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带偏小学评判标准、掀起学区炒作?老南京是这么说的…

南外带偏小学评判标准、掀起学区炒作?老南京是这么说的…


我们当年上小学的时候南外并没有那么火,名小和学区房也没有那么火。

那时候小升初还是有统一考试的,考试成绩好的就上名小。各区都有头牌名小和一线阵容,比如老鼓楼的拉力琅,玄武的北小南小,老白下的游小瑞小,老秦淮的夫子庙小西湖,老建邺的石鼓路,老下关的天妃宫等等,是区内家长争相选择的对象。

但是总的来说,按照语数外成绩来排,差距并不是特别大,名小和所谓草小之间也就是几分十几分的差距,反倒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更大一些,所以并没有非常激烈的针对小学学区的炒作。

那时候很多小学都有优秀学生升入南外初中,比如已经消失的裴家桥小学,那时候裴小也是经常有考上南外的。

后来从某一年开始,小升初就没有统考了,小学之间全面客观的对比依据消失了,南外成了重要的区分标准

。于是乎,借着这个信息不透明的机会,在一系列利益的驱动下,针对南外录取数目的片面追求和炒作开始风行起来。

对于小学来说,追求南外录取数目,相比追求文化课均分来说,是一条扬名的捷径。

提高课程均分需要长期潜心钻研教学,不仅需要提高头部生源,还要带动中部生源和帮扶底部生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而刷榜南外则只需要把最优秀的几十个头部生源集中起来训练一年半载就可以了,还可以借助家长和校外的力量进行针对性强化,简单粗暴却有效,其余的学生完全可以“放生”了。

这样,只要一所学校或一个区的教育部门以南外录取为指挥棒来指导教学、评比荣誉,就能比不这么做的学校制造出几比一、几十比一的悬殊数字来,尽管其培养的大多数学生质量并不与这一数字呈正相关。

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南外和其它各种“外”,无疑是衣食父母般的存在。

南外面测的一大特色是超纲,哪怕课堂知识学得再好,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也很难通过面测。因此,南外越热,培训机构的生意也就越火。

每年南外放榜以后,培训机构无不得意洋洋地贴出了自己的学员考上南外的喜报,这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对于家长来说,由于政策的偏斜,南外拿到了多到荒谬的国内名校保送名额,这成为高考成绩并不出色的南京市家长们避开残酷的高考竞争的一条捷径。

不仅南外受到热烈追捧,南外录取数量多的小学也受到热烈追捧

家长们简单地认为,A小南外录取数目是B小的几十倍,所以自己的孩子读A小的话,升入南外的概率就是读B小的几十倍了。这种把录取数全部归因于学校质量有明显缺陷的思维逻辑在很多媒体、社区和聊天群中大行其道。

对于中介来说,那就更不用提了,学区房所附带的溢价和成交是直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甚至因此而诞生了不少专门的学区房中介和网络吹鼓手。

只有炒作南外录取、夸大学区价值,才能进一步刺激家长们的神经,掏空他们的口袋。已经持有名校学区房的家长为了保护自己的投资有意或无意地助长着这种炒作。

前段时间,一份栖霞区小学期中统考排名在论坛和微信传播。认真研究不难发现,小学的实际成绩排名和大家的印象、媒体的炒作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而且除了能够筛选生源的南外仙林小学部外,其余公办小学的差距并不是大家感觉上的那么夸张,名小和偏远的乡镇小学之间还是只有几分或十几分的差距,和20年前类似。

过来人有理由相信,当这些不同小学的学生们毕业升入同一所中学后,这点差距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抹平,中考和高考最终体现更多的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是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努力成果。

最后,呼吁有关部门能够对小学排名进行合理的引导,适时公布客观数据,遏制对某些指标的片面炒作;也呼吁家长们冷静看待南外以及各种“外”。

重视教育无可厚非,要把自己多年的辛苦积蓄用在刀刃上,而不是当了韭菜,为了一个数据而被人无情收割。


最后贴出几位网友的观点:

@石潭风景:

在南京扎根的外地人比较容易相信南外录取小学排行榜,是主要学区房购买群体,南京本地人还是相信一些老牌学校。

@黑色谜语:

学区房的炒作都是房地产繁荣后,户籍制度放开,外来人口带动起来的。八九十年代,户口的迁动在本市区都非常难,外省户口更是难上加难。

@gunnner:

小学本来就相差不大,名小就是考南外有氛围,另外金中20年前和附中相差不是太大,现在差一个档次……

@lxyqwe:

对小孩学习有期望的,目标就应该是南外、南师附中(看小孩适合哪个),金中、29中马马虎虎。

小学初中学习应该按这个目标计划,整天抱怨规则有用?难道高考升学还要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了?不想走学习这条路的,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也一样有前途,但是也没必要眼红别人上了好学校。

对于南外是否带偏了小学评判标准,

你是怎么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