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为什么没像元朝一样,退回北方老家自保?

刘红


大元至正二十八年也是明朝的洪武元年,这一年,明朝浩浩汤汤的北伐大军向北进军,一路势如破竹,昔日横扫亚欧的蒙古大军此时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明朝大军几乎没遇到有效的抵抗,不久,明朝的军队便攻陷了元朝的都城大都,在明军还未到达大都之前,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便如惊弓之鸟般携后妃皇子和一干大臣等仓皇向北逃回了祖宗的发祥地蒙古草原老家,逃回草原后的元顺帝依旧称皇帝,同时也继续使用“大元”的国号,由于其统治范围仅限于长城以北和辽东部分地区,也就是昔日元朝的北方领土,所以历史上将退守草原的元顺帝建立的政权称为“北元”。北元在元朝灭亡后仍然坚持了三十多年,曾一度对明朝的北部边疆造成巨大军事压力。500多年后,当同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清王朝灭亡时,清朝的皇室却没有能够像元朝统治者一样退回老家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呢?其实清朝灭亡时和元朝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清朝与元朝灭亡的方式不同:

元朝的灭亡实际上是通过元朝末年的一些列农民起义而导致的,最总元朝也是被明朝大军所攻灭,元朝的灭亡过程经历了漫长而广泛的血淋淋的战争。而清朝的灭亡实际上是当时清廷与南方革命政府的一种媾和。清朝皇帝选择了和平退位的方式,民国政府也与清朝皇室签订了白纸黑字的《清室优待条例》,清朝皇帝在退位后仍被视为外国君主一样,其尊号仍存不废。这种政权的终结方式属于权力的和平移交,与元朝末期那样的暴力推翻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清朝与元朝的民族政策不同:

元朝和清朝一样,都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对广大汉人实行统治的封建王朝,但是同属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的清朝在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却明显成熟于元朝。元朝统治者在建国后便将国内的人民分为四等人,这样的划分实际上不仅激化了民族矛盾,实际上也不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进程,实际上对于作为统治民族的蒙古族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最终元朝的灭亡也有着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相比元朝而言,清朝虽然在建国之初时期也实行过错误的民族政策,也曾一度导致了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但是清朝统治者在对全国建立了有效统治后便及时的调整了民族政策,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曾多次强调“满、汉一体”等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并且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模仿和学习汉族人,满、汉的融合程度也明显好于汉人。所以,相对于元朝而言,清朝的的民族政策显然是成熟的,清朝的民族矛盾也明显没有元朝那样激烈,说白了满足和汉族之间没有那么大的仇。

第三,清朝与元朝的灭亡时情况不同:

元朝灭亡时,蒙古军队虽然不及元朝初年时的战斗力,但是仍然对明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压力,退守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权,多次南下出兵攻打明朝,一段时间里,曾经给明朝造成了巨大压力,并且在之后的将近两百年时间里,蒙古人仍然是其老家蒙古高原地区的唯一霸主,几乎没有对手。而清朝灭亡时,昔日八旗铁骑的后代们早已经落魄的马不能骑、弓不能拉了,满洲民族经过将近三百年的汉化,已经蜕化的与汉族人没有区别了。另外当时作为满洲人老家的东北地区早已经沦为了日俄两国正想角逐的势力范围了,清朝统治者即便想回去,怕是也回不去了。

总而言之,清朝灭亡时的各方面状况与元朝灭亡时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清朝统治者不想也不可能回到祖宗的龙兴之地了。


历史课课代表


原因很简单,因为清朝末年,满清的东北老家已经不再由他们所控了,想学蒙元那样退出关外自保,已经不可能了。

在明末风云变幻之际,满清捉住了历史的机遇,趁机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但人口规模和文明程度都不占优势的满人,始终担心自己无法长久的驾驭汉族。所以,自康熙时起,清朝就开始对自身的龙兴之地东北实施“封禁”,将之视为皇权的直属地,禁止关内汉人向关外辽阔的东北地区活动,以便为自身留一条“退路”。

