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专权47年,她有哪些过人之处?

尘埃未落定


慈禧太后只是一个女人,竟然能够统治泱泱中国长达47年,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人中之杰。

不可否认,她做了很多丧权辱国的事情,但是,他能够让无数所谓的精英男人臣伏于地、而且心甘情愿侍奉她一辈子,直至她死亡,还跪在她的尸体旁边,不能不说慈禧太后一定有很多过人之处。

令人称奇的是,所谓精英男人中还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等,这些精英男人中有的人还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回归主题,看看慈禧太后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吧。

一、放眼长远、提前布局

无论做什么事,只有走在别人前面,才能够领先于别人、才能够掌握主动权、才能够取得胜利。

政治上的事情更是这样了,政治家必须能够放眼长远、提前布局,走在所有人前面、提前抢占有利位置,才能够战胜对手,才能够令人臣服。

咸丰皇帝病重时期,慈禧想到自己年轻、又是女人,一定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所以,慈禧太后放眼未来,开始布局。

政治上的斗争,最主要的是要拥有军队、拥有军事力量。慈禧太后利用太监安德海,与恭亲王奕訢大力配合。

奕訢多次与慈禧密谋商定后,率先安排好驻扎在京津一代的部队,为辛酉政变的发动做好了最重要的准备。

咸丰皇帝驾崩之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合,按照提前密谋好的预案,成功发动了辛酉政变。

正是这次政变,慈禧太后顺利将八位顾命大臣所有权力全部剥夺,扫除了制约慈禧太后的最强大的政敌。

正是这次政变,慈禧太后才能够取得满清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力,真正成为晚清王朝的实际掌控者。

慈禧太后把控未来局势,确实具有独到之处。

戊戌政变之前,慈禧太后获得荣禄的情报后,也是立即布局,提前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逮捕了维新派人士,完全掌握了国家政权。

戊戌政变的提前发动,掐断了光绪皇帝渴望执掌权力的幼苗,保住了顽固派的权力和利益、令顽固派对慈禧太后更加口服心服;

戊戌政变也彻底打垮了正在发展的维新派,使得维新派力量死的死、逃的逃,基本上没有再次发展的可能与机会。

慈禧太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未来、提前布局,掌控政局发展方向,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

二、看穿人性、为己所用

一位伟人说过: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最关键的年轻时,能够为皇帝生了一个太子。

慈禧太后家庭背景并不显贵,如果希望在皇宫中出人头地,只有依靠自己的身体、只有依靠自己的头脑、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得皇帝的宠幸。

叶赫那拉氏入宫的时候只有16岁,但是,小小年纪却看穿了人性。皇宫中美女这么多,皇帝凭什么会宠幸我?

叶赫那拉氏耍点手腕、拉拢了太监安德海;从太监那里,叶赫那拉氏知道咸丰皇帝最喜欢兰花、并且很喜欢品茶。

叶赫那拉氏在自己的卧室里布置了精美的兰花。

叶赫那拉氏用心研制,将兰花花蕊与湖北省武陵山区特产茶叶,揉合在一起,配置了香醇厚实、回味绵长的兰花茶。

布置好温馨的卧房、配置好兰花香茶,叶赫那拉氏继续贿赂太监,通过太监安德海想方设法把咸丰皇帝引到自己卧房。

当咸丰皇帝来到叶赫那拉氏卧房的时候,立即被迷住了。咸丰皇帝对叶赫那拉氏的美貌着迷、也对温馨高雅的兰花入迷。

当叶赫那拉氏将开水倒进茶杯、淹没精心配置的兰花香茶时,浓郁的花香与厚醇的茶香,随着蒸汽飘逸、溢满了卧房,咸丰皇帝心旷神怡,顿时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仙境。

仅此一次,咸丰皇帝就对叶赫那拉氏欲罢不能,当场钦赐“兰”字与叶赫那拉氏,将她晋升为兰贵人。

此后,咸丰皇帝离不开兰贵人;1856年3月,叶赫那拉氏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年轻的叶赫那拉氏被晋封为懿贵妃。

正是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皇子,为慈禧太后在皇宫中独揽大权奠定了无可超越的地位与优势。

慈禧太后从小就能够看穿人性,并且想方设法利用人性,为自己服务。

三、善于用人、利益第一

用好人才能做好事,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

慈禧太后很年轻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把“用好人”的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慈禧太后利用太监安德海,成功地让咸丰皇帝宠幸自己、并且生下太子,这只是一次成功的范例。

发动辛酉政变之前,慈禧太后利用安德海的太监身份,秘密潜入恭亲王府,联络恭亲王奕訢,告诉奕訢要求去承德行宫奔丧。

慈禧太后与奕訢的阴谋被顾命大臣识破,顾命大臣拒绝奕訢奔丧的请求。

一计不成,慈禧太后立即与慈安太后商量后,下了一道密诏,盖了“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再次派遣安德海星夜兼程进京,密召奕訢尽快来承德共商大计。

接到密诏的奕訢,打着奔丧的旗号,火速来到承德行宫。

在安德海的周密安排下,与两宫皇太后见面,商讨夺权的阴谋,成功发动了“辛酉政变”,削夺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

在辛酉政变中,慈禧太后利用了太监安德海、利用了恭亲王奕訢、还利用了慈安太后。

慈禧太后很清楚,满清政府中的重臣不会从内心里真正服从自己。她需要想办法利用官员之间的矛盾,实现彼此互相制衡,在别人的矛盾中,让自己的权力最大化。

自从满清入关、建立清朝后,满清权臣总是想尽办法压制汉人。

慈禧太后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断提拔、重用汉族官员。受到重用的汉族官员,对慈禧太后感恩戴德,一心一意帮助慈禧太后维持统治。

慈禧太后从执政之初、一直到垂老临死之前,都是坚持汉族官员与满清大臣共用并举。

受到慈禧太后重用的汉族大臣很多,著名的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袁世凯等等。

慈禧太后死亡前后,袁世凯一直在中南海仪鸾殿、在慈禧太后身边。

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是一对情敌,但是慈禧太后也会在适当时候利用她。

咸丰帝沉迷慈禧不能自拔、连早朝也不上了,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命令太监到慈禧居住的储秀宫门外高声诵读祖训,提醒皇上料理政事;

太监提醒没有效果,钮祜禄氏亲自跪到储秀宫门口请皇帝上朝,皇帝不得不起身上朝。

钮祜禄氏当时是皇后,她命人把慈禧带去坤宁宫,打算严厉惩处慈禧。

幸亏皇帝及时赶到,并说明慈禧已有身孕,才免于惩罚。

就是这样一对生死情敌,慈禧太后还是团结她、利用她。当利益冲突时,她们是情敌;当共同敌人出现时,她们又是“战友”。

咸丰帝痴迷、宠幸苏州扬州的漂亮宫女,慈禧联合皇后一起整治这些女子。

苏州、扬州美女都是缠足女子,慈禧与皇后在宫中随意捉拿缠足宫女,暴打致死。咸丰帝知道的时候,宫女已经被打死了好几个,皇帝又不能责罚,因为是六宫之主皇后所作所为。

这件事让皇帝领略了慈禧的厉害,之后,皇帝没有再随意宠幸女子。

慈禧巧妙利用了皇后钮祜禄氏,树立了自己在皇宫中的崇高威望。

慈禧太后能够根据利益需要,善于利用每一个具有价值的人。

四、心狠手辣、想杀就杀

为了巩固统治,慈禧太后杀死了无数朝野上下对自己不利的人,其中包括一些爱国人士。

从咸丰皇帝去世,慈禧太后就一直在确立、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达到自己目的,慈禧太后心狠手辣、想杀就杀。

