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淺談: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無所得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本章孔子講的學習與思考之間的辯證關係。

《論語·為政篇》淺談: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無所得

“學而不思則罔”:“學”,即學習,指的是從其他的地方所獲取的知識;“思”,是思考、反思的意思,“罔”,是迷惑的意思,此處可以延伸為無所得的意思。孔子這一句話,旨在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對所學的知識,如果只是機械地接受,沒有經過自己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反倒會讓自己在學習之後變得迷茫,而得不到任何的收穫。

“思而不學則殆”:“殆”,通“怠”,指的是精神疲倦的意思。這一句話,孔子是從另外一個側面來看待“學”和“思”的關係,他認為如果整天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之內,沒有經過正規而系統地學習,就會讓自己缺乏知識的驗證而疲於猜測,最終使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在本章之中,孔子從兩個方面來詮釋自己對於“學”和“思”之間的辯證關係,並且給出了自己相應的觀點,可謂是精準而富有哲理。

《論語·為政篇》淺談: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無所得

《論語·衛靈公》中記載了孔子關於學習和思考的另外一句話:“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雖然與本章之中所言並不相同,但表達出的思想卻是同一種,都是告訴後人,要把“學”和“思”兩者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讀書學習之道。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日常的學習之中,一定要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既不能只重學而輕視了思考理解的作用,也不能光想著求創新而忽略了基礎知識。

如果一個人在學習之中,整天只顧著看書而“不求甚解”,這樣就成為了我們所說的“讀死書”、“死讀書”的例子,顯然這樣的學習方法看似勤奮,但卻並沒有什麼效果,因為最終書還是那本書,知識還是原來的知識,對自己並沒有產生任何引導、提升的作用。

《論語·為政篇》淺談: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無所得

當然,如果一個人整天都做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猜測,或者只想著憑藉自己的想象去憑空創造知識,這樣的行為純粹就是浪費了時間,最終還是會一無所獲。畢竟,知識並非憑空出現的,而是隨著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即便是孔子這樣的聖人,還有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的思想,只有時刻保持著一顆進取心和求學之心,才能有所得。

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是要把“學”和“思”統一起來。既要在學習之中進行理解,又要把自己的思考與已有的知識進行相互驗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能夠學習到切實有用的知識,才能收穫真正的屬於自己的思想。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作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子夏的話正是對孔子“學”與“思”最好的解釋。而這種解釋,又正好切合了儒家思想之中“仁”的這個概念。所以,在學習這件事情之上,能夠啟發和促進我們的,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探索和求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