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揭開人生的神祕面紗,苦難和幸運都只是一瞬間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是二十世紀英國文壇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冷靜挑剔著稱,總是在充滿諷刺意味的語境中探索人性的真相。《面紗》是毛姆訪問中國後寫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25年,講述的是年輕貌美的主人公凱蒂,因為對丈夫不忠而受到懲罰,在霍亂肆虐的中國鄉村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評論界一致認為,這部作品討論的是人心和人性,具有永恆的魅力和研究價值。

《面紗》的女人公凱蒂漂亮而熱情,是舞會中的焦點。可是在看到相貌普通的妹妹都找到了理想的歸宿時,為了躲避母親的嘮叨和白眼,凱蒂答應了細菌學家瓦爾特·費恩的求婚。可是,瓦爾特沉悶的性格讓凱蒂對他一點興趣都沒有,即使是結婚以後,兩個人還是相敬如賓地像陌生人之間的客套。為了瓦爾特的工作,夫妻二人來到香港居住,凱蒂認識了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兩人一拍即合,開始偷情。

東窗事發,瓦爾特非常痛苦。為了懲罰凱蒂,他決定帶著凱蒂去香港附近的一個霍亂肆虐的小鎮湄潭府。每天在身邊逝去的生命讓凱蒂害怕,她來到修道院幫忙,修女對村民和孩子無私的幫助讓她羞愧不已,她開始懺悔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夫妻二人的感情似乎也有所改善。

然而就在這關鍵的時刻,凱蒂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遺憾的是,她不能確定孩子就是是瓦爾特的還是查理·唐生的。絕望的瓦爾特投入到工作中,不幸感染了霍亂,在憤懣中死去。傷心的凱蒂回到香港,沒想到又跟查理相遇並再次重溫舊夢,可是事後,她卻發現自己對查理竟是那樣的厭惡和鄙視,她回到家鄉倫敦,在與父親的交談中完成了人生救贖。

《面紗》:揭開人生的神秘面紗,苦難和幸運都只是一瞬間

《面紗》

小說為什麼叫《面紗》?

很多讀過這部小說的人都會納悶:小說除了名字叫《面紗》以外,在內容裡卻從未出現過這兩個字。那麼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呢?

《面紗》這個書名出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其中有一句是“這華麗的面紗,啊! 人們就管這叫做生活,雖然它畫的沒有真象!”這句話本身就意味著幻滅、迷失和重新審視。在這部作品裡,“面紗”有著多重隱喻,它代表著婚姻的幻象、出軌的懲罰和自責的懺悔。

在這場婚姻中,不管是凱蒂還是瓦爾特,都用面紗遮蓋著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凱蒂之所以答應瓦爾特的求婚,是因為要擺脫孃家的白眼和束縛,她並不愛他,卻又不得不嫁給他,這個想法本身就不能示人。婚後長達兩年的時間,她都不知道該怎樣與丈夫相處。在香港,她遇到了風流倜儻的查理,開始偷情,回到家裡來仍然要若無其事地繼續那沉悶的婚姻生活。直到被瓦爾特發現後,她的面紗才被撕下。

而瓦爾特也始終戴著面紗。瓦爾特明知自己無法吸引凱蒂,但卻沒有想過任何解決辦法。當初他們兩人的相遇,就是瓦爾特策劃的。凱蒂熱衷於舞會,可是不管在哪兒總會遇見瓦爾特,其實是瓦爾特為了追求凱蒂而一直追隨左右。結婚後,漫長而無趣的婚姻生活中,他們兩人相敬如賓, “她一進門,他便會起身站立,她要下車,他會伸手攙扶,要是碰巧在街上遇見她,他一定對她脫帽致敬。”然而這並不代表兩個人的關係很要好,相反,他們兩個從未走進過彼此的心裡。

儘管瓦爾特想討凱蒂歡心,但是由於兩人之間的性格差異太大,也只是停留在“想”上面,沒有主動去實施。在他發現凱蒂偷情以後,他也並沒有表現出正常夫妻之間應有的那種憤怒,而是說:“人們在愛上一個人卻得不到回報時,往往感到傷心失望,繼而變得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樣。”正是出於這種原因,導致夫妻二人只有彬彬有禮的冷漠。

薄薄的面紗代表著隔閡,阻礙著兩人之間的正常交流,如果他們任何一方肯摘下面紗,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也許婚姻就不會走向破裂,悲劇也就不會發生。

