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一提到湘军、晚清名臣,人们言必称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

其实,有一类人被隐没在他们的光环之后,少为人知。

这类人是实际操盘手、战略执行者,使得“湘军”招牌闪闪发光;这类人是时代的中流砥柱,如同大厦的基石,使风雨交加、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国运得以延续。

杨岳斌(原名杨载福)便是这类人的代表。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他被善于识人的曾国藩所器重,统领湘军水军,战功赫赫,从武将直至华丽转身为封疆大吏;

他的光明仕途戛然中落,归隐田园,却于晚年毅然复出,协助光复台湾;

他擅于诗文,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中收录有他的六首诗作;

他被赐穿黄马褂、获封至高荣誉称号“彪勇巴图鲁”、一等轻车都尉世职,绘像列入紫光阁功臣,死后规格待遇只稍逊于曾国藩、左宗棠。

左宗堂曾说:“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岳斌”。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忠勇奋战,统领湘军水师

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广西爆发。

随即,太平军乘势进入毗邻的湖南省,清廷官兵望风溃散。

当太平军进逼湖南湘阴时,守城的清廷长官借口外避。

湘阴外委(类似于编制外的低级武官)杨岳斌毅然带领营兵抵抗,保住了湘阴城。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这无疑是一股清流。杨岳斌也一战成名,被提拔为宜章营千总(正六品武官)。

杨岳斌是湖南乾州(今湘西吉首)人,祖父、父亲都是武将。他精于骑射,曾参与镇压李沅发领导的湖南农民起义。

这一年,他30岁,正是当打之年。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同期,面对乱世,乡居湖南、初得功名的读书人左宗棠、曾国藩,弃笔从戎,建功立业。

于是,出身行伍的杨岳斌,与文人左宗棠、曾国藩有了命运交集,并一起纵横裨阖,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轨迹。

太平天国运动气势凶猛,席卷了半个中国。清政府的军队不堪应战,就鼓励地方“团练”。于是,曾国藩的“湘勇”应运而生。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年富力强的武将杨岳斌自然是湘军的奇缺人才,被曾国藩招至军中,与彭玉麟一同辅佐其弟曾国葆。

曾国葆对这两位副手颇为赏识,向曾国藩举荐:

“是二君者,吾观其部分诸事,皆大将才,非从人俯仰者也。”

锦鳞岂是池中物。于是曾国藩提拔杨岳斌统领水军右营,彭玉麟统领左营。

杨岳斌如鱼得水,越战越勇,克复黄州、武昌;砍断太平军的横江铁锁,焚毁战船四千余只;配合陆军夺回武汉,使其重新发展为重镇;与李续宾攻占九江,生擒太平军将领林启荣┅┅

杨岳斌善于出奇制敌,

“咸丰五年,城陵矶之役,以三日平贼巢二百余里。六年九江之役,十日内往返千里。七年巢县之役,月余转战,亦千余里。”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当然,太平军也并非酒囊饭袋,也让湘军吃尽了苦头,损失惨重。

杨岳斌也在连续作战中,积劳呕血,多次身负重伤。

杨岳斌奋不顾身的浴血奋战,也换来了不断地回报,官职步步高升,各种嘉奖荣誉接踵而来。

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因父去世而回乡丁忧,让杨岳斌总领水军。

杨岳斌与彭玉麟内外夹攻湖口,使得被久隔于鄱阳湖内水师与外江水师汇合,随后趁胜夺取了多处失地。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曾国藩是文人出身,曾自言“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而且,但凡他亲自指挥的战役往往必败。

例如:咸丰四年(1854年)5月,在靖港水战中,曾国藩被太平军击败,投水自尽而被部下所救;咸丰五年(1855年),石达开率军总攻湘军水营,曾国藩座船被俘,急恼之下打算策马赴敌以死,被部下力劝乃止。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因而,曾国藩将奏折中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并且在军事上逐渐取得成功,主要靠手下的将士们鼎力相助。

而且,曾国藩的“湘勇”自创立以来,就备受歧视、猜疑、压制,能够获得清廷大力支持而逐渐发展壮大,杨岳斌功不可没。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协助平定太平天国立大功,从武将华丽转身儒将

其实,杨岳斌也并非只知拼死冲杀的武夫,而是智勇双全,颇有儒将风范。

曾在湘军水师担任幕僚的晚清学者王先谦评价他:

“公与人恂恂,一接以和敬,终身不见武怒之色。”

杨岳斌能诗文,善书法。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例如他写的《战罢晚归》:

“归咏夕阳天,矶边泊战船。云开千嶂月,风敛一江烟。列阵朝擒贼,谈兵夜扣舷。誓将身许国,何止著鞭先。”

动静结合,寓情于景,却不失壮怀大气,风骨遒劲,颇有唐代边塞诗的遗韵。

后来,徐世昌编著的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中,收录有杨岳斌的六首诗作:《登岳麓和焦听堂原韵》、《偕彭雪琴洞庭泛月》、《除夕》、《枫桥夜泊》、《山斋雪夜》、《战罢晚归》。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同为水师统领的彭玉麟更是儒将,喜欢绘画作诗,还以画梅出名。

