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芒格、達利歐告訴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常聽到一句話:選擇大於努力。那問題來了,你怎樣保證什麼樣的選擇是好選擇?在不確定性時代裡,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電影《教父》裡說,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成甲、芒格、達利歐告訴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認知之間的差異。同樣的投入,智力、努力程度都相若的兩個人如果採用的思維方式不同,在工作、學習中所做的選擇也不同,從而獲得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思維方式在個人成長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看過的一本書《窮查理寶典》,書裡寫的是查理·芒格這位著名卻為人極為低調的企業家和投資家,更是巴菲特的終生搭檔的故事。查理·芒格是一位有著大智慧並願意和別人毫無保留分享的人,《窮查理寶典》中彙集了他的思考、思想、演講和商業評論。

芒格先生多次提到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思維方式,即多元思維模型。這是芒格先生一生最重要的思維方式,也是他一直保持非凡投資業績的關鍵所在。他曾經說,如果你把自己訓練得更加客觀,擁有更多學科的知識,那麼你在考慮事情的時候,就能夠超越那些比你聰明得多的人。他更是善與用多元化的思維去考慮投資決策。

芒格先生說:“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比絕大多數人用的系統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成甲、芒格、達利歐告訴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左為查理·芒格,右邊是巴菲特↑↑

當我們面對的問題越來越複雜時,我們不必親自去經歷,而可以選擇站在很多巨人的肩膀上,用多元思維模型思考問題。不需要重新造輪子,很多問題前人已經發現和總結了高效的方法和規律。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否從各種貌似新問題的現象中,洞見問題的本質。

01 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

多元思維模型:簡單的說,集合了眾多學科的知識,所形成的一個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它是一系列概念的組合,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框架,它往往能揭示事物內在的規律。用芒格的話說,所有能夠持續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都可以稱為思維模型.

相反,如果解決問題只依靠自己頭腦中的單一學科知識,那麼他在看待問題時,就無法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提出更全面的解決方法。其狹窄視野,會帶來鐵錘效應。

“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辦法。”

成甲、芒格、達利歐告訴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在成甲的新書——《好好思考》裡提到的華為任正非的例子,任總他在做商業決策的依據就與旁人不同:

任總早在2012年華為公司的內部會議上,就提出用物理學中的“熵”概念指導公司經營,引入物理學的耗散結構指導企建造水利工程都江堰時提出的“深淘灘,低作堰”理念。

我們好奇任總為什麼在企業經營發展中引入用物理學原理,在制定公司戰略的時候,用水利工程原理?

在經營企業、面對未知風險時,為什麼會用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學科概念呢?

其實,任總做決策的依據超越了絕大多數人所用的經驗決策法,他選擇運用各個學科最重要的基礎原理和規律做決策依據,這些被反覆驗證真理的他學科相通的基礎原理和規律。

在其他民企苦苦掙扎生死線時,任總用這種獨特多元的決策依據,讓華為的發展先人一步。

曾是《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熱門節目《東吳相對論》的作者吳伯凡,他也曾提出一個工具箱理論,也跟這很像,吳伯凡說“你不能手上只有一個錘子,你得背一個工具箱,不斷往裡面放進一些重要的工具,否則如果你下次遇到的不是釘子,而是一個易碎的寶藏,你只能用錘子砸開。

這個工具箱就是多元思維模型。

成甲、芒格、達利歐告訴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02 為什麼說,用不同學科的原理做決策就比個人經驗更有效呢?

觀察下我們普通人做決策的方法:如果這件事自己之前遇到過,那麼會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去做。(經驗是在過去的土壤上,怎麼保證在現在的環境下依然有效?)如果沒做過,會請教身邊人,身邊人也是個體,這種方法的照搬照抄,依據的科學性要打個問號。

這些都是典型的經驗主義,毫不關心事物內在規律,而以自己的經驗為依據。如果自己之前錯了,以後就將接著錯;如果別人做錯了,後人會跟著錯。

相反,多元化的思維模型,是通過跨行業、跨領域去尋找解決方案。它是用不同學科的原理,他相對於經驗主義更可靠、更全面,嚴謹,也是被反覆驗證過的結論。所以用這些做決策依據,會更加可靠,我們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會大幅提升。

有一次李善友教授見到滴滴的CEO程維,問他最近在讀什麼書?