从辛酉政变开始,直到1908年死亡为止,慈禧太后下令,清政府杀死了无数人物,有无名小卒、也有重臣名人。

辛酉政变中杀死的大臣

慈禧太后亲信醇郡王奕譞任步军统领,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不久,奕譞又兼管善捕营事。

1861年9月30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同治皇帝的名义,宣布由醇郡王奕譞执行谕旨,将载垣等人逮捕关押,并宣布他们的罪状。

1861年10月6日,皇诏赐载垣、端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

剥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的职务;

处死肃顺:对肃顺施刑的时候,肃顺破口大骂。肃顺坚持站直身体、不肯下跪,刽子手用大铁柄敲打他的膝盖,肃顺膝盖骨被打碎了,才跪下,刽子手将肃顺斩首。

发动辛酉政变的时候,慈禧太后年仅27岁,纯粹的一名年轻寡妇。

太平天国死亡人数

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在起义后的6年中,被清军镇压4000多人。

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入“天京”后,杀害60万人。天京城残余3万多名太平天国将士,无一投降,全部战死或者自杀。

戊戌政变杀死的名人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接进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起来,并关押于中南海瀛台;

紧接着,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

迅速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1898年9月28日,慈禧太后下令,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

还有其他被杀的人

慈禧向西安逃窜前,一定要把珍妃投入水井淹死。

传说光绪皇帝也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

中国,历来以男人为主导;慈禧太后、一名女性,能够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绝非偶然;慈禧太后一定还有更多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能力。


岳飞的飞


慈禧靠“辛酉政变”起家,联合当时东太后慈安、恭亲王奕訢直接干翻了咸丰御定的“顾命八大臣”,开了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河。她是同治的第一位老师,同时还掌控了同治、光绪两代皇帝,她是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权力的中心。

(慈禧)

但她留给后人的却是数不尽的骂名、超级奢侈腐败的“代言人”,一顿饭100多道菜还嫌找不到菜吃的女人!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她口口声声说要主战,“不准有示弱之语”,但军费不支时,她却不肯挪用修园子的钱,直至战争失败后,她却还在紫禁城过着她的60大寿了,沉浸在普天同庆的美梦里。

可以说晚清的灭亡,她应该负主要责任。但这位老佛爷专权的47年里,她有没有做过一些为国为民的好事了?我想,还是有的!

慈禧“炉火纯青”的看家本领———玩弄权术

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于七月十五日清晨病逝。身在咸丰身边的慈禧,给咸丰生了唯一的一个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再加上她在咸丰身边的政治阅历,使她具有一般女子所没有的远见、胆识、机智、谋略和手腕。

(年轻时美貌动人的慈禧)

在咸丰去世还不到半个月(13天)的时间,她就准备联合帝后集团和帝胤集团,发动了震惊朝廷上下的宫廷政变!

慈禧与慈安、奕訢三大势力,相互配合默契、睿智果断、外柔内刚,在从承德避暑山庄回北京时,慈禧先发制人,联合北京势力、控制只有6岁的“儿童皇帝”——同治,以慈安两宫皇太后和同治的名义,宣布“顾命八大臣”的罪状。

(儿童皇帝——同治)

并随即任命自己的亲信奕訢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命大学士桂良、文祥等为军机大臣,以此来巩固自己势力,而此时,慈禧却只有27岁,不得不说她把这套政治权术玩的游刃有余,从此开辟了晚清历史上“太后垂帘听政”的先河!

慈禧一生中光辉的成就是: 领导了两次改革

慈禧专权的47年里,她是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最高直接领导者,虽然两次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却给腐朽的晚清,带来了一丝曙光。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在维护封建皇的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它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在此期间,汉族地主的势力大增,逐渐成为晚清的“门户支柱”,对晚清的续命有不可代替的功劳。

(洋务运动时建立的工厂)

1901年,以慈禧为首的晚清政府实行“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改革中奖励兴办实业的措施,一时间让各种工商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实业救国的口号传遍中华大地,社会经济面貌出现新的转机。除此之外,1905年,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生,为晚清“开眼看世界”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这一切的一切,都和这位“老佛爷”的支持有关。

(慈禧)

清华大学的建立,还和慈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908年,由于慈禧通过“照片外交”,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签署了一项法案,退还庚子赔款一千多万美元,用于支持中国官派留美学生。

在这之后,英、法、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七国退还中国之庚款“溢款”总数,约在海关银三亿两左右,利用退还的款额,成立了留美预备学堂和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对兴办教育事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后来从清华园走出的一批又一批才子,对中国各方面起到的推动作用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慈禧在最后的时光,对教育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

(清华学堂)

1908年,慈禧临终遗言时说到:“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这段话,可谓是慈禧专权一生的觉悟了吧,但她可能没有想到的是,在她死后的3年,大清国在全国上下一片呼声中从此就被“革命”了!

小结: 慈禧的一生有功有过,她在权术方面玩弄的本领,的确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中国古代女性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但她身为晚清最高的实际统治者,却缺乏应有的眼见,固步自封、固守己见,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96年的大清王朝,在她手上就这样没有了!


文史议春秋


自古贵师出有名。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最好能有个由头。由头越大,助力越多,阻力越少。

陈胜、吴广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呼百应;刘备多年颠沛流离,终成帝业,靠的是“复兴汉室”大旗不倒;就连朱棣起兵夺侄子皇位也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而那些公开声称为钱为权抢地盘而挑起战火的,从开始就low了,结局自然与流寇无异。

同理,如果想反对什么事,最好也能搞个大帽子,弄个大盾牌,一扣一挡,效果杠杠滴。

在最爱君看来,晚清帝国中枢,“祖宗之法”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1898年,维新派推行新政,遇到所谓顽固派的种种阻挠。“祖宗之法不可变”成了康梁难以翻越的大山。此时的太后、老佛爷慈禧正在颐和园静静地看着这帮后生“瞎折腾”。

要不是30多年前摆平“祖宗

法”,哪有慈禧今日?

▲慈禧太后,叱咤晚清政坛近五十年的女人

1. “半吊子”遗嘱

古代中国是一个“男人当家”的社会。走出家门在政坛搞搞震的女性少之又少,登上权力巅峰的,更是凤毛麟角。影响比较大的就两个:

一个是

唐朝的武则天,另一个就是清朝的慈禧

1852年,年方十八的慈禧入宫,4年后(1856年)生下了咸丰帝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慈禧本就受咸丰帝宠爱,因工于书法,常常为咸丰帝代笔批阅奏折,并在咸丰帝的准许下评议朝政。现在又有了皇子,母以子贵,慈禧在后宫的地位可以与皇后慈安比肩了。

▲咸丰皇帝,刚接帝位就遇到太平天国运动,尔后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9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到北京,仓皇中咸丰帝“木兰秋狩”,带着懿贵妃慈禧母子二人、皇后慈安,还有一干亲王大臣跑到承德。一年后的8月,暑气刚退,咸丰帝就在避暑山庄撒手人寰了,留下一个被内乱和外敌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帝国,以及年仅6岁的继承人。

怎样才能让年幼的皇子顺利继位,并在皇位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帝国的运转呢?咸丰帝煞费苦心。临终前,他做了几件事,大概把后事交代好了。

第一件事,托孤。“著派肃顺端华景寿载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个安排在咸丰看来是吸取了祖宗教训的。想当年,顺治帝6岁继位时,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两个人辅政,结果两人争权;康熙帝9岁登基时,辅政大臣变成了四个,结果还是斗,直到康熙把鳌拜给斗倒了才算完。这次,咸丰一口气整了八个,史称

“顾命八大臣”

然而,如果大臣们势力太强,架空了皇帝怎么办?

