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瀉,解法:補氣健脾、益氣昇陽、抑肝扶脾、酸甘斂補

有時候吃著吃著肚子就不舒服了,腹瀉那個難受呀!腹瀉甚是傷心啊,尤其是久瀉不止的,更是煩,怎麼辦?

1、補氣健脾法

用於脾氣虛弱,運化不健,腹瀉時輕時重,大便或溏或稀,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悶腹脹,精神倦怠,面色萎黃,甚至面浮足腫,舌苔淡白,脈象緩弱。

若挾溼者,一般仍從脾虛生溼著眼,通過補益脾氣以化溼邪,但補虛不可純用甘味,太甘則生溼,當佐以辛香醒脾助運之品;溼食積滯明顯時,當酌減補脾之品,或暫以治標為主;脾氣虛弱的腹瀉,反覆不愈者,每易從氣虛而發展至脾陽虛弱,治當配合溫中運脾之法。

慢性腹瀉,解法:補氣健脾、益氣昇陽、抑肝扶脾、酸甘斂補

2、溫中運脾法

用於脾虛內寒,陽氣不振,大便經常稀薄,或有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腸鳴,喜溫喜按,畏寒肢冷,面色無華,舌苔淡白而潤,脈細。

如脾胃虛寒而腸有溼熱,瀉下物有黏液,腹痛較顯,腹瀉發作加重,苔白罩黃者,可採取溫清並施之法;如寒積在腸,腹瀉時發時止,脹痛拒按,瀉下不爽,混有黏凍,服溫補藥不效者,可暫伍溫通法;如脾虛病久,而致陽氣下陷者,當配合益氣昇陽法。

3、益氣昇陽法

用於脾虛中氣不振,清陽下陷,久瀉不愈,大便溏薄,肛門下墜或脫出,食後即欲腹瀉,或大便雖然次數增多,但僅軟而不成形,腹脹或微痛,神疲氣短,舌苔淡白,脈細弱。

腹脹痛者可酌配鼓舞脾胃清氣之品,且取“風能勝溼”之意。

慢性腹瀉,解法:補氣健脾、益氣昇陽、抑肝扶脾、酸甘斂補

4、溫腎暖脾法

用於脾虛及腎,命門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久瀉不愈,每在黎明五更時腸鳴腹痛,瀉下淡黃稀水,夾有完谷,瀉後疼痛得緩,大便日三四行,腹部覺冷,下肢畏寒,舌苔淡白潤滑,質胖嫩,脈沉細無力。

如有滑脫者,應與固澀法同用;若脾陽虛寒證,用溫中運脾法而療效不著者,亦可取溫腎補火之法,以助脾陽來複。

5、澀腸止瀉法

亦稱“固澀法”。用於脾腎陽虛,不能固攝,久瀉穀道滑利,肛門脫出不收,大便滑洩不禁者。

此法需與溫補脾腎之法配合,方能取得協同效果,如腸道有溼滯者禁用。

6、抑肝扶脾法

用於肝旺脾弱,肝氣犯脾,每因精神因素而致腹痛腹瀉發作或加重,腹痛作脹,痛則欲瀉,瀉下溏薄,腸鳴攻痛,得矢氣則痛減,平時常有胸脅脹滿,脘痞,噫氣,食少,舌苔薄白,脈弦。

如兼溼熱內蘊,合戊己丸清熱燥溼,洩肝和脾。如肝脾不和,寒熱錯雜,可取苦辛酸合法。

慢性腹瀉,解法:補氣健脾、益氣昇陽、抑肝扶脾、酸甘斂補

7、酸甘斂補法

用於脾氣虛弱,久瀉傷陰,表現氣陰兩虛,既有虛浮、神倦、氣短、腹脹,又見口乾思飲、虛煩顴紅、舌光剝無苔或起糜點等陰傷證候;或因肝氣犯脾,氣鬱日久,化火傷陰,瀉下如醬,黏滯不暢,口乾口苦,胸膈煩悶,舌質紅,苔黃,脈細弦數者。

治用酸味收斂之品,與甘緩補益脾胃藥配伍,使酸與甘合而化陰。

脾氣虛者,當配合甘淡補脾之品,不宜單純柔潤,以免礙脾。肝經有熱者,可以苦洩之。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諮詢,請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