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我写关于电影的文章,总喜欢避开它刚刚上映时最热闹时期。那时候讨论的人多,众声喧哗、灯光璀璨,反而不易看到影片本身的特质。

等冷却一段时间,甚至是几年十几年过后,一切复归平静,此时再重新回头审视,如果依旧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那么才应该算是一部有价值的影片。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张猛导演于2010年拍摄的《钢的琴》,就是如此。

东北人张猛,对老家有极其深厚的情感,他于2008年初次执导的长片《耳朵大有福》,便讲述了一个东北铁路职工的退休生活。

而这部《钢的琴》,依旧以东北为背景、以企业工人为原型,依旧饱含着张猛对东北及东北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特殊情感。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张猛的东北老乡、主演王千源也凭借此片,获得了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9年之后我再看此片,依旧被影片在阴郁清冷中显露出的现实荒诞感所触动,无法一言说尽。

一、我想搞到一架钢琴

陈桂林(王千源饰演),一个东北钢铁厂的下岗职工。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为了自谋生路,在厂子里便喜欢文艺的陈桂林,组建了一支杂牌小乐队,揽一些在葬礼、婚礼、商店开业之类场合吹拉弹唱的活。

生活处处与陈桂林作对。

厂子黄了,他下岗了,老婆也跟着一个卖假药的跑了。就连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女儿小元,妻子也打算带走。

理由只有一条,陈桂林目前的经济状况不能给女儿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从小酷爱文艺的陈桂林,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省吃俭用给她报了钢琴班,就是希望女儿可以通过高雅的音乐,逃离她老爸这样破旧无望的人生。

但一个现实的困难摆在陈桂林面前,女儿学琴,就要练琴,可一架动辄上万元的钢琴,根本不是他能买得起的。

女儿也向陈桂林下了最后通牒:妈妈和爸爸,谁能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走!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陈桂林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来搞到一架钢琴,从而把女儿留在身边。

二、跑那么快,要去哪里啊?

《钢的琴》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充满了一种国产影片很少有的荒谬的黑色幽默感。

比如影片一开始的一场戏。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大雨如注,一支由手风琴、萨克斯、唢呐、小号组成的中西合璧杂牌小乐队,胖瘦高矮不一的队员们,披着黑塑料袋做成的简陋雨衣,在卖力地弹奏着俄罗斯送葬歌曲《三套车》。

陈桂林还将黑塑料袋套在自己的手风琴上,他眯着小眼睛,抿着嘴唇,一脸认真地弹奏着。

身披大衣的女歌手淑娴(秦海璐 饰演)身披大衣,一手打着雨伞,一手拿着话筒,随着略微跑调的伴奏,有气无力地唱着《三套车》。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此时,画面外一个声音突然冒了出来:“停停停!这曲子听着太痛苦了!”

陈桂林连忙陪着笑解释:“哥,俄罗斯送葬一般都吹这个曲子,主题就是表现痛苦和悲伤啊!”

画外音继续说,“那不行,老人听了这曲子,步伐得多沉重啊!”

淑娴赶忙打圆场说:“行行行知道了,那啥,叫老人加快步伐吧!”

陈桂林一脸不解地问:“走那么快去哪儿啊?”

淑娴不耐烦地说:“你管她去哪呢。”

陈桂林转身对队员说,“那好,咱来个《步步高》,降B啊!一二三,走。”

此时,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始终对着乐队的镜头,缓缓平移,直至画面中出现了花圈、灵棚和孝子。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原来,陈桂林的小乐队,正在给一家人的葬礼演奏呢!

孝子在堆满花圈和挽联的灵棚中哭泣、一个光着上身的街头艺人在表演吐火和酒瓶子砸脑袋,一旁陈桂林的小乐队演奏着欢快的《步步高》。

灵棚背后,枯草矮墙之外,是两座冒着浓浓水蒸气的冷却塔,白色水蒸气映衬下的天空,显得更加阴暗湿冷。

这样一幅充满荒谬感和喜感的画面,就这么冷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忍俊不禁又心情压抑。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类似的画面,也出现在贾樟柯导演的《江湖儿女》中,廖凡饰演的斌哥,去参加老大二勇哥的葬礼,便带去了对方生前最喜欢的一对国标舞演员,在葬礼现场活力四射地表演着。

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似乎总爱以葬礼这个场景来表现社会的荒诞,在沉痛与欢快、古老与现代的巨大反差中,以死人来衬托活人的荒谬。

陈桂林短短几句台词,也饱含深意。

影片以东北破产工厂的下岗职工为主角,这是一群在时代发展高速路上掉队的人。他们气喘嘘嘘、狼狈不堪地追赶着,却依旧跟不上社会飞速向前的节奏和速度。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而陈桂林那句“走那么快去哪儿啊”的疑问,恰恰是东北工人对那个时代发出的天问:整个社会跑这么快,到底要去哪儿啊?

