为正白旗旗主。之后的多次征战中,他又多次打败明军,获得皇太极的赏识。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在征战中获得传国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第二年,皇太极称帝,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当时在六王中位列第三。崇德二年(1637年),多尔衮又进军朝鲜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

崇德三年(1638年),多尔衮被皇太极任命为“奉命大将军”南征明朝,立下战功。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明清松锦大战中,多尔衮更是立下卓越战功。这一战,先是由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为首,后皇太极亲临前线增援,最终明军惨败,洪承畴被俘投降,祖大寿率部投降,明朝山海关的据点除宁远外基本丢失殆尽。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皇太极长子豪格与多尔衮成为皇位的最有力竞争者。当时多尔衮拥有两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人员支持他,而豪格拥有两黄旗自然也是毫不相让,鉴于自己未能够拥有绝对实力登顶,同时也是为避免八旗内乱,多尔衮退而求其次,拥立了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改元为顺治。之后,多尔衮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同为辅政王辅佐新皇,权力得以进一步巩固。

显然,多尔衮这次选择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有着高瞻远瞩的格局,而是因为满清内部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其本身实力所决定。多尔衮虽然没有做成皇帝,权势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之后,他逐步肃清了豪格的势力,造就了一家独大的局势。

顺治元年(1644年),被封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再次授封为大将军,率领清军入关,进兵中原,开始逐鹿天下。同年,吴三桂邀请清军入关协助,乘着吴军与李自成军队在山海关外大战双方损失极为惨重时,多尔衮所率清军乘机而起大败李自成军队,顺利进入北京城。

当年顺治帝进入北京城,正式迁都于北京,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并建碑纪功,从此多尔衮可以说是权倾朝野。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军队基本被肃清后,多尔衮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满朝文武、王公贵族见了他,都是要“列班跪送”,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就连各种皇帝玺印他都拿回府邸中收藏备用,简直就是差一个皇帝称呼了。顺治四年(1647年),多尔衮允许不用向顺治帝行礼。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再一次晋升,成为皇父摄政王,除了没有皇帝称号外,他的所有一切,基本上已经和皇帝没有两样。

正当多尔衮权势达到顶峰时,意外发生了!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前往古北口外行猎,不慎坠马跌伤,不久后逝世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当时年仅为三十九岁。顺治皇帝为之震动,追封了他为“清成宗”,并按照皇帝礼制安葬了多尔衮。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被尊为义皇后,多尔衮没有子女,由豫亲王子多尔博为后袭承亲王,他几位近侍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

然而只是一个月后,即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后,顺治八年(1651年)的二月,多尔衮被宣布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这之后,虽然也有为多尔衮“平反”的声音,然而最终都是让提议者付出不小的代价,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位多尔衮平了反,恢复了他睿亲王封号,并评价其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从此才有了定论。

值得玩味地是,多尔衮刚去世时,顺治皇帝颇为震惊,还亲自到东直门外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给予了各种追封,连葬礼都是风光而隆重,为什么只是过了两个月之后,顺治皇帝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期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地,多尔衮殉葬后,就有人出来告发,这个“有人”还是多尔衮生前的亲信心腹人员苏克萨哈、詹岱等人,他们听闻多尔衮早前为自己所准备的下葬品不符合礼制,已经超越本身应有规格,有谋反的嫌疑。紧接着,多尔衮先前的政敌们也都站出来了纷纷揭露多尔衮的罪行,罪名各式各样地都有,不管是挨到得边挨不到边的,还是做过的没有做过的,所有的锅都让多尔衮背了。

不久后,多尔衮的胞兄阿济格被撤职议罪幽禁,并于第二年被处死,除宗籍。先前被多尔衮打压的两黄旗贵族地位得以提升,两红旗的权贵们也是获利不少,多尔衮所掌控的两白旗当权者倒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权力大为削弱,然后就是针对多尔衮的一系列雷霆手段了。最为重要的,顺治皇帝乘机将正白旗收归到了自己手中,外加上先前的两黄旗,从此也就有了上三旗的说法。

很是显然的,多尔衮这次死后清算,完全就是满清上层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后的利益重新分配,一次推到重来的洗牌,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默契配合,也许还夹杂着些私人恩怨,公报私仇也是有的,然而最为重要的还是各方势力角逐后以实现各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从结局来看,从中得到最大受益的是顺治皇帝,多尔衮生前痛恨过这个将所有权力揽在怀里等同于皇帝的“皇父摄政王”,而等到多尔衮突然去世,顺治皇帝可能还会“没事偷着乐”,毕竟地,摆在他面前的可是一块巨大的利益蛋糕,谁能抵挡得住这个诱惑呢?

