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我那天加班走韋家碾過了一道,荒的嚇人”

在開通一年半的時間裡,再次聽到韋家碾的大名,同事的評價依舊帶著驚悚感。

自去年春天開通後,人們對於北門的調侃也逐漸由“北至昇仙湖”的習慣性用語朝著“北至韋家碾改變”雖然從昇仙湖到韋家碾,只相差了1.5公里的距離。可是這對於北門來說,相當於從環球中心到興隆湖的飛躍。

而這座被網友們戲稱為“北門終點”的地鐵站,因周邊環境長期處於荒涼狀態,在與它相匹的前綴基本都是負面詞彙的情況下,它的內心一定是委屈淒涼的。

其實,當我們以慣性意識屢屢調侃北門,不,昇仙湖或者韋家碾時,根本想不起來成都還有其他地鐵站,也一直呈現著格格不入的局面。

十年前,成都的第一條地鐵開通,貫穿南北。如果不是為了修地鐵而將沙河改道引流而修出了一個人工湖,很多成都人可能只會知道被稱作“昇仙水”的沙河,而不會認識現在的昇仙湖。

不管怎麼說,“昇仙湖”這個名字,作為成都地鐵一期的終點站+當時成都市內最大的淡水湖而存在以後的日子,並沒有得到什麼期許和祝福。活在圖紙上的、口頭上的“北改”下的

昇仙湖站,在隱忍中過了快十年。

當然了,忍著忍著周邊還是荒起在,不同的是,多了一個一起荒的兄弟——韋家碾。

在某一個工作日當天下午,我難得的感受了一盤包車的滋味。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車越往北,車上的人越少,就在我懷疑全車是否只有一個我一個乘客的時候,韋家碾站到了。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每個站門中稀稀拉拉走出來的乘客,以及鋥光瓦亮的站內環境,還讓我對韋家碾沒有什麼直觀的感知。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走出站口才直接體會到了什麼叫做“正在進行時”。一眼就能望穿的周邊環境讓人不禁有些穿越“哦?這是成都?還是三環內?”地產界常用的一句話“地鐵一響黃金萬兩”放在這裡妥妥的不合適。

響了,在菜地裡響了。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沿著地鐵站外,唯一一條路向外走幾分鐘,較為新的城市面貌慢慢的呈現在眼前。不遠處立交橋下的大紅色銷售立牌以及它上方的價格在一片欣欣向榮之中顯得格外跳躍。

連接住宅區和韋家碾地鐵站的交通工具格外的多樣化,包括在主城區難得一見的火三輪。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從韋家碾地鐵站口開出的266路公交車,串聯著三環內外幾個人口稠密區,從這兒出發後它將經過鳳凰山抵達最近發展迅速的北部新城。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我抱著“如果從其他幾個站口出去會不會看到不一樣的環境”,又走了其他幾個站口,雖然大體的情況不盡相同,但是還是看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情形。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夕陽中的韋家碾站作為北門的新結尾,和它四面八方的打圍,至少給我留下了無限的期待。關於TOD、關於鳳凰山、關於北部新城,韋家碾是結尾也是開始的存在。

從韋家碾往回走一站,傳說中的昇仙湖比起來更加震撼。作為成都第一批地鐵,無論表裡都能感受到它的年歲。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正好隨著下班時間的人流出站,正面迎來的菜地和泥土氣息著實讓人大吃一驚,和韋家碾不同。如果說韋家碾周圍呈現的是“進行時”,昇仙湖的停滯感則把人帶進了另一番景象。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如果沿著一看就是自己搭得石頭堆走上那篇菜田,詭異的構成讓人不是很敢繼續探索。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只好掉頭換個路口,穿越一片由摩的師傅構成的人牆“妹兒,走不走”,他們有序的排成一列,讓人能在這短短的幾分鐘內感受到或許是人生中最被關注的時刻。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成功逃脫的話,就會看到紅花堰小區立在路口,在肉粉色天空的映襯下它的歷史感彷彿也被削弱。我向路口的三輪師傅搭話,詢問關於小區之星半點的信息。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師傅“咋個想買來等拆遷啊?”的熟稔口吻,不禁猜想我可能並不是第一個提問者。

“我聽說他們三環外那一坨都有兩萬了哦。”

“從那兒下去就是昇仙湖,不要錢的,免費耍”

師傅相當健談的性格,隱約透著些哪兒也找不到的煙火氣。

————

如果我們搜索“最荒涼的地鐵站”,可以看到一連串的驚悚案例,田裡的、山裡的、鎮裡的,因為城市規劃、擴充而衍生出的犧牲品,經常被網友套以誇張的形容詞來修飾。

如我上文所說,成都和“荒涼地鐵站”相關性最大的,不是昇仙湖,就是韋家碾。

但是在走過一遍後我們不難發現,昇仙湖也好、韋家碾也罷,他們和更多城市建在新區中的荒站不同,在這兒更多的是區域遺留問題。北改的速度和規模分攤到這些細枝末節之上而營造出來的荒誕感,更加叫人唏噓。

當我們因為慣性,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北門時,其實不知成都這樣的地鐵站並非少數。

比如因為兩區交接的留白區域——馬廠壩。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作為青羊區和溫江區兩個區的最後分界線,馬廠壩孤獨的站在光華大道上,之前有同樣狀況的蔡橋因為幾個樓盤的填充已經慢慢與冷清脫離。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現在夾雜在兩次繁華中間,馬廠壩的正面與反面也讓人不知所以。周邊空無一人口密集聚集地的現狀,預示著它的孤獨還將延續。

再比如和繁華一街之隔的惠王陵。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如果說,走到北門、走到昇仙湖、走到韋家碾,我們感受到荒涼破舊可以理解的話,從身處東三環的惠王陵站一出來的景象,著實讓人驚歎。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並非城市的邊緣、也非城市的斷帶。

惠王陵全身上下散發出來的老城氣息,更像是回到家鄉的老縣城。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把圍繞著站點野蠻生長的草叢、菜地,和抬眼可見的如同擎天柱一樣屹立的468的本體與塔吊放在同一片視野下的話,脫口而出的“蛤”可能是“城市過去感”的最大感受。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成都最荒地鐵站?不止一個

————

不敢深究,越走我們會發現越多如同昇仙湖、韋家碾、馬廠壩、惠王陵一樣的存在。

他們有著共同的主題“荒”,而造成這個主題的原因卻又各不相同,新荒和舊荒在城市的成長裂紋中被破裂蔓延。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每一個問題的背後隱藏著的痛點正是這個時代的無限可能。

如果所有的目標都是“扶搖而上”。

發展的不平衡性在城市進程中是必然的,就像現在“南到南極”一樣,資源傾斜的加碼在任何一個城市的構成上都清晰可見。地鐵軌道如此,馬路如此、建築如此、人也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