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逆襲的黑天鵝

拼多多市值逆襲超京東,它還是你眼中視而不見的黑天鵝嗎?

認清事實,也許你對拼多多會多一點認可和接受

如果說

抖音是手機裡的年輕版廣場舞;

快手是手機裡的老鄉串門;

淘寶直播是手機裡的電視購物;

拼多多就應該是手機裡的下沉城市的拼團大集(有價格,有社交);

今天從資本市場的投資角度給大家講述一下定準下沉城市的拼多多——背後的資本力量

質量爭議也好、流量爭議也罷,

不得不承認,

拼多多是中國互聯網中的又一匹黑馬。

創造了國內近十年罕見的“增長傳奇”

他用不到3年的時間,完成了京東十年,淘寶5年才實現的成績。

用互聯網產品重要的數據,來看一看他的“增長傳奇”

活躍用戶數——據招股書披露,拼多多截至2019年7月拼多多活躍用戶達到4億

2018年財報中顯示年度新增活躍用戶增加1.737億,月活用戶單季淨增4200萬

獲客成本——根據招股書測算,拼多多獲客成本僅11元/人,這個數據,遠低於京東和阿里。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在拼多多四週年慶的動員會上,CEO黃崢講話時對內宣佈,拼多多最新季度的真實支付GMV已經超過了京東。

市場排名——截至2019年10月,拼多多的GMV規模已成為國內排名第二的電商,僅次於淘寶。

營業收入——2018年拼多多營業收入為131.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2.26%;2018年拼多多營業成本為29.0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1.9%;2018年拼多多毛利潤為102.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00.23%。。

這個速度,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拼多多的野蠻生長並不是“偶然”,如果非要給它按上一個形容詞,應該是“傳奇”。

不僅如此,它還吸引來極為豪華的投資機構為其站臺:騰訊、高榕資本、紅衫資本分別擁有18.5%、10.1%和7.4%的股份,位列第2至第4位大股東。

如此之快的速度,如此之高的估值,如此之猛的發展勢頭,如此之牛的機構站臺,這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拼多多並不是什麼新鮮物種,它就是團購,或者說團購的“升級版”。簡單的來說,主要是這幾 點:

第一,兩種模式:傳統電商和團購是“人找貨”,而在拼多多的模式下,是通過社交網絡而實現“貨找人”。

第二,裂變手段:如果用戶邀請足夠多的好友,並大量購買商品,他們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折扣。

第三,兩個關鍵詞:低價+爆款

第四,多種營銷技巧:砍價免費拿、免費奪寶、拼單拼主免單……

這樣的模式,在阿里、京東、美團霸佔電商市場的當下,以微信平臺作為領地,快速撕開了市場裂口。

也許你會噴它“營銷而已”、“假貨問題”,這些事實,都無法否認和改變它的牛逼。

邏輯+流量+護城河

拼多多、快手、抖音、趣頭條,近年來少有的爆發式“增長黑客”,背後,到底站著什麼樣的共同邏輯?

拼多多從淘寶虎口下搶走的流量,能否長期可持續?

拼多多有什麼樣的護城河,並且會面臨什麼樣的風險?

黑天鵝的掌舵人:黃崢

“從1到1000億,京東用了10年,唯品會用了8年,淘寶用了5年,拼多多隻用了兩年零三個月”。黃崢是怎麼做到的?

黃崢,1980年出生,杭州人。

2002年,浙大校友丁磊主動聯繫到黃崢,探討計算機方面的問題。那時候,丁磊的網易處於創業的生死關頭。那一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網易的市值從4.7億元美元猛降到2000萬美金。

這一次對於計算機技術的探討,讓黃崢和丁磊成為好朋友。

黃崢浙大本科畢業,前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繼續學習計算機。

2003年,黃崢進入了Google開始工作,3年後黃崢和李開復一起,被派到中國拓展業務,建立谷歌辦公室。這一年,淘寶成立,全年淘寶的成交總額為3400萬元。

第一次創業——買手機

2007年,黃崢從Google辭職,開始賣手機。年銷售額有幾個億,但幾乎沒掙到錢,公司關閉後,黃崢開始第二次創業。 這一年,劉強東的京東正式更名為京東商城,獲得今日資本首批融資千萬美金。