所以第二件事,授印。咸丰规定,皇帝的谕旨由顾命八大臣拟定,但要生效,须盖“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皇后慈安保有“御赏”印,皇子载淳则保有“同道堂”印。这样,帝后和顾命八大臣之间就可以制衡了,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也不会有大臣争权,专擅朝政了。

可惜咸丰帝人美心美,想得更美。

历史上,权力平衡又平稳的时期有多少?谁又不想大权独揽呢?

2. 祖宗之法

同治帝一登基,就尊生母慈禧为“圣母皇太后”,尊慈安为“母后皇太后”。现在所说的“慈禧”“慈安”就是这两位皇太后的尊号(徽号)。

▲同治皇帝,然而他最初的年号并不是“同治”,而是“祺祥”

按照咸丰帝的遗命,帝国最高的权力被分成了三份:顾命八大臣小皇帝皇太后慈安各享其一。不过,因为小皇帝年龄小,所以小皇帝的那枚“同道堂”印,实际是由其母慈禧保管的。这是慈禧参预同治政局的资本。然而,只有印章这个资本远远不够。一座大山,横在了她的面前。

咸丰帝虽然给身后的政局分了权,但这些权力该怎么协调,相互之间该怎么制衡,咸丰没说清楚。为此,在咸丰死后第二天,两宫太后就跟八大臣争执起来。

八大臣认为,“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不得更易,章奏亦不呈内览”。意思就是,今上的谕旨由八大臣拟定,而谕旨的内容两宫太后不得更改,甚至大臣们的奏折,也不拿给两宫太后看。

大家都知道,

在一家公司里,出方案的是员工,但方案过不过,拍板的是领导;领导说不错,这方案过了,才签字盖章。

若把这种情况放在同治初的政局里,身为员工的顾命八大臣,负责替小皇帝拟谕旨,通过皇帝的谕旨管理帝国的运行;而两宫太后却不是领导,倒像是专职“签字”的:把八大臣的意见上升为国家意志就行了,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影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这些“国是相关”,就不劳两宫太后操心了。

或者说,在八大臣的眼里,两宫太后本就无权操心。

要给一份自己一无所知的文件签字?多尴尬啊。再者,一切都你们说了算,那先帝干嘛不把印章也给你们?这还制衡个毛线?

对此,慈禧、慈安两位新晋太后大为不满。史载慈安“优于德”,与慈禧相比低调不少,存在感也不高,但若论才智,恐怕慈安不在慈禧之下。

在出奔承德时,慈安就与慈禧母子一起受了八大臣之首肃顺的气。而今咸丰一死,最大的靠山倒了,只剩她们孤儿寡母三人。面对八大臣的咄咄逼人,慈安也感到不安。两宫太后都很清楚此时自己想要什么,敌人是谁,应该团结谁。所以,在这件事上,两宫太后抱团取暖。

这次争执的结果,八大臣退了一步,但两宫太后也仅获得“阅览奏章”的权力。数日后,御史董元醇上了个折子,把事情推向高潮。

董御史在折子里说,现在是多事之秋,皇上年龄尚幼,多亏太后“宵旰思虑,斟酌尽善,此诚国家之福也”。虽然本朝此前没有“太后垂帘之仪”,但审时度势,不得不做出这样“通权达变之举”。

这折子就一个意思:什么都别管了,恭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然后,顾命八大臣炸了。肃顺等人“勃然抗论,以为不可”。八大臣以皇帝的名义拟谕旨批驳,说“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何敢更易祖宗旧制?”又说先帝(咸丰)驾崩前曾特别嘱咐他们八个“尽心辅弼……何敢显违遗训?

如最爱君前面所说,所有的谕旨由大臣拟定,但若要下发得两宫太后盖章才行。两宫太后看到这样的谕旨,心里非常不爽,扣下不发。于是,剧烈的争吵爆发了。史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争吵声音太大,一边的小皇帝都被吓哭了,甚至还尿了裤子……

次日,八大臣“罢工”,以示抗议。慈禧也不示弱,坚持要临朝。最后还是慈安“转弯”,劝慈禧先忍忍,姑且将就。随着两宫太后的妥协,谕旨下发,董御史谪发披甲奴。

就这样,在“祖宗之法”“先帝遗命”,还有“罢工”的压力下,关于“垂帘听政”的第一次交锋,两宫太后败下阵来。与其说她们败给了肃顺,不如说是败给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正因为有这样的“祖宗之法”,肃顺一伙才敢理直气壮,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横行霸道,“全无人臣之礼”

该怎样击破“祖宗之法”呢?

3. 主角们

慈禧冷静下来。毕竟帝位刚刚更替,两宫太后此前都久居宫中,纵使慈禧曾帮咸丰批过折子,但与朝廷百官实无来往。此时别说党羽了,就是大臣们穿着朝服站一排,两位女士能从中分辨叫出名字的都没几个。

所以这时候顾命八大臣的“罢工”还是很受用的,毕竟这个帝国得运转呀。在承德,他们不干活,谁来干呢?

问题的关键就是承德。年幼的皇帝、两宫太后,以及先帝咸丰的梓宫到那时都还在承德。而当初跟着咸丰帝跑到承德的亲王大臣,大多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圈子。

肃顺等人不喜欢的人,跟他们政见不和的人都被留在了帝都。咸丰帝的临终嘱托,事实上是将留在北京的一干大臣排除在外的。

对此“北京帮”自然心有不甘。这些被留在北京,以嘴皮子面对英法联军枪炮的人,个个都很生猛。

▲恭亲王奕䜣,皇帝没做成,却做了议政王

恭亲王奕䜣[xīn],稍微看过一点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横亘晚清政局的“洋务运动”便出自他手。

想当年,作为道光帝第六子的奕䜣,足智多谋,号称“鬼子六”,各方面都比他的四哥奕詝[zhǔ]强太多。

然而争储的时候,奕詝却在其师杜受田的指点下,巧施“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之计,成功获得道光帝的认可,继承帝业,是为咸丰帝。而奕䜣只得以恭亲王的身份参预朝政。后来咸丰帝重用肃顺,也有打压奕䜣的考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主和,肃顺主战。后来打不过了,肃顺说,奕䜣既然你当初主和,那你现在就去跟洋人谈吧。当咸丰帝“木兰秋狩”的时候,奕䜣被留在北京跟洋人交涉。

除了奕䜣,还有一个狠角色也被留下了:军机大臣文祥。这人有多狠?仅举一例便知:刑、户、礼、兵、吏、工,六部的工作,他全做过,妥妥的全能选手。

当英法联军兵锋逼近北京时,咸丰帝有意出奔承德,大多数亲王大臣都附和赞成,然而位列五个军机大臣之一的文祥却反对,说担心咸丰帝一走,人心涣散。

好的,既然你文祥说不要走,那你留下吧。所以文祥也被留下了,另外四个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跟着咸丰去了承德,成了顾命八大臣其中的四个。

被坑的奕䜣和文祥惺惺相惜,在与英法联军交涉时,共同的工作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后面的事件中,王室背景的奕䜣和身为军机大臣的文祥,通力合作。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有一位伟人不是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吗?巧的是,在京畿一代驻守的将领恰好是僧格林沁胜保

