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為什麼沒像元朝一樣,退回北方老家自保?

劉紅


大元至正二十八年也是明朝的洪武元年,這一年,明朝浩浩湯湯的北伐大軍向北進軍,一路勢如破竹,昔日橫掃亞歐的蒙古大軍此時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明朝大軍幾乎沒遇到有效的抵抗,不久,明朝的軍隊便攻陷了元朝的都城大都,在明軍還未到達大都之前,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便如驚弓之鳥般攜后妃皇子和一干大臣等倉皇向北逃回了祖宗的發祥地蒙古草原老家,逃回草原後的元順帝依舊稱皇帝,同時也繼續使用“大元”的國號,由於其統治範圍僅限於長城以北和遼東部分地區,也就是昔日元朝的北方領土,所以歷史上將退守草原的元順帝建立的政權稱為“北元”。北元在元朝滅亡後仍然堅持了三十多年,曾一度對明朝的北部邊疆造成巨大軍事壓力。500多年後,當同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清王朝滅亡時,清朝的皇室卻沒有能夠像元朝統治者一樣退回老家建立地方割據政權呢?其實清朝滅亡時和元朝有著很大的不同。

首先,清朝與元朝滅亡的方式不同:

元朝的滅亡實際上是通過元朝末年的一些列農民起義而導致的,最總元朝也是被明朝大軍所攻滅,元朝的滅亡過程經歷了漫長而廣泛的血淋淋的戰爭。而清朝的滅亡實際上是當時清廷與南方革命政府的一種媾和。清朝皇帝選擇了和平退位的方式,民國政府也與清朝皇室簽訂了白紙黑字的《清室優待條例》,清朝皇帝在退位後仍被視為外國君主一樣,其尊號仍存不廢。這種政權的終結方式屬於權力的和平移交,與元朝末期那樣的暴力推翻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清朝與元朝的民族政策不同:

元朝和清朝一樣,都屬於少數民族建立的對廣大漢人實行統治的封建王朝,但是同屬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的清朝在民族政策和民族關係問題的處理上卻明顯成熟於元朝。元朝統治者在建國後便將國內的人民分為四等人,這樣的劃分實際上不僅激化了民族矛盾,實際上也不利於民族融合的發展進程,實際上對於作為統治民族的蒙古族的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最終元朝的滅亡也有著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相比元朝而言,清朝雖然在建國之初時期也實行過錯誤的民族政策,也曾一度導致了民族矛盾激化的情況,但是清朝統治者在對全國建立了有效統治後便及時的調整了民族政策,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曾多次強調“滿、漢一體”等緩和民族矛盾的政策。並且滿族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在不斷的模仿和學習漢族人,滿、漢的融合程度也明顯好於漢人。所以,相對於元朝而言,清朝的的民族政策顯然是成熟的,清朝的民族矛盾也明顯沒有元朝那樣激烈,說白了滿足和漢族之間沒有那麼大的仇。

第三,清朝與元朝的滅亡時情況不同:

元朝滅亡時,蒙古軍隊雖然不及元朝初年時的戰鬥力,但是仍然對明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和壓力,退守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權,多次南下出兵攻打明朝,一段時間裡,曾經給明朝造成了巨大壓力,並且在之後的將近兩百年時間裡,蒙古人仍然是其老家蒙古高原地區的唯一霸主,幾乎沒有對手。而清朝滅亡時,昔日八旗鐵騎的後代們早已經落魄的馬不能騎、弓不能拉了,滿洲民族經過將近三百年的漢化,已經蛻化的與漢族人沒有區別了。另外當時作為滿洲人老家的東北地區早已經淪為了日俄兩國正想角逐的勢力範圍了,清朝統治者即便想回去,怕是也回不去了。

總而言之,清朝滅亡時的各方面狀況與元朝滅亡時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清朝統治者不想也不可能回到祖宗的龍興之地了。


歷史課課代表


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朝末年,滿清的東北老家已經不再由他們所控了,想學蒙元那樣退出關外自保,已經不可能了。

在明末風雲變幻之際,滿清捉住了歷史的機遇,趁機入主中原,一統天下。但人口規模和文明程度都不佔優勢的滿人,始終擔心自己無法長久的駕馭漢族。所以,自康熙時起,清朝就開始對自身的龍興之地東北實施“封禁”,將之視為皇權的直屬地,禁止關內漢人向關外遼闊的東北地區活動,以便為自身留一條“退路”。

