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力主挖掘武則天、秦始皇陵墓被拒,死後骨灰撒在山上,不留墳頭


1892年出生在四川樂山沙灣鎮的郭沫若,官至文化部長。在上世紀50年代,在他的大力主張下,從朱棣陵墓挑到萬曆皇陵都進行了發掘。但是,他去世後,卻把骨灰撒在了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農業學大寨”的大寨的虎頭山上,沒有留下墳頭。

在昔陽縣大寨村虎頭山上,陳永貴墓地不遠處,有一通“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的紀念碑,是中共大寨村黨支部、大寨村民委員會1992年立的。很多來此參觀“農業學大寨”的很是奇怪:文壇泰斗的郭沫若的紀念碑怎麼會與曾是副總理的陳永貴的墓地在一起呢?郭沫若為什麼不保留墳頭呢?

我們從初中就開始學習郭沫若的詩歌《天上的街市》,稍後瞭解學習他寫作的《女神》《鳳凰涅槃》《孔雀膽》《蔡文姬》等,更知道了他不僅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更是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和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國文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他也曾提出挖武則天和秦始的皇陵墓,但是都被拒絕了。


1965年12月初,73歲的郭沫若在太原參觀大寨展覽館後,揮毫題寫了館名,並以一首七律詠懷:“大寨人人是愚公,神州爭效此雄風。百年基業防澇旱,千米山頭待柏松。勤奮力將全國學,虛心贏得普天同。為防自滿尋差距,絕不因循步自封。”

次日,郭沫若早7時由陽泉至昔陽,到大寨參觀後詩興大發,寫了這首五言古體以示敬意:“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人是千里一人,樂以天下樂。狼窩變良田,凶歲奪大熟。紅旗毛澤東,紅遍天一角。”此後,郭沫若為大寨這面全國農業戰線的紅旗,寫了數十首讚頌的詩歌。

1978年,86歲高齡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對他的夫人於立群和幾個子女說:"我死後,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1978年6月12日,文壇泰斗郭沫若走完了他86個春秋的人生之旅。在高規格的追悼會之後,人們按照他的遺囑,將骨灰撒到大寨的層層梯田裡。


按照郭沫若的級別,去世後完全可以葬在北京八寶山,但是他卻選擇了把骨灰撒在山西省昔陽縣的虎頭山上,不留墳頭,令人費解。【《瑞視覺》發佈的照片,全部是新華社簽約攝影師、人民圖片和光明圖片簽約攝影師的原創作品,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或者收藏,盜用必究!如果你身邊有奇聞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幫助的人,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