《面紗》:揭開人生的神秘面紗,苦難和幸運都只是一瞬間

始終幻想著要嫁個有錢人的凱蒂,當看到姿色平庸的妹妹找到了好人家,母親又指責還要家裡養她多久時,一氣之下嫁給了自己並不喜歡的瓦爾特,這個做法本身就是個錯誤。所以即便是來到了香港,出於對婚姻的慾求不滿,她與查理偷情。她認為自己和查理是真心相愛,所以在事情敗露後,她居然幻想著查理能夠離婚來娶自己。

老實冷靜的瓦爾特察覺妻子的私情後被激怒了,但是他並沒有吹鬍子瞪眼睛,而是隱忍不發,隨即展開了可怕的報復。他給凱蒂兩個選擇,跟查理結婚,或者跟他去湄潭府平息霍亂疫情。他看透了查理不可能為了凱蒂而離婚,他跟凱蒂只不過是隨便玩玩而已。不出所料,凱蒂灰溜溜地跟著他到了霍亂疫區。瓦爾特用死亡的恐懼來懲罰嬌縱的妻子,這個時候,面紗代表著沒有絲毫緩和餘地的報復。在這面紗之下,是瓦爾特愛情的破碎。

在霍亂肆虐的湄潭府,到處充滿死亡的氣息。這裡沒有權力也沒有慾望,人們只有簡單的想法:生存。凱蒂度過了最初的驚嚇期,靈魂慢慢開始昇華,她甚至漸漸忘記了查理,揭開擋在臉前的面紗,開始直面內心,因此在發現懷孕後,面對丈夫的追問,她連謊都不肯撒一個,坦誠地說不知道是誰的孩子。

凱蒂為自己曾經的背叛而後悔,可是一切都晚了,瓦爾特帶著怒火離開了家。幾天後,凱蒂得到通知,瓦爾特在實驗中感染了霍亂,已經毫毫一息。最後,瓦爾特高喊著“死的卻是那條狗!”離開了人世,到死也沒用原諒凱蒂。

後來,凱蒂才知道丈夫臨終那句話的含義。那是戈德·史密斯的詩《輓歌》中的最後一句,大致意思是,一個好心人收養了一隻流浪狗,起初他們和睦相處,後來不知為什麼反目成仇,狗瘋狂地咬傷了主人,大家都以為主人將會死去,哪知道人被救活了,最終死的卻是狗。瓦爾特最後說“死的卻是那條狗!”是憤怒,是不甘,自己明明要懲罰的妻子,可是結果自己卻送了命。

到此,兩人終於卸下面紗,坦誠相對了。

瓦爾特的悲劇性:恨比愛更令人窒息

瓦爾特忠厚老實,富有正義感。當美麗的凱蒂走近他的心裡,他就把她當成自己的結婚對象,向她求婚。他處處謹小慎微,只要凱蒂開口,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他也不會耽誤。但是因為他不善表達,妻子根本就不知道。直到凱蒂偷情敗露,他才憤怒地說:“我時刻關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厭煩顯現出一點蛛絲馬跡,我便改變方式。一個丈夫的權利,在我看來卻是一種恩惠。”

瓦爾特心裡非常清楚,當初凱蒂之所以答應下嫁給自己,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她年紀不小了,身邊的同齡人大多已經結婚生子,就連自己的妹妹也馬上要出嫁了;第二個原因是跟瓦爾特結婚可以去意大利度蜜月。但他不以為意,他相信自己一定會改變凱蒂的想法,讓她喜歡跟自己在一起。

他愛凱蒂之深,以至於說出這樣的話:“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的勢利、你的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我愛你如此之深,這我毫不在意。”

《面紗》:揭開人生的神秘面紗,苦難和幸運都只是一瞬間

瓦爾特的恨比愛更令人窒息。正是他對妻子付出了真感情,所以才會對凱蒂進行瘋狂的報復,帶她去離死亡最近的地方。他之所以給凱蒂兩個選擇,是因為憑藉直覺判斷,他知道查理一定是自私的,凱蒂一定會鎩羽而歸,老老實實跟他去湄潭府。而且去湄潭府可以說一舉兩得,既能讓凱蒂離開查理,也能讓自己換一個環境,作出一番事業,讓妻子對自己產生愛慕。

因此在他們到達湄潭府之後,瓦爾特拼命工作,甚至把家裡的一間屋子改裝成實驗室,從早到晚連軸轉。他廢寢忘食地做實驗,得到了周圍人的讚譽。他滿心以為妻子會因此而崇拜自己。然而事與願違,凱蒂聽到修女們對瓦爾特的褒獎,心裡覺得非常驕傲,但卻並沒有因此而愛上他,反而坦誠自己可能懷上了別人的孩子。瓦爾特直到生命結束,都沒有原諒這個他曾經深深愛著的妻子。

瓦爾特的多重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劇。在同事和病人眼中,他是熱心無私的白求恩;在妻子眼中,他是乏味而又狠心丈夫;在自己心裡,他是個失敗者,他恨淺薄不忠的妻子,更鄙視深愛妻子的自己。正是因為他太愛她了,所以才格外恨她,所以才會在生命最後一刻咬牙切齒地嘶吼“死的卻是那條狗!”