僧格林沁的部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打残了,但这个人在军界影响力很大。他与奕䜣的关系很好。

胜保呢?虽然能力不咋样,但此时京畿一带数他兵强马壮,而且,慈禧少女时候曾跟胜保的姐姐学诗画,慈禧的弟弟跟胜保关系也相当好。

更巧的是,这两个人都非常讨厌肃顺……

所以,肃顺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爱新觉罗·肃顺,大清宗室,镶蓝旗人,济尔哈朗的七世孙。以“敢任事”闻名,主张“乱世务必用严刑峻法”。初次受到咸丰帝召见时,肃顺力请“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guǐ]”,深受咸丰帝赏识,累次破格任用。顾命八大臣中,数肃顺脑子最好使。

而论政绩,肃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咸丰一朝的大部分政策都有肃顺的参与。即使后来肃顺在政变中被杀,仍是“人亡策存”,就像先秦的商鞅那样。

只不过,他的人缘,比商鞅还差。

且不说他主导的政策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触了太多人的神经,仅与人相处这一点上,肃顺就让许多同僚心里直呼受不了。史载:

(肃顺)心胸狭窄,作风霸道,刻人宽己,行事暴戾,

廷臣衔之刺骨

咸丰帝死后,奕䜣去承德哭祭,又应召去见两宫太后。奕䜣邀八大臣之一的端华一同前往,肃顺则说:

老六,汝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辈陪哉!

跋扈程度,可见一斑。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次了,太狂妄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

4. 密谋

咸丰帝死后,奕䜣无视顾命八大臣的阻拦,奔赴承德“哭祭”咸丰帝。史载:

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自咸丰帝死后)未闻有如此伤心者

哭完了,奕䜣便受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虽有阻拦,但“究迫于公论,而西太后(慈禧)召见恭亲王之意亦甚决,太监数辈传旨出宫”。八大臣最终妥协下来,放奕䜣单独与两宫太后见面。

叔嫂相见,一片欢喜。

两宫太后尽诉在承德受到肃顺等人种种欺负:什么来的路上不给好东西吃啊,什么先帝驾崩后胆敢跟我们娘仨大吵大闹拍桌子,还把小皇帝吓哭吓尿了啊。

奕䜣也说,北京、承德两地,因肃顺等人阻挠,时常消息断绝。

这下叔嫂一合计,肃顺这帮人,必须除掉。

可是,承德是肃顺的地盘。奕䜣说,要动手“非还京不可”。

对于回北京这事儿,不仅肃顺不愿意,两宫太后也有顾虑,毕竟洋人还在那。奕䜣回答:

外国无异议,如有难,惟奴才是问。

这下两宫太后放心了。待奕䜣一离开承德,便与八大臣商定回京日期。

八大臣当然不愿回去啊,所以就今天一个理由、明天一个理由敷衍两宫太后。后来,胜保带兵来到热河“护驾”,京师廷臣、直隶总督等也纷纷请求皇帝早日回京。两宫太后又以按照祖制,要回北京举行新帝登基典礼并安葬先帝等为由,一面催促八大臣尽早定下回京日期,一面大赏八大臣,令其“大喜过望”。返京之事这才再无异议。

▲美丽的承德避暑山庄,见证了清朝好几件大事

5. 定乾坤

1861年9月23日,同治帝、两宫太后、顾命八大臣,还有咸丰帝的梓宫,起驾回銮。

慈禧的机会终于来了。

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在送先帝梓宫上舆之后,便与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从小道星夜兼程,赶往北京。而肃顺等人则陪着咸丰帝的梓宫,从大路缓缓向北京行进,其间还遇到大雨,道路泥泞,诸人狼狈不堪。

论行程,肃顺比两宫太后她们慢了足足4天。

9月29日,刚到北京,慈禧就在前来迎驾的朝臣面前涕泗横流地哭,把娘仨在承德受的委屈全吐了个遍。朝臣大多苦肃顺久矣,经太后这么一说,朝臣们心里不禁共鸣起来:肃顺面前,太后尚且如此啊。

9月30日清晨,回京还不到一天的慈禧,联合早已准备妥当的奕䜣,以小皇帝颁布的诏谕为据发动政变,直指顾命八大臣“矫诏擅权”,当场将载垣、端华二人逮捕下狱,随后又命人前去捉拿尚在路上的肃顺等人,解送回京。抓肃顺的时候,肃顺睡得正香呢。

10月1日,两宫太后大赏政变功臣。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尔后军机大臣文祥上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10月5日,改年号“祺祥”“同治”

10月6日,命载垣、端华自尽,斩肃顺于市,其他顾命大臣皆革职,永不叙用。

斩肃顺时,京城欢天喜地:

人士闻将杀肃顺,交口称快。儿童欢呼曰:肃顺亦有今日乎!”或拾瓦砾泥土掷之。顷之,面目遂模糊不可辨。

昔日飞扬跋扈的肃顺此时却仍骂不绝口,慨然赴死。

半个多月前,肃顺还依仗“祖制”“遗命”,与两宫太后争于殿堂,何其狂也。但他始终没弄明白,只要方法得当,总有东西可以凌驾于“祖制”之上。至于“遗命”,死人安足恃?

就这样,辛酉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达到目的后又迅速收场。干净利落,稳,准,狠。

自此,26岁的慈禧开始登上权力的巅峰。

1881年,慈安太后暴死于宫中,两宫太后只剩慈禧一极。

1884年,甲申易枢,议政王奕䜣被削夺权力。

此后,在大清的权力中枢,再也无人能阻拦慈禧独掌权柄。

以洋务派、保守派相互制衡,以帝党、后党相互制衡,以汉人用事,以满人制衡汉人,又什么“祖宗之法”,什么“本朝先例”……在慈禧的手中,权力如玩具,没有人玩得比她高明。

回到开头的场景,戊戌变法中的康梁之辈,如何是她的对手?

到了1908年,历三朝,左右朝政48年的慈禧,死了。也许,这样一个狠角儿,只有老天能收了。

再三年后,大清亡了。


最爱历史


中国历史上两个女人最厉害,一个是武则天,一个就是慈禧。慈禧专权47年,没有两把刷子是无法做到的,豫有得把她过人之处归纳为四点:

善揣人心

咸丰皇帝,后宫妻妾成群,却没有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孩子皇位就无法传承,这成了咸丰的最大心病。嫔妃之中谁能为咸丰生下儿子,谁就有机会宠冠后宫。

提高生孩子的概率,必须保证播种次数足够多,地还要足够肥。可这两点慈禧都不具备。咸丰后宫人多,他根本不知道兰贵人是谁,而且慈禧有痛经的毛病,这毛病严重影响生育。

为了让咸丰宠幸,慈禧重金贿赂咸丰的当红太监安德海。安德海在咸丰散心时不经意间把他领到了慈禧的住所。慈禧用江南小调成功把咸丰勾引身边。慈禧做足了功课,她把咸丰的爱好弄得一清二楚,咸丰爱喝茶,她拿最好的,咸丰最爱喝的茶来,把咸丰伺候得舒舒服服。咸丰心里美滋滋的,当然愿意经常宠幸慈禧。慈禧地位低没权力请太医,趁咸丰高兴,慈禧说自己经常肚子痛。咸丰说,好办,叫太医来,就这样慈禧顺便解决了痛经毛病。