还是套用《大话西游》中的一句台词:“这下,大家都满意了吧!”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其实不是孝庄恨多尔衮,而是他的好侄子,顺治皇帝对其恨之入骨罢了。


随着清军在关内的胜利推进,多尔衮的威望逐渐开始如日中天。顺治元年,多尔衮被进一步封为“叔父摄政王”。尽管多尔衮当时已经大权在握,但仍不能安坐摄政之位,于是各种公开的、潜在的政敌成为多尔衮打击的目标。顺治的亲哥哥豪格的存在始终是多尔衮一块心病。尽管后来豪格下山东,征四川,战功卓著,但多尔衮仍处处压制豪格,终于在顺治五年(1648年)置豪格于死地。这是早就埋藏在顺治心中的愤恨之一了。

在多尔衮当摄政王时期,关于皇帝的待遇也是一年比一年差。在顺治元年,多尔衮就当上摄政王的方位,他在待遇上的特别,从他的俸禄上就不难看出,多尔衮一年的俸禄是三万两,相较于等第差不多的辅政王足足多出了一倍。多尔衮的穿着也是可以顺治皇帝相媲美,衣服与皇帝的龙袍极为类似,就是在一些纤细的地方有少许不同。再来看多尔衮的府第,他的府第高四十尺,三层修建,与皇帝的宅院所差无几。随着多尔衮的权势越来越大,不仅是不再向皇帝进行跪拜,甚至连玉玺都拿到自个府中,随意进行罢官或许官员升职,这些都是在于他的一句话。后来连朝堂都不去了,直接让上朝的官员到自个府中进行协商,一点都不顾及顺治皇帝的体面。顺治根本就被他当成一个工具而已。

而多尔衮和顺治生母孝庄皇太后的暧昧关系,在顺治幼小的心中已埋下阴影。多尔衮杀了顺治的亲大哥豪格,也在顺治心中已留下隐恨。在登基后的日子中,多尔衮独揽朝政,骄纵跋扈,根本不把顺治这个皇上放在眼里,更在顺治心中埋下对这位皇叔摄政王的仇恨。在多尔衮生前,慑于摄政睿亲王的权威,顺治不敢表露出这些不满与怨恨,更没有能力承担发作的后果。种种不满与怨恨,就像沉睡多年的火山一样,越积越猛烈,终于在多尔衮死后,喷发了。

多尔衮刚死的时候,顺治比死了亲爹还要悲哀的将多尔衮的灵柩迎回,还封他为皇帝,但没过多久,顺治就再也忍不住了,于是将多尔衮这个“混蛋”的尸体挖了出来,鞭尸成几断以泄他心中的愤恨。甚至连多尔衮的儿子也被以“和硕英亲王阿济格谋乱”罪,将他幽禁,籍没家产,他的几个儿子都被贬为庶人。十个月后死。随后,将其党羽郡王劳亲降为贝子,其余库特库等党徒处死。被鞭尸的多尔衮的爵号被剥夺,牌位被从太庙中撤出多尔衮的牌位,罢黜宗室,没收他的财产和府第。这都说明了顺治对其无比深刻的仇恨吧。


关河南望


是顺治恨多尔衮。恨到咬牙切齿的那种,恨到挫骨扬灰才能解气的那种,恨到扒坟鞭尸的那种……

而孝庄,则是女人中的豪杰,大智慧,大格局,在危难时刻利用多尔衮,在她儿子气大要伤命的时刻,她睁只眼闭只眼,任由轻狂少年去发疯解恨。

只是,即便这样,母子间的嫌隙也一直都在,加上感情上的事,顺治还是没能活下来,年纪轻轻,便丢了性命。

其实,顺治的死,从身体发育来说,其进入青春期就已经注定了结局。经历过青春期的人都可以理解吧!那样的生存环境,对一个少年来说,也实在残酷!

从中医角度来看,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应该是顺治早死的根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