第二次創業——電商服務

2010年,黃崢開始第二次創業,做電商服務,“樂其”目標用戶為世界500企業,同年聚美優品成立。

第三次創業——遊戲公司

2011年,當樂其做的小有成就,黃崢的心又開始躁動了。他看丁磊的網易,遊戲板塊收益豐厚,也動了進入遊戲領域的念頭。他的遊戲公 司,主要是在微信平臺上提供角色扮演遊戲。

2013年,聚美優品的銷售額突破60億元,同年7月京東成立金融集團。

2014年,京東在美股遞交招股書,騰訊發佈公告收購京東上市前的15%普通股,聚美優品在紐交所上市。

第四次創業——拼多多

2015年,黃崢發現,淘寶和微信在業務上沒有互動和彼此滲透。黃崢認為這裡面有商機。

黃崢和它的創業團隊,決定第四次創業,將電子商務和遊戲結合起來。黃錚覺得,應該用產品撬動消費者,這其中就有點像做互動式的遊戲,通過玩法的迭代和維護好與用戶互動把正向循環做起來。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黃崢關注到了美國一家會員制電商初創公司Jet.com,以動態實時定價手段,通過低價模式和大力度推廣,在電商行業引起轟動。此後,其被沃爾瑪以33億美元收購。

沿著這個思路,主打拼團模式的拼多多出現了。

2015年9月,黃崢創立了拼多多,首輪就得到了老朋友,圈內大佬們的青睞。首輪投資人中包括淘寶創始人孫彤宇、步步高董事長段永平、網易的丁磊和順豐的王衛。

2016年2月,拼多多單月的成交額突破1000萬元,付費用戶超過2000萬人。

2016年7月,拼多多的用戶量突破1億人,同時獲得了騰訊、小米、IDG等1.1億美元的B輪融資。

2016年10月,拼多多的單日GMV超過1億元。

2017年1月,拼多多C輪融資,紅杉資本一家獨投上億美元,估值超過100億美元。

這一年,拼多多幾乎砍掉了自己的直銷業務,平臺上的商品多來自於B端用戶,拼多多為B端商家提供批團方式,擴充用戶量,進而擴大銷售額,並從中賺取交易佣金。

2018年4月,拼多多以150億美元的估值,獲得了騰訊和紅杉聯合領投30億美元,此時拼多多的月度GMV為400億元,2017年京東的月GMV為1100億元。

注意上述各個融資環節的估值邏輯,如果以估值/日GMV數據來看,大致在10倍係數左右,基本是參照京東的邏輯。

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在美股遞交招股書。

商業模式比較刁鑽:

拼單砍價+裂變C端社交用戶量,切中其他電商公司都沒有覆蓋的賽道。

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9月。做拼團電商生意,通過用戶發起,與其他人拼團,以較低的價格在平臺上購買商品。說白了,它就是C2B模式,個人通過組團形式,向B端議價(砍價)。

拼多多整個平臺的交易,可以分為5個步驟:商家入駐發佈產品——C端用戶購買(單獨/拼團)——下單、付款——商家發貨 ——支付平臺打款給拼多多——拼多多扣除服務費後,打款給商家。

在商業模式本質上和美團類似,都是團購——只不過,不同的是,美團是B端指定商品,指定統一價格,向C端發起團購;而拼多多,則指定商品,提供兩個價格,一個是單獨購買價,一個是拼團價(買家和其他人一起拼團,享受低價)。

這事,估計連美團的王興都想不到,一個升級版的團購生意,居然在身為團購老大的自己面前,硬生生的只用兩年多時間,幹了3 億用戶。

弄明白了商業模式,然後我們再來看毛利率。

拼多多的變現途徑有三種:

1)在線廣告,是指商家購買拼多多搜索排名(相當於競價排名);

2)交易佣金;是指拼多多根據商家在平臺上的交易額,按一定比例,向商家收取佣金;

3)直銷,是指拼多多自己在平臺上售賣商品,即自營。

2016年-2018年拼多多收入結構

拼多多,逆襲的黑天鵝

注意,其中直銷業務的毛利率極低,2016年,直銷為營收貢獻了90.45%,因此當年的綜合毛利率為-14.46%,但隨後這塊業務的佔比開始下降,2016年9月,拼多多和其自營平臺拼好貨合併後,取消了自營業務,轉型為純平臺運作模式,毛利率也大幅上升。

解決完以上兩個商業模式的細節,我們接著來思考:拼多多的錢,到底燒到哪兒去了,導致賬面鉅虧?

互聯網獨角獸,難逃“燒錢”這一步

拼多多,逆襲的黑天鵝

錢燒到了哪裡?

吸引流量,獲取B端、C端用戶。對電商行業來說,流量,就是生命線。無流量,必死。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銷售費用為1.69億元、13.45億元、12.17億元。注意,2017年、2018年一季度,銷售費用率都大幅增加,到2018年一季度,收入的87.9%都拿去做推廣了。此處,正是拼多多虧損的原因。

銷售費用中主要為兩塊:

1)廣告推廣;

2)用戶補貼;

廣告推廣——從2017年開始,拼多多開始在地鐵站大量鋪設廣告,同時先後在《極限挑戰》、《中國新歌聲》、《非誠勿擾》、《我是大偵探》等火爆綜藝節目上,做贊助商。

它的“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3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已經被稱為洗腦廣告詞。

2018年,拼多多拿下世界盃直播賽前廣告位。有信息披露,央視世界盃首批廣告資源官方贊助商的標底價格,高達35.62億元。

用戶補貼:

平臺對於用戶的補貼方式,主要指APP簽到補貼、邀請好友砍價減免費用等。這部分支出,拼多多計入了銷售費用中。

關鍵一環:撮合交易

拼多多這麼燒錢做廣告,就是為了吸引B端和C端用戶入駐平臺,這樣,它才能變現掙錢。

要看它怎麼掙錢,得仔細看看B端和C端的交易流程:

B端商家入駐拼多多平臺,需要交一筆保證金,計入資產負債表中負債科目“Merchant deposit”。該筆保證金,只有在商家離開平臺,並且撤銷了在平臺上發佈的全部商品後,可以向拼多多申請“退保證金”。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保證金為2.19億元、17.78億元、24.15億元。其中2017年的增速為711.87%。保證金這個數據,代表平臺入駐商家的數量在快速增長。

好了,商家交完保證金,入駐平臺,可以發佈商品了。此時,作為平臺方的拼多多會收取交易佣金和廣告費,統稱為在線市場服務。

但與此同時,相應的,拼多多需要支付出去兩塊主要的營業成本:一是支付手續費、一是平臺運維支出。

其中,支付手續費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費用,包括微信、支付寶、QQ錢包等。平臺運營支出是指寬帶、服務器成本、折舊和維護成本。

拼多多,逆襲的黑天鵝

關於拼多多的投資邏輯

1)關於拼多多,其實幾個最大的爭議就是:它究竟有沒有未來?這個問題千人千面,我們把這個問題拆解,來提一些自己的分析觀點。

2)這個問題,應該拆分成幾個細分問題來看:它的流量能否繼續擴張?它將如何盈利?如果阿里和京東反撲,會不會把它搞死?