最终慈禧胜利了,他为咸丰皇帝生了唯一的一个儿子。

善抓机遇

咸丰皇帝驾崩,临终把同治小皇帝托孤给了八大臣,但是咸丰对八大臣不放心,为了制约八大臣,他弄了两个章让慈安和慈禧管着,八大臣下达政令必须盖上两个章才生效。按照咸丰的意思,慈安和慈禧的两个章仅仅是制约八大臣,但是,慈禧却看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商机。

慈禧首先做通了慈安的工作,因为慈安是正宫太后,是大清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者,她必须争得慈安的支持。



要扳倒八大臣,光慈安的工作做通了还不够,后宫之中,两个女人不能出头露面,她们必须从外部寻求支持,这时她想到了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奕訢渴望权力,对咸丰安排的辅政大臣没有他极为不满,慈禧派安德海与奕訢联系,很容易就达成同盟,叔嫂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干翻了八大臣,夺得权力。

制衡有方

得到权力后,慈禧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成为议政王。他们搞辛酉政变是同盟,但是他们的理念不同,奕訢是维新派,慈禧是保守派,两者之间有斗争是必然的。慈禧紧紧抓住保守派力量,来制约奕訢。

保守派力量比如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荣禄等,这些保守派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成为慈禧的坚强后盾。中法战争期间,慈禧罢免了奕訢的官职,接班的就是醇亲王奕譞。慈禧还把奕譞的儿子载湉和孙子溥仪弄来当皇帝,让奕譞的儿子载沣当摄政王。慈禧通过抬高保守派,打压奕訢和光绪等维新派,来平衡权力,保证自己权力稳固。

杀伐果断

慈禧做事决不拖泥带水,辛酉政变时慈禧才26岁,每一步做得都干净利索,政变成功后,该杀杀,该流放流放,毫不手软。



戊戌政变时,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并杀害了六君子,把光绪囚禁瀛台。

奕訢工作干得应该说很不错,但是慈禧看他不顺眼,借中法战争失利就把奕訢罢了官。

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西逃,临走还把光绪喜欢的珍妃投进井中。

光绪是慈禧的亲外甥,慈禧病重,自觉生命不久,担心光绪在她死后掌权,对她不利,临终还要毒死光绪。

慈禧的杀伐果断,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觊觎她的权力。


豫有得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句话用在慈禧身上是比较明显。慈禧是一个什么人呢?是什么样的智慧,使她从一个普通大清后宫的秀女,成长到执掌大清国运的老佛爷。

纵观慈禧的一生,作为男权社会封建社会的女性,能从铁桶一般的男权等级世界里,脱颖而出,统治大清王朝47年,慈禧确实是有着非常的过人之处。

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

慈禧过人之处一:善于拉拢人,为自己所用,并把握时机。

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初九,叶赫那拉氏(慈禧)进宫,随咸丰皇帝居住在圆明园。

进宫后的慈禧,积极拉拢皇帝身边的贴心太监安德海,她了解到咸丰皇帝喜欢兰花,于是她在自己的寝宫布置了很多兰花,使自己的卧室兰香充溢。

她又通过安德海,了解咸丰帝的动向,最终成功把皇帝吸引到自己身边,并得以受宠。咸丰帝很喜欢叶赫那拉氏,赐叶赫娜拉氏“兰贵人”。

咸丰四年,叶赫那拉氏晋封懿嫔,咸丰六年,叶赫那拉氏生出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叶赫那拉氏也因此晋封为懿妃。第二年咸丰七年,叶赫那拉氏晋封为懿贵妃。

叶赫那拉氏从一个普通的后宫秀女,最终成为咸丰帝宠爱的懿贵妃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慈禧的才智。

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外有英法联军入侵,内有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内忧外患,体弱多病的咸丰帝心力憔悴,叶赫那拉氏冰雪聪明,常在咸丰帝批阅奏章提出自己的建议,深得咸丰帝信任,叶赫那拉氏,因此逐渐走入大清权力中心。


慈禧过人之处二:善于示弱和伪装

清宫对女人干政有着严格的限制,慈禧作为一个女人,要打破大清所谓的祖宗之法,困难重重。

咸丰帝去世时,特地留下八个顾命大臣辅政,就是防止大清权力旁落到他人。叶赫那拉氏家族和爱新觉罗世家族,在历史上是仇人。咸丰帝对身后事的安排,就有限制慈禧权力的因素在里面。

慈禧在咸丰帝在世时,就极善伪装,她在咸丰面前,知书达礼,温婉和善,后来在皇后慈安面前,也是如此。在咸丰帝身故后,大清权力,被顾命八大臣掌控,帝、后两党,有被架空的趋势。

慈禧摆出一幅孤儿寡母的样子,柔弱无助的样子,获得很多朝臣和皇族同情和认可。

慈禧超出之处就是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即便如此,皇后是钮钴禄氏,也就是民间说的东太后慈安。

古代以东为大,慈禧是西太后,地位和位置,要比东太后低。



慈禧走上权力巅峰的过程中,她的善于伪装,工于心计,帮助了慈禧很大的忙。

慈禧得到了慈安的支持。

后来慈禧联合无心机的慈安和不得志的恭亲王奕訢,铲除了八名顾命大臣。这次权力登顶之作,慈禧已展示出高超的,玩弄权术的技巧。


慈禧的过人之处三,善于平衡各方矛盾,利用各方矛盾,平衡各方势力


咸丰帝驾崩之后,1861年,叶赫那拉与钮钴禄氏两宫并立,被称圣母皇太后,尊号慈禧,但此时的大清权力实际掌握在同治帝的顾明八大臣肃顺等手里。

咸丰在病逝前,授予慈安的“御赏”印,授予载淳(慈禧儿子同治帝)“同道堂”印,

顾命八大臣和恭亲王奕訢,两宫皇太后均有矛盾。

慈禧巧妙利用了八大臣和帝党奕訢之间的矛盾,说服孝贞慈安太后,利用发动“辛酉政变”, 除掉阻碍自己的咸丰帝顾命八大臣,自此踏入权力巅峰。

四年后的1865年,慈禧又借机(甲申易枢)铲除了扶持自己登入权力巅峰,当时已经是大清议政王奕訢。

虽然后期奕訢又被慈禧多次启用,但是彼时的奕訢,已经完全变成慈禧的忠实跟随,不是对慈禧权力有威胁的帝党。

善于平衡,在慈禧的一生的权力争斗的过程中,几乎随处都有这种痕迹。

慈禧之前的满清,对汉人官员很防范。慈禧执掌大清以后,她发掘并任命汉人官员,利用汉人集团,平衡满清王公贵族之间的关系;她利用义和团,也利用洋人,忽用忽打,究其一生可以看出,慈禧都在利用和平衡各方势力、

慈溪临终前两年,就是1906年,为平衡国内日益高涨的变革情绪,慈禧居然布宣布预备立宪。这次是她主动宣布的。

而在她去世的1908年,慈禧更是惊世骇俗的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决定仿效德国和日本皇族,实现立宪。

这其实是慈禧,用在民权和君权之中的平衡,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但这一切随着慈禧的去世变成泡影。

但立宪过程中,民权的影响,却已经种入国民心中。

数千年封建王朝走向共和,说到底,也有慈禧一部分的原因在里面。

慈禧的过人之处四,打破成见,用人灵活,不拘一格。

慈禧一生,经历过五次战乱。她在热河行宫,陪伺咸丰帝时,恰逢英法联军攻势正酣。慈禧是坚决主战的主要人物之一。

满清是一个封闭性很强的朝代,对汉人之防,堪比家贼。不仅如此,满清的剃发易服和文字狱,都展现了这个王朝骨子里的强力和野蛮。

慈禧从铲除满人的八大臣开始,似乎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她开始重用汉人官员,她发掘重用的汉人官员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慈禧又力排保守的满清贵族众议,重用洋务派,发展近代的工业,商业,教育。

