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淡水泉的逆向投資哲學 兩方面注意投資者體驗

“我們特別理解投資者的擔心,但作為基金經理,不能被這種擔心影響投資判斷。”近期,在淡水泉投資的內部討論會上,趙軍表示。

趙軍是淡水泉的創始人。淡水泉成立於2007年,專注於二級市場股票投資,是一家中國本土私募機構。此前,趙軍曾任職於中信證券資產管理部、嘉實基金。

淡水泉信奉逆向投資策略,以期先於市場發現投資機會。“市場越是波動,我們越敢於去逆向佈局。本質上,淡水泉希望在市場波動過程中實現對市場的超越,最終達成投資目標。”他說。

2018年以來,A股市場大起大落,這被認為是私募淨值出現波動的原因之一,其中也包括淡水泉。趙軍認為,股票價格最終是要反映對基本面的判斷,而不是反映短期的價格波動。短期的價格波動往往和基本面沒有關係,反映的更多是人們的情緒。

趙軍同時表達了對長期業績的重視。他認為,投資者體驗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投資績效是否達到原來的預期目標;二是投資者的預期風險收益特徵是否與產品相匹配。

以下是趙軍的部分觀點:

對於投資者“過山車”感受背後的想法

趙軍:近一段時間,我們在跟投資者交流過程中發現,部分投資者有一種典型的心態,就是感覺過去兩年投資收益像“過山車”一樣。我們特別理解投資者的這種感受。實際上,這種感覺特指2018、2019年淡水泉在投資收益上出現的波動。

波動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這兩年A股市場大起大落,2018年市場單邊下跌,到2018年底,市場情緒更加悲觀。2019年1-4月,市場情緒恢復,出現系統性回升;5、6月份市場再次下跌;7、8月份市場呈現窄幅震盪。這樣幾起幾落的過程中,淡水泉的淨值呈現波動。

第二,與淡水泉股票型基金的定位和投資風格有關。淡水泉絕大部分產品是成長策略,對股票型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定位是承擔短期風險來獲得超額回報,同時採取的是基本面驅動的逆向投資風格。對於看好的股票,市場越是波動,我們越敢於去逆向佈局。本質上,淡水泉希望在市場波動過程中實現對市場的超越,最終達成投資目標。

堅守能力邊界

趙軍:淡水泉投的是企業的基本面成長,股票價格最終是要反映對基本面的判斷,而不是反映短期的價格波動。短期的價格波動其實往往和基本面沒有關係,反映的是人們的情緒,但我們難以具備預測短期市場情緒波動的能力。我們要清醒認知自己的能力邊界是什麼,要敢於堅守,相信自己可以在能力圈裡做出正確判斷。

我們特別理解投資人的擔心和恐慌,但作為基金經理,不能被這種擔心恐慌影響投資判斷。如果因為恐懼而動作變形,就離開了自己的能力圈。淡水泉經歷過許多次市場巨大不確定性的考驗,但做對了一件事: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論投資者體驗與產品匹配度

趙軍:投資者的體驗來自於兩個方面。首先與投資績效有關,投資績效是否達到原來的預期目標。這個目標取決於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定位,也就是承擔波動,超越市場的既定投資目標。另一個體驗來自客戶所能承受的風險收益,客戶的預期風險收益特徵是否跟產品相匹配。

從這個角度,向不同投資人匹配合適的產品就顯得尤為重要。相比成長策略承擔短期風險,追求長期可持續的超額收益,平衡策略的波動率降低,預期收益也相應降低。在投資前,投資者一定要知悉產品過往的風險收益特徵、風險收益表現、業績波動背後的原因,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能否找到低波動但高收益的產品?

趙軍:金融經濟學裡一直有一個關於“是否存在金融異常”的爭論。一個低波動、高回報的產品就屬於一種金融異常。從理論上講,作為積極的基金經理,大家全部希望在股票市場上找到風險低迴報高的投資標的。但市場上是否存在這樣的產品,許多時候往往是事後才能得出結論。時間維度也很重要,短期看,無論是哪一種策略都有可能存在這樣的現象。

與其期望我們可以找到長期可持續的低波動、高回報產品,倒不如簡單做兩件事。一是找到這個領域優秀的基金經理或基金管理人,因為可持續的業績更關鍵。二是做好資產配置,把自己的可投資資金合理匹配到這樣的基金產品中去。

回到淡水泉的成長策略和平衡策略,成長策略的理想客戶群體是有長期投資期限,同時能承擔市場波動的投資人,反過來,如果一筆錢的投資期限特別短,投資者又不能承受短期較大的波動,那麼平衡策略可能更適合他。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