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應該是被人欣賞的,可爲什麼很多藝術品大部分人反而看不懂?

煙雨中的海洋


沒有看不懂的藝術,只有不懂藝術的人。

打個比方來說,藝術就是一條奔騰不息,途徑萬里的河流,如果我們沒有去縱覽這條河流的全貌,就自然無法準確地去認識它。

藝術史就是一部變革、創新從未停歇的歷史的河流。


現在人們所說的看不懂的藝術,主要集中在繪畫和雕塑藝術領域。

第一次被世人稱為看不懂的藝術,應該是1917年杜尚把一件取名為《泉》的現成的小便器,送到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舉辦的展覽上參加展覽。

這個無厘頭的小便器《泉》,取名與傳統繪畫大師安格爾、庫貝爾等一眾大師的作品同名,但出來的效果完全毀了三觀。

當然這樣的標新立異被組委會憤怒地拒絕了,並由此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與爭議。


只有觀念的徹底改變,才是現代藝術的未來,杜尚這樣來宣示他的創作理念。

支持者自然也認為,它是世界現代藝術編年史上的里程碑性標誌,是對一切傳統藝術觀念徹底的否定與批判。

杜尚這樣一件無厘頭的小便器為什麼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可呢?

這與藝術史的發展、變革、創新的歷程有關。


西方的繪畫藝術史,歷經了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抽象主義再到達達主義杜尚的小便池出現。

從藝術史的發展來看,就單純從技法層面來分析,從印象派開始,藝術家們就已經知道藝術在寫實技法上已經走到極致與盡頭,特別是隨著1820年照相技術的誕生更讓畫家們覺得,如果再拘泥於寫實繪畫領域的突破與創新,簡直讓人絕望透頂。

如果沒有革新與新的突破口,今天的藝術家就是在不停地重複古人,藝術本身就失去了生命力。


找出路,是當時西方藝術家們必然要做的事情。

所以,當杜尚的《泉》,在一邊嘲諷安格爾、庫貝爾的同時,它同時也開創了“裝置藝術”的先河,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給整個西方藝術的思潮帶來了全新的活力,他全面否定傳統,帶來了現代藝術的全新時代。


布穀公社


這裡潛在的問題是藝術品與接受者之間的關係。縱觀藝術自身的歷史,人們不難發現,其實藝術的創造只在很有限的層面上關乎純粹的審美欣賞。

舉幾個例子說明,藝術不僅是感性地欣賞,更多需要理性的認知


藝術自誕生之日起便有著極強的社會功能,比如奧地利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女性雕像,無四肢和麵部細節的刻畫,誇大了豐腴的體態,堆積在頭部的圓點不禁讓人想起了乳丁紋,這無疑與生殖崇拜有關。


在信仰的年代,宗教人物所承載的精神力量也遠遠大於對美的本能需求,現在大多數人可能並不接受和欣賞這些悲劇色彩的聖母,但作為因失子而悲痛萬分的母親,不美化才是當時的人們心裡真正認同的。

從15世紀文藝復興到18世紀的學院派是人們最熟悉的藝術的樣子。特別是男權社會對藝術品從委託到製作再到消費的全程支配,導致了藝術美傾向於女性的優美,而非男性的崇高與悲壯。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就不放圖了。

到了19世紀,藝術要努力脫離巫術、宗教、文學等非藝術因素的制約,實現藝術作為獨立學科的自律,於是藝術家們表現人體,風景,靜物,試圖不再依賴宗教、文學,進入了藝術的形式語言從藝術內容中剝離開來的階段


筆觸,色彩,構圖等形式因素獨立出來,從這個階段開始,人們接受不了了,因為沒了內容。馬蒂斯的這幅肖像畫徹底改變了傳統油畫的褐色調,用色彩的碰撞詮釋明暗關係,一抹綠色劃分了一個時代。


形式上的創新畢竟是有限的,到馬列維奇的《白色畫布上的黑色方塊》,藝術的在形式語言的探索上進入瓶頸期。

直到20世紀下半葉,藝術開始在更高的層面上回歸社會,這就是大多數人更看不懂的觀念藝術了。
博伊於斯在德國卡塞爾文獻展上種下了7000棵橡樹和7000塊玄武岩。

這便是他這件可以不斷生長的藝術品。


所以,藝術有自身發展規律,其目的從來也不可能只是被欣賞的,能否跟上藝術發展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接受者的教育背景。


