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一提到湘軍、晚清名臣,人們言必稱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

其實,有一類人被隱沒在他們的光環之後,少為人知。

這類人是實際操盤手、戰略執行者,使得“湘軍”招牌閃閃發光;這類人是時代的中流砥柱,如同大廈的基石,使風雨交加、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國運得以延續。

楊嶽斌(原名楊載福)便是這類人的代表。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他被善於識人的曾國藩所器重,統領湘軍水軍,戰功赫赫,從武將直至華麗轉身為封疆大吏;

他的光明仕途戛然中落,歸隱田園,卻於晚年毅然復出,協助光復臺灣;

他擅於詩文,清詩總集《晚晴簃詩匯》中收錄有他的六首詩作;

他被賜穿黃馬褂、獲封至高榮譽稱號“彪勇巴圖魯”、一等輕車都尉世職,繪像列入紫光閣功臣,死後規格待遇只稍遜於曾國藩、左宗棠。

左宗堂曾說:“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嶽斌”。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忠勇奮戰,統領湘軍水師

咸豐元年(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在廣西爆發。

隨即,太平軍乘勢進入毗鄰的湖南省,清廷官兵望風潰散。

當太平軍進逼湖南湘陰時,守城的清廷長官藉口外避。

湘陰外委(類似於編制外的低級武官)楊嶽斌毅然帶領營兵抵抗,保住了湘陰城。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這無疑是一股清流。楊嶽斌也一戰成名,被提拔為宜章營千總(正六品武官)。

楊嶽斌是湖南乾州(今湘西吉首)人,祖父、父親都是武將。他精於騎射,曾參與鎮壓李沅發領導的湖南農民起義。

這一年,他30歲,正是當打之年。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同期,面對亂世,鄉居湖南、初得功名的讀書人左宗棠、曾國藩,棄筆從戎,建功立業。

於是,出身行伍的楊嶽斌,與文人左宗棠、曾國藩有了命運交集,並一起縱橫裨闔,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軌跡。

太平天國運動氣勢兇猛,席捲了半個中國。清政府的軍隊不堪應戰,就鼓勵地方“團練”。於是,曾國藩的“湘勇”應運而生。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年富力強的武將楊嶽斌自然是湘軍的奇缺人才,被曾國藩招至軍中,與彭玉麟一同輔佐其弟曾國葆。

曾國葆對這兩位副手頗為賞識,向曾國藩舉薦:

“是二君者,吾觀其部分諸事,皆大將才,非從人俯仰者也。”

錦鱗豈是池中物。於是曾國藩提拔楊嶽斌統領水軍右營,彭玉麟統領左營。

楊嶽斌如魚得水,越戰越勇,克復黃州、武昌;砍斷太平軍的橫江鐵鎖,焚燬戰船四千餘隻;配合陸軍奪回武漢,使其重新發展為重鎮;與李續賓攻佔九江,生擒太平軍將領林啟榮┅┅

楊嶽斌善於出奇制敵,

“咸豐五年,城陵磯之役,以三日平賊巢二百餘里。六年九江之役,十日內往返千里。七年巢縣之役,月餘轉戰,亦千餘里。”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當然,太平軍也並非酒囊飯袋,也讓湘軍吃盡了苦頭,損失慘重。

楊嶽斌也在連續作戰中,積勞嘔血,多次身負重傷。

楊嶽斌奮不顧身的浴血奮戰,也換來了不斷地回報,官職步步高昇,各種嘉獎榮譽接踵而來。

咸豐七年(1857年),曾國藩因父去世而回鄉丁憂,讓楊嶽斌總領水軍。

楊嶽斌與彭玉麟內外夾攻湖口,使得被久隔於鄱陽湖內水師與外江水師匯合,隨後趁勝奪取了多處失地。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曾國藩是文人出身,曾自言“乃訓練之才,非戰陣之才”。而且,但凡他親自指揮的戰役往往必敗。

例如:咸豐四年(1854年)5月,在靖港水戰中,曾國藩被太平軍擊敗,投水自盡而被部下所救;咸豐五年(1855年),石達開率軍總攻湘軍水營,曾國藩座船被俘,急惱之下打算策馬赴敵以死,被部下力勸乃止。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因而,曾國藩將奏摺中的“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並且在軍事上逐漸取得成功,主要靠手下的將士們鼎力相助。