然而,清朝的这项“封禁”令,在执行了200多年后,却在近代外部列强势力的冲击下,被迫取消。

自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日渐深入。尤其是19世纪后期,北方强邻沙俄更是野心勃勃的推动“黄俄罗斯计划”,企图蚕食我国的北方领土。其中富饶的东北地区,也就成为沙俄蚕食和侵占的首要目标。

除了沙俄外,通过明治维新崛起,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的日本,也快速走向对外扩张的侵略道路。在控制了朝鲜半岛后,日本也和沙俄一样,将目光转向了富饶的东北。于是,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为了争夺东北地区的控制权,日本和沙俄两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

日俄战争最终以日本胜利而告终,然而,尽管日本此战是击败了老牌列强沙俄,但自身也损失惨重,无法一口气蚕食掉整个东北。所以,清末的东北其实就处于日俄两个列强的势力渗透控制下。

面对外部列强的不断入侵和蚕食,清政府当局最终不得不废除“封禁”令,以“移民实边”之策,增强清朝对东北地区的本土控制力。于是,便有了清末民初著名的“闯关东”现象。因此,清末的东北,除了日俄势力外,清政府有意培养起来的东北本土力量也逐渐成气候,并能够制衡日俄,典型的就是日后著名的“东北王”张作霖。

然而,清末东北地区的势力,不论哪一方都不把满清放在眼里。也就是说,满清那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自己龙兴之地东北地区的控制力。而这正是,满清与蒙元不同的主要原因!



这些历史要读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元朝和清朝都有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并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治过中国,元朝灭亡后退回了蒙古老家,并且依旧对中原保持一定的军事威胁,清朝和元朝不一样,清朝并没有退回东北老家,这个是为什么呢?

第一、灭亡形式不同

元朝是通过朱元璋农民起义,最终击败了元朝并把他们赶到了蒙古草原,清朝是通过袁世凯等各方势力协商下平静灭亡的,可以说元朝和清朝灭亡的形式不一样。

第二、发家之地情况不一样

元朝依旧控制着蒙古草原,那个时候中原的汉人还是比较少到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海是以蒙古人为主,这也给后来元朝退到蒙古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可以说元朝退回蒙古老家没什么问题,他们依旧是中国北方的霸主。

清朝的时候情况就不太一样了,虽然东北是满清的老家,由于清朝末年并不太平直隶、山东一带不少百姓为了避免天灾人祸以及战乱不少都逃难到了东北,一时间东北汉人比满人就多了,这对原来人数就不多的满人是十分不利的,因这个时候东北只能算曾经满人老家,清末的时候已经算是汉人的天下了。

第三、势力不允许

元朝虽然给徐达的北伐军赶出了中原,但是那个时候蒙古草原依旧是他们的统治范围,元朝统治者在蒙古草原拥有极大号召力,就算离开了中原他们依旧是蒙古草原的霸主。

我们知道清末满清内忧外患,无力阻挡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那个时候东北已经不是只有满清势力,还有俄日等国的势力,他们肯定是不允许满清回到东北,在加上那个时候东北已经没有多少满族人的影子了,因此满清在东北是没有什么影响力,这个时候东北不是他们说的算。

后来,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并没有获得太多人的支持。

第四、民族融合

元朝时期,汉人的地位并不高,可以说等级只能算奴隶,元朝对汉人采取的是迫害的形式,因此元顺帝明白这个道理在徐达攻下大都之前他逃回蒙古草原,因为如果不逃元顺帝必死。

清朝时期,虽然满人地位依旧没法高于满人,但是相比元朝依旧提高了不少,还有就是满清一直在融合学习和借鉴汉人的文化,因为民族大融合,可以说并没有元朝时期那样大的仇恨,正是因为满清民族政策保证了他们可以建立200多年统治。

只能说两个王朝末代的时候遇到的情况不一样,导致了他们不同结局。


莫地方


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对中国大地的统治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元朝知道自己是一个依靠武力霸占了人家的床榻,所以一直是有防止复仇的危机感的。