这也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湖南巡抚骆秉章、湖北布政使胡林翼都曾上奏朝廷,称赞杨岳斌忠勇善战,廉明朴素,有大将风度。

李鸿章认为“杨心细胆略均在彭上,肃清长江实伊之功,用之江海较宜。”认为杨岳斌的军事能力在彭玉麟之上。

清廷评价杨岳斌“转战千里,谋略过人”。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随着太平天国进入衰势,与其酣战多年的湘军开始围猎收网。

同治皇帝载淳继位,由于杨岳斌的原名杨载福犯了新皇帝的名讳,于是改名“岳斌”。

同治二年(1863年),杨岳斌随曾国藩到天京前线察视,并与曾国荃一同制定合围天京之策。

随后,杨岳斌率军扫清长江各处关隘,完全控制了长江水面,为攻陷天京奠定了坚实基础。十月,湘军各部围困天京。

次年七月,湘军攻破天京。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以湘军为主力的清军镇压。从而也挽救了清廷的一场统治危机。

曾国藩居功至伟,杨岳斌等得力助手也得到清政府重用,继续被封官加爵。

杨岳斌正式进入清廷最高统治者的视线,被授为陕甘总督,并特许可在平定太平军残部后赴任。

行伍出身的杨岳斌,戎马浴血,成为清廷的“红人”,华丽转身,跻身于文职高官之列,享受殊荣。

以武职改授文职而且是封疆大吏,这在清朝立国以来极为罕见,也显示出清廷对杨岳斌的重视。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风光出任封疆大臣,中途却被革职回乡养老

同治四年(1865年),杨岳斌走马上任陕甘总督。

陕甘总督是从一品衔的封疆大吏,总管陕西、甘肃、伊犁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署在兰州府。这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当时,西北回民起义爆发,清廷出兵镇压。然而,清军将领雷正绾、曹克忠兵败金积堡,都兴阿、穆图善围攻宁夏而难有进取。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捻军起义、西北回民起义接踵而起,而且在西北地区合流,锐不可挡;
  2. 社会纷乱,西北地区人心动荡,军政糜烂,农业、经济近乎荒废;
  3. 陕甘军事疲于应战,兵力疲弱,兵源缺乏,而外省援军未至;
  4. 粮道被战乱堵塞,府库空虚,粮草、军饷紧张。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身处黄沙漫天的西北边陲,面对如此乱局,杨岳斌心如乱麻,头痛不已。

他到任后屡次上疏朝廷,请求从外省调拨钱粮。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

不久,清军将领陶茂林、雷正绾的部属因军饷问题,群怨沸腾,发生叛乱。

他们攻打总督衙门,围攻布政使林之望,并逼他向朝廷上疏弹劾杨岳斌。

兵乱时,杨岳斌正在外地视察军队,闻讯后即赶回兰州处理。虽然叛乱得以平息,但是他也落下了“军饷分配不公、治军不力”的名声。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而且,杨岳斌与布政使林之望之间也产生了怨愤。后来,他截获、拆阅了林之望的上疏奏摺。

大臣的奏摺直达圣听,私拆则类同冒犯皇帝,这是清朝官场的常识。

杨岳斌此举也是情急之下的不得已之举。但是却犯下了大错。

对于杨岳斌在陕甘总督任上的综合表现,清廷难免有些失望。

于是,他被革职留任,降为三品顶戴。当然,这个处罚算是轻的,其中有体恤之意。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不久,清廷以左宗棠接替杨岳斌为陕甘总督。

这个结果,有着复杂的原因。

杨岳斌是武将出身,处理复杂政务的能力难免欠缺,私下拆阅林之望奏摺之事便可见一斑;善领水军的杨岳斌在西北陆军中缺乏威望,部属军队哗变便是对他的不满。

其实,这里面还有湘军与清廷常规军之间久积的矛盾、政治党派势力较量等原因。

当时,清廷需要尽快镇压在西北合流的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军;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地区,策动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起事,并勾结俄、英等帝国主义者搞政治阴谋。

面对内忧外患,战况紧急,急需一位威望和才能非凡的重臣稳定西北地区政局。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最后,同样是镇压太平军立有大功、才干和威望呼声渐高的左宗棠,被确定为合适人选。

当时左宗棠尚忙于在江南追击太平军余部、筹办福州船政学堂,远赴西北尚需一段时日。于是杨岳斌得以留任,等待交接。

杨岳斌带兵多年,在西北领军却发生了部属兵变;本在官场一路凯歌,步步高升,却在陕甘总督任上跌落。

这无疑是他的人生奇耻大辱。

杨岳斌五味杂陈,加之旧伤复发,在西北苦寒之地难捱。于是只想找个地方休养身心。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他的《除夕》里写道:

“驰驱成底事,望望白云飞。今夕年将尽,他乡客未归。苦寒侵病榻,积雪锁柴扉。把酒不成醉,停杯泪湿衣。”

他一再上疏朝廷,称自己病情加重,要求返回家乡养病。

于是,清廷便命穆图善临时代理陕甘总督,于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准许杨岳斌解任回籍。

