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相信對於這句話,很多朋友早已司空見慣。

這句原本出自於清初著名戲曲作家——孔尚任所著戲曲劇本《桃花扇》中的名言,在如今的互聯網上已被引用了無數次。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孔尚任

相比較曾經的隱喻不同,這句名言在現代的解讀,卻隨著各類重磅新聞,被廣大網民賦予了新的含義。

通常用來特指那些一波三折的衰敗事件,所謂看熱鬧不嫌事兒大,很多網民朋友都會在某些熱點新聞下, 用這句話表達自身喜聞樂見的態度。

而這些衰敗事件,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與相似的規律。

比如富商負債累累,耗費半生構建的商業帝國,於一夜之間轟然崩塌。

再如明星被曝負面新聞,多年苦心經營的美好人設,在洶湧的輿論浪潮中驟然破碎。

於是大批吃瓜群眾們,都會用這句名言,來形容這種從輝煌到衰敗的過程。

但歷史絕非偶然,歷史的跨度越長,出現相同事件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在我國無比悠久的歷史上,曾出現無數次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重大事件。

其中有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但前兩者太為敏感,咱們只聊後者,聊一聊古代那些在商業中風生水起的富豪大鱷,看看他們又經歷了怎樣的發跡,最終又是因何“樓塌了”?

唐朝的大富豪很多,非常多,更不乏富可敵國的經濟巨鱷。

這些人物在經濟上的作為,不僅左右一方命脈,甚至還能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先說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

裴明禮

在《太平廣記》中,富商裴明禮的發跡十分具有戲劇性。

他起初只是一個“收棄物之人”,說白了,就是收廢品,這活兒十分勞累不說,關鍵掙的還少。

但是裴明禮這傢伙頭腦極其活算,又善於經營,硬是把“收廢品”如此收入微薄的營生,做成了“以資百萬”的大買賣!

後來他手頭有了些資本,又相中了長安城金光門外的一片不毛之地。

很多人都說這塊地荒廢已久,價格極低卻沒人願意接盤,而且地上全是垃圾,你要買了這塊地,那不管幹啥肯定都賠錢。

但裴明禮卻堅持認為,金光門外這塊荒地,是塊難得的寶地。

於是在眾人的不看好中,他先是找人將地上的垃圾清理乾淨,又豎起一根杆子,杆子上再掛個筐,然後讓來往的路人往筐裡扔球,誰能扔進,就當場給予現金獎勵。

相信看到這,大家就明白了。

這不就是“套圈”嗎?!

沒錯,這裴明禮正是“套圈”的祖師爺,而且早在當時,他就用各種小伎倆,使套圈的顧客們“十百僅一二中”,說白了,哪怕你投成百上千個圈,也就能中一兩個,可是每套一個就得花錢,而長安城金光門那地方是交通要道,平日裡行人絡繹,車馬不絕,根本不愁客流量,於是乎裴明禮在短時間內獲利頗巨。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再後來,這裴明禮的事蹟傳到了太宗的耳朵裡,李世民聽說以後,驚歎此人是個商業奇才,於是得到了他的賞識,竟慢慢從一介富商,成為了朝中命官,最終甚至高升至太常侍。

(注:太常侍,掌禮樂最高行政機關,與六部尚書平級,相當於如今的部長級要員。)

《太平廣記·裴明禮》:唐·裴明禮,河東人。善於理生,收人間所棄物,積而鬻之,以此家產鉅萬。又於金光門外,市不毛地。多瓦礫,非善價者。乃於地際豎標,懸以筐,中者輒酬以錢,十百僅一二中……累遷太常卿。

再說一個更具代表性的唐朝大商人:

任令方

如果說裴明禮是太宗朝首屈一指的富豪,那麼任令方就是玄宗朝的頂級首富。

為啥呢?

因為玄宗抄他家的時候,竟從他的銀庫中搜刮出“

六十萬貫”錢!