相传一个村子只允许使用一把菜刀。

把汉人和蒙古人严格划分等级区别对待。似乎是随时做好了狠狠捞一笔,不行就跑的准备。这种强盗思维,统治自然是不能长久的。

清朝就不同了,清朝统治者的军事思想源自《三国演义》,政治思想是孔孟之道,可以说"爱民如子"这种思想是从小灌输的。中国人口也在这个时期爆发。有人推断,如果当时清贵族接受了西方传道士思想,那我们的华夏文明可能就没有了。

清朝汉化的彻底到跟汉民族没有区别,特别现在散居的满族人,跟汉族可以说区别只在身份证上了。

再说清朝用的上退守吗?清朝是被大臣袁世凯逼的让位了。不管怎么说,这是和平过度。不用打自然不用退守了。

袁世凯政府和后来的民国政府,甚至日本政府都是答应优待那些清朝遗老遗少的。人家用的上退吗?

退又能退到哪里?东北此时是张作霖的。其他各地也是军阀割据。

而清政府面对自己发源地老家一直是敬爱的。也防止破坏风水,对东北不允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极好。


墨香纸白


我看一些评论,说东北不是清朝的。我说说我看到的资料。

武昌起义,天下大乱,其中东北奉系张作霖代表东北百姓说,请清朝皇帝回家,到东北您还是皇帝,百姓还是您的奴才!

是袁世凯力排众议,请清帝禅让民国。但是条件是北洋民国,不是南京民国。

北洋民国给清廷待遇很高,宛若他国元首,参比英国王室。当时北洋民国就是想把大清皇族打造成第二个英国皇族。

为此袁世凯不惜对张作霖表达了态度,你要迎回清帝,就是做曹操,就是分裂祖国,北洋民国不惜一战,维持祖国统一。在国家统一面前,张作霖表示同意北洋政府的方案。

所以清朝灭亡与元朝根本不同,清朝是禅让,而元朝是逃走。

所以看到北洋政府很多人对于退位的清帝很尊敬,因为清帝不是被打败,而是禅让。这也是为啥溥仪会后来和日本合作,他认为自己被赶出紫禁城不对,溥仪不知道日本狼子野心。

明白了清朝结束和元朝结束不一样,就明白了清朝不退回东北的原因:祖国统一高于一切。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中国人特别重视祖国统一的原因,因为在100多年前,在祖国统一这一立场上,连一个没有知识的军阀都知道的道理,现代中国人如果不知道的话,他真的不配做中国人。这是一个在中国已经形成一百多年的共识!


梦香寒冰


满清不是个原生民族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加入者既带来了不同的民族成分,自然也带来了许多地域归属,特别是满清之后的分布决定了其大部分族人的老家就是关内并不是东北。

第二满清汉化的比蒙元彻底的多。其实不用等到后期列强入侵,比如太平天国、湘军等汉族势力的强盛决定了满清要向旧传统靠拢否则早被办掉了。

当时的漠北草原虽然贫瘠荒凉,但大体仍是蒙古各部落的天下,只有少数牧场为哈卡斯人、阿尔泰人、吉尔吉斯人等非蒙古部族占有。作为蒙古人的元朝皇族,回到这里继续做皇帝,很容易就可笼络当地的蒙古各部首领,建立传统草原部落体制的游牧政权。故而元朝皇族回到北方草原后,依旧可以称王称霸、统辖一方,甚至还可以时不时南下劫掠,给明朝造成一些小麻烦。

反观清朝,虽然入关之初,满洲贵族推行了“剃发”等一系列恶政,严重激化了民族矛盾,但自康熙帝时起,清皇室便积极奉行满汉融合的策略,鼓励满族人学习汉族人的先进文化。在几代皇帝的努力下,大批满族人说汉语、兴汉俗,已经逐渐和汉族人无法分辨,他们居住在繁华的大城市里,逐渐不再留恋牧猎时代的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舒适生活的满族显贵,很难再想回天寒地冻的东北老家。