程維說“最近在讀物理學、生物學。”李善友教授就好奇的問“你為什麼要讀這些書呢?”

程維回答說“善友教授,還有什麼比宇宙更復雜的東西嗎?弄懂這些東西后,再來看企業問題就簡單多了。”

你看,這就是多元思維模型的魅力。

成甲、芒格、達利歐告訴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做每個決策、做每件事,都堅信理論的力量。

我們參透事物背後的運行規律,我們可以遵循這個規律做出決策。這就是思維模型能幫助我們做出高質量的決策的原因。

芒格熟練地掌握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形成多元思維模型,自己整理了100個思維模型,並認為這是他自己90多年人生中最重要的收穫。

成甲在《好好思考》中說,“找各個領域的思維模型,就在於不同領域都在解決相似的問題,而每個領域中解決某類問題的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去找那些發展水平更高領域的解決方案,搬到發展水平較低的領域。這就是創造性學習,也是我們解決創新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

成甲、芒格、達利歐告訴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03 怎樣通過讀書,來獲得思維模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裡,要如何才能獲得儘可能多的洞見呢?那當然要藉助書的力量。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智者相談。讀書是人人都認為重要,但未必人人肯讀;人人能讀,但非人人會讀。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讀,找到我們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呢?

在這和大家來總結三種很適合積累思維模型的讀書方法,分別是:查字典法、關鍵詞法、知人論世與思想地圖法。這三個方法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時,也是分別從點、面、體上逐層來遞進。

(1)查字典法——快速發現有效的經驗策略和方法論

“查字典法”,顧名思義,就是帶著生字去查找書。在讀書上,就是帶著問題在書中去查找解決方案,不需要將所有的內容都看完。字典是拿來“用”的,不是“讀”的,在遇到問題查找解決方案的時候,去查。

而通常來說,一個人拿到一本書,經常是從頭看到尾。這樣讀起來壓力很大,效率也不高。所以,和查字典一樣,我們要在書中找思維模型時,也不需要把一本書全部讀完,而是把書當成“字典”來用,遇到問題去找相關的思維模型就可以。

成甲、芒格、達利歐告訴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雖然以“查字典”的方式找到思維模型很快,但可能理解、記憶掌握的不牢固。那怎麼辦呢?配合查字典法開發一個加速掌握思維模型的“不讀書法”。

“不讀書法”,是指一旦看到我們讀書時看到對自己有啟發的思維模型時,合上書,強行打斷自己,停止閱讀。與讀書相比,我們這個時候更應該做的是“思考”和“練習”。

思考提問環節:

① 第一步:拿出筆和紙

② 第二步:向自己提問

提出一個啟發性的優質的好問題,會讓我們受益,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收穫。比如,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給自己的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 為什麼剛才書裡的這個點讓我覺得有啟發?它在解決什麼問題?

● 生活中還有類似問題嗎?我能把這個啟發點用在生活中嗎?

● 這個啟發點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知識?

上面的問題看似不起眼,你一條一條自問下來卻是非常有啟發。在讀書時候獲得的思維模型時候都可以在“不讀書”時,用上面的問題來反覆練習。

成甲、芒格、達利歐告訴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查字典法的優勢是如同狙擊手在很聚焦的時間內,快速的去發現並鎖定思維模型。它適用於一個問題對應單個的思維模型。如果更復雜點的問題,需要更系統解決策略的讀書方法,比如接下來我們要講的“關鍵詞法”

(2)關鍵詞法——尋找更系統的思維模型

“關鍵詞法”,就是把閱讀的單位,從在文章中找模型單點突破上升到從全書中找分析邏輯的系統思維。

我們先拎出來這本書要討論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再看作者用了哪些知識、概念和思維模型來分析這個問題,然後把重要的概念、思維模型以關鍵詞的形式找出來,組織成解釋問題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閱讀法分三步:

① 第一步:分析確定作者在書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② 第二步:尋找書中與核心問題相關的關鍵詞有哪些?

③ 第三步: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關係

是什麼,它們是以什麼邏輯解決問題的,有哪些有效策略?

