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縣:3000多家貧困戶挪出“窮窩”搬新居

(河南經濟報記者 吉娜 通訊員 李沂珈 師紅軍)10月23日,在魯山縣張良鎮思源居安置小區的易地搬遷扶貧車間內,搬遷戶陳三正頭戴衛生帽,身穿白大褂,在流水線上生產著一些雞精產品。

魯山縣扶貧辦副主任李海軍介紹,全縣共有3130戶搬遷戶,挪出“窮窩”搬新居,每家都有一個人就近有就業崗位,實現了搬遷後有穩定收入的目標。

近年來,魯山縣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為目標,積極推進易地搬遷進程,做到易地搬遷“挪窮窩”,精準扶貧“拔窮根”。

依託“四靠”選址,建好搬遷工程。縣裡組織土地、住建、規劃、環保、林業、水利等部門開展安置點選址工作,嚴格按照靠縣城、靠鄉(鎮、街道)政府所在地、靠產業園區、靠旅遊景區“四靠”原則,因地制宜選擇合適安置點。一方面縣搬遷辦統一組織施工圖紙的規劃、設計、財政評審和各項手續,全面推進。另一方面認真落實項目“五制”,堅持合同管理制、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項目公示制,接受群眾監督,保證各施工環節在陽光下規範有序運行。全縣32個集中安置點已全部建成,3130戶11039人已全部搬遷入住。

緊扣“兩個五”,確保質量安全。實施“五級監督,五道防線”兩個五嚴把質量安全關。嚴格落實“縣級幹部包鄉、鄉級幹部包安置點、村組黨員幹部包戶”的三包責任制,加強宣傳、廣泛發動,幫助搬遷群眾及時搬入新居。同時,在各安置點每個單元門口張貼後期維修維護公示欄,公佈維修人員聯繫方式,暢通群眾問題反映渠道,對使用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隨反映,隨維修”,確保搬遷群眾入住後過得舒心。

圍繞“五個有”,完善公共服務。按照有社區服務中心、有義務教育學校、有幼兒園、有衛生室、有文化廣場“5個有”的要求,共配套建設社區服務中心32個、新建幼兒園2個、衛生室2個、文化活動廣場32個、道路25千米、供水管網100千米、架設供電線路1萬米、配套變電設施32個、安裝路燈760盞、栽植綠化樹2萬餘株、新增綠地面積1萬平方米、安裝健身器材32套、車子棚100餘個,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和設施。

加強產業扶持,築牢脫貧保障。一是加強產業扶持。先後出臺了“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就業專項行動方案”等促進後續產業發展的文件。建成安置點光伏電站7座、新建扶貧車間3棟、蔬菜大棚4座。二是強化就業幫扶。舉辦種植、養殖、加工技能、安全教育等培訓班15期,培訓人員5000餘人次,實現2500餘人自主創業和轉移就業,已實現660餘戶搬遷家庭就近就業。通過安置點增設和縣政府購買方式設置生態護林、生態保潔等公益崗位,覆蓋500餘戶搬遷群眾。三是出臺獎補政策。出臺特色產業、扶貧車間、旅遊業、穩定就業創業、光伏扶貧、技能培訓等方面的獎勵補助政策,進一步鞏固後續產業發展成果,激發群眾自主創業和產業帶貧的動力,確保實現搬遷群眾穩定脫貧。

開展“五新”活動,打造幸福家園。紮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5個新”,使廣大搬遷群眾飲水思源感恩“新時代”、高高興興住進“新房子”、提振精神展現“新氣象”、穩定脫貧實現“新作為”、齊心協力營建“新家園”。建立健全基層組織,全面落實要素保障;建立公共食堂,鰥寡孤獨集中供養;營造和諧氛圍,開展安全知識培訓等,不斷提高幸福感和獲得感;優化社會治理,建立完善“一約四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提高搬遷居民素質、改善人居環境、豐富文化生活,打造幸福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