而開元時期大唐朝廷一年最多鑄錢才“三十二萬貫”,可想而知任令方一個人的現金,就相當於全國兩年的貨幣發行總量。

《新唐書·食貨志四》:(開元)二十六年天下歲鑄三十二萬七千。

這可真是實打實的富可敵國。

換言之,僅論現金,他比唐玄宗還多。。。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那麼這位任令方又是靠啥富起來的呢?

答案正是高利貸。

在開元年間,由於朝廷放寬民間借貸行業的監管,致使高利貸行業的發展勢頭尤為洶猛。

由此造就出一大批身價不菲的富豪。

任令方便在其中,而他更是這個行業的龍頭老大,所以這也能解釋為何他手中掌握如此巨大的現金流。

因為收高利貸這門營生,在當時肯定都是現金結付,不像現在有互聯網,可以直接轉賬。

而通過我上文所說他掌握的現金之多,也能看出他的高利貸生意有多大。

類似的富商還有郭行先,楊崇義等人,個個都是頂級富豪,自身擁有的財產甚至比肩王公,都是在整座長安城裡能橫著走的角色。

尤其是楊崇義,依靠父輩積累的資源和基礎,特別喜歡交際名人大儒,與他相識的大人物,沒有五百也得上千,而他正是靠著四通八達的人脈關係網瘋狂斂財,就連朝中的一些大官要員,也是出於他的門下,可見他的人脈與資源之雄厚。

《開元天寶遺事》:各以延納四方多士,競於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於門下。每科場文士集於數家,時人目之為豪友。

隨著楊崇義與任令方等人的財富不斷累升,唐朝的社會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這些人能夠坐擁千萬家產,廣交四方豪傑與朝中要員,也象徵著在開元年間商人地位的大幅提高。

因為在古代中國,尤其是唐朝以前的社會中,商人的地位十分低賤,這種低賤並不是與普通黎民相比,而是和貴族乃至皇室相比,商人在某些重大事務或場合中,話語權十分微弱。

說白了,哪怕你再有錢,真正的貴族還是看不上你,在他們眼中,富商也不過是有錢的賤民,僅此而已。

這是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常態,但在唐朝以後,這種意識形態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轉變。

商人通過個人奮鬥與努力,不僅能結識真正的權貴,得到他們的賞識,甚至還能影響地方經濟與國家經濟的形式。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但所謂樹大招風。

這條道理,放之古今皆準。

任令方就是一個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前文咱們所說的事蹟,正應了“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

而接下來咱們要說的,就是“眼看他樓塌了”,以任令方為例,看看這些唐朝時的頂級富豪,最終是如何“樓塌了”?

雖然任令方如何得罪了大唐朝廷,導致最終被沒收家產,史書上並未寫明具體原因,但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唐朝時的商人與朝廷關係,來看看隱於萬貫家財背後的本質。

在唐朝,商人的社會地位提升,其實是朝廷默許,或者說是官方有意為之。

如玄宗時期的另一位頂級富商王元寶,經常受到唐玄宗的召見,與其一同參加宴會,可謂玄宗的座上賓。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而通過這些長安城風雲一時的富豪,我們也能看出他們與官方之間的關係,可以用“相當融洽”來形容。

二者之間的本質關係,實際上始終遵循著互惠互利的原則。

即,你給我帶來好處,那我也讓你吃的肥。

大家彼此尊重,互相幫助,就能實現雙贏。

可若是你不給我面子,那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

形成這種朝廷需要富商,富商依附朝廷的關係,原因很多,但總結起來無外乎兩點:

第一,大唐朝廷在某些財政問題上,需要得到富商的幫助與支持。

如唐高宗時,富商彭志筠“上表請以家絹布二萬段助軍”,再比如後來的富商梁金柱,於關中發生旱災時,主動掏出三千貫錢,用以救濟災民,這兩件事都集中發生在高宗朝,第一件,彭志筠相當於為中央軍務出錢出力,第二件,是惠及於民,救助百姓,平息地方因災情而引發的混亂。

兩件事不論如何看,都是幫助大唐朝廷穩定了地方秩序,支持了國家的經濟建設與發展。

所以在某些根本問題上,這些富商幫助了大唐朝廷,或者說的再偉大些,幫助了國家渡過難關,那麼國家自然也不會忘了他們。

而朝廷給予了何種反饋呢?