成甲、芒格、達利歐告訴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關鍵詞讀書法的好處是,能夠快速掌握全書解決問題的邏輯和結構,形成清晰的思路。

舉個例子,我們讀《第五項修煉》這本書,在看書之前,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本書要討論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必全部通讀書,而可以通過看書的封面、封底等來迅速抓住書的主旨。這樣,我們發現《第五項修煉》是講“如何打造一個學習型組織”的一本書。

第二個問題,關鍵詞可以從書的目錄中去找到。我們看到學習型組織的修理有5項能力: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

最後一個問題,這些關鍵詞和學習型組織的打造這個核心問題有什麼關係。對於最後一個問題,我們在書的序言中或者書的思維導圖中,我們可以去發現這本書核心的“關鍵詞網”,也就是:

● 建立個人和團隊的願景

● 打造個人和團隊的反思能力

● 在這基礎上,需要有全局觀,構建“系統思考”能力

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去抓書的主線,掌握全書脈絡,讓書變薄。也理解了不同思維模型是如何組合搭建成一個知識結構的。

(3)知人論世與思想地圖法——看到思維方式和策略的侷限性

這裡的“知人論世”是指,我們為了弄明白一件事情,既要了解這個人,也要研究人物所處的時代。就是要跳出書籍本身,看到背後的思維方式,再回來看書。

這很好理解,這就好比我們為了更好學哲學,我們需要先學哲學史。因為每個人的思想,都受制於他所處的環境。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反思,會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

《好好思考》書中說,“知人論世”地深究一個思想,其核心本質是要理解一個思維模型的產生條件以及由此產生的適用邊界。如同解數學題一樣,也需要對題本身前提條件的加以瞭解,這樣得出的解題結果才完整與客觀。

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不能在不理解其產生的前提和適用的邊界的情況下,而盲目套用,這樣是很危險的。沒有正確的思維模型,只有適合某種情況的思維模型。

舉例子,我們說《第五項修煉》覺得非常受啟發,那麼我們在學習彼得·聖吉的思想時,就應該用更全局的視角再去追問:提升團隊學習力,只有彼得·聖吉這一種思想嗎?他的思想是最適合我們團隊的嗎?還有沒有其他提升團隊學習能力的思想呢?這些不同思想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各自思想的歷史起源是什麼?堅持這樣追問,並蒐集各方面資料,我們就逐步構建出一個領域的思想脈絡網。

在書《好好思考》裡,以上這部分的內容是我最感興趣的。從是什麼,為什麼到怎樣的邏輯線,認知層到實踐層,最接地氣的實踐層也是我最關心的,畢竟和我們平時生活學習息息相關,學終究是為了落地用。

看完《好好思考》讓我聯想起另一本非常不錯的書——達利歐的《原則》。

成甲、芒格、達利歐告訴你:如何針對複雜問題進行有效決策?

先來看看達利歐是誰?《原則》書的作者達利歐,出身美國普通中產家庭,26歲時被炒魷魚後在自己的兩居室內創辦了橋水,現在橋水管理資金超過1500億美元,截至2015年年底,盈利超過450億美元,而他的個人資產大約 168 億美元。

達利歐曾成功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橋水創立至今為客戶賺取的收益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家對沖基金公司,而達利歐認為橋水的成功正是源於他所奉行的一套原則,而這些原則也是他一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達利歐是個非常理性客觀的人,崇尚極度求真與開放。他奉行以系統化的方式來進行決策,以算法的形式把決策標準表達出來,甚至於用計算機不帶感情地以更快的速度處理這些信息。在《原則》書裡,達利歐總結出500多條原則幫助他保持開放的心態,看清現實,從容面對做決策,打造強大團隊。這些500多條原則,也正是達利歐在處理問題時所建立的思維模型。

世界本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系統,對事物要用多學科、關聯的視角去看待、解決、學習與探究。在學習後,接下來就需要嚴格行事,刻意練習。必須先把這些思維模型運用起來,在你的生活裡、工作裡,這樣你才能驗證它對不對,才知道如何去調整,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更加科學的決策。

參考書籍:

《好好思考:如何練就高超學習力》—成甲

《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錄》—【美】彼得•考夫曼

《原則》——【美】瑞 •達利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