另外,即使他们想回东北老家当皇帝,客观条件也不会允许。众所周知,清朝末年,积贫积弱,列强频频入侵,不断将中国的土地鲸吞蚕食。当时的中国东北已被俄国、日本两大列强划为势力范围。同时,清朝末年迫于人口压力开放了边关,大量来自山东、河南的汉族人不断“闯关东”,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人口。所以清朝皇室想在此地重建政权,估计也得不到支持,即便建立成功了,恐怕也只会沦为“伪满洲国”之类无实权的傀儡。



独秀文苑


顺治入关起,清朝就以中国王朝自居了,谁敢说它是异族,妥妥灭九族。

康熙时起,康熙皇帝就明确声明他是天下之主,非仅仅满人之主,且鼓励汉化,满汉通婚。他考虑问题己完全以中国皇帝的身份考虑了,包括亲自公祭明太祖陵。

再到晚清,尽管腐败无能了,但你要说它不是中国人,估计它要跟你急眼!这时候,大部分满人已不会满语,也不会骑马了,它比你还中国化。

这时有个严重事态: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满人是非常生气的,汉人中不满的也很多,欧美则一脸懵逼,唯日俄窃喜。袁世凯一看大事不妙,禁了该口号,以“五族共和”代替,并庄重写入清帝退位昭书中: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满人接受了,汉人没意见,欧美干脆也承认,唯心怀不轨想独占中国的日俄干瞪眼。


中外杂谈


元朝灭亡的时候,蒙古人迅速退到了漠北。漠北也是蒙古人的大本营,当年成吉思汗就是从那里开始崛起,最后南征北战,横扫欧亚,征服中国的。

(北元区位图)

与元朝情况很相近的另一个朝代清朝,他们在灭亡以后,为什么不像蒙古人那样,也退入他们的大本营东北呢?

事实上,满人的前任女真人,当初在中原建立了金国,后来金国被蒙古人灭掉以后,也是退到东北的。而且由于女真人退到东北,他们得以把实力保存下来,后来通过发展演化,变成了后金。接着,后金再通过四处征伐,重新打入关来,建立了清朝。

由此可见,如果满人在中原失败以后,也像蒙古人,以及他们的祖先女真人那样,退回大本营。通过休整生息,说不定还是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的。可是,为什么他们最终却不这么做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清朝虽然被推翻了,民国政府对清皇室的待遇却很不错。不但让他们住紫禁城,而且每年还给予了他们400万的开支。这个待遇对于他们来说,非常有诱惑力,他们不愿意回去。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呆在紫禁城,当笼中鸟的感觉,哪有去自己打开一片天地好呢?再说了,民国政府也只是给清朝皇室以优待,大部分满人是没有这种优待的,他们为什么不回去呢?

(影视中的太后和小皇帝)

又有人说,这是因为满人已经没有地方可去了。

这个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确实,满人与蒙古人、女真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蒙古人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不过,他们的大本营却还一直在自己手里。乃至于一直往北边走,延续到贝加尔湖一带,都是蒙古人生活的范围(有人说一直延续到北冰洋,这一点并没有确切的记录)。虽然漠北那一带已经没有成吉思汗那个时代那样繁盛了,但至少还延续着。

女真人也一样,他们虽然在中国建立了国家,东北那一带一直也在他们手里。后来蒙古人灭掉金国后,他们退回到东北那个严寒荒凉的地区。虽然很艰苦,却好歹生息了下来,延续到明朝末年强势崛起。

可是满人却没有可以退回去的地方了。为什么呢?

北边蒙古人居住的那个区域,一方面因为有蒙古人住着,另一方面,由于沙皇俄国的崛起。再加上晚清不争气,不断割地给沙俄,沙俄已经把北边(包括西北边)的土地蚕食得差不多了。就算是蒙古人生活的那个区域,沙俄的势力也已经深深地透入进去,蒙古人自身难保,自然不可能接纳满人。

(溥仪剧照)

东北那一块区域更加严重。

清朝建国以后,实际上对那一块区域是有意地进行了保护的。一开始,由于东北地区空了,因此清政府鼓励百姓到那里去开发。但后来,满人认为,大量的人员流入东北,会动了那里的龙脉。于是,清政府下了一道封禁令,禁止对那里实行开发,由此把东北地区保护了起来。