杨岳斌结束了仅一年多的陕甘总督官职,从南方驰骋到西北,匆匆留下了个足迹,而后回到人生的起点—老家湖南。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他的短暂的陕甘总督仕途,用后来《清史稿·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彭玉麟传》中的话来说:

“岳斌后为朝旨强促西征,用违其才,偾事损望。玉麟终身不任官职,巡阅长江,为国家纾东顾之忧。其疏论古人晚节之失,由于不能自藏其短,且惜朝廷不善全其长,洵至言也”。

其大意是说,清廷将善于水战的武将杨岳斌用于治理负责陆上的军政事务,属于用人不当,勉为其难,结果反倒折损了杨岳斌及朝廷的声望。用人若不能扬长避短,就会使其晚节不保。

而彭玉麟能得以善终,最终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并称为晚清中兴名臣。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晚年毅然复出,赴援台湾

杨岳斌淡出官场,叶落归根,在老家湖南安静地休养了几年,陪伴家人老小,享受着天伦之乐。

湖南山清水秀,气候湿润,比西北荒漠苦寒之地舒适多了,更适合老年生活。

乾州地处湘西群山环抱之中,鸟语花香,清泉茶茗,乡音小唱。

山高皇帝远,远离战争、政治,仿佛与世隔绝,心无旁扰。正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种褪去人生名利浮华的闲适、静好的岁月,正如他在《枫桥夜泊》中描述的:

“日暮微风起,菰蒲叶有声。晚烟横古渡,皓月满荒城。渔火前村暗,疏钟远寺鸣。”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在这期间,昔日同僚们的命运轨迹各有变迁,其中深谋远虑、老成持重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已成为清廷的股肱重臣,创下了旷世伟业。

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离世。这意味着一个以他为代表的时代的结束。

这让年届五十岁的杨岳斌感慨、唏嘘不已。

太平天国被平复之后,清政府考虑到要维护长江一带的江防,以及安置湘军立功水勇,于是将湘军水师改建为长江水师。

由于大部分将领都是杨岳斌当年的旧部,于是清廷于光绪元年(1875年)命杨岳斌与彭玉麟巡阅长江,整顿水师。

随后,早已无意于仕途的杨岳斌屡次上疏,以年老多病、回乡奉养父母,请求辞去差使。

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方得到朝廷批准回乡。

杨岳斌又归隐家乡,呆了几年。

其间,父亲过世,他在家丁忧。同时也接济乡邻,整修文庙、道路等,造福一方。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四年后的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

朝廷正是用人之时。杨岳斌曾任福建水师提督,因而被再次起用,会办福建军务。

但他上疏朝廷,以母亲年迈病重为由请辞。清廷遂让他待母亲病势稍愈,再赴福建。

第二年,清廷以“战局已开,军情万紧”,要求杨岳斌“移孝作忠”,改任他为帮办江南军务。后来,法军占据台湾基隆,清廷又以杨岳斌为帮办福建军务。

这时,72岁的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67岁的彭玉麟率部驻虎门。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生价值观。

面对外敌入侵、清廷的再三催促,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点燃了杨岳斌熄灭多年的雄心壮志。

他想起了三国时期枭雄曹操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他也想起了自己写的那首《偕彭雪琴洞庭泛月》:

“良宵同泛浩无边,八百平湖浪接天。兰桨划开湘浦月,蒲帆冲破楚江烟。枕戈南望心弥壮,击楫中流志更坚。迅扫妖氛清海宇,征袍抛却好归田。”

当年与战友们并肩奋战、击楫中流的岁月,在八百里洞庭、浩渺的长江上乘风破浪的快意,年轻时“迅扫妖氛清海宇”的人生抱负┅┅

一番老泪唏嘘之后,62岁的杨岳斌深深觉得留在世上的时日不多了,这次应该是今生报效国家、拯救苍生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于是他打定主意,义不容辞,从湖南远赴福建,受命驻军于漳州、泉州一带。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当时,清军用电报奏事沟通,但常被法军截获。

于是,杨岳斌故意将战船停在泉州海口,并电奏朝廷请求延迟出兵,以迷惑法军。而后趁夜晚,率军乘民船渡过台湾海峡。

登台成功后,他与巡抚刘铭传并肩奋力抵御法军。

最后,清廷与法国达成和议。杨岳斌则自请解甲归田,又回乡养老。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病逝。

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彭玉麟病逝。

几位老战友的先后离世,让杨岳斌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凋零。

同年六月,杨岳斌病逝于乾州家中,终年六十九岁。

清廷依总督之例赐恤,并修建专祠祭祀;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勇悫。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尤其是对于当朝官方的评价。

与彭玉麟相比,几于平齐;与曾国藩、左宗棠相比,杨岳斌除了追赠的职位稍低一点,谥号、修专祠祭祀等待遇基本相同。

他是湘军水师统领,左宗棠佩服之人,光复台湾的名将,却少为人知

杨岳斌故居

注:本文史料源自《清史稿•杨岳斌传》、《清史列传》、《杨勇悫公神道碑铭》、《国史本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