三、平静地审视那个时代和那些人

可以看出,《钢的琴》是《耳朵大有福》这部影片情感与技术的双重延续。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在《耳朵大有福》中,范伟饰演的主人公叫王抗美,在《钢的琴》中,这成了陈桂林好朋友的名字。

在《耳朵大有福》中,王抗美家中有一根根养着金鱼的细玻璃管鱼缸,而在《钢的琴》中,这样的鱼缸再次出现淑娴家。

在《耳朵大有福》这部影片中,充满了生活的真实细节。这些细节,同样在《钢的琴》中展现不断。

陈桂林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裤脚处露出了里面一小截绿色的线裤。

陈桂林在家一边监督女儿练琴,一边和已经痴呆的老父亲绕着毛线(这个活我小时候也经常替母亲干)。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陈桂林去看开理发店的姐姐,挂在外边自行车车把上的一块猪肉被人偷走。

陈桂林好朋友胖头打麻将偷牌赖账,被三个老娘们追得气喘嘘嘘,最后爬上了一根废弃的烟囱。

这些对主人公衣着、娱乐消遣方式、社会治安状况的细节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东北地区的真实环境。

影片中大量出现平移镜头,也存在许多高大建筑物背景映衬下渺小的人物这种构图方式,剧中六七个主要人物角色,也多次以集体合影、漠然肃立的形式表现画面。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这样的拍摄手法,凸显了导演张猛对待东北老家的基本态度:既不泪眼哭诉,也不傲慢俯视,只是以平等而冷静客观的目光,审视着那些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人生遭遇。

四、锈迹斑斑的梦想随风飘荡

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梦想并不分高尚或卑劣。

陈桂林在喝酒时曾叹着气对淑娴说,“我爸给我取桂林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将来可以甲天下,但我最后夹生了。”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希望儿子出人头地,是陈桂林父亲曾经的梦想,如今陈桂林同样希望女儿出人头地,这也是他的梦想。

淑娴一直喜欢陈桂林,不论他做什么,淑娴都会傻乎乎但毫不犹豫地支持。淑娴的梦想,就是等陈桂林办好离婚手续后,能和他组成家庭。

即便是陈桂林那个跟假药贩子私奔的老婆小菊,也有她自己的梦想。用陈桂林的话来说,“她终于过上了那个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生活。”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关门歇业的小饭店、破败不堪的住宅筒子楼、被拆除的破旧厂房、最终被炸掉的烟囱、锈迹斑斑的车间大门。

一切景物构成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特有的风貌。

镜头缓缓追随着陈桂林和他的那些朋友们路过这些景物,他们喝啤酒、打麻将、寻找赚钱的机会、四处游荡。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每一个小人物把自己的人生也融入了那些破败的背景之中,一同成为灰暗阴郁的时代音符。

陈桂林为了留住女儿,召集朋友们,共同建造一架钢琴。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这个造钢琴的主线,指引着影片主要故事的发展走向,也串联起若干场颇具深意的戏中戏。

其中有一条作为副线的戏:他们破产的工厂被收购,两根有几十年历史的烟囱要被炸掉,众多老工人联合签名请愿希望保留下来。

但那承载老职工光辉记忆的高大烟囱,最终还是在众人的沉默围观中被炸掉了。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当烟囱轰然倒地的一刹那,一群人、一个时代曾经的荣耀和梦想,也一同坍塌。

在严酷的生活面前,能维系陈桂林一帮人继续走下去的动力,也许就是利用自己曾经的工作技能,来制造那架代表美好世界的钢琴。

王千源凭它称影帝,导演靠它成名,《钢的琴》何以成国产片经典?

因为,它代表着陈桂林们最后的尊严,和那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随风飘荡的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