到此,人們不禁要問,瓦爾特真有那麼偉大嗎?如果不是凱蒂偷情,瓦爾特還會來湄潭府嗎?他來湄潭府的最終目的,究竟是為了治病救人,還是為了置妻子凱特於死地呢?難怪有人說,瓦爾特這個惡毒的老實人的悲劇在於:不能放下,走不出自己搭建的牢獄。

瓦爾特去世後,凱蒂從別人那裡聽到這樣一個消息:“從軍醫的話裡我沒有聽明白的是,他到底是意外感染還是故意拿自己做實驗。”這個假設讓所有人都無比震驚,由此可以猜出,瓦爾特對自己的婚姻有多麼的失望和憤怒,以至於要用死來尋求解脫。

所以,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瓦爾特,哪個又戴著華麗的面紗?也許卸下英雄的面紗就會發現,瓦爾特只是一個為情所傷的可憐男人。

凱蒂的覺醒:優越的物質條件無法取代真愛

凱蒂的原生家庭造成了她不安分的性格。母親賈斯汀太太極度拜金,對社會地位極為在意,這給凱蒂樹立了浮華而又空虛的價值觀,因此她覺得父親拼命工作賺錢回來供她們母女消費是理所應當。凱蒂知道母親希望利用女兒們來得到她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她與母親之間也充滿隔閡。她和妹妹互相競爭,視為彼此的假想敵,所有的家庭成員之間沒有親情,只有虛榮和攀比。

為了嫁給有錢人,凱蒂頻繁地參加舞會,竭力勾引異性,然而收效甚微。因為不想成為老姑娘,她不得不答應瓦爾特的求婚,甚至在她嫁給瓦爾特之後,依然不甘心過踏實而平凡的生活。她和查理之間本來是一場風流韻事,可是她偏偏動了真情,當她看清了查理的嘴臉後,心如死灰,自暴自棄地跟著瓦爾特去到了湄潭府。

《面紗》:揭開人生的神秘面紗,苦難和幸運都只是一瞬間

沒想到,在這個霍亂盛行的地方卻充滿著人間大愛。因為無聊,凱蒂去修道院做義工。來到修道院以後,修女們的無私奉獻讓她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讓她感覺到幫助別人並得到認可能夠使白己產生價值,可以使她振作。“凱蒂有種奇怪的想法,她感覺自己在不斷的成長。沒完沒了的工作佔據了她的心思,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她接觸到了新的生活,新的觀念,這啟發了她的思維。她的活力又回來了,她感覺比以前更健康,身體更結實。如今她什麼都可以做,就是不會哭了。”

同時,死亡帶來的悲慘和家庭分離也讓她學會珍惜生活,懂得了優越的物質條件無法取代真愛,只有家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於是她開始關心父親,親近妹妹,甚至原諒了死去的母親,還說服自己努力去愛自己的丈夫。

可是老天並沒有給她這個機會,意外的懷孕直接摧毀了她和瓦爾特重新開始的可能性,並直接導致了瓦爾特的死亡。儘管她明白了自己當初對查理的愛是多麼膚淺和愚蠢,但是一切都晚了。她輕浮和膚淺的婚姻態度正是殺死瓦爾特的兇手。

如果說修女的無私大愛讓她認識到自己其實是多麼渺小而又無足輕重的人,激發了她對善良的本能追求,那麼瓦爾特的死則讓她看清了,自己不過是個愚蠢懦弱的傻瓜。

《面紗》:揭開人生的神秘面紗,苦難和幸運都只是一瞬間

瓦爾特死了,家庭破碎了,而生活還要繼續。凱蒂備受良心的拷問:如果自己沒有出軌,就不會去湄潭府;如果沒有去湄潭府,瓦爾特也不會死。但是除了自責,凱蒂還感覺到了一陣輕鬆,“瓦爾特的死,使她擺脫了時刻威脅著她的死亡,使地擺脫了毫無價值的愛情,擺脫了名存實亡令人生厭的婚姻契約,擺脫了使人感到冷漠壓抑的伴侶關係,擺脫了所有的精神束縛,獲得了精神解放。”為了這個解放,凱蒂回到香港後,與重逢的查理又溫存了一次。然而這一次,凱蒂徹底看清了自己。為了與以前哪個愚蠢輕佻的自己徹底告別,她坐船回到了倫敦,回家見到了馬上動身去巴哈馬群島當首席法官的父親。一身輕鬆的凱蒂決定和父親一起去那個遙遠而嶄新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到此,凱蒂終於卸下面紗,直面真實的自己,從幼稚虛榮走向成熟穩重。