然而,清朝的這項“封禁”令,在執行了200多年後,卻在近代外部列強勢力的衝擊下,被迫取消。

自兩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入侵日漸深入。尤其是19世紀後期,北方強鄰沙俄更是野心勃勃的推動“黃俄羅斯計劃”,企圖蠶食我國的北方領土。其中富饒的東北地區,也就成為沙俄蠶食和侵佔的首要目標。

除了沙俄外,通過明治維新崛起,並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的日本,也快速走向對外擴張的侵略道路。在控制了朝鮮半島後,日本也和沙俄一樣,將目光轉向了富饒的東北。於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為了爭奪東北地區的控制權,日本和沙俄兩國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土地上打了一場狗咬狗的戰爭。

日俄戰爭最終以日本勝利而告終,然而,儘管日本此戰是擊敗了老牌列強沙俄,但自身也損失慘重,無法一口氣蠶食掉整個東北。所以,清末的東北其實就處於日俄兩個列強的勢力滲透控制下。

面對外部列強的不斷入侵和蠶食,清政府當局最終不得不廢除“封禁”令,以“移民實邊”之策,增強清朝對東北地區的本土控制力。於是,便有了清末民初著名的“闖關東”現象。因此,清末的東北,除了日俄勢力外,清政府有意培養起來的東北本土力量也逐漸成氣候,並能夠制衡日俄,典型的就是日後著名的“東北王”張作霖。

然而,清末東北地區的勢力,不論哪一方都不把滿清放在眼裡。也就是說,滿清那時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自己龍興之地東北地區的控制力。而這正是,滿清與蒙元不同的主要原因!



這些歷史要讀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元朝和清朝都有個共同特徵就是他們都是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並以少數民族的身份統治過中國,元朝滅亡後退回了蒙古老家,並且依舊對中原保持一定的軍事威脅,清朝和元朝不一樣,清朝並沒有退回東北老家,這個是為什麼呢?

第一、滅亡形式不同

元朝是通過朱元璋農民起義,最終擊敗了元朝並把他們趕到了蒙古草原,清朝是通過袁世凱等各方勢力協商下平靜滅亡的,可以說元朝和清朝滅亡的形式不一樣。

第二、發家之地情況不一樣

元朝依舊控制著蒙古草原,那個時候中原的漢人還是比較少到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海是以蒙古人為主,這也給後來元朝退到蒙古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可以說元朝退回蒙古老家沒什麼問題,他們依舊是中國北方的霸主。

清朝的時候情況就不太一樣了,雖然東北是滿清的老家,由於清朝末年並不太平直隸、山東一帶不少百姓為了避免天災人禍以及戰亂不少都逃難到了東北,一時間東北漢人比滿人就多了,這對原來人數就不多的滿人是十分不利的,因這個時候東北只能算曾經滿人老家,清末的時候已經算是漢人的天下了。

第三、勢力不允許

元朝雖然給徐達的北伐軍趕出了中原,但是那個時候蒙古草原依舊是他們的統治範圍,元朝統治者在蒙古草原擁有極大號召力,就算離開了中原他們依舊是蒙古草原的霸主。

我們知道清末滿清內憂外患,無力阻擋列強對中國的瓜分,那個時候東北已經不是隻有滿清勢力,還有俄日等國的勢力,他們肯定是不允許滿清回到東北,在加上那個時候東北已經沒有多少滿族人的影子了,因此滿清在東北是沒有什麼影響力,這個時候東北不是他們說的算。

後來,溥儀到東北建立“偽滿洲國”並沒有獲得太多人的支持。

第四、民族融合

元朝時期,漢人的地位並不高,可以說等級只能算奴隸,元朝對漢人採取的是迫害的形式,因此元順帝明白這個道理在徐達攻下大都之前他逃回蒙古草原,因為如果不逃元順帝必死。

清朝時期,雖然滿人地位依舊沒法高於滿人,但是相比元朝依舊提高了不少,還有就是滿清一直在融合學習和借鑑漢人的文化,因為民族大融合,可以說並沒有元朝時期那樣大的仇恨,正是因為滿清民族政策保證了他們可以建立200多年統治。