洋务运动是在被人诟病的慈禧支持下,才轰轰烈烈展开的。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居然出现了暂时的一个发展时期,被称为同治中兴。

对光绪皇帝力主的戊戌变法,慈禧也是支持的。公车上书以后,慈禧对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些被满清旧权贵恨的要死的维新人物,也是默许和支持。

但慈禧对维新变法有个底线,就是她所谓的“祖宗之法”不能变,也就是大清皇族的权利不能变。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不能改变政体,这是慈禧的底线。至于其他,经济,科学,教育,甚至军队,都可以变法。


康有为的维新派,却提出了仿照前朝开懋勤殿的做法,搞一个类似议员性质的机构,并且还要邀请洋人参与,将所有变法的政策决策,进行商议后,然后就可以执行。

这是西方议会的翻版,对慈禧来说,就等于架空了她和她背后的大清王朝。这在当时,是慈禧万万不能接受的。

康有为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慈禧没有回答,神色大异。

光绪帝和康有为等,却对慈禧的态度感觉到一种危险。谭嗣同,康有为等这些人为了能使变法能进行下去,于是密谋推翻慈禧。

他们选择了新军的汉人统领袁世凯,作为自己依靠的武装力量,策划围住颐和园,迫使慈禧交出权力。

结果却是,被善于投机的袁世凯搞发给了慈禧。慈禧闻讯大怒,采取断然措施,杀掉谭嗣同戊戌变法六君子,软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走,戊戌变法主要人物,就此瓦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慈禧痛下狠手,也是迫不得已的自保。如果光绪帝和康梁循序渐进,未必不能取得慈禧支持。

老年的慈禧,也是个新潮人物,她拍照片,听留声机,坐火车,搞得很是引领科技和时尚潮流。


慈禧的过人之处五在于审时度势,择机善变

进入18世纪的大清王朝,已逐步开始与世界近代国家接轨,这在前面那些清帝,是不可想象的。这里面有被列强坚船利炮武力打出来的因素,也有清政府内部的因素。

数次战争失败,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开始反思。开启洋务运动,操办北洋水师,就在这个时期展开。

甲午战争失败后,又经历了戊戌变法,对慈禧而言,她执掌的大清,已经是风雨飘摇。

但慈禧就是慈禧,现在看下慈禧的举措:

1901年,慈禧下旨停止武举考试,仿效国外新式军队筹建武备学堂(军校);随后慈禧下令裁撤旧军队,开始大规模编练新军;1903年,慈禧设立商部,提倡关办工商企业,并颁布奖励措施;

最让人震惊的是,1908年慈禧首次提出君主立宪制,并提出一个时间表。

在时间表里,慈禧做了这样安排:1909年设立省咨议局选举;1910年设立政院。

1917年设立国会,从而实现日本英国式的君主宪政。

但慈禧在颁布的这一年因病去世,从慈禧这些措施上,可以看到,这些措施都是在为清政府续命,如果施行,很可能达到慈禧的目的。

慈禧终其一生,都在维持她那个在现代思维冲击下,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从维护他自己阶层家族利益的角度上看,她在以一己之力,勉力维持;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上去看,慈禧却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并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

正是由于她对权力的贪婪,引发了整个华夏民族的灾难,才使得她曾做过的那些有意义的政绩,显得微小而不足道。

历史车轮滚滚,谁螳臂挡车,必定成为罪人。


谷子的地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慈禧?慈者仁爱和善,禧者吉祥福气。这俩字拆开了挺好,可凑一起哪有仁爱,哪有福气,整个就是一祸国殃民的主。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女人,能在一个男权社会里掌握实权,戏弄了咸丰,架空同治光绪,临门一脚还捎上了一个溥仪,这没点过人之处,这要是一般人压根就办不到。

咱从俩数字就能看出这一点,慈禧足足活了七十三岁,就这岁数都赶上她最崇拜的乾隆了,掌权就掌了四十七年,满清风起云涌的晚期就是在她的手里上渡过的。

她这辈子,一辈子都在算计别人,到死的那天都没有放下算计这俩字,咱就说这都七十三了,这脑袋瓜还是那么的好使,一帮子大臣依然围着她转。

所以慈禧要是没有一点子过人之处,就这局面压根就办不到。

那么她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第一,揣摩人心的能力。

第二,心机和城府不是一般所谓的精英权臣可比的。

第三,帝王的平衡之术玩弄的很溜。

尤其是第三条的帝王的平衡之术,是她可以纵横半个世纪的致命法宝。

咱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妨从事情的本身中剖析一下。

慈禧十七岁入宫,她和慈安也就是后来的东太后一起在咸丰二年的二月份入的宫,但到了六月份慈安已经被拟定为皇后。

这俩人的差别不可谓不大,毕竟慈安的姓氏是钮钴禄氏,那可是满人八大姓之一,满清小三百年的历史,就这姓出的皇后就有六位。所以慈安一出生那就是带着主角光环的。

慈禧和人家那叫没得比,她家是下五旗最末的,老爸为了自己那点子前途到处给人打点。至于帮忙?拉倒吧,只能各顾各的,家里条件压根就帮不上慈禧一星半点儿。

话说后宫这块历来就是美女扎堆的地,要想从这帮子美女中脱颖而出,您没有显赫的娘家人,再没点手段可不成。尤其是这咸丰还特别的好色,今天和你甜如蜜,明天也许就奔着别人甜如蜜去了,八头牛都拽不回来。

也就是说在咸丰这里,相貌只能留一时,却留不下一辈子。那慈禧咋办呢?在这后宫里四四方方的天空之下,人能嫌贵,这就得往皇帝的身边凑,这是唯一的出路。

就在后宫里的女人们,为自己捯饬打扮的时候,慈禧开始了学习咿咿呀呀的江南小调,目的只有一个——留住咸丰,不仅如此她还阅读了不少的历史典籍,学习书画。

至此慈禧将那帮子只知道女红的后妃们,在才学上拉开了一大截,也就是在这个时间上,她为以后积累丰富的政治手段。

留住了咸丰的心,也就留住了咸丰的身,至此为她慈禧能在后宫中站立奠定了基础,但这还不够,必须有一个娃,一个男娃才成。

您还别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治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种到了慈禧的肚子里。

母以子贵的道理大家都懂,这成为了慈禧第一笔政治资产。

其后咸丰这个贪色的皇帝,加上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前脚被太平天国挤兑,后脚又被列强欺负,这直接就垮掉了。

病恹恹的这就成了一号喘气都困难的病人,得咧,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了慈禧的准备,会写字又会伺候人。

打这里开始慈禧就代咸丰批复奏章,咸丰还允许她发表个人意见,那么帝王的平衡之术就此练成。

所以从这些个事当中,大家伙不难发现慈禧的心机和城府,以及她揣摩人心的能力,没这两样东西,她压根留不住咸丰,也不会有同治这个男娃。

平衡之术

此后慈禧就和三种人捆绑在了一起,第一种,太监,第二种,贪官,第三种,汉臣。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歪嘴要说了:“啥玩意,汉臣咋就和这两种人放在一起,还放在最后,啥意思啊?压轴呢?”