毛姆的偏見

《面紗》的作者毛姆擁有一個失敗的婚姻,這造成了他不相信愛情和婚姻的偏執。毛姆晚婚,43歲那年才與一個叫西莉的女人結婚。婚後他們過得並不幸福,由於雙方性格不合,他們互相爭吵傷害了10年後離婚,還給對方自由。這就導致在毛姆的內心深處對女性的偏見。

毛姆對女性沒有一絲好感,他甚至認為西莉當年為了跟他結婚,而精心設下了陷阱,目的就是為了從感情到金錢全方位地傷害他。因此,他恨西莉,就像瓦爾特很凱蒂一樣,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不肯原諒她。

因此,毛姆小說中的女人都是可恨的,可惡的,她們沒有思想、墮落沉淪,最後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而走向悲慘的結局。但是《面紗》不同,女主人公凱蒂儘管也犯了錯誤,也受到了懲罰,但是最後的結局卻並不悲慘,反而由輕浮世俗轉變成堅強獨立有思想的女性,她擯棄了舊的家庭觀、愛情觀和自我價值觀,並憑藉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自我救贖和蛻變。凱蒂是幸運的,她有機會到一個無人知道她的地方重新開始。可以說,《面紗》是毛姆對女性觀點有所轉變的標誌性作品。

《面紗》:揭開人生的神秘面紗,苦難和幸運都只是一瞬間

毛姆的另一個偏見是對中國人的印象。

《面紗》的寫作背景是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香港,那時候,中國在西方人眼中是神秘的,甚至對西方國家造成了潛在的威脅,於是在那段時期的西方文學作品中,總是傾向於詆譭和扭曲中國形象。

毛姆也不例外。本著對中國又愛又怕的心態,1920年,毛姆帶著助手來到中國,用長達四個月的時間收集寫作素材,回國後,毛姆創造了幾部和中國有關的作品,包括1922年的散文集《在中國的屏風上》、1925的小說《面紗》和戲劇《蘇伊士運河以東》。

當時的中國極度衰敗,因此在《面紗》裡,毛姆表達了對中國含混不清的態度。在他筆下,中國簡直是貧窮、落後和野蠻的近義詞。他借凱蒂的眼,用汙穢、骯髒、邋遢等字眼來描述中國的旅館:“她討厭這座中國人的城市。域多利道上有一座髒兮兮的小屋,他們平時都在那兒幽會。可是,一走進那同小屋,她就感到精神緊張。那是一家古董店,四下裡閒坐著一些中國人,他們看過來的目光,讓她很不自在。一個老頭帶她走進店鋪的後堂,登上一截昏暗不明的樓梯。老人一臉討好的笑容讓她反感。她被領進一個黴味十足的房間。看見靠牆的那張大木床後,她頓時一怔。哎呀,這個地方真是太髒了。”

不僅如此,毛姆還借凱蒂之口,貶低中國的街道:“這兒的街道狹窄曲折。凱蒂完全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看到街道上遍地垃圾和廢棄物,凱蒂覺得噁心不已,以至於她不得不“用手絹掩鼻而過”。

但是,另一方面,毛姆又對中國進行了神秘而奇幻的渲染。在凱蒂剛來到湄潭府的第二天早上,她眺望到遠方一處廟宇,靈魂得到了洗滌:“眼淚從凱蒂的臉上流了下來,她眺望著它,雙手摟在胸前,嘴唇微微張開著、已然忘記了呼吸。她還從未有過如此神思飛揚的感受、她覺得她的身體此時只是具空殼,而她的靈魂在盪滌之後純淨無暇。這就是美。她相信這就是美,就像是享用聖餐的基督徒信仰上帝一樣”。

因此可以說,毛姆在《面紗》這部作品中表達了骯髒落後的殖民地和安逸寧靜的烏托邦兩種截然相反的形象。也許這也是毛姆想要展示的自己對中國模稜兩可的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