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造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購物節!雙11外國人也“瘋狂”,首次獲得外媒認可,碾壓海外購物節

一年一度"雙11"購物狂歡節終於落下帷幕,最終成交額2684億元,再創新高。每一年的天貓雙11都是消費者與品牌商家共同創造新紀錄的時刻。截至凌晨兩點,天貓雙11成交破億的品牌就已達148個。對於這個"雙11",相信很多人已經漸漸的忘記了曾經的的那個光棍節,如今早已經變成了一個全民狂歡的購物節,從手機APP上購物,再到"手撕"快遞,相信很多購物一族也是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中國創造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購物節!雙11外國人也“瘋狂”,首次獲得外媒認可,碾壓海外購物節

值得一提的是,它還同步創造了兩項新奇蹟:單日網購訂單產生的物流包裹達13億件,支付寶承載網購支付最高峰值約每秒6100萬次。

不得不說,中國的"雙11"購物狂歡節也是讓全球的網友都見證到了中國消費者龐大的消費購買力,同時也是引起了全球多個國家消費者的極大關注,都實現了銷量暴增,而這一次中國"雙11"購物狂歡節已經演變成了一個全球的盛會。

當然,今年的天貓雙11成交總額達到2684億,再創新高。雙11的閃亮答卷,為中國經濟的深厚動力和消費的巨大潛力提供了重要佐證。天貓及淘寶總裁蔣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消費集中體現了中國強勁的內需動能,也進一步激活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實際上,天貓雙11已經越來越多被用作研究中國經濟的指標之一。

國外媒體到底是怎麼看待中國"雙11"購物狂歡節呢?

當然,這一次所創下的交易額記錄,以及雙十一成長路程,也是成功引起了美國多家媒體的注意,英國的路透社、美國的《巴倫週刊》、《華爾街日報》都相繼發表了有關於"中國雙11"購物狂歡節的解讀,這些媒體到底是怎麼看待中國"雙11"購物狂歡節呢?

在近日刊登的題為《世界上最大的購物節是什麼?中國的雙11》一文中,《華爾街日報》刊文分析,通過雙11,可以觀察和預測出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中國創造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購物節!雙11外國人也“瘋狂”,首次獲得外媒認可,碾壓海外購物節

其中重點提到,阿里巴巴在十年前創造了這個"雙十一"節日,而這個節日已經成為了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和超級碗星期天(Super Bowl Sunday)的"混合體",每年的交易額都能夠大幅超越,並打破記錄,如今的"中國雙十一"早已經成為了外媒不敢小覷的盛會,見證了從2009年到2019年間中國消費的升級和躍遷。

中國創造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購物節!雙11外國人也“瘋狂”,首次獲得外媒認可,碾壓海外購物節

除《華爾街日報》外,法新社在天貓雙11當天題為《啥經濟減速?中國人在雙11慷慨解囊》一文中也清晰地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中國創造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購物節!雙11外國人也“瘋狂”,首次獲得外媒認可,碾壓海外購物節

據法新社刊登題為《啥經濟減速?中國人在雙11慷慨解囊》報道,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深入,越來越通過內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走在世界前列的線上零售和移動支付,正在日益促使新消費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

京東公佈11.11全球好物節累計下單金額:已達1313億元

此外,京東雙十一又一個新紀錄誕生,累計下單金額超2044億元。根據京東官方數據顯示,從11月1日零時起至11月11日23時59分59秒,"11.11京東全球好物節"累計下單金額超2044億元,較2018年的1598億有大幅躍升,而距離2017年突破1000億元僅用了兩年時間。這也是繼今年年中"618十六週年慶"累計下單金額創下2015億元之後,京東在年末打造的又一實力新主場。

中國創造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購物節!雙11外國人也“瘋狂”,首次獲得外媒認可,碾壓海外購物節

說到這裡,也許大家就開始好奇了,那麼美國的感恩節、"黑色星期五""網絡星期一"和亞馬遜"會員日"等等,這些購物節活動的成交金額都有多少呢?

根據相關公開資料顯示,在2018年期間;

美國的黑色星期五成交額超62億美元;

感恩節期間銷售額突破30億美元大關;

美國購物節"網絡星期一"銷售額達79億美元;

2019亞馬遜會員日全球銷售額超20.65億美元;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以京東,還是天貓雙11成交額都能夠超過美國所有活動的交易額,成為全球最為火爆的購物狂歡節,厲害了,我的國,相信看到這裡,為何為啥這些外媒會對"中國雙11"購物狂歡節給出如此之高的評價了,不得不說,從實際的交易額來看,確實是碾壓美國所有的購物節活動,所以小編認為這些媒體所說的也並沒有道理。

中國創造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購物節!雙11外國人也“瘋狂”,首次獲得外媒認可,碾壓海外購物節

如今的"中國雙十一"早已經成為了外媒不敢小覷的盛會,絕對是更好的見證到了中國消費者龐大的消費購買力,而說到這裡,大家是否也要感嘆一下:"厲害了,我的國!"對此,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評論區積極討論!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如自行操作,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