兩個字:

政策

說白了,借錢好借,批文好批。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所以正是由於這些富商在關鍵時刻的主動積極,讓大唐朝廷看到了他們在關鍵問題上能夠助一臂之力,就會有心培養其不斷坐大,最終成為富甲一方,甚至富可敵國的頂級富豪。

這就是一種雙贏的關係。

大唐朝廷依靠這些富商,可以解決一部分財政問題,同時還能發展地方經濟,穩定地方秩序,自然是各方面都會亮綠燈。

二者之間存在著互惠互利的原則,這也是為何唐朝時商人地位逐漸提升的關鍵原因。

第二,大唐朝廷通過有意或無意的培養頂級富豪,可以有效的增加稅收。

自古以來,向工商課稅始終是一項豐厚的收入。

尤其是向富甲一方的大富豪。

因為古代的帝王權力之大,任何在龍椅之下,有所抱負的人,都必須依附皇權這棵大樹,才會儘可能的實現人生價值。

而大唐朝廷用寬鬆的經濟政策與環境,所培養出的頂級富豪,自然最終還是要薅他們的羊毛。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如安史之亂以後,唐肅宗通過各項經濟政策放寬,培養了許多的大小財團,在這些財團富商成一定規模以後,又在稅收上採取政策收緊的措施,通過抬高稅收,為中央財政帶來源源不斷的豐厚收入。

具體的措施為:

一,以“借錢”的名義,向富商征斂經費,如修築城牆,擴充軍隊,彌補財政虧空。

肅宗朝,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戰事頻發的情況下,可謂一次軍費大出血,導致府庫一空,就連各地軍隊,也出現了軍餉不足的情況,於是為了彌補財政上的漏洞,唐肅宗派遣御史康雲閒,去往富庶的江淮等地,向富豪商賈們“借錢”。

《通典·卷十一·食貨志·雜稅》:自天寶末年,盜賊奔突,克復之後,府庫一空。又所在屯師,用度不足,於是遣御史康雲閒出江淮,陶銳往蜀漢,豪商富戶,皆籍其家資,所有財貨畜產,或五分納一,謂之率貸,所收鉅萬計。

包括後來的德宗朝,亦是如此。

建中二年,河北節度使多方對抗朝廷敕令,挑明造反。

為了平息叛亂,唐德宗李適準備出兵,但這時候國家拿不出巨大的軍費,於是下面的大臣就想辦法,御史大夫盧杞估摸著算了一下,這場仗如果順利的話,要打半年,但半年內需要軍費至少五百萬貫。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盧杞

《舊唐書·盧杞傳》:月費一百餘萬貫,京師帑廩不支數月,且得五百萬貫,可支半歲,則用兵濟矣。

可是當時的國庫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唐德宗對此也心知肚明,於是平亂一事陷入困境。

但總不能放任亂軍橫行,不然國家就完了,於是盧杞就想了個辦法,讓太常博士韋都賓上奏,稱:

以為泉貨所聚,在於富商,錢出萬貫者,留萬貫為業,有餘,官藉以給軍,冀得五百萬貫。

《舊唐書·盧杞傳》:(盧杞)杞乃與其黨太常博士韋都賓等謀行括率,以為泉貨所聚,在於富商,錢出萬貫者,留萬貫為業,有餘,官藉以給軍,冀得五百萬貫。上許之,約以罷兵後以公錢還。

一句話概括,韋都賓在盧杞的授意下,獻策德宗:

天下最有錢的,還是富商,讓那些家產過萬貫的富商,留下一萬貫為家底,其餘的,全部借給朝廷以作軍費,很快就能湊到五百萬貫,這樣一來,朝廷不就有錢平反了嗎?

