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量子實驗室張勝譽:未來兩三年量子計算還看不到商業落地

文|孫靜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復仇者聯盟4》上映時,網友曾調侃超級英雄遇到搞不定的難題(劇情bug),就會從量子世界尋求突破。這種尷尬近期也時常在現實中上演——鑑於量子力學理論的“高門檻”帶來的神秘性,似乎世間的終極疑難雜症都可以通過微觀解決。

比如不久前有培訓機構推出的“量子波動速讀”法,號稱學生的“翻書式”閱讀速度至少可達2萬字每分鐘,而普通人的平均閱讀速度每分鐘只有500字。而在電商平臺上輸入“量子”,除了科普圖書還會跳出一批以量子為賣點的保健產品,如量子暖宮內衣、量子檢測儀、量子水杯……是不是有點眼熟?如果退回幾年,你便可以在納米、磁療保健品中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

騙子總是比科學家更為“超前”和自信,科學家卻無暇顧及現實的荒蠻與混雜。

在谷歌宣佈在特定計算任務上實現“量子霸權”,並樂觀地宣稱量子處理器的計算能力或將遵從“量子摩爾定律”後,關於量子計算的技術和前景討論成為科技界振奮人心的議題。隨後不久,微軟就提出“拓撲量子”算法,任務耗時將由3萬年縮至一天半。不過“拓撲量子”比特技術目前並沒有推向應用。

不比人工智能,談量子計算的應用落地似乎為時尚早。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騰雲峰會期間,騰訊量子實驗室負責人張勝譽在接受AI財經社採訪時就坦言,其實很多科學家一直都覺得量子計算距離商用還有相當的距離。量子計算不是未來兩三年內就能看到清晰商業落地的技術,具體時限取決於技術和理論上的進展速度。

張勝譽從事量子計算研究有近20年時間,讀博時師從姚期智教授,加入騰訊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

針對“量子波速讀”成為商業賣點,他認為,新技術在某一段時期中都有可能會被拿出來用於一些概念炒作,甚至會有偽科學出現。這也側面說明有越來越多的公眾聽說過並嘗試去了解真正的量子計算。

在理論計算機科學界,量子計算發展30年來最核心問題是理清什麼可以做,什麼沒法做---針對不同的計算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整體而言,量子算法在幾大類情況中有比較大的優勢:一類是跟數論或者與現代代數結構有關的,另外一類是跟線性代數有關的,還有一類是跟搜索或者組合優化問題有關的,此外還有一些是與量子系統的模擬有關。反之,對於另一些問題(如排序),量子算法被認為沒有幫助。

自從1982年物理學家Richard Feynman提出量子計算的概念至今,可以預見的應用場景很多與量子系統模擬及化學問題有關,如分子製藥、材料模擬,也有一些與優化有關,比如有公司嘗試用量子計算做交通規劃,也有金融機構研究利用量子計算對分散投資做自動分配。不過張勝譽認為,與經典計算機做得相比,上述領域目前還缺乏確定性成果,需要有更多時間去探索。

近年國內BAT、華為等企業,紛紛將量子計算列入重要發展目標。如百度於2018年3月成立量子計算研究所,尋找量子計算與自身業務的結合點。2019年7月,百度對外介紹雲上量子脈衝系統“量脈”,號稱可將量子計算軟件指令(邏輯門)轉換成控制量子硬件的脈衝序列。華為不久前則發佈量子云服務解決方案HiQ2.0,據稱通過一站式VQE量子化學模擬雲服務,進一步減少企業開發和研究的成本。

而騰訊在量子計算領域的佈局,據張勝譽介紹,一方面是研究跟蹤前沿理論,如量子算法、量子化學等理論;另一方面在應用層面,騰訊希望可以從量子化學和計算化學的角度,搭建軟件平臺生態和探索分子製藥研發。在分子製藥領域,騰訊曾經邀請相關研發專家進行交流。當下新藥研發成本越來越高,藥企也很關注新技術突破。不過相較於量子計算,AI製藥應該會走得更快。近兩三年已有一些研究AI製藥的初創企業,嘗試用AI技術加速藥物研發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