只能說兩個王朝末代的時候遇到的情況不一樣,導致了他們不同結局。


莫地方


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對中國大地的統治思想有本質的不同。

元朝知道自己是一個依靠武力霸佔了人家的床榻,所以一直是有防止復仇的危機感的。

相傳一個村子只允許使用一把菜刀。

把漢人和蒙古人嚴格劃分等級區別對待。似乎是隨時做好了狠狠撈一筆,不行就跑的準備。這種強盜思維,統治自然是不能長久的。

清朝就不同了,清朝統治者的軍事思想源自《三國演義》,政治思想是孔孟之道,可以說"愛民如子"這種思想是從小灌輸的。中國人口也在這個時期爆發。有人推斷,如果當時清貴族接受了西方傳道士思想,那我們的華夏文明可能就沒有了。

清朝漢化的徹底到跟漢民族沒有區別,特別現在散居的滿族人,跟漢族可以說區別只在身份證上了。

再說清朝用的上退守嗎?清朝是被大臣袁世凱逼的讓位了。不管怎麼說,這是和平過度。不用打自然不用退守了。

袁世凱政府和後來的民國政府,甚至日本政府都是答應優待那些清朝遺老遺少的。人家用的上退嗎?

退又能退到哪裡?東北此時是張作霖的。其他各地也是軍閥割據。

而清政府面對自己發源地老家一直是敬愛的。也防止破壞風水,對東北不允許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的極好。


墨香紙白


我看一些評論,說東北不是清朝的。我說說我看到的資料。

武昌起義,天下大亂,其中東北奉系張作霖代表東北百姓說,請清朝皇帝回家,到東北您還是皇帝,百姓還是您的奴才!

是袁世凱力排眾議,請清帝禪讓民國。但是條件是北洋民國,不是南京民國。

北洋民國給清廷待遇很高,宛若他國元首,參比英國王室。當時北洋民國就是想把大清皇族打造成第二個英國皇族。

為此袁世凱不惜對張作霖表達了態度,你要迎回清帝,就是做曹操,就是分裂祖國,北洋民國不惜一戰,維持祖國統一。在國家統一面前,張作霖表示同意北洋政府的方案。

所以清朝滅亡與元朝根本不同,清朝是禪讓,而元朝是逃走。

所以看到北洋政府很多人對於退位的清帝很尊敬,因為清帝不是被打敗,而是禪讓。這也是為啥溥儀會後來和日本合作,他認為自己被趕出紫禁城不對,溥儀不知道日本狼子野心。

明白了清朝結束和元朝結束不一樣,就明白了清朝不退回東北的原因:祖國統一高於一切。

這也是為什麼今天中國人特別重視祖國統一的原因,因為在100多年前,在祖國統一這一立場上,連一個沒有知識的軍閥都知道的道理,現代中國人如果不知道的話,他真的不配做中國人。這是一個在中國已經形成一百多年的共識!


夢香寒冰


滿清不是個原生民族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加入者既帶來了不同的民族成分,自然也帶來了許多地域歸屬,特別是滿清之後的分佈決定了其大部分族人的老家就是關內並不是東北。

第二滿清漢化的比蒙元徹底的多。其實不用等到後期列強入侵,比如太平天國、湘軍等漢族勢力的強盛決定了滿清要向舊傳統靠攏否則早被辦掉了。

當時的漠北草原雖然貧瘠荒涼,但大體仍是蒙古各部落的天下,只有少數牧場為哈卡斯人、阿爾泰人、吉爾吉斯人等非蒙古部族佔有。作為蒙古人的元朝皇族,回到這裡繼續做皇帝,很容易就可籠絡當地的蒙古各部首領,建立傳統草原部落體制的遊牧政權。故而元朝皇族回到北方草原後,依舊可以稱王稱霸、統轄一方,甚至還可以時不時南下劫掠,給明朝造成一些小麻煩。

反觀清朝,雖然入關之初,滿洲貴族推行了“剃髮”等一系列惡政,嚴重激化了民族矛盾,但自康熙帝時起,清皇室便積極奉行滿漢融合的策略,鼓勵滿族人學習漢族人的先進文化。在幾代皇帝的努力下,大批滿族人說漢語、興漢俗,已經逐漸和漢族人無法分辨,他們居住在繁華的大城市裡,逐漸不再留戀牧獵時代的生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過慣了舒適生活的滿族顯貴,很難再想回天寒地凍的東北老家。