别,没那意思,大家伙听俺接着说,就明白是咋回事。好接着说。

首先大家伙都知道慈禧是个极度恋权的人,权利不在她的手上,她就浑身的不自在,就想着法的把这东西弄到手上。

当年咸丰崩了,给同治留了八个辅佐大臣,就这数,那就是为了防止辅佐大臣过于少,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就这他还不放心,把披红的权利交给了慈禧和慈安,形成两强对峙的局面,就等着他们破局的时候,同治也就长大了,这心思不可谓不重。

但就是这披红的权利,让同治的这小心思几十天的时间就破了干干净净,满清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实权皇帝,谁让他培养出个慈禧呢?

而慈禧想要把胳膊伸出这被祖制重重包围的紫禁城,想利用娘家人,几乎不可能,他们那娘家人压根就没进入紫禁城的资格。

那么慈禧身边能用的人有谁呢?就剩下一窝子太监了。

所以慈禧能把胳膊伸到外边,太监的功劳功不可没,这不后来不就有了安德海给牵线搭桥,引了鬼子六恭亲王奕欣出来。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慈禧为嘛要找鬼子六呢?找别人不行吗?”

你还别说,还真不行,毕竟这事可是掉脑袋的事。而鬼子六是甘愿为这事出力,想当年这鬼子六原本是最有资格在道光之后当皇帝的,结果道光就瞅着咸丰,感觉这娃孝顺,就把皇位给了咸丰。

咱就说了,您那满清都快成筛子了,你不选个有才能的出来,您选个孝顺的出来,结果也证明了让咸丰潇潇洒洒过一生还成,他压根就撑不起皇帝的字号。

所以这鬼子六老早就憋着一肚子气,慈禧给点火星子,这一点就着,他就等着像当年的多尔衮当个摄政王,尝尝权利的滋味。

这不有这鬼子六在外围整顿备战,慈禧搁边上行事她的披红权利,只要时间把握的好,这八大臣迟早就的玩完。

结果大家伙都知道,慈禧就是通过这场辛酉政变成为了满清的实际权利拥有者。

好吧,鬼子六这就准备当他的摄政王,开头慈禧也确实如他的愿望给他一个议政王的字号。

那么鬼子六的愿望能达成吗?您觉得在慈禧的手上,他能玩出花来吗?

慈禧历来都是拉一派打一派,当这一派成长起来有了威胁的时候,她又会启用另一派打击这起来的这一派,历来如此。

当鬼子六志得意满感觉自己能再进一步的时候,一个编修的弹劾,鬼子六分分钟钟就被拿下,免去了他所有的职务。

鬼子六在成长,慈禧何尝不是,毕竟最关键的披红权利依然在慈禧的手里,这就是绕不开的坎。

那么作为他们之间争斗的牺牲品就是那个胆大妄为的安德海。其实除掉安德海又何尝不是她慈禧心里的想法。

安德海知道的太多了,而且为人也开始跋扈,要知道人一旦跋扈了很多的秘密可就守不住了,有些个事是不能捅破的,一旦捅破你有披红又如何,外界的力量足够压垮慈禧的。

鬼子六为了报复,慈禧为了除根,安德海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不然杀死安德海的丁宝桢事后为嘛一点事都没有呢?

毕竟慈禧可不是一个心大的人:“你让我一时不高兴,我让你一辈子不快乐。”这话可是慈禧自己说的。

这何尝又不是拉一派打一派的局面呢?后来伺候慈禧的大太监那个不是小心翼翼的藏起了小心思,嘴巴严的连根针都插不进去,这就是效果。

鬼子六走了,这又有新的势力崛起,朝堂上掌权者能玩的就只有平衡,这俩字玩脱了,慈禧分分钟钟就得离开她的座位,还政给同治。所以鬼子六就在这种局面当中,起起伏伏给慈禧当了一辈子的奴才,到最后都没能玩的过慈禧。

但一条线永远是不行的,毕竟慈禧是个女人,她不可能真正的坐上龙椅。这掌权的时间久了,难免会引起满人宗室的不满。

而此刻汉臣势力的崛起成为了必然,毕竟这个时候,就算是压制汉臣那也是不可能了,兵权因为太平天国的原因已经流到了汉臣的手里边。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左大人的甘军,已经开始代替绿营成为了满清的主力部队。

用汉臣压制已经高高在上两百多年的满臣,形成了新的平衡,就成为了慈禧底牌。

好吧,慈禧毕竟是满人,不可能让汉臣一家独大。

所以曾国藩和左宗棠左大人的双簧开始上演,至于李鸿章和曾国藩以及左宗棠左大人的矛盾,那是真的,这里不提也罢!

从这些个事情,大家伙其实不难发现,慈禧能够统治四十七年,最为重要的就是帝王的平衡之术弄的还可以。

后来的溥仪之所以能上台,慈禧是感觉自己还能撑上几年,就想着像当年的乾隆一样,不舍得撒手手中的权利,所以弄了啥也不懂的毛孩子,搭配了一个根本玩不了政治的载沣。

载沣这人压根就没啥主见,慈禧就是为了方便控制而已,结果没成想,慈禧毒死光绪之后,她自己连一天都没有撑下去。

所以这架子是搭起来了,瞅着能用,实质上是一副瘸腿架子,压根撑不下去,走不远的。

事就是这么个事,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只有极个别一点不太好。那就是权利!

慈禧一个老寡妇抱着一个5岁的小屁孩,堂堂大中华就交给此人手里糟蹋。最好的办法是盖一个猪圈,有吃有喝供养,类似英国或者日本的天皇。

到今天为止,很多人仍然封建思想严重,比如父母官,谁是谁的爹?傻傻分不清。这一点,西方纳税人做的比较好。

听说美国一个州长,下班以后,给一个公司看大门,额外增加一些收入。在中国,一个市长,下班以后,假如给一家公司看大门,拍马屁的人,肯定会把大门挤塌了。

国情不同,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



海步深河尚


都别抢,我来答。

慈禧一生一共发动了三次政变,每一次政变都将她的权力推向巅峰,在政变的过程中慈禧展现出来的魄力和强势以及聪慧无疑都是值得称道的。

咸丰帝病死后,慈禧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登基成为同治皇帝,不过这时候的同治皇帝还很年幼,所以咸丰就安排了“顾命八大臣”,同时又给了自己的皇后和儿子两枚刻着“御赏”和“同道堂”的代表皇权的印章。

也就是说皇帝的一切诏令都需要同时盖上这两枚印章才能生效,这也成为后来人们怀疑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害死的缘故。

本来这个印章慈禧是没有份的,但是因为皇帝还小,所以就暂且由慈禧代管,所以当时的政治格局就形成了顾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之间的相互牵制。

是时,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以文宗遗命,称“赞襄政务王大臣”,擅政,两太后患之——《清史稿·后妃》

但是这个朝政大权主要还是掌握在顾命八大臣手中,这时候慈禧就表现出她的权力野心了,她试图垂帘听政。她最开始想的办法是让御史董元醇上一道奏章,意思就是皇帝还小,希望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但是遭到顾命八大臣的反对。

御史董元醇请两太后权理朝政,两太后召载垣等入议,载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难之。

慈禧一看顾命八大臣是打算抓着手中的权力不妨,于是就拉拢了慈安太后,希望她能够和自己一起同心协力,这一行为得到了慈安的支持。

另外,她又找到一个最重要的帮手恭亲王奕䜣,他是咸丰的弟弟,很有才干,但是却经常遭受咸丰皇帝的猜忌和疏远。此外在政治上也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斥,包括军机大臣文祥。