而且,曾國藩的“湘勇”自創立以來,就備受歧視、猜疑、壓制,能夠獲得清廷大力支持而逐漸發展壯大,楊嶽斌功不可沒。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協助平定太平天國立大功,從武將華麗轉身儒將

其實,楊嶽斌也並非只知拼死衝殺的武夫,而是智勇雙全,頗有儒將風範。

曾在湘軍水師擔任幕僚的晚清學者王先謙評價他:

“公與人恂恂,一接以和敬,終身不見武怒之色。”

楊嶽斌能詩文,善書法。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例如他寫的《戰罷晚歸》:

“歸詠夕陽天,磯邊泊戰船。雲開千嶂月,風斂一江煙。列陣朝擒賊,談兵夜扣舷。誓將身許國,何止著鞭先。”

動靜結合,寓情於景,卻不失壯懷大氣,風骨遒勁,頗有唐代邊塞詩的遺韻。

後來,徐世昌編著的清詩總集《晚晴簃詩匯》中,收錄有楊嶽斌的六首詩作:《登嶽麓和焦聽堂原韻》、《偕彭雪琴洞庭泛月》、《除夕》、《楓橋夜泊》、《山齋雪夜》、《戰罷晚歸》。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同為水師統領的彭玉麟更是儒將,喜歡繪畫作詩,還以畫梅出名。

這也正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湖南巡撫駱秉章、湖北布政使胡林翼都曾上奏朝廷,稱讚楊嶽斌忠勇善戰,廉明樸素,有大將風度。

李鴻章認為“楊心細膽略均在彭上,肅清長江實伊之功,用之江海較宜。”認為楊嶽斌的軍事能力在彭玉麟之上。

清廷評價楊嶽斌“轉戰千里,謀略過人”。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隨著太平天國進入衰勢,與其酣戰多年的湘軍開始圍獵收網。

同治皇帝載淳繼位,由於楊嶽斌的原名楊載福犯了新皇帝的名諱,於是改名“嶽斌”。

同治二年(1863年),楊嶽斌隨曾國藩到天京前線察視,並與曾國荃一同制定合圍天京之策。

隨後,楊嶽斌率軍掃清長江各處關隘,完全控制了長江水面,為攻陷天京奠定了堅實基礎。十月,湘軍各部圍困天京。

次年七月,湘軍攻破天京。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轟轟烈烈、規模空前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被以湘軍為主力的清軍鎮壓。從而也挽救了清廷的一場統治危機。

曾國藩居功至偉,楊嶽斌等得力助手也得到清政府重用,繼續被封官加爵。

楊嶽斌正式進入清廷最高統治者的視線,被授為陝甘總督,並特許可在平定太平軍殘部後赴任。

行伍出身的楊嶽斌,戎馬浴血,成為清廷的“紅人”,華麗轉身,躋身於文職高官之列,享受殊榮。

以武職改授文職而且是封疆大吏,這在清朝立國以來極為罕見,也顯示出清廷對楊嶽斌的重視。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風光出任封疆大臣,中途卻被革職回鄉養老

同治四年(1865年),楊嶽斌走馬上任陝甘總督。

陝甘總督是從一品銜的封疆大吏,總管陝西、甘肅、伊犁三省的軍民政務,官署在蘭州府。這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

當時,西北迴民起義爆發,清廷出兵鎮壓。然而,清軍將領雷正綰、曹克忠兵敗金積堡,都興阿、穆圖善圍攻寧夏而難有進取。

  1.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捻軍起義、西北迴民起義接踵而起,而且在西北地區合流,銳不可擋;
  2. 社會紛亂,西北地區人心動盪,軍政糜爛,農業、經濟近乎荒廢;
  3. 陝甘軍事疲於應戰,兵力疲弱,兵源缺乏,而外省援軍未至;
  4. 糧道被戰亂堵塞,府庫空虛,糧草、軍餉緊張。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身處黃沙漫天的西北邊陲,面對如此亂局,楊嶽斌心如亂麻,頭痛不已。