最美還是藝術史


藝術應該是被人欣賞的,可為什麼很多藝術品,大部分人反而看不懂?這是專業領域裡的科學,自然很多人看不懂,確屬很正常。(下圖為梵高繪畫的日本浮士繪藝術)

藝術包括很多門類如建築,文學,舞蹈,戲曲,音樂等。這麼多門道要想門門精通,確實不可能。比如人體藝術,講究人的形體,肌肉,骨胳,線條,造型,膚色,風格,這門課是美院繪畫專業生比較難學的課。

人體藝術並不僅限漂亮女生,15世紀,16世紀意大利和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歐州古文明成就了許多田原牧人,武土,士兵,活潑的小男孩形像。

我國現代社會的人體藝術也有很多男耕牧民,市井男人形像。人體藝術涵蓋巨大的信息量,恐怕很少人去採風,歐州古文明繪畫的人體藝術值得後人去研究。

梵高的繪畫藝術更是在他死後,二十世記中葉才被世人認可,以致於一幅普通的向日癸彩畫,售價高達幾千萬美元,著實令人咋舌。綜合以上,我認為很多藝術,人們看不懂並不可怕,世界上最美的藝術需要時間的沉澱。


沙湖泛舟


數學應該是被人使用的,

可為什麼高等數學中的內容,

大部分人反而用不到?

大概對藝術有題幹中理解的人,

就是上面數學的這個例子。

今天,

小玉和你聊聊這個問題。

(康定斯基的抽象畫)

首先,

藝術是用來欣賞的,

但藝術更是藝術家的一種創造,

是藝術家表達含義和情感的一種很個人的創

造。

人和人之間尚且不能完全理解對方,

所以理解不了對方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品也很正常。

其次,

藝術欣賞不是0門檻而是需要一定藝術素養的。

就像每個人的知識水平不同,

剛學數學的小盆友只會加減法而不會乘除法,

他就可以認為數學中不需要乘除法了嗎?

很多人一點外文也不懂,

他就可以認為市面上那些外文書就沒有出版和存在的意義了嗎?

可是會乘除法的人就會算數算得更好更便捷呀!

認識英文的人就會讀原版英文書的時候津津有味呀!

瞭解構圖、線條和色彩的人就更容易欣賞到一幅畫的美呀!

(提香畫中的對鏡女人,古典主義作品很容易看出畫的是什麼)

(畢加索畫中的對鏡女人,立體主義作品不容易看出畫的是什麼,但色彩和立體拼貼是作品的藝術價值。)

所以,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

當一群老外還在疑惑王羲之寫的這是什麼他們看不懂的天書時,

你已經慨嘆這逸筆天成、功力超群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並深深體味到行文間作者在山水之間聚會的歡樂和對生死無常的感慨了。

(王羲之《蘭亭集序》)

無它,

文化和藝術素養不同。

再次,

我們要客觀的看待這個“懂”。

回到藝術品來說,

怎樣算讀懂了一件繪畫藝術品?

一是看明白了作品中畫了什麼,

二是體會到了作品的線條色彩,

三是感受到了作品中傳達的情感和哲理。

我想很多人所謂的“懂”,

應該只是看明白了畫了什麼而已,

那這只是藝術欣賞的第一步。

要知道,

繪畫作品分為寫實主義和抽象主義,

寫實繪畫容易具象理解,

但抽象繪畫便並不完全需要你看懂究竟畫了什麼,

而更多是感受它的線條色彩和其中的情感和哲理意味。

(羅中立《父親》寫實油畫)

(畢加索立體主義油畫,線條和色彩)

(弗洛伊德《自畫像》,哲理)

所以,

如果你只想看出來一幅畫到底畫了什麼,

那就太膚淺了,

繪畫並不只描繪現實生活中你認識的東西,

而是將它變形成為更有想象力的抽象

創造。

就像大家為什麼更愛聽流行歌曲而愛聽交響樂的少,

因為流行歌曲你聽歌詞還可以輔助理解,

交響樂更需要你欣賞和理解音樂本身的素養以及瞭解交響樂的章節特點,

所以,

交響樂並不因為多數人的不理解而沒有存在的必要,

它有自己的受眾能夠理解。

同樣的,

欣賞懷素的草書,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認出他寫了哪些漢字那就落了下乘,

那些飄逸豪放的草書不會因為誰的看不懂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更多能夠欣賞和理解書法藝術之美的人能夠認識到它的偉大價值;