所以这些潜在的政治矛盾让慈禧很顺利的拉拢到了自己的政治盟友,同时又给醇郡王奕譞争取到京师的卫戍权,此外恭亲王奕䜣还争取到了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等人的支持。

当咸丰皇帝的灵驾从热河离开返回北京时,慈禧、慈安等人抢先一步回到北京。在那里,他们发布了关于顾命八大臣的种种罪行的谕旨,随即命令醇郡王奕譞等人抓捕这些人。

肃顺方护文宗梓宫在途,命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往逮,遇诸密云,夜就行馆捕之。咆哮不服,械系。下宗人府狱,见载垣、端华已先在——《清史稿·肃顺列传》

就这样,一场政变就这么完美的落幕,这一年慈禧二十六岁,慈安二十五岁,风华正茂的年纪慈禧就以她的果断和魄力一跃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尤其在慈安病逝后,慈禧又第发动了第二次政变“甲申易枢”将恭亲王奕䜣等人逐出军机处。

从此,慈禧真正就大权在握,再也没有人能够威胁她的权力了,直到光绪发起百日维新时,让她感受到威胁,于是就有了第三次政变“戊戌政变”。

变法运动不仅失败,连光绪自己都被软禁起来,为了自己的利益慈禧断送了整个帝国的未来,但无疑她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能力是十分优秀的。

当然,要说她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那肯定是没有,她的能力就是善于平衡政治权力的平衡,而且始终率先出击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会让自己落入被动的局面。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慈禧也输了,她输掉了整个大清国和爱新觉罗家族的未来。


围炉谈史


有名无实的同光时代

清朝咸丰十一年,西历1861年。咸丰皇帝病故于热河。随后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处死了咸丰帝临终前留下来的八位顾命大臣,自此,清朝迎来了长达四十七年的由慈禧太后掌权的时代——这段时间,涵盖了整个同治、光绪时期,从某个角度来说,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都不是清朝真正的最高统治者,可以说,同光时代因为慈禧太后的原因而成为虚有其名的时代。


女人掌权的不易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不乏太后掌权并长期统治国家的先例,但事实上,真正成功掌控政权的太后,按照比例来说并不占多数,反之,很多太后本身因为能力问题而强行弄权,最终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比如北魏末年,胡太后强行掌控北魏朝廷,最终导致北魏帝国陷入崩溃,胡太后自身也没落到好下场;此外,唐朝的韦皇后在毒死李显以后,打算学武则天当女皇,结果引来李隆基等人讨伐,最终韦皇后命丧黄泉。


可见,想掌权的前提,需要自身具备执政能力和水平。那么,慈禧太后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统治清朝长达四十七年之久?

慈禧太后的优势

慈禧得以掌握清朝最高权力,在咸丰帝在位期间,就有所端倪。

咸丰帝风流成性,乐于享乐,对于治国安邦这种痛苦的工作,内心是怀有抵触情绪的。但明清两朝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帝国的许多决策权,必须皇帝做出批示,因此咸丰帝主观上需要一个帮自己处理国事的人。

恰好慈禧太后受过较好的教育,并且有自己的主见,因此,咸丰帝把不少朝政上的工作,委托给慈禧料理,这也为慈禧太后得以锻炼治国理政能力,提供了条件。

慈禧太后掌权后,支持恭亲王等洋务派首领积极发展洋务运动,为清朝国力得以提高,做出了贡献。

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清朝有了近代国防工业,并且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清政府的财政,也因为学习西洋的关税等制度得以增加。在有钱又有枪的前提下,清朝先后消灭了太平天国、捻军的势力,同时,也打败了杜文秀、白彦虎等势力,并且还收复了新疆。



这一切政绩,为慈禧太后攒下了威望。而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归根结底,在于具备一定的远见——能看清社会发展潮流,并且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大势,及时作出革新。

事实上,庚子国变后,慈禧太后再度意识到自己应该顺应大势,于是宣布预备立宪,可惜当时为时已晚,清朝没等完成立宪,就迎来了辛亥革命的炮声。

此外,慈禧太后还十分擅长于权力平衡。

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对地方控制能力有所削弱,并且同样因为洋务运动的关系,恭亲王也积累了较高的政治威望。

而不论来自朝廷内部的威胁,还是地方的威胁,一旦处理不当,都会威胁到慈禧太后的统治。

慈禧太后很好的处理了这方面的威胁——比如,利用淮系势力和湘系势力的矛盾,利用南洋集团和北洋集团的冲突寻找均衡,同时,利用各种手段,打压具备一定威望的恭亲王、曾国藩,将隐患消灭于萌芽。

既有远见,又有政治手段,这就是慈禧太后得以掌控大清帝国四十七年的奥秘。


藤树先生


她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股掌之中,在她的统治下,古老的中国更深地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伴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看着祖国的疆域一点一点地缩小,中国人不得不接受丧权辱国的事实。



如今,人们回想起这一切依旧心中会隐隐作痛。人们痛恨她、指责她,说她一生玩弄权术、镇压人民、卖国求荣。 她,就是慈禧,清末中国真正的统治者,她被世人唾骂为祸国殃民的千古罪人,被后人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义愤无法代替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汲取;谩骂也无法取代我们的理性分析和批判。

慈禧活了73岁,专政便长达47年,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深谙权术驾驭

从1852年,十七岁的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到1861年咸丰帝驾崩,九年时间慈禧一直沉浮于后宫之中,在这充满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皇室后宫中,她一直与其他的嫔妃勾心斗角,使她深知掌控权力重要性,她逐渐熟悉权力的驾驭之术,最终她对权术驾驭得炉火纯青,为她之后权倾朝野,把众朝之臣玩弄于股掌之中,做了“技术“奠基。



审时度势,敌友分明

1861年,咸丰帝驾崩,他为避免皇权旁落,把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载淳处理朝政;又给皇后和皇太子(事实上在慈禧手上)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但君权自古独权,所以两家必起冲突。比起政治经验丰富、人脉广阔的八大辅臣,慈禧慈安两个后宫的女人,肯定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当时慈禧把局势看得清楚,于是她一边安抚慈安,让她与自己统一战线,一边又找到了当时皇室中最厉害的恭亲王奕訢,他们三就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把八大臣一举消灭了。这次政变,便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开始。



以政变为手段,步步为营

“辛酉政变“是慈禧的第一次政变,她成功了,借此除去了八大臣;第二次她发动”甲申易枢“,这次政变,她把她曾经的盟友奕訢给灭了,不仅如此,还把奕訢当时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给一锅端了。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话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奕訢是总指挥官,开始时中方小胜,但奕訢觉得再打下去清朝必定没有好果子吃,于是便说不打,而民众觉得,“你既然赢了,就应该接着打下去呀,把法国人赶出去呀。“于是便激起民怒,慈禧觉得这是个扳倒奕訢的好机会,她任用一大批人上书,说奕訢“丧国辱权”“耽误战机”,慈禧以顺民意拿掉了奕訢。此后,皇权便掌握在慈禧一人手里。(慈安在1881年就去世了)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可以说,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

改革手段高明——革新眼光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包括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废除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建新军,派遣人才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等。

善用人才——识人慧目

慈禧虽为满族,但却善用汉族大臣,她重用李鸿章、曾国潘、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但慈禧的权力欲望太重,她考虑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都是权力,始终没有一个鲜明的国家政治概念,她永远把她的权力凌驾于国家之上,把她个人置于国家之上,所以,最后国家在她手里完了。

文丨踏歌 图丨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