他到任後屢次上疏朝廷,請求從外省調撥錢糧。但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

不久,清軍將領陶茂林、雷正綰的部屬因軍餉問題,群怨沸騰,發生叛亂。

他們攻打總督衙門,圍攻布政使林之望,並逼他向朝廷上疏彈劾楊嶽斌。

兵亂時,楊嶽斌正在外地視察軍隊,聞訊後即趕回蘭州處理。雖然叛亂得以平息,但是他也落下了“軍餉分配不公、治軍不力”的名聲。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而且,楊嶽斌與布政使林之望之間也產生了怨憤。後來,他截獲、拆閱了林之望的上疏奏摺。

大臣的奏摺直達聖聽,私拆則類同冒犯皇帝,這是清朝官場的常識。

楊嶽斌此舉也是情急之下的不得已之舉。但是卻犯下了大錯。

對於楊嶽斌在陝甘總督任上的綜合表現,清廷難免有些失望。

於是,他被革職留任,降為三品頂戴。當然,這個處罰算是輕的,其中有體恤之意。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不久,清廷以左宗棠接替楊嶽斌為陝甘總督。

這個結果,有著複雜的原因。

楊嶽斌是武將出身,處理複雜政務的能力難免欠缺,私下拆閱林之望奏摺之事便可見一斑;善領水軍的楊嶽斌在西北陸軍中缺乏威望,部屬軍隊譁變便是對他的不滿。

其實,這裡面還有湘軍與清廷常規軍之間久積的矛盾、政治黨派勢力較量等原因。

當時,清廷需要儘快鎮壓在西北合流的太平軍、捻軍、回民起義軍;阿古柏入侵我國新疆地區,策動維吾爾等少數民族起事,並勾結俄、英等帝國主義者搞政治陰謀。

面對內憂外患,戰況緊急,急需一位威望和才能非凡的重臣穩定西北地區政局。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最後,同樣是鎮壓太平軍立有大功、才幹和威望呼聲漸高的左宗棠,被確定為合適人選。

當時左宗棠尚忙於在江南追擊太平軍餘部、籌辦福州船政學堂,遠赴西北尚需一段時日。於是楊嶽斌得以留任,等待交接。

楊嶽斌帶兵多年,在西北領軍卻發生了部屬兵變;本在官場一路凱歌,步步高昇,卻在陝甘總督任上跌落。

這無疑是他的人生奇恥大辱。

楊嶽斌五味雜陳,加之舊傷復發,在西北苦寒之地難捱。於是只想找個地方休養身心。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他的《除夕》裡寫道:

“馳驅成底事,望望白雲飛。今夕年將盡,他鄉客未歸。苦寒侵病榻,積雪鎖柴扉。把酒不成醉,停杯淚溼衣。”

他一再上疏朝廷,稱自己病情加重,要求返回家鄉養病。

於是,清廷便命穆圖善臨時代理陝甘總督,於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准許楊嶽斌解任回籍。

楊嶽斌結束了僅一年多的陝甘總督官職,從南方馳騁到西北,匆匆留下了個足跡,而後回到人生的起點—老家湖南。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他的短暫的陝甘總督仕途,用後來《清史稿·列傳第一百九十七彭玉麟傳》中的話來說:

“嶽斌後為朝旨強促西征,用違其才,僨事損望。玉麟終身不任官職,巡閱長江,為國家紓東顧之憂。其疏論古人晚節之失,由於不能自藏其短,且惜朝廷不善全其長,洵至言也”。

其大意是說,清廷將善於水戰的武將楊嶽斌用於治理負責陸上的軍政事務,屬於用人不當,勉為其難,結果反倒折損了楊嶽斌及朝廷的聲望。用人若不能揚長避短,就會使其晚節不保。

而彭玉麟能得以善終,最終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並稱為晚清中興名臣。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晚年毅然復出,赴援臺灣

楊嶽斌淡出官場,葉落歸根,在老家湖南安靜地休養了幾年,陪伴家人老小,享受著天倫之樂。

湖南山清水秀,氣候溼潤,比西北荒漠苦寒之地舒適多了,更適合老年生活。

乾州地處湘西群山環抱之中,鳥語花香,清泉茶茗,鄉音小唱。

山高皇帝遠,遠離戰爭、政治,彷彿與世隔絕,心無旁擾。正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這種褪去人生名利浮華的閒適、靜好的歲月,正如他在《楓橋夜泊》中描述的:

“日暮微風起,菰蒲葉有聲。晚煙橫古渡,皓月滿荒城。漁火前村暗,疏鍾遠寺鳴。”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在這期間,昔日同僚們的命運軌跡各有變遷,其中深謀遠慮、老成持重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已成為清廷的股肱重臣,創下了曠世偉業。

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國藩離世。這意味著一個以他為代表的時代的結束。

這讓年屆五十歲的楊嶽斌感慨、唏噓不已。

太平天國被平復之後,清政府考慮到要維護長江一帶的江防,以及安置湘軍立功水勇,於是將湘軍水師改建為長江水師。

由於大部分將領都是楊嶽斌當年的舊部,於是清廷於光緒元年(1875年)命楊嶽斌與彭玉麟巡閱長江,整頓水師。

隨後,早已無意於仕途的楊嶽斌屢次上疏,以年老多病、回鄉奉養父母,請求辭去差使。

直到光緒五年(1879年)方得到朝廷批准回鄉。

楊嶽斌又歸隱家鄉,呆了幾年。

其間,父親過世,他在家丁憂。同時也接濟鄉鄰,整修文廟、道路等,造福一方。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四年後的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

朝廷正是用人之時。楊嶽斌曾任福建水師提督,因而被再次起用,會辦福建軍務。

但他上疏朝廷,以母親年邁病重為由請辭。清廷遂讓他待母親病勢稍愈,再赴福建。

第二年,清廷以“戰局已開,軍情萬緊”,要求楊嶽斌“移孝作忠”,改任他為幫辦江南軍務。後來,法軍佔據臺灣基隆,清廷又以楊嶽斌為幫辦福建軍務。

這時,72歲的左宗棠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閩海軍務,67歲的彭玉麟率部駐虎門。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傳統士大夫的人生價值觀。

面對外敵入侵、清廷的再三催促,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點燃了楊嶽斌熄滅多年的雄心壯志。

他想起了三國時期梟雄曹操的“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他也想起了自己寫的那首《偕彭雪琴洞庭泛月》:

“良宵同泛浩無邊,八百平湖浪接天。蘭槳劃開湘浦月,蒲帆衝破楚江煙。枕戈南望心彌壯,擊楫中流志更堅。迅掃妖氛清海宇,徵袍拋卻好歸田。”

當年與戰友們並肩奮戰、擊楫中流的歲月,在八百里洞庭、浩渺的長江上乘風破浪的快意,年輕時“迅掃妖氛清海宇”的人生抱負┅┅

一番老淚唏噓之後,62歲的楊嶽斌深深覺得留在世上的時日不多了,這次應該是今生報效國家、拯救蒼生的最後一次機會了。

於是他打定主意,義不容辭,從湖南遠赴福建,受命駐軍於漳州、泉州一帶。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當時,清軍用電報奏事溝通,但常被法軍截獲。

於是,楊嶽斌故意將戰船停在泉州海口,並電奏朝廷請求延遲出兵,以迷惑法軍。而後趁夜晚,率軍乘民船渡過臺灣海峽。

登臺成功後,他與巡撫劉銘傳並肩奮力抵禦法軍。

最後,清廷與法國達成和議。楊嶽斌則自請解甲歸田,又回鄉養老。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光緒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病逝。

光緒十六年(1890年)三月,彭玉麟病逝。

幾位老戰友的先後離世,讓楊嶽斌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凋零。

同年六月,楊嶽斌病逝於乾州家中,終年六十九歲。

清廷依總督之例賜卹,並修建專祠祭祀;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勇愨。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尤其是對於當朝官方的評價。

與彭玉麟相比,幾於平齊;與曾國藩、左宗棠相比,楊嶽斌除了追贈的職位稍低一點,諡號、修專祠祭祀等待遇基本相同。

他是湘軍水師統領,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復臺灣的名將,卻少為人知

楊嶽斌故居

注:本文史料源自《清史稿•楊嶽斌傳》、《清史列傳》、《楊勇愨公神道碑銘》、《國史本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