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電動化“覺醒”中國警惕丟失先發“窗口”

船至中游,奮楫者先。

全球電動化的征途上,歐洲、美國、印度等地區和國家正在快速“覺醒”,這讓作為先行者的中國不能有絲毫鬆懈。

必須正視的現實是,在完成了醞釀期和導入期後,中國新能源汽車並沒有駛入穩定增長的軌道,補貼退坡影響遠超預期,讓整個新能源產業需求側和供給側都出現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2019下半年以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出現3個月負增長,10月最新數據顯示,下滑趨勢仍在延續,受此影響,包括動力電池、材料、設備在內的上游產業鏈已經明顯承壓,Q3近5成上市公司淨利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忐忑和不安已經在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界蔓延。

而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蕭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對於電動化日益高漲的“熱情”。

以大眾為代表的歐洲車企,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激情與野心。11月初,大眾首款ID.車型純電動ID.3在德國茨維考工廠下線,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再一次重申了其電動車戰略規劃: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的未來,2025年生產超過100萬輛電動車,2028年全球銷售約2200萬輛。

歐洲電動化“覺醒”中國警惕丟失先發“窗口”

政策層面也在給予更強大的支持,ID.3下線儀式上,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臨現場,提出將投入35億歐元擴建5萬個公共充電樁,至2030年,德國電動車保有量將達700-1000萬輛、公共充電點100萬個,同時,為了拉動市場消費,德國將把現有的電動車補貼額度提升50%。

嚴苛的碳排放標準、加碼的消費端補貼以及充電配套設施的完善,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正在以“軟硬兼施”的政策刺激著電動化的進程。

而如果再將目光投向上游產業鏈,我們會發現,從政府到企業,再到研究機構,從車企到電池,再到材料,整個歐洲,正在合力擰成一股繩“撲向”電動化。

不僅僅是歐洲,包括美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電動化,也都在“覺醒”,在美國,4540億美元新能源補貼政策正在醞釀,在印度,政府正在謀劃自下而上的電動化戰略……

年初,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回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時說,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先走了10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實踐證明我們的技術路線是可行的,而且得到全球認可。這就給我國留出非常寶貴的10年時間窗口,使我們贏得了某些換道先行的先發效應。

然而,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伴隨著全球電動化的覺醒,過去10年建立起來的先發優勢和窗口期正在被快速縮減,如何保持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力,是我們刻不容緩需要回答的命題。

事實上,覆盤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非常關鍵的一點就在於政策層面給予的全方位的支持,包括陳清泰在內的多位專家都認為,汽車動力技術變革,不僅在中國,政府是第一推動力,在美國和歐洲,國家都是第一推動力。

箇中緣由,在於電動化有很強的正外部性,這體現在其關係到能源轉型、環境治理、汽車產業變革等多個層面,這種正外部性短期內無法轉換成企業直接受益,但長期來看對於國家和社會而言意義重大。

正是基於此,中國已經建立了在電動化領域建立的成熟經驗和領先的優勢,對此,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拱手相讓。

面對補貼退坡帶來的市場波動,業內認為,當務之急,應該在政策驅動建立先發優勢的基礎上,一是要堅定電動化的方向和決心,二是在補貼退坡之後,相關的政策要做好延續性,做好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調控,保持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在供給側,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連續4年位居全球第一,也帶動了一批核心零部件企業的快速崛起,面對全球汽車產業寒冬,應該堅定我們在電動化上的戰略方向,進一步通過政府與企業協力,堅定信念、凝心聚力,推動行業轉型突破。

而在需求側,在補貼退坡之後,產業政策要做好延續性,政府除了可以在稅收、補貼等方面進行延續,在價格上增強新能源汽車競爭力,還可以在路權、高速路橋收費、停車位及停車費等多方面制定新能源汽車的差異化政策,從而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汽車產業正迎來百年未有的巨大變革,過去10年,中國的電動化領跑全球,眼下,船至中游,水湍浪急,百舸爭流,唯有排除掣肘,全盤規劃,才能激流勇進,萬不可半途而退,將已然取得的先發優勢拱手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