(懷素《自敘帖》局部,圖源版權見水印)

波洛克的抽象繪畫,

如果你按照古典主義寫實標準來要求,

那就無法體會到藝術家看似凌亂無序線條中的和諧之美以及想要傳達的哲理意味。

(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

因此,

我們是不是對藝術更要懷抱學習之心了呢?



art張小玉


我們知道這樣一句話,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是一條普遍規律。

藝術方面同樣也存在有這樣的現象,即便是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其間也不可能是絕對都在一個層次或境界上,也會有差別。曲高和寡也是客觀存在,雖然說藝術應當雅俗共賞。再說藝術也有流派之分,除非是通才,在理解上也可能會有很大的區別。還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出現部分人看不懂也屬於正常範圍的事。




打個可能不一定恰當的比喻,下里巴人之人群看聽不懂陽春白雪,是正常,陽春白雪之人群聽不懂下里巴人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不在那個圈內,或者不再那個層次、平臺的水平,因為距離或隔膜的原因,同樣也會出現不懂的可能,所以這個世界上知音難覓,不是沒有,而是稀少而已,古人同樣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才有了高山流水的故事流傳至今。

藝術原則上應當是大眾化的,這是傳統觀念,也是普遍的真理,但事物往往需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藝術大眾化的觀念也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其實不僅是藝術,尖端的技術或理論畢竟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就那現代的智能技術吧,比如就近的智能手機技術,就絕對不可能是地球所有人都可以掌握的事情,也許可能萬分之一都不可能。引領時代的藝術也難免會會有許多人的不理解,存在自有存在的道理。無論是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蓋莫列外。









翰墨書道


作為我們不懂藝術的人來說去欣賞藝術,看不懂沒關係,不能因為自己不懂,來否認藝術美、藝術體系。

而被欣賞的藝術家,不能因為自己的不被理解,就否認世界的鑑賞審美。

我覺得對於藝術的欣賞,無論你是否懂得欣賞,不重要,很多時候重點看對於自己來說是否有意義,如果有就值了。

簡單來說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大多數人並不需要投身藝術,懂藝術,會欣賞藝術,其實只需當個欣賞者就OK了,成為藝術的主人翁。

當然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更多人已開始關注精神需求,可以通過鑑賞,嘗試著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你也會發現生活中的美,享受美。

其實我一直認為每個人都是生活中的藝術家。

敬請關注:墨韻書香1314,喜歡的點個贊吧,謝謝!








墨韻書香1314


夏天,街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是各色各樣的服裝。有你看上去很美的,也有不怎麼美也不怎麼醜的,還有你看著很不舒服的,也就是醜的。





誰能確定自己認為美的,別人也是和你一樣的感受?自己認為醜的,大家都認同你的看法?至少,穿著你認為醜的那個人,他不同意你的看法。否則也就不會穿出來了。

藝術的欣賞,和他受到的薰陶有關。初級的審美,是原始的。受文化背景,生活風俗,民族習性等多重因素影響,對美的取向大不相同,甚至是相反。對美的追求,是不受其他因素影響的 。



藝術家在創作時,他們表達的,是他們個人的內心感受。他的作品能引起你的共鳴,你就能夠欣賞。引不起你的共鳴,也就不為你欣賞。藝術的薰陶,和你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濃郁的藝術氛圍裡生活的人,他們的欣賞能力就強,接受藝術的境界,也比較廣泛。


貝多芬的交響樂與周杰倫哼哼唧唧的流行歌曲,在不同的人群中,會有相反的選擇。而西方裸體油畫,在大多數中國家庭中,絕對是有傷風化。

生活環境的不同。不等於藝術欣賞能力的高下。能接受西方藝術文化的人,不代表比不接受的人更有藝術修養。審美觀不同,能欣賞的,不值得驕傲。不能欣賞的,也不必自悲。更何況,現代藝術,忽悠人的東西實在太多。有錢,一團亂麻、一張白紙……都可以是藝術。



子衿tjk



庸者有天


藝術是為人欣賞的,這話沒錯!而藝術品不是人人能欣賞的,人在滿足了物質條件後一定上升到精神生活層面上!但是總是有先後順序之別,有修養學識不同之分。追求小康還有難度,大多數人都在進步中!


王江806255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