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當弗洛伊德的戀父仇母情結遇上張愛玲的原生家庭

意料之中又有點意料之外,在李國慶控訴董事會內部宛如《雍正王朝》那樣的逼宮、表演了徒手摔杯的舞臺劇後,沉默已久的俞渝開始發聲:同性戀、梅毒、賄賂官三代外加吸毒嫖娼六進宮的大伯哥,每一點都是滿滿狗血。這對夫妻搭檔在利益面前終於開始也許是最後的表演。

想當年,俞渝採訪中說:“對象是誰並不重要,結婚的時間很重要。誰在你很想結婚的時候出現,基本上就是他了。”

這話很熟悉,頗似張愛玲《心經》裡段綾卿的那句:“任何人,當然這'人'字是代表某一階級與年齡範圍內的未婚者。在這範圍內,我是'人盡可夫'的!”

《心經》:當弗洛伊德的戀父仇母情結遇上張愛玲的原生家庭

奧斯丁在《傲慢與偏見》中有過更生動也許更刻薄的評價。“大凡家境不好又受過相當教育的青年女子,總是把結婚當作僅有的一條體面退路。儘管結婚並不一定會叫人幸福,但總算給自己安排了一個可靠的儲藏室。日後不致挨凍受飢。她現在就獲得這樣一個儲藏室了。”

奧斯丁的時代女子束縛太多,縱使受過教育,也幾乎不能通過就業維持體面的階級地位和生活。莫說奧斯丁,便是幾十年後的勃朗特姐妹,對薪水微薄寄人籬下的家庭教師生涯也是滿懷怨念。可那時的英國受教育的女性職業無非就那麼幾種:家庭教師、私人學校教師、女伴、期刊撰稿人亦或像奧斯丁或者勃朗特那樣成為暢銷書作者。前者地位低微,薪水微薄,後者則需要才華和運氣。結婚當然就成了僅有的一條體面出路。

《心經》:當弗洛伊德的戀父仇母情結遇上張愛玲的原生家庭

張愛玲生活的上海自然要晚於奧斯丁許多,女子有了讀大學的機會。可是對於大多數普通受過教育的女子,出路也許並不寬闊多少。張愛玲筆下的職業女性諸如做家庭教師的虞家茵、在集美藥房做銷售員的匡瀠珠,在工廠裡上班的顧曼楨等,工資也許可以餬口,養家就困難了。若是舊式大家庭,難免還要覺得出去工作失去了淑女的身份和底氣。至於女學生們,畢業後的出路也未必指望受教育而自力更生,家境闊綽的自不必說,家境窘迫的諸如綾卿其實不過是希望教育能為她日後的婚姻鋪平臺階。


《心經》是在1943年完成的,那時候的張愛玲尚未和胡蘭成相識相知相愛結婚。小說中戀愛與婚姻種種描寫,其實不過來源於觀察和想象甚至有點對概念的解讀。

《心經》便套用了弗洛伊德的戀父仇母概念。弗洛伊德認為男孩子在成長中會有戀母仇父情節(又稱俄狄浦斯情結),而女孩子成長中會有戀父仇母情結(又稱厄勒克特拉情結)。張愛玲的《心經》便是一箇中國版本的戀父仇母情結。

許小寒與父親許峰儀有著精神上的愛戀關係。二十歲的成年禮上這段感情到了“生存亦或死亡”的選擇關口。無論如何佯裝天真無邪,小寒二十歲了,畢業了,此後的人生無論怎麼走,都維持不了完美的理想家庭的光景,也維持不了精神上的父女之戀。許峰儀選擇了與許小寒相似的段綾卿作為情婦,走出父女之戀的怪圈,讓小寒開始新的生活,自己去追求健康的正常的愛。而失戀後的小寒與母親達成了和解,到北方三舅媽家暫住。

《心經》:當弗洛伊德的戀父仇母情結遇上張愛玲的原生家庭


這個故事雖然借用了精神心理學的概念,但小說中的人物反倒是頂頂健康的。許小寒生氣勃勃,許峰儀也有別於張愛玲小說中那種舊式的病弱的不合時宜的父親,他“高大身材,蒼黑臉的人”,在女兒的同學面前,他有著開明父親的姿態;作為丈夫,他沒有情婦小妾,沒有諸多惡習,是一個事業有成的銀行家。

許太太是一個賢妻良母式的舊式女性,哪怕剛確認女兒與丈夫的一段畸戀,哪怕剛得知丈夫要搬出去和情婦長期同居,她也忙著收拾行李,囑咐丈夫:“別的沒有什麼,最要緊的就是醫生給你配的那些藥,左一樣,右一樣,以後沒人按時弄給你吃,只怕你自己未必記得,我還得把藥方子和服法一樣一樣交代給你,整理好了,你不能不過一過目。”還是這個存在感似乎極其薄弱的家庭主婦,從段綾卿母親門口拉走了歇斯底里的小寒,安撫她,讓她忘記過去重新開始,告訴她母親始終在等她。

最後支撐這個家的正是這位無私的舊式賢妻良母。

我一直認為張愛玲的《心經》把弗洛伊德的戀父仇母情結翻拍成我心中的理想父母。新式的父親加舊式的母親正好顛覆了張愛玲自身的舊式父親加新式母親組成的原生家庭。

張愛玲的原生家庭,她的封建遺少的父親張志沂和她沐浴過歐風美雨的母親黃逸梵在她的筆下無數次以真實的或者虛構的形象的出現。大多時候,這對父母都是不負責任的,母親拋下幼子幼女前往歐洲,父親在脂粉鋪子鴉片榻上糊塗度日,也不是沒有努力過重修舊好共育兒女,可惜一個陋習太深,一個自我太重。張愛玲曾經懷著無限絕望逃離父親的枷鎖,又懷著無限希望投奔母親的新生活,結果發現自己固然遭父親厭棄,也只不過母親的累贅。

《心經》:當弗洛伊德的戀父仇母情結遇上張愛玲的原生家庭

張志沂與黃逸梵

父母子女一場,有相愛的時候,父親曾經抱著她教背古詩,母親曾經是她嚮往的詩和遠方。

然而傷口也許比愛深。

於是她用金條還掉了母親的債務,於是她在文字裡進行著一次一次的弒父。

可總歸還是嚮往的。

所以許小寒有個走在時代前列的能幹父親,她也有個忍辱負重又能為女兒一力擔當的母親。

不過許小寒未必是張愛玲的理想化身,可能那個急於逃脫家庭的段綾卿更像。張愛玲用文字獲得了經濟獨立,徹底逃脫了原生家庭,而段綾卿則像大多數受過教育的女性試圖逃到婚姻這條體面的退路中去。

大約未婚女性如奧斯丁,如1943年的張愛玲,對婚姻的深刻洞見固然來自對世態人情的敏銳觀察和用心揣摩,也常常來自旁觀者身份。那些小小私心和些許算計,那些剎那糊塗和長久沉淪。

也是因為未婚,總是冷靜觀察無情解析,也還存在著一種朦朧的期待和嚮往。《心經》中綾卿口口聲聲說著人盡可夫,也沒有嫁給年齡相當家世尚可的龔海立,而是做了峰儀的姨太太。終究是有感情的。

無論世事如何不堪,曾經愛過,總會讓這千瘡百孔的人生沒那麼不堪。

劉洋風,高校教師,文藝學博士,寫作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