这种保护,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时间。不过,到了晚清的时候,沙俄和日本都对那里产生了兴趣。东北地区,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有丰富的资源,因此,都加紧了对那里的争夺。由于日本对清朝贪婪的蚕食,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并且通过《马关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因此,清朝倾向于联合沙俄,于是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允许沙俄在清朝大肆修建铁路。

沙俄的这种做法,大大地影响了日本人在中国的推进,最终,日本人和俄国在东三省发动了一次日俄战争。这一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战争以日本人胜利结束,沙俄也没完全退出东三省。

但不管怎么说,这时候的东三省,其实已经被日本和沙俄所控制,已经算不得清朝政府的地盘了。

当然了,没有地方可去,还不是满人没有回到东北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满人之所以呆在原地,并不回东北,或者去其它地方,根本原因,是他们入关以后,完全适应了关内的生活方式,而且在文化上也认同了汉人文化,他们在关外建立的那种文化传统,也已经被丢得差不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与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怎么还回得去呢?

事实上,后来溥仪回到东北,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建立伪满洲国,就没有多少人支持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满人其实是回不去了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满清有力量会到东北地区吗?

没有了力量!

晚清以没有了满清成建制的部队,和满清完全是满族人的政府。

我们回顾一下晚清时期的中国局面,袁世凯掌握了全部的晚清军事力量,整个满清政府里面都是汉人掌握,原来的成建制的满族军队已经不复存在,满清贵族只限于北京的皇宫里面。

从李鸿章到袁世凯,都是汉人在支撑着晚清时期的危局。

慈禧太后杀满清贵族八大臣,满清的危亡的局面已经形成,满清的骨干力量基本被慈禧太后杀光。

最后汉臣张勋复辟也无法恢复满清的皇权统治,而只是一场闹剧。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各种各样的外国势力直接影响到中国,从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完全渗透到中国内部。

外国的电报,电话,汽车,轮船,洋布,洋油,洋火,洋碱,洋瓷碗,洋瓷脸盆,洋漆,等等。冲击着中国的经济。

外国人的坚船利炮,游弋在中国的沿海地区,炮击中国军队。

各种各样的外国政治思想也涌进中国,西方的民主制度,自由主义思想,全面的进入中国,这些学说比孔夫子旧书更有吸引力。

在中国青年学生里掀起了巨大的浪潮。

各种各样的思潮冲击着中国的传统理念,而使中国人民的心灵开始了转变。

沙皇俄国和日本在满清的起源地东北地区爆发了战争,沙皇俄国战败,朝鲜半岛成为了日本殖民地,并且随时注视着满清发源地东北地区。

晚清时期的中国民心已经不在满清政府这边,当八国两军进攻北京时,在老百姓眼里,并没有多大的震撼,而是作为旁观者。

满清皇宫里面的贵族往哪里去,没有地方可去,而晚清的汉臣死保晚清的朝廷,而南方革命党一波又一波的军事浪潮,冲击着晚清汉臣的保皇党,最后的南方革命军北伐战争,把汉臣扶持的晚清政府彻底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

晚清为什么不能像蒙古人一样回到东北地区去呢?其实已经回不去了。

回去了也控制不了,没有军队保护的政府,谁听你的号令那。


宝树白石


自古中国流传着一句古话,叫做胡无百年运,在清朝以前没有任何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的时间打破百年的魔咒,唯有清朝做到了,而且跟正统的汉族王朝时间差不多。

主要原因如下:

1、清朝在统治策略上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不同,他一开始也没想到自己可以坐稳天下,于是囤积大量财富在关外,随时准备跑路。经过顺治、康熙的经营,彻底站稳了脚跟,不想走了。

2、因为统治中国近300年,满族已经汉族复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满族人没办法干净彻底斩断与旧政权的联系,许多满族人也改了汉姓。

3、东北老家,所谓的龙兴之地已经不是满族地盘,他没法像蒙古人那样流窜回去建立政权。

4、外部形势也不允许了,东北成了汉地十八省外有一块稳固的势力范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