3)這三個細分問題,分別對應三件事:用戶增長、盈利模式、競爭格局。如果用戶能夠增長,代表需求可持續;如果能找到盈利模式、扭虧,那麼商業邏輯就可持續;如果不會被對手搞死,那麼加上前兩條,就能看到更遠的未來。

4)再來看獲客成本,據招商證券研究報告,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獲客成本已達49元,遠高於2017年的11元。其銷售費用率在18Q1也已攀升至88%。在這種情況下,要麼,繼續大規模燒錢;要麼,想辦法降低獲客成本

5)獲客成本怎麼降?找騰訊平臺支持。據第一財經日報,拼多多的天使投資人宓群透露:拼多多前期做到非常大的規模,並沒有使用騰訊的資源。最近一筆大額投資,騰訊領投意願強烈,拼多多更多是從戰略層面考慮。從媒體的報道細節能看出來,騰訊對投資拼多多應該是相當的興奮——這意味著,其多年來在電商領域突破的夙願,終於看到曙光。未來,在流量、資源上有更大的支持,幾乎毫無疑問。

6)其次來看盈利模式——傳統電商基本就靠這幾個模式盈利:年費、交易佣金、廣告費。未來的盈利模式,按照其現有數據所體現的資源稟賦,未來大規模變現,無非幾大路徑:競價排名、2C的消費金融、2B的供應鏈金融。只要用戶量足夠,依靠這幾塊業務扭虧為贏,只是時間問題,預計大約1-2年時間。

7)再次來看競爭格局——拼多多最大的意義,就是在BAT三角巨頭之下快速撕開自己的存活空間,並且,找到了足夠強大的“流量護城河

”,沒錯,這個護城河就是微信。目前,微信和淘寶流量仍有不小的屏障。拼多多對騰訊意義重大,將成為其在電商領域牽制阿里的戰略要地。未來必將獲得更多扶持。從這個角度來看,阿里想把拼多多搞死,很難。

8)拼多多的低價、爆款, 搶了淘寶的用戶(兩者用戶高度趨同)。那麼,接下來阿里和京東的反擊,將成為重要看點。現在,兩家已經在開始陸續反擊:淘寶推出 “淘寶特價版”App,對標拼多多的拼團模式;此外,京東也推出“京東拼購”,加入戰局。

用戶——從招商證券的數據來看,拼多多經歷了2017年月活的爆炸性增長,拼多多18Q1月活增速明顯放緩。

9)所以,接下來一年,一大關鍵詞就是:燒錢、燒錢、燒錢。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今年的雙十一,會成為中國電商領域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一場血戰:淘寶PK京東PK拼多多。並且,自拼多多出現,未來很多年,或許國內電商市場,都會呈現“三國演義”的格局,這個格局,將成為相對的穩態。

10)在以上所有要點中,流量仍然是毫無爭議的第一位。而要維持流量,就得持續提供“低價+爆款”,否則湧入的流量遲早也要流失。從拼多多最新發布的佈局動向也能看出,幾個關鍵詞:好貨、服務、溫度。

12)對“好貨”,我們的理解,未必是像天貓那樣的同類商品中的“高端貨”,而是“低價高質”,所謂的“性價比”。而傳統的一件商品,從原材料到成品,佔據成本更多的一是渠道網絡、經銷商,二是廣告投入。

未來,Customer-to- Manufactory(顧客對工廠)模式會是主線,各大電商平臺,誰能為B端企業提供更多扶持和服務(包括供應鏈服務、金融服務等),幫助其降低成本,誰才能笑到最後。所以,電商平臺看似是一門2C的生意,實際上PK到最後還是一門2B的生意。

這樣的未來,將很大程度上優化實體經濟的效率。

13)至於估值方面,互聯網公司典型的特徵是,由於未來的基本面重大變動(比如增加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業務),可能會導致未來的財務數據出現重大變動,和目前的財務數據嚴重脫節,所以,基於過去財務數據的估值方式,往往會遺漏對未來基本面重大節點的判斷。

14)拼多多的未來究竟如何,我們只能粗略分析到這一層,僅做拋磚引玉。它的未來究竟如何?歡迎業內人士留言,參加討論。

無論如何,有了拼多多這樣一個攪局者,中國電商的格局增加了更多的變數。

拼多多,逆襲的黑天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