德宗一聽,嗯,有道理,於是立馬准許,並說等平反成功後,再把錢還給這些富商。

於是馬上安排官員,到各行各業的富商家裡,挨家挨戶的去“借錢”。

但最後很黑色幽默,就算京兆少尹韋禎與長安尉薛萃,倆人用盡各種辦法,甭管威逼還是利誘,還是拿著國家的信譽背書,說這錢國家借了肯定還你,但最後還是隻“借”來了八十萬貫,與預算的五百萬貫仍有很大距離,後來因為鬧得很多富商被逼自殺,民怨沸騰,唐德宗不得不叫停這次“借錢”行動。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唐德宗·李適

然而不論借沒借到,此次“官方向富商借錢”的行為,其本質就是大唐朝廷與富商之間存在特殊利益關係最直接的體現,畢竟在唐德宗看來,從大唐國內富起來的富商,關鍵時刻是要挺身而出的, 即使你不想,但大難當前,皇帝只要一句話,也由不得你。

畢竟你靠著國家大好的經濟環境,賺了這麼多年錢,現在也是該回報的時候了。

二,對過境或境內的商人課以各類雜稅。

這種辦法幾乎是歷朝歷代的一貫操作。

國庫沒錢了,就適當提高工商業的稅收,或增加收稅的項目,以此來彌補國庫空虛的問題。

說白了,就是向富人徵稅,且是各類雜稅。

如肅宗朝施行的“鹽鐵專營稅”,創立就場徵稅的專賣制度,在產鹽地設置鹽官,負責收買鹽戶所煮之鹽,這一過程中,便會收取一定的鹽稅,而商人通過鹽場轉運鹽產,也要支付一定的稅額。

再比如關稅,肅宗朝時向商人增收關稅,以所運貨物為標準,徵收過往商人的貨運稅,為每千錢稅二十,同理,你運的貨越多,價值越高,要交的稅也就越高。

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沒什麼好談的,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等到羊毛長得茂盛,而主人吃不上飯的時候,也該薅一薅才能有銀子過冬,不然大家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

總結來說,在唐朝,商人與官府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

國家在繁榮時期,通過培養大型富豪,扶植行業標杆,增加國內資本與發展經濟,同時也拉動生產,增加就業,本質上是讓你幫國家掙錢,回頭國家有錢了,再大力發展民生,增強軍防,更進一步提升國力,為更多的人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與生活環境,再進一步形成不斷髮展的良性循環。

對於雙方來說,這不管怎麼看都是互惠互利的大好事。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而在困難時期,或者說是有需要的時期,國家則需要這些享受了國家政策的富商們挺身而出,該捐錢捐錢,該幫助幫助,該提供什麼支持,就提供什麼支持。

這是一種你說強加也好,還是歷史進程賦予的也罷,都是屬於一種社會責任。

尤其在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講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古代,個人的財富得以巨大提升,本身就是和國家,民族,以及千千萬萬的大眾緊密相連。

所以做人千萬不能忘本。

站在古代當權者的角度來看,畢竟你是得了國家的福利,才能不斷牟取厚利,最終卻反過來跟國家對著幹,那不就只能在不可阻擋的大勢面前靜等樓塌麼?

所以我個人認為,大唐不計其數的富商,實際上和大唐朝廷之間,共同維繫著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任何一方如果出現混亂或意外情況,都會導致另一方的不穩定。

而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歷史進程的重大改變,以及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大唐商人的地位也從明顯提高,轉變成每況愈下,經歷了一波三折以後,也鮮有哪個朝代還能重現當年大唐商人的輝煌。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雖然不可否認往後的時代還有鉅富誕生,但與唐朝時開放寬鬆的環境相比,彼時的商人地位之高,就拿能成為玄宗座上賓這一點來說,也是後來的富商所不能及的。

但不管時代怎麼變,有一條千古定律始終未變。

那就是:

甭管歷朝歷代,但凡某種事業做到最高,如果不按照常理出牌,想玩點兒么蛾子。

那廣大的人民群眾就很樂於說出開頭的話: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

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透過歷史,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