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教,父之過!作為父親,你需要做到6點,才稱得上好爸爸

美國有位海員,在兒子出生不久就出海遠航,3年後,當他回家時,發現兒子舉止古怪,性格孤僻,很自卑,一點不像一個小孩子的童真。

這是因為嬰幼兒時期長期缺乏父愛的特有特徵,有的孩子還會多愁善感,易哭鬧,煩躁,抑鬱等,有人把這些症狀稱之為“父愛缺乏綜合徵”

世衛組織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2個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長大後更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曾表示,“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這一觀點在相關網調中得到了60.7%網友的認同。

養不教,父之過!作為父親,你需要做到6點,才稱得上好爸爸


但是,僅僅是在家裡的父親就真的起到父親的作用了嗎?很顯然,如果你只是拿著手機刷遊戲陪伴的父親,當然不算是真正的陪同。

1.父親要做到有效陪伴,重視質而非量

有效陪伴這個詞,我想也適用於媽媽。

有效陪伴,是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而不是有一搭無一搭的應付著孩子。孩子其實是非常敏銳的,他能清晰地感知大人是不是用心地在陪伴他。

jason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要求我把手機放下,陪他玩時要認真,不能分心。

如果沒有有效陪伴,即便是一屋子的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可能也無法觸達孩子的內心,還會在責問孩子,你為什麼要哭啊?你怎麼又發脾氣啦?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感知到孩子真正內心需求。

2.父親可以多帶孩子做些力量型運動

媽媽經常是不喜歡孩子處於危險境地,雖然保護了孩子的周全,也無形中阻礙了孩子探索的精神。

以前看過一本書,是韓國“父教專家”權五珍《爸爸學校》,詳細闡述了他怎麼帶著孩子在週末去野外探險的,而妻子往往是“不可以”媽媽。這個詞我印象特別深刻,描述得好準確,“不可以”媽媽,媽媽還真大多數是不可以媽媽。

這位爸爸會帶孩子去參加那種荒島中什麼都沒有的野營大賽,帶領孩子像野人一樣生活。他的兒子更多的時間沒有放在學習上,往往是生活上,他兒子同學曾經說過一句話:除了學習,你的任何方面都讓我敬佩。

而他的兒子雖然學習不屬於班級前幾名,但是班級裡崇拜者很多,也很有主見,遇到事情時會有一堆“粉絲”跟著。這些活動還是感覺很難由媽咪來完成。

養不教,父之過!作為父親,你需要做到6點,才稱得上好爸爸


3.父親可以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婚姻與家庭》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是:爸爸經常和孩子在一起,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而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也發現,如果爸爸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孩子更能表現出較高水平的合作與社會技能,從而發生機能亢進與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較低。

4.父親可給孩子講述他或缺的知識內容

父親一般會更喜歡歷史,軍事,地理,哲學,英雄人物等大視野的東西,這些往往是男孩子最喜歡的內容。

jason在小時候很喜歡去軍事博物館或者自然博物館看恐龍,這些都很讓他著迷,而遇到這種場合,我往往是退居二線,由爸爸登場講述那些坦克,高射炮,裝甲車,戰鬥機的作用,而我往往一臉懵圈。

養不教,父之過!作為父親,你需要做到6點,才稱得上好爸爸


5.父親對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意義

爸爸帶給男孩子的往往是是力量、權威、智慧的化身,甚至,很多男孩子在小時候崇拜的對象就是老爸。記得小外甥小時候很自豪地對我說:我爸爸會開車,會游泳,還會給我炸蝦片,可好吃了。

爸爸帶給女孩子的往往是高大偉岸,安全感與依賴感,孩子可能對媽媽會耍賴撒嬌,也可能對爸爸這樣,但是爸爸真正生氣,瞪眼睛的時候,孩子們還是會第一時間收斂不少。

6.父親可以更放手,讓孩子性格變得更加堅毅果敢

父親給孩子灌輸的往往是,可以流血流汗不流淚。而媽媽往往更心疼孩子,看見孩子有點吃苦,就會擔心,想替孩子去做。父親可以讓孩子更獨立,更放手讓孩子去真正做獨立的個體。

孩子的性格養成往往就在這些小的細節中形成。

養不教,父之過!作為父親,你需要做到6點,才稱得上好爸爸


美國專欄作家愛默生·蔡斯撰文指出:人們對於母親在家裡的作用往往能夠充分重視,因為每個家庭確實少不了母親的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父親在家裡的作用就低於母親,或是說孩子接觸父親對於其成長的重要性不及母親。

我國傳統文化,《三字經》裡也有“養不教,父之過”的古訓。父親在過去需要靠體力勞動來維持生計的年代裡,更是不可或缺。

《愛的藝術》中這樣說:“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 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而這本書中也提到:孩子在6歲以後,強烈需求父愛的威嚴與引導。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簽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贊並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