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公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採訪追憶豫劇“十八蘭”的故事。

張培公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採訪追憶豫劇“十八蘭”的故事。

【華夏慈善人物】10月17日上午,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網《豫慈善人物》主編、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慈善人物》欄目運營部主任張培公、為了弘揚中國戲曲文化,在滎陽市穆溝村開發“戲坊窯”,把“戲坊窯”打造成中國豫劇界的尋根問祖聖地,打造豫劇發源地,發掘歷史,還原歷史真相,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院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總監郭雲龍、河南梨之春藝術團團長吳二亮委託,到穆溝採訪了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穆溝村十八打鍋牛的牛治強、牛超傑、賙濟民、禹天保等同志、同時受到了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副村長牛志航的熱情款待。

張培公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採訪追憶豫劇“十八蘭”的故事。

牛治強說:“提起十八蘭,就數小菊(李蘭菊)和大田(崔蘭田)。這是人們對豫劇“十 八蘭”的讚譽。

張培公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採訪追憶豫劇“十八蘭”的故事。

早在三十年代,對豫劇事業的發展和 繁榮作出過傑出貢獻的著名豫西派鬚生泰斗周海水,在穆溝村“戲坊窯”收了最後一期“太乙班”弟子,有三四十人,多數是女孩子,其中 黃蘭祥、周蘭學和陳福小三人是男孩子。

張培公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採訪追憶豫劇“十八蘭”的故事。

有一年,“太乙班”在汜水趕廟會,高 臺唱戲,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當時,常香玉義父秀才牛士孔(高山鄉穆溝村人),周海水喊他牛叔,小科班的學生喊他為“牛幹爺”,看了戲後,稱讚不已,即興在廟會上以順口溜形式題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 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枝)同稱五魁在周門。”這首詩中,蘭玉係指郭蘭玉,還有位演黑頭的男演員周蘭學。

張培公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採訪追憶豫劇“十八蘭”的故事。

崔蘭田在穆溝“戲坊窯”學戲照片

張培公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採訪追憶豫劇“十八蘭”的故事。

“十八蘭”之一崔蘭田劇照

張培公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採訪追憶豫劇“十八蘭”的故事。

據 崔蘭田回憶,當時這十八蘭的名子是指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 (花旦)、郭蘭玉(花旦)、.秦蘭花(武 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馬蘭喜(老旦)、範蘭榮(帥旦)、李蘭菊(小生)、羅蘭梅(花臉)、師蘭榮(醜)、汪蘭巧(醜)、張蘭寶(鬚生)、馮蘭青(鬚生)、 劉蘭葉(老旦)、周蘭學(黑頭、男)、馬 蘭鳳(花旦)、馬蘭枝(老旦)。1956年12月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時,周海水回憶“十八蘭”是:崔蘭田、李蘭菊、羅蘭梅、王蘭琴、郭蘭玉、 劉蘭玉、馬蘭鳳、劉蘭仙、車蘭玉、陳蘭 榮、王蘭巧、,周蘭鳳、張蘭寶、趙蘭美、劉蘭英、張蘭花、毛蘭花、馮蘭青等。由於當時帶蘭字的男女演員有三十多 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演員藝術造詣的差 異,周海水及後人對“十八蘭”的提及也略有出入,而且全成了女的,這也順理成 章。不過,現在豫劇界一般公認的“十八 蘭”則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 蘭玉.、張蘭青、李蘭菊、王蘭琴、劉蘭 玉、王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 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 鳳、劉蘭英。實際上,亦不止此數。“十八蘭”只是佼佼者或代稱而已。

【牛治強.口述、張培公.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