另外,即使他們想回東北老家當皇帝,客觀條件也不會允許。眾所周知,清朝末年,積貧積弱,列強頻頻入侵,不斷將中國的土地鯨吞蠶食。當時的中國東北已被俄國、日本兩大列強劃為勢力範圍。同時,清朝末年迫於人口壓力開放了邊關,大量來自山東、河南的漢族人不斷“闖關東”,逐漸成為東北地區的主體人口。所以清朝皇室想在此地重建政權,估計也得不到支持,即便建立成功了,恐怕也只會淪為“偽滿洲國”之類無實權的傀儡。



獨秀文苑


順治入關起,清朝就以中國王朝自居了,誰敢說它是異族,妥妥滅九族。

康熙時起,康熙皇帝就明確聲明他是天下之主,非僅僅滿人之主,且鼓勵漢化,滿漢通婚。他考慮問題己完全以中國皇帝的身份考慮了,包括親自公祭明太祖陵。

再到晚清,儘管腐敗無能了,但你要說它不是中國人,估計它要跟你急眼!這時候,大部分滿人已不會滿語,也不會騎馬了,它比你還中國化。

這時有個嚴重事態:孫中山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滿人是非常生氣的,漢人中不滿的也很多,歐美則一臉懵逼,唯日俄竊喜。袁世凱一看大事不妙,禁了該口號,以“五族共和”代替,並莊重寫入清帝退位昭書中: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滿人接受了,漢人沒意見,歐美乾脆也承認,唯心懷不軌想獨佔中國的日俄乾瞪眼。


中外雜談


元朝滅亡的時候,蒙古人迅速退到了漠北。漠北也是蒙古人的大本營,當年成吉思汗就是從那裡開始崛起,最後南征北戰,橫掃歐亞,征服中國的。

(北元區位圖)

與元朝情況很相近的另一個朝代清朝,他們在滅亡以後,為什麼不像蒙古人那樣,也退入他們的大本營東北呢?

事實上,滿人的前任女真人,當初在中原建立了金國,後來金國被蒙古人滅掉以後,也是退到東北的。而且由於女真人退到東北,他們得以把實力保存下來,後來通過發展演化,變成了後金。接著,後金再通過四處征伐,重新打入關來,建立了清朝。

由此可見,如果滿人在中原失敗以後,也像蒙古人,以及他們的祖先女真人那樣,退回大本營。通過休整生息,說不定還是有捲土重來的機會的。可是,為什麼他們最終卻不這麼做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清朝雖然被推翻了,民國政府對清皇室的待遇卻很不錯。不但讓他們住紫禁城,而且每年還給予了他們400萬的開支。這個待遇對於他們來說,非常有誘惑力,他們不願意回去。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呆在紫禁城,當籠中鳥的感覺,哪有去自己打開一片天地好呢?再說了,民國政府也只是給清朝皇室以優待,大部分滿人是沒有這種優待的,他們為什麼不回去呢?

(影視中的太后和小皇帝)

又有人說,這是因為滿人已經沒有地方可去了。

這個話是有一定道理的。確實,滿人與蒙古人、女真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

蒙古人在中原地區建立了元朝,不過,他們的大本營卻還一直在自己手裡。乃至於一直往北邊走,延續到貝加爾湖一帶,都是蒙古人生活的範圍(有人說一直延續到北冰洋,這一點並沒有確切的記錄)。雖然漠北那一帶已經沒有成吉思汗那個時代那樣繁盛了,但至少還延續著。

女真人也一樣,他們雖然在中國建立了國家,東北那一帶一直也在他們手裡。後來蒙古人滅掉金國後,他們退回到東北那個嚴寒荒涼的地區。雖然很艱苦,卻好歹生息了下來,延續到明朝末年強勢崛起。

可是滿人卻沒有可以退回去的地方了。為什麼呢?

北邊蒙古人居住的那個區域,一方面因為有蒙古人住著,另一方面,由於沙皇俄國的崛起。再加上晚清不爭氣,不斷割地給沙俄,沙俄已經把北邊(包括西北邊)的土地蠶食得差不多了。就算是蒙古人生活的那個區域,沙俄的勢力也已經深深地透入進去,蒙古人自身難保,自然不可能接納滿人。

(溥儀劇照)

東北那一塊區域更加嚴重。

清朝建國以後,實際上對那一塊區域是有意地進行了保護的。一開始,由於東北地區空了,因此清政府鼓勵百姓到那裡去開發。但後來,滿人認為,大量的人員流入東北,會動了那裡的龍脈。於是,清政府下了一道封禁令,禁止對那裡實行開發,由此把東北地區保護了起來。

這種保護,延續了兩百多年的時間。不過,到了晚清的時候,沙俄和日本都對那裡產生了興趣。東北地區,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也有豐富的資源,因此,都加緊了對那裡的爭奪。由於日本對清朝貪婪的蠶食,在甲午戰爭中打敗清朝,並且通過《馬關條約》,從中國攫取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因此,清朝傾向於聯合沙俄,於是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密約》,允許沙俄在清朝大肆修建鐵路。

沙俄的這種做法,大大地影響了日本人在中國的推進,最終,日本人和俄國在東三省發動了一次日俄戰爭。這一場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戰爭以日本人勝利結束,沙俄也沒完全退出東三省。

但不管怎麼說,這時候的東三省,其實已經被日本和沙俄所控制,已經算不得清朝政府的地盤了。

當然了,沒有地方可去,還不是滿人沒有回到東北的根本原因。我認為,滿人之所以呆在原地,並不回東北,或者去其它地方,根本原因,是他們入關以後,完全適應了關內的生活方式,而且在文化上也認同了漢人文化,他們在關外建立的那種文化傳統,也已經被丟得差不多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與漢人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怎麼還回得去呢?

事實上,後來溥儀回到東北,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建立偽滿洲國,就沒有多少人支持他。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滿人其實是回不去了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滿清有力量會到東北地區嗎?

沒有了力量!

晚清以沒有了滿清成建制的部隊,和滿清完全是滿族人的政府。

我們回顧一下晚清時期的中國局面,袁世凱掌握了全部的晚清軍事力量,整個滿清政府裡面都是漢人掌握,原來的成建制的滿族軍隊已經不復存在,滿清貴族只限於北京的皇宮裡面。

從李鴻章到袁世凱,都是漢人在支撐著晚清時期的危局。

慈禧太后殺滿清貴族八大臣,滿清的危亡的局面已經形成,滿清的骨幹力量基本被慈禧太后殺光。

最後漢臣張勳復辟也無法恢復滿清的皇權統治,而只是一場鬧劇。

晚清時期,內憂外患,各種各樣的外國勢力直接影響到中國,從經濟的,政治的,軍事的,完全滲透到中國內部。

外國的電報,電話,汽車,輪船,洋布,洋油,洋火,洋鹼,洋瓷碗,洋瓷臉盆,洋漆,等等。衝擊著中國的經濟。

外國人的堅船利炮,遊弋在中國的沿海地區,炮擊中國軍隊。

各種各樣的外國政治思想也湧進中國,西方的民主制度,自由主義思想,全面的進入中國,這些學說比孔夫子舊書更有吸引力。

在中國青年學生裡掀起了巨大的浪潮。

各種各樣的思潮衝擊著中國的傳統理念,而使中國人民的心靈開始了轉變。

沙皇俄國和日本在滿清的起源地東北地區爆發了戰爭,沙皇俄國戰敗,朝鮮半島成為了日本殖民地,並且隨時注視著滿清發源地東北地區。

晚清時期的中國民心已經不在滿清政府這邊,當八國兩軍進攻北京時,在老百姓眼裡,並沒有多大的震撼,而是作為旁觀者。

滿清皇宮裡面的貴族往哪裡去,沒有地方可去,而晚清的漢臣死保晚清的朝廷,而南方革命黨一波又一波的軍事浪潮,衝擊著晚清漢臣的保皇黨,最後的南方革命軍北伐戰爭,把漢臣扶持的晚清政府徹底推翻,建立了中華民國。

晚清為什麼不能像蒙古人一樣回到東北地區去呢?其實已經回不去了。

回去了也控制不了,沒有軍隊保護的政府,誰聽你的號令那。


寶樹白石


自古中國流傳著一句古話,叫做胡無百年運,在清朝以前沒有任何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的時間打破百年的魔咒,唯有清朝做到了,而且跟正統的漢族王朝時間差不多。

主要原因如下:

1、清朝在統治策略上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不同,他一開始也沒想到自己可以坐穩天下,於是囤積大量財富在關外,隨時準備跑路。經過順治、康熙的經營,徹底站穩了腳跟,不想走了。

2、因為統治中國近300年,滿族已經漢族複雜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滿族人沒辦法乾淨徹底斬斷與舊政權的聯繫,許多滿族人也改了漢姓。

3、東北老家,所謂的龍興之地已經不是滿族地盤,他沒法像蒙古人那樣流竄回去建立政權。

4、外部形勢也不允許了,東北成了漢地十八